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腔内注射脂肪干细胞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破坏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何静 孙高 +2 位作者 李男男 帕丽孜·阿不力克木 吴国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脂肪干细胞(ADSCs)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模型兔关节软骨破坏的修复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DSCs组。提取兔ADSCs进行培养,采用碘乙酸钠(MIA)注射法制备兔TMJOA...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脂肪干细胞(ADSCs)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模型兔关节软骨破坏的修复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DSCs组。提取兔ADSCs进行培养,采用碘乙酸钠(MIA)注射法制备兔TMJOA模型。ADSCs组TMJOA模型兔颞下颌关节腔内连续2次注射1.0×10^(6)mL^(-1)ADSCs,对照组和模型组兔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取各组兔颞下颌关节行显微CT(Micro-CT)扫描,分析各组兔髁突组织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Sp)和骨小梁数(Tb.N),HE染色观察各组兔髁突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兔髁突组织中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基因9(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定位情况和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兔髁突组织中SOX9、MMP-13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icro-CT扫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髁突组织的BV/TV、Tb.Th和Tb.N明显降低(P<0.05),BS/BV和Tb.Sp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DSCs组兔髁突组织的BV/TV、Tb.Th和Tb.N明显升高(P<0.05),BS/BV和Tb.Sp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对照组兔髁突软骨表面光滑,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髁突表面不规则,肥大层增厚,出现细胞缺失区和细胞簇状区;与模型组比较,ADSCs组兔髁突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对照组和ADSCs组比较,模型组兔髁突组织中棕褐色颗粒增多,主要集中在肥大层,特别是骨软骨结合部位,髁突组织中SOX9、MMP-13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DSCs组兔髁突组织肥大层和骨软骨结合部位棕褐色颗粒明显减少,髁突组织中SOX9、MMP-13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髁突组织中SOX9、MMP-13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DSCs组兔髁突组织中SOX9、MMP-13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ADSCs可有效修复TMJOA的软骨破坏,减轻软骨损伤,减缓骨关节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炎 脂肪干细胞 软骨损伤 软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2
作者 孙高 何静 +4 位作者 赵琪 石剑虹 廖智羚 田原野 吴国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7-1556,共10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的治疗作用,并阐明相关作用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大鼠关节腔内注射20 g·L^(-1)碘乙酸钠(MIA)50μL,构建TMJOA大...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的治疗作用,并阐明相关作用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大鼠关节腔内注射20 g·L^(-1)碘乙酸钠(MIA)50μL,构建TMJOA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3周后,白藜芦醇组大鼠注射80μL白藜芦醇溶液,每周1次,连续3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系统检测各组大鼠髁突结构,计算感兴趣区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p)和骨小梁数(Tb.N)。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颞下颌关节(TMJ)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TMJ组织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TMJ组织中SOX-9、MMP-13、Sirt1、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蛋白激酶B(Akt)mRN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3周后,大鼠髁突骨质破坏明显,表面粗糙不平,延续性中断,表明TMJO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Micro-CT系统检测,对照组大鼠髁突表面光滑,形态规则,骨质连续完整;模型组大鼠髁突破坏明显,骨质连续性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表面粗糙可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缺损;白藜芦醇组大鼠髁突病变减轻,髁突形态外观得到一定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V/TV和Tb.Th均明显降低(P<0.05),Tb.Sp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大鼠BV/TV和Tb.Th均明显升高(P<0.05),Tb.Sp明显减少(P<0.05)。HE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髁突层次清晰,软骨细胞排列规则,整齐有序;模型组大鼠髁突表面粗糙不平,缺损明显,呈现典型的TMJOA表现;白藜芦醇组大鼠髁突表面略微粗糙,整体分层大致清晰,细胞排列较为有序。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髁突肥大层软骨细胞呈蓝紫色,染色明显且均匀;模型组大鼠髁突肥大层软骨细胞淡染,部分区域甚至失染;白藜芦醇组大鼠髁突肥大细胞层染色基本明显且较为均匀。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MJ组织中MMP-13、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X-9和Sir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大鼠TMJ组织中SOX-9和Sir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MP-13、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MJ组织中MMP-13、PI3K、Akt和mTOR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X-9和Sirt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大鼠TMJ组织中SOX-9和Sirt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MP-13、PI3K、Akt和mTOR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TMJOA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1、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生物学性能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剑虹 田原野 +2 位作者 陈楷 孙高 吴国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5-1546,共12页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含CGF复合细胞膜片(CS)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2只3周龄SD大鼠,分离培养获得BMSCs,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BMSCs成骨和成脂能力。选取3只3...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含CGF复合细胞膜片(CS)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2只3周龄SD大鼠,分离培养获得BMSCs,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BMSCs成骨和成脂能力。选取3只3周龄SD大鼠,制备CGF液态提取物(CGFe),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传统CS(BMSC-CS)组和含CGF复合CS(CGF/BMSC-CS)组。HE染色观察2组CS形态表现,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CS体外成骨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LP、胶原酶Ⅰ型(CO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体内实验,选取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CS组和CGF/BMSC-CS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颅骨缺损处骨形成参数,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形态表现。结果:第3代BMSCs为梭形,排列紧密,呈漩涡团簇状生长;茜素红染色有明显的钙结节生成,油红O染色有红色脂滴形成,证实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和成脂分化的能力。CS为白色半透明状,边缘轻微卷曲,剥离后的CS卷曲皱缩为不规则状。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白色更深,透明程度较低,在厚度和延展性方面明显增加,不易破损,有一定黏性和可塑性。HE染色观察,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细胞数增加,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ECM)更丰富,包裹连接细胞形成一个整体的片状结构。茜素红和ALP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CS的ALP活性和矿化提升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成骨细胞及红色矿化结节数明显增多,染色明显加深,阳性面积增大,ALP活性和矿化提升值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24 h,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和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1);培养48 h,与对照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细胞中COL^(-1)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GF/BMSC-CS组细胞中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中ALP、COL^(-1)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Micro-CT检测,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区域边界清晰,几乎无新骨生成;BMSC-CS组大鼠颅骨仅在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中心区域有明显空缺;CGF/BMSC-CS组大鼠颅骨新骨沿骨缺损边缘向中心区域生成,修复大部分骨缺损;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大鼠颅骨骨体积分数[骨体积(BV)/组织体积(TV)]和骨小梁间距(Tb.N)均明显升高(P<0.05),CGF/BMSC-CS组大鼠颅骨BV、BV/TV、骨小梁数目(Tb.Th)和Tb.N均明显升高(P<0.05);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大鼠颅骨BV、BV/TV、Tb.Th和Tb.N均明显升高(P<0.01)。HE和Masson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几乎无新骨生成,仅见大量胶原纤维连接两侧骨断端;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仅在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中央为致密的胶原纤维与缺损边缘的新生骨连接;CGF/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除在骨缺损边缘可以看到新生骨组织外,缺损中央亦有骨岛形成,骨岛周围可见骨细胞及大量的胶原纤维。Masson染色观察,细胞质和类骨质呈红色,胶原呈蓝色;CGF/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新形成的类骨质,新骨形成量最高。结论:CGF可以促进BMSCs膜片的成骨分化和ECM的丰富度,含CGF复合CS可以高效修复大鼠颅骨缺损,是一种理想和安全的促骨再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细胞膜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再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锌/相转变溶菌酶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牙本质小管封闭中的应用
4
作者 杨庆祎 赵玉平 +4 位作者 郑文茜 王端 孙宏晨 周鼎 徐晓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5,共11页
开发了一种新型牙本质小管封闭材料,其具有锌的抗菌性、相转变溶菌酶(PTL)的表面黏附性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N)的可搭载药物特性.首先,利用硬模板法和选择性刻蚀法,以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制备了HMSN;通过HMSN表面负电荷的静电作用吸附Zn^... 开发了一种新型牙本质小管封闭材料,其具有锌的抗菌性、相转变溶菌酶(PTL)的表面黏附性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N)的可搭载药物特性.首先,利用硬模板法和选择性刻蚀法,以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制备了HMSN;通过HMSN表面负电荷的静电作用吸附Zn^(2+),制得Zn^(2+)@HMSN;随后,使用PTL包覆Zn^(2+)@HMSN,获得了具有抗菌性和黏附性的Zn^(2+)/PTL@HMSN复合材料.Zn^(2+)/PTL@HMSN不仅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严密封闭牙本质小管,还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磨稳定性;并且Zn^(2+)/PTL@HMSN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黏附,在治疗牙本质敏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相转变溶菌酶 牙本质敏感症 牙本质小管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01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成骨细胞MG63中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引 申玉芹 +5 位作者 高涵 费鸿博 胡天琦 李洋洋 顾中一 林崇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1-684,I0002,共5页
目的:检测单链寡脱氧核苷酸MT01作用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成骨细胞MG63中Ⅰ型胶原(ColⅠ)mRNA表达水平,探讨MT01对感染状态下成骨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T01组、Pg组和MT01+Pg组。按分组... 目的:检测单链寡脱氧核苷酸MT01作用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成骨细胞MG63中Ⅰ型胶原(ColⅠ)mRNA表达水平,探讨MT01对感染状态下成骨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T01组、Pg组和MT01+Pg组。按分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加入MT01(质量浓度1mg·L-1),以1mg·L-1PBS作对照共孵育3h后,以100∶1的感染复数(MOI)加入Pg悬液共培养。4组细胞分别孵育2、4、6、8、12和24h后采用RT-PCR法检测MG63细胞中ColⅠ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01和MT01+Pg组MG63细胞中ColⅠmRNA表达水平在2和4h时无明显变化(P>0.05),8、12和24h时MT01组细胞中ColⅠ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Pg组比较,2和4h时MT01+Pg组细胞中ColⅠmRNA呈低表达,6、8、12和24h时ColⅠ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MT01上调感染状态下MG63细胞中ColⅠmRNA的表达水平,MT01可促进感染状态下成骨细胞成骨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寡脱氧核苷酸MT01 牙龈卟啉单胞菌 人成骨细胞 Ⅰ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对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和KB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召南 毕也 +4 位作者 王溪 张泽兵 王舒煜 姜斯文 贾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6-720,I0003,共6页
目的:利用自噬抑制剂联合放射疗法作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和KB细胞,探讨自噬对口腔癌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和KB细胞,分为对照组、氯喹(CQ)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放射组(IR组)及... 目的:利用自噬抑制剂联合放射疗法作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和KB细胞,探讨自噬对口腔癌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和KB细胞,分为对照组、氯喹(CQ)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放射组(IR组)及联合放射组(CQ+IR组和3-MA+IR组)。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L-27细胞自噬水平(即LC3Ⅱ免疫荧光强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表达水平,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IR组比较,联合放射组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IR组细胞自噬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Q组、3-MA组和联合放射组(P<0.05)。IR组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联合放射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联合放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联合放射组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放射疗法可以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自噬水平升高。自噬抑制剂可以通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提高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放射疗法 氯喹 3-甲基腺嘌呤 口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Leu-PEI/微小RNA-34a复合物对大鼠颅骨缺损成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天琦 申玉芹 +6 位作者 费鸿博 李洋洋 顾中一 毕雪婷 王卓然 李文洁 林崇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将N-Ac-L-Leu-PEI/微小RNA(microRNA,miR)-34a复合物用于大鼠颅骨缺损模型,探讨miR-34a对骨缺损区成骨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2只,制备标准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缺损区覆盖载有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目的:将N-Ac-L-Leu-PEI/微小RNA(microRNA,miR)-34a复合物用于大鼠颅骨缺损模型,探讨miR-34a对骨缺损区成骨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2只,制备标准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缺损区覆盖载有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PBS)、N-Ac-L-Leu-PEI、N-Ac-L-LeuPEI/miR-34a复合物、N-Ac-L-Leu-PEI/miR-34aNC复合物的口腔生物膜,饲养10周后处死大鼠,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微型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等方法检测大鼠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结果:N-Ac-L-Leu-PEI/miR-34a复合物组缺损区骨新生最为明显,新生骨量与总组织量之比(bone volume/total volum,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值均高于其它组,成骨标志性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Osterix转录因子(serine protease 7,SP7)及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对实验性大鼠颅骨缺损模型,N-Ac-LLeu-PEI/miR-34a具有促进缺损区成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N-Ac-L-Leu-PEI N-Ac-L-Leu-PEI/miR-34a复合物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维护期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联合脉冲式冲牙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姜聪 徐文洲 +2 位作者 李红艳 孙悦 阿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27,共7页
目的:观察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维护期应用质量控制(PDCA)循环管理模式联合脉冲式冲牙器的临床效果,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预定的试验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取5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 目的:观察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维护期应用质量控制(PDCA)循环管理模式联合脉冲式冲牙器的临床效果,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预定的试验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取5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实验组患者通过脉冲式冲牙器联合巴氏(BASS)刷牙法维护,对照组患者单纯通过BASS刷牙法维护。2组患者均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自我维护2、4、8和12周分别要求患者复诊,通过患者菌斑堆积量进行个性化纠正和指导,在自我维护4和12周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牙周临床检查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和出血指数(BI),检测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经过4和12周自我维护,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PLI、PD和BI明显降低(P<0.01);与基线时比较,自我维护4和12周时2组患者PLI、PD和BI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自我维护4周时比较,自我维护12周时2组患者PLI、PD和BI值明显升高(P<0.01)。经过4和12周自我维护,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龈沟液中TNF-α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基线时比较,自我维护4和12周时2组患者龈沟液中TNF-α和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应用脉冲式冲牙器可明显降低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LI、PD、BI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抑制菌斑的形成并控制牙龈炎症状态,有利于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治疗效果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循环 牙菌斑 慢性牙周炎 冲牙器 维护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膜成分和结构对上皮细胞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白雪颖 王晓玲 +2 位作者 强金彪 范心怡 史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2,共8页
基底膜是上皮与间充质之间特殊的细胞外基质。在复层上皮中,只有与基底膜接触的一层基底细胞具有顶底极性,不与基底膜接触的上皮细胞无顶底极性。基底膜在上皮细胞的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底膜是多细胞生物体内重要的细胞外基质(ECM)结... 基底膜是上皮与间充质之间特殊的细胞外基质。在复层上皮中,只有与基底膜接触的一层基底细胞具有顶底极性,不与基底膜接触的上皮细胞无顶底极性。基底膜在上皮细胞的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底膜是多细胞生物体内重要的细胞外基质(ECM)结构,位于上皮和间充质之间,由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共同产生,主要成分包括层黏连蛋白(Laminin)、Ⅳ型胶原(Col-Ⅳ)、巢蛋白(NDG)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不同成分对上皮细胞极性发挥不同的作用。Col-Ⅳ和Laminin构成的网状支架是基底膜的主要结构,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会影响上皮细胞的极化。现从基底膜成分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总结,重点阐述其对上皮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同时归纳促进上皮细胞极化的仿基底膜材料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索上皮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膜 上皮细胞极性 顶端-基底极性 层黏连蛋白 间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P-ACP/ACFP预处理的牙本质与树脂粘结剂粘结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晓慧 刘利君 +3 位作者 刘红 宋效庆 陈天杰 刘称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通过设立对比实验,研究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asein phosphopetide-amorphic calcium phosphat,CPP-ACP)及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氟钙(Casein phosphoetide-amorphic calcium fluoride phosphate complexes,CPP-ACFP)对牙... 目的:通过设立对比实验,研究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asein phosphopetide-amorphic calcium phosphat,CPP-ACP)及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氟钙(Casein phosphoetide-amorphic calcium fluoride phosphate complexes,CPP-ACFP)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及对树脂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6个试件随机分为自酸蚀和全酸蚀组,每组再分空白组、GC组、GC plus组3个亚组(n=6)。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CPP-ACP和CPP-ACFP预处理牙本质1d和7d后的表面形貌改变;用能谱分析,计算钙磷比值,分析羟基磷灰石晶体结构和成份;每个试件上均堆积厚约4 mm的Z350树脂,通过万能测试机进行微拉伸强度测试,分析CPP-ACP和CPP-ACFP预处理对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界面的断裂模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EM显示,经预处理的牙本质小管直径减小,经多次预处理与1次相比,牙本质小管几乎完全封闭;能谱分析表明经预处理的牙本质与空白组牙本质Ca∶P比值变化并无统计学差异,新形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构和成份与牙本质类似;微拉伸实验结果显示,在牙本质表面应用CPP-ACP或CPP-ACFP后,可降低全酸蚀粘结剂single bond2的粘结强度(P<0.05),而对自酸蚀粘结剂ibond的粘结强度无明显影响;两者对同一种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体视显微镜观察,各组断裂模式均以粘结面断裂为主。结论:粘结前使用CPPACP或CPP-ACFP预处理牙本质表面,可以封闭牙本质小管,多次应用效果更加显著;CPP-ACP或CPPACFP预处理后对自酸蚀粘结剂粘结强度没有影响;会降低全酸蚀粘结剂的粘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敏感 粘结强度 微拉伸强度 酪蛋白磷酸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固定矫治中硬组织因素对软组织形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东升 齐慧川 +2 位作者 王绍泰 李超 胡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824,共7页
在正畸固定矫治中,通过改变颌面部硬组织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使软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是获得协调和美观面部形貌的主要方式。软、硬组织的改变密切相关,前牙的内收和外展使唇部的凸度、长度、紧张度及颏部的形态发生改变;后牙的近中、... 在正畸固定矫治中,通过改变颌面部硬组织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使软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是获得协调和美观面部形貌的主要方式。软、硬组织的改变密切相关,前牙的内收和外展使唇部的凸度、长度、紧张度及颏部的形态发生改变;后牙的近中、远中、伸长和压低移动使下颌骨旋转,从而改变包括鼻、唇部和颏部在内的面下1/3的软组织形态。但颌面软、硬组织的改变并非单一的对应关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软组织效应既受其本身长度、厚度和紧张度等特性影响,也受前牙空间位置、牙槽骨及骨面型等个体牙性和骨性特征的影响。此外,矫治过程中个体生长发育对软、硬组织形态产生持续性改变,这将增加治疗结束后患者软组织形貌预测的不确定性。三维面部扫描技术的应用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改进使客观、精准的预测成为可能。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从牙弓前、后段牙齿的空间位置改变和个体生长发育等角度,对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硬组织因素对软组织形态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制定矫治方案及预测矫治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学 固定矫治 硬组织 软组织侧貌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