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癌基因c-fos在口腔正畸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颖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13-615,共3页
原癌基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医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研... 原癌基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医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近几年在口腔学科中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其中口腔正畸治疗是一种利用炎症过程所介导的牙移动而改善功能和美观的独特治疗手段,在改变功能和美观的同时正畸力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细胞性过程,如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及疼痛等。原癌基因c—fos也参与了这些细胞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C-FOS 口腔正畸学 细胞内信息传递 口腔正畸治疗 牙槽骨改建 分化过程 蛋白产物 代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T-B深度学习模型的口腔良恶性病变图像分类研究
2
作者 崔宇琛 谢元栋 +3 位作者 吴聿淼 牛凌霄 常路广达 朱宪春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ViT-B模型检测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的性能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口腔癌提供有效工具。方法:使用包含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的公共数据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数据增强,按7∶2∶1的比例...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ViT-B模型检测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的性能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口腔癌提供有效工具。方法:使用包含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的公共数据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数据增强,按7∶2∶1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选取ViT-B、VGG16、ResNet101、DenseNet121和EfficientNetV25种深度学习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性能比较。通过外部数据对ViT-B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评估,并基于注意力权重的可视化方法对ViT-B模型进行分析。结果:ViT-B在5种模型中分类性能最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715,准确率为91.00%。该模型可以有效区分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临床实用性。结论:ViT-B模型在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识别中表现良好,可以为口腔癌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口腔病变 深度学习 Vi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SCs衍生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工程的应用新进展
3
作者 李聪聪 孔晨 +1 位作者 王宋庆 姜秋 《安徽医学》 2025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组织再生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可有望实现口腔疾病治疗中颌面部多种软硬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DMSCs-Exo)可诱导多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多向分化,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在口腔组织... 组织再生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可有望实现口腔疾病治疗中颌面部多种软硬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DMSCs-Exo)可诱导多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多向分化,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在口腔组织再生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DMSCs-Exo的生物学特点、DMSCs-Exo的预处理和工程化改造、DMSCs-Exo在口腔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口腔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前景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大鼠正畸牙保持阶段牙周组织中BMP-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丁晓华 庄金良 +2 位作者 姜雨君 徐山山 陈远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在大鼠处于正畸牙保持期时,以全身施药辛伐他汀的方法,来研究其对牙周组织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8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1)空白对照组:将大鼠的前牙实施连轧,将... 目的:在大鼠处于正畸牙保持期时,以全身施药辛伐他汀的方法,来研究其对牙周组织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8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1)空白对照组:将大鼠的前牙实施连轧,将其作为支抗,向近中的方向牵移上颌两侧的第一磨牙,持续进行21d之后将其处死。2)构建牙移动模型的对照组,21d之后,在左侧的上颌安装相应的保持装置,各保持1、3、7、14、21、28d,在保持期内,给予注射腹腔生理盐水。3)实验组:改组的保持及加力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在保持期期间,给予注射腹腔辛伐他汀。在保持期结束之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并结合定量分析法,对移动牙的牙周组织内的BMP-2水平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在整个保持期,对照组的BMP-2量逐渐减少,实验组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时间的实验用药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BMP-2量较于对照组普遍要高。除了对照组中的第28天组之外,其余各小组BMP-2的表达强度均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注射辛伐他汀能够增加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保持阶段牙周组织中BMP-2的表达,从而促进骨细胞的生成、骨质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BMP-2 牙移动 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牙齿复发后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韩光红 陈远萍 +2 位作者 刘天悦 杨陆一 王宝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8-511,共4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牙齿移动后复发的基本规律,并探讨BMP-2、RANKL和OPG在复发前后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Wistar大白鼠10只,建立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模型(双侧),加力21d时去除加力装置,在大鼠去除加力装置时及其后每周(连续4周),...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牙齿移动后复发的基本规律,并探讨BMP-2、RANKL和OPG在复发前后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Wistar大白鼠10只,建立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模型(双侧),加力21d时去除加力装置,在大鼠去除加力装置时及其后每周(连续4周),取模型,测量复发距离。4周后,取组织块,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结果:第一磨牙复发移动的程度以第1周最多,2、3周程度缓慢,第4周几乎完全复发。复发4周时,BMP-2、OPG、RANKL的表达,压力区和张力区均明显低于加力21d时(P<0.01和P<0.05);OPG/RANKL比值仍小于1。结论:加力装置去除后的第1周是牙齿复发移动的最活跃期。BMP-2、OPG、RANKL仍然参与复发能量作用下的骨改建,OPG/RANKL途径可能在复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移动 复发 骨形成蛋白-2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骨保护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牙移动相关牙根吸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姜欢 胡敏 校审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8-169,172,共3页
牙根吸收是正畸牙移动常见并发症,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生率为20%~100%[1]。尽管大多数正畸牙移动引起的牙根吸收不会危及牙齿的生理功能和生存状态,但由于其多发性和高发性,已受到正畸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 牙根吸收 常见并发症 生理功能 高发性 多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照射对兔正畸牙周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P-1)的表达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公柏娟 孙新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96,共2页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对兔正畸牙周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1GF-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1.5±0.2)Kg的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1、3、5、7、14、21d组,每组3只,共18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对实验动物右上颌第一磨牙相应的...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对兔正畸牙周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1GF-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1.5±0.2)Kg的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1、3、5、7、14、21d组,每组3只,共18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对实验动物右上颌第一磨牙相应的颊部进行氦氖激光照射,左侧为对照侧,自身对照研究。于标本处理后,进行IGF-1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染色结果进行图象分析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氦氖激光照射侧IGF-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在张力区的表达均高于对照侧,3天、5天及7天组张力区IGF-1的表达与对照侧差异性显著;在照射侧和对照侧的压力区IGF-1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明显促进了IGF-1在兔正畸牙周组织张力区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牙齿移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氮氖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爽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85-688,共4页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固定矫治的常见并发症,釉质脱矿后牙面上呈现出白垩色不透明的斑点或斑块,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危害牙体健康,严重者甚至需要拆除矫治器中止正畸治疗。长期以来,因正畸患者中脱矿率高居不下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釉质脱矿...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固定矫治的常见并发症,釉质脱矿后牙面上呈现出白垩色不透明的斑点或斑块,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危害牙体健康,严重者甚至需要拆除矫治器中止正畸治疗。长期以来,因正畸患者中脱矿率高居不下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釉质脱矿的防治已经成为医患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釉质脱矿的发生发展过程、寻求潜在临床治疗手段,本文将对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质脱矿 龋白斑 正畸固定矫治 氟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微种植体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徐静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正畸微种植体(orthodontic mini-implant,OMI)较传统支抗有体积小、应用灵活、患者依从性要求低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支抗手段。OMI的应用前提是安全与稳定,其应位于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骨内,避免邻近解剖结构损伤,在此基础上准确设计... 正畸微种植体(orthodontic mini-implant,OMI)较传统支抗有体积小、应用灵活、患者依从性要求低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支抗手段。OMI的应用前提是安全与稳定,其应位于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骨内,避免邻近解剖结构损伤,在此基础上准确设计OMI的位置和方向有利于实现预期力学机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主要阐述OMI的定位方法,以期为临床中安全高效地应用OMI,实现精准正畸理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微种植体 定位装置 手术导板 CAD/CAM 三维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及相关治疗药物对正畸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新煜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3-916,共4页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正畸患者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比例也在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正常骨代谢受到破坏,这也对以牙周组织改建为基础的正畸牙移动产生了影响;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对骨改建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骨改建活跃的牙槽...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正畸患者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比例也在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正常骨代谢受到破坏,这也对以牙周组织改建为基础的正畸牙移动产生了影响;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对骨改建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骨改建活跃的牙槽骨有着不同的作用,如何在保证正畸治疗效率的同时重建牙槽骨的骨改建平衡,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正畸牙移动 骨改建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后发现迟发性多生牙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可鹏 刘心雨 +3 位作者 李欣怡 康芙嘉 于晓艺 朱宪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79,共3页
本文介绍1例前磨牙区迟发性多生牙病例。患者为10岁女性,正畸完成后发现前磨牙区多生牙牙胚,通过正畸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诊断为迟发性多生牙(LDSP)。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在评估手术风险后决定暂不拔除,定期复诊观察。
关键词 多生牙 前磨牙 迟发性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联合诊疗背景下上颌快速扩弓的作用
12
作者 胡敏 宋东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1-395,共5页
上颌快速扩弓技术(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是正畸学中解决上牙弓狭窄、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对RME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学界关注。通过调节咽部、鼻腔的生理功能,RME对分泌性中... 上颌快速扩弓技术(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是正畸学中解决上牙弓狭窄、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对RME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学界关注。通过调节咽部、鼻腔的生理功能,RME对分泌性中耳炎、鼻阻塞等耳、鼻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通过改善气道及呼吸功能,可减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磨牙症及儿童夜遗尿等睡眠障碍症状;通过匹配颌骨宽度、改善后牙咬合关系,可缓解部分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症状。此外,RME对咀嚼肌功能、头颈姿势、发音等生理功能具有潜在影响。利用RME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发挥综合治疗作用,将为多学科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RME治疗在多学科联合诊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RME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联合诊疗 上颌快速扩弓 颌面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32融合伴畸形舌侧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3
作者 郝艺帆 司超 +3 位作者 闫弘静 冯婧 公柏娟 李志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8期177-180,共4页
融合牙与畸形舌侧尖是牙齿在发育期间受到外界不同刺激因素导致的牙体形态发育异常。本文报道的是1例患者左侧下颌恒中切牙与下颌恒侧切牙发生融合,且融合牙舌侧伴一畸形舌侧尖的较为罕见的病例,由于病变尚未引起牙髓及牙周疾病,于舌侧... 融合牙与畸形舌侧尖是牙齿在发育期间受到外界不同刺激因素导致的牙体形态发育异常。本文报道的是1例患者左侧下颌恒中切牙与下颌恒侧切牙发生融合,且融合牙舌侧伴一畸形舌侧尖的较为罕见的病例,由于病变尚未引起牙髓及牙周疾病,于舌侧尖窝沟处行窝沟封闭,嘱其定期复查。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介绍了融合牙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要点,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诊疗认识,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融合牙预后效果的关键,早期发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正确判断融合牙的类型,联合多学科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可有效提高融合牙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牙 畸形舌侧尖 牙齿形态异常 中切牙 侧切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SE结合MEAW治疗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病例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一诺 李莹 +1 位作者 徐静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本病例应用上颌骨性扩弓器(MSE)结合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对1名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进行单纯正畸掩饰治疗。保持16个月后观察,疗效稳定无复发。
关键词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上颌骨性扩弓器 多曲方丝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青年人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5
作者 崔宇琛 张晗 +3 位作者 胡志强 张琦 袁佳敏 朱宪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7-87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人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方法构建一个针对青年人的TMD风险预测模型,以便为青年人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TMD风险评估工具。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人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方法构建一个针对青年人的TMD风险预测模型,以便为青年人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TMD风险评估工具。方法:共纳入960例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使用单因素分析和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算法筛选TMD风险因素。运用6种不同的ML方法构建TMD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Shapley加法解释算法对最终模型进行解释。结果:共纳入12个预测因素进行模型的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在6种ML模型中表现最佳。该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上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3(95%CI:0.812~0.915),准确度为0.732,灵敏度为0.898,特异度为0.728,阳性预测值为0.864,阴性预测值为0.703。校准曲线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和实际结果基本一致,决策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基于ML方法构建的青年人群TM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及临床适用性,可辅助临床进行更高效的疾病管理和更精准的医疗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shapley加法解释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测量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距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红华 公柏娟 +2 位作者 李志民 鞠昊 孙宏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875-1877,1881,共4页
目的通过CBCT资料分析吉林地区正常人群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为上颌磨牙区的牙种植术和疾病诊断以及治疗计划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留存的CBCT资料中,选择上颌后牙健康,没有经过外科手... 目的通过CBCT资料分析吉林地区正常人群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为上颌磨牙区的牙种植术和疾病诊断以及治疗计划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留存的CBCT资料中,选择上颌后牙健康,没有经过外科手术和正畸等处理的CBCT资料27例(其中男13例,女14例),利用CBCT配套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用软件内置测量工具逐一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结果上颌后牙各个牙根与上颌窦底距离在左右两侧和男女之间无差异(P>0.05)。27名试验人员(54侧)CBCT中,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第一磨牙的近中根、腭根、远中根、第二磨牙的近中根、腭根、远中根的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分别为:(4.13±3.71)mm、(3.12±3.76)mm、(3.50±3.58)mm、(2.62±3.32)mm、(1.81±2.55)mm、(3.14±3.08)mm、(2.67±3.27)mm。结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根根尖距离上颌窦底最近,上颌第二前磨牙根尖距离上颌窦底最远(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上颌磨牙 三维重建 牙种植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Ⅰ、Ⅱ、Ⅲ类错患者自然头位、颅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莹 孙新华 +3 位作者 陈远萍 李新青 王亚斐 刘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45-1147,共3页
目的:探讨骨性Ⅰ、Ⅱ、Ⅲ类错殆患者自然头位、颅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关系。方法:测量86例8~15岁均角错胎患者自然头位头颅侧位片并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部水平参考线与真垂线之间的夹角及颅颈角在骨性Ⅱ类错骀最大,骨... 目的:探讨骨性Ⅰ、Ⅱ、Ⅲ类错殆患者自然头位、颅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关系。方法:测量86例8~15岁均角错胎患者自然头位头颅侧位片并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部水平参考线与真垂线之间的夹角及颅颈角在骨性Ⅱ类错骀最大,骨性Ⅲ类错殆最小。结论:骨性Ⅰ、Ⅱ、Ⅲ类错殆畸形间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黔 自然头位 颅面形态 颈椎姿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pG OD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申玉芹 孙新华 +1 位作者 于丽 于海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3-725,共3页
目的:筛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具有影响作用的CpG ODN。方法:体外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孵育12 h至完全贴壁,双盲法加入不同CpG ODN共孵育48 h,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大鼠重复实验3次,筛选促进大鼠... 目的:筛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具有影响作用的CpG ODN。方法:体外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孵育12 h至完全贴壁,双盲法加入不同CpG ODN共孵育48 h,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大鼠重复实验3次,筛选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CpG ODN。结果:与PBS溶媒对照组相比,有4条CpG ODN对不同大鼠BMSCs均具有显著促增殖作用,MTT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条CpG ODN具有显著促进大鼠BMSCs增殖的作用,将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探讨它们对BMSCs分化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CPGODN MTT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对端侧吻合面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彭铁男 赵巍 +1 位作者 刘超 孙宏晨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2组,将双侧离断的面神经上颊支远端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行端侧吻合。术后给予BDNF的为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2组,将双侧离断的面神经上颊支远端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行端侧吻合。术后给予BDNF的为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周取材,采用电生理,光镜,透射电镜等检测方法。结果: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组织学形态学定量分析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面神经再生 端侧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复合抗菌粘接剂的抑菌性能测试和银离子释放浓度测试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春茂 何大为 孙新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含量的十六烷基吡啶化硫代硫酸银(CTS)丙烯酸树脂粘接剂的体外抑菌活性和银离子释放浓度。方法:将不同含量(质量比0,2.5%,5%,7.5%,10%,15%,20%)十六烷基吡啶化硫代硫酸银(CTS)的丙烯酸树脂粘接剂制成4mm直径,2mm厚的圆盘,... 目的:观察不同含量的十六烷基吡啶化硫代硫酸银(CTS)丙烯酸树脂粘接剂的体外抑菌活性和银离子释放浓度。方法:将不同含量(质量比0,2.5%,5%,7.5%,10%,15%,20%)十六烷基吡啶化硫代硫酸银(CTS)的丙烯酸树脂粘接剂制成4mm直径,2mm厚的圆盘,加入3ml蒸馏水,每周更换1次,预定每2周检测1次浓度,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测定银离子浓度,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并用抑菌环法试验对粘结剂的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银离子释放量在浸泡第2周时银离子释放最多,浸泡8周后银离子释放渐趋稳定,CTS含量为10%~20%时复合抗菌树脂粘接剂浸泡第8~24周银离子释放浓度无明显差异。含不同比例CTS的树脂粘接剂聚合盘均在树脂周围都出现明显的抑菌环,CTS含量为7.5%、10%、15%、20%的树脂粘接剂的抑菌环范围在8~24周时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含CTS的树脂粘结剂能有效的长时间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粘结剂 变形链球菌 脱矿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