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图像的腹部肌肉内部分层分析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石鑫 梁重霄 +1 位作者 张蓓 王继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2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肌肉脂肪浸润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将肌肉内部按照不同的密度范围划分成不同的亚分区,进一步研究肌肉密度改变对原位肝移植术(OLT)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9月于吉林大... 目的本文旨在肌肉脂肪浸润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将肌肉内部按照不同的密度范围划分成不同的亚分区,进一步研究肌肉密度改变对原位肝移植术(OLT)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OLT的145例患者,以患者腰3椎体水平最大层面的CT平扫图像作为原始数据,利用Neusoft Fatanalysis软件对图像进行相关肌肉参数的测量。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检验。利用RIAS软件进行临床特征提取及分析建模,分别建立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C)3种机器学习模型,并绘制不同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F1分数、准确率。结果采用肌肉分层分析前的7种临床特征建立LR-C、SVM-C、RFC-C 3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RFC-C模型测试集的AUC值为0.803、灵敏度0.588,特异度0.778。采用肌肉分层分析后的16种临床特征建立的LR-CS、SVM-CS、RFC-CS模型中,LR-CS及SVM-CS模型测试集的AUC值较高,均为0.852,灵敏度分别为0.765、0.706,特异度分别为0.889、0.926,通过对比肌肉分层分析前后各模型测试集的AUC、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F1分数、准确率后发现,肌肉分层分析后预测模型的参数均有所提升。通过对比各预测模型的决策分析曲线和校正曲线,发现LR-CS及SVM-CS模型对于预测OLT患者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具有良好效能。结论在肌肉脂肪浸润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将肌肉内部按照不同的密度划分成不同子区,对于OLT患者术后并发症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脂肪浸润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npoint系统在CT介入放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国志义 乔连铭 +2 位作者 李鸿鹏 张鹏国 田新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9-310,共2页
目的 :评价 Pinpoint系统在 CT导引下活检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患者 ,其中胸部病变1 1例、腹部病变 8例行 Pinpoint导引下穿刺活检 ,8例行介入治疗。胸部病灶 0 .8cm× 1 .2 cm~ 3.2 cm× 4 .0 cm,腹部病灶 0 .... 目的 :评价 Pinpoint系统在 CT导引下活检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患者 ,其中胸部病变1 1例、腹部病变 8例行 Pinpoint导引下穿刺活检 ,8例行介入治疗。胸部病灶 0 .8cm× 1 .2 cm~ 3.2 cm× 4 .0 cm,腹部病灶 0 .7cm× 1 .3cm~ 4 .1 cm× 4 .9cm。结果 :病灶刺中率为 1 0 0 % ,活检诊断正确率为 94 .2 %。1 1个胸部病灶内靶点 1次穿中率为 72 .7% ,8个腹部病灶内靶点 1次穿中率为 72 .2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inpoint系统导引下穿刺 ,操作简单 ,定位穿刺准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在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庞思文 于海佳 +3 位作者 刘思文 杨帆 刘建华 张惠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究能谱CT定量参数在区分良恶性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确诊为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和能谱CT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纳入卵巢肿瘤病灶59个,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病灶组(n=15)和卵巢恶性肿瘤病灶组(n=44)。利用后处理... 目的:探究能谱CT定量参数在区分良恶性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确诊为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和能谱CT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纳入卵巢肿瘤病灶59个,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病灶组(n=15)和卵巢恶性肿瘤病灶组(n=44)。利用后处理软件测量肿瘤实性成分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120 kVp-like图像中的CT值、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能谱曲线斜率(λHU)。使用ICC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参数差异性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1)各期120 kVp-like图像中,卵巢恶性肿瘤的CT值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120 kVp-like图像CT值的AUC均大于0.75,三者联合对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更高的鉴别诊断效能(AUC为0.817)。(2)卵巢恶性肿瘤的A-IC、A-Zeff、V-IC、V-Zeff、V-λHU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恶性肿瘤的A-λHU、D-IC、D-Zeff、D-λHU无统计学差异(P>0.05)。A-IC、A-Zeff、V-IC、V-Zeff、V-λHU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中AIC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65)。5个参数联合表现出最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935)。结论:能谱CT能够有效提供多参数影像学信息,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患者核磁共振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凡珺 潘星辰 佟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1-548,共8页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2种亚型。近年来,FGID和IBD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复发率,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等神经系统异常在FGID及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与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来自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即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存在异常,脑-肠轴学说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若采用可量化的评估手段筛查和识别与FGID和IBD密切相关的关键脑区,并基于脑-肠轴学说对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联合用药,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神经影像学研究已为医生理解FGID和IBD神经系统变化提供了初步成果,但尚缺乏基于脑-肠轴神经影像学研究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的系统性评价。本文就FGID和IBD患者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改变和基于神经影像学分析脑-肠轴学说在FGID及IBD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基于脑-肠轴推动FGID和IBD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 脑-肠轴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21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信瑞 李冬 +3 位作者 徐慧英 王春宇 曲丹华 孙海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2-778,共7页
目的:观察miRNA-21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乳腺癌T47D和MDA-MB-361细胞分别给予0.0、2.5和5.0 Gy γ射线照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进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72 h内细胞中miRNA... 目的:观察miRNA-21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乳腺癌T47D和MDA-MB-361细胞分别给予0.0、2.5和5.0 Gy γ射线照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进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72 h内细胞中miRNA-21表达水平。T47D和MDA-MB-361细胞分别转染anti-miRNA-21序列(anti-miRNA-21组)和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并设置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NA-21表达水平;经0.0和5.0 Gy γ射线照射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进程。结果:经5.0 Gy γ射线照射后,T47D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MDA-MB-361细胞(P<0.05);与0.0 Gy照射组比较,5.0 Gy 照射组T47D和MDA-MB-361细胞G 2/M期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5),miRNA-21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ti-miRNA-21组T47D和MDA-MB-361细胞中miRNA-2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 P<0.01);给予5.0 Gy γ射线照射后,anti-miRNA-21组T47D和MDA-MB-361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 P<0.01),T47D细胞G 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而sub G 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NA-21表达下调能够增强乳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周期G 2/M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21 乳腺肿瘤 放射敏感性 细胞存活率 G2/M期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钠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官虎 郎庆旭 +4 位作者 刘纯岩 刘沁 耿梦柔 李晓倩 王珍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丁酸钠(NaBt)单独或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并分析其联合X射线照射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5、10...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丁酸钠(NaBt)单独或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并分析其联合X射线照射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5、10、15、20和25 mmol·L^-1)NaBt组、4 Gy X射线照射组和不同浓度(5、10、15、20和25 mmol·L^-1)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分别在作用后24、48和72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10 mmol·L^-1 NaBt组、20 mmol·L^-1 NaBt组、4 Gy X射线照射组、10 mmol·L^-1 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和20 mmol·L^-1 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作用后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A549细胞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作用48 h后5、10、15、20和25 mmol·L^-1 NaBt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作用72 h后5、10、15、20和25 mmol·L^-1 NaBt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48 h后,分别与对照组、4 Gy X射线照射组及相对应浓度NaBt组比较,15、20和25 mmol·L^-1 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作用72 h后,分别与对照组和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不同浓度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且20和25 mmol·L^-1 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相对应浓度NaBt组(P<0.01)。细胞周期检测,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10和20 mmol·L^-1 NaBt组G0/G1期和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4 Gy X射线照射组和10 mmol·L^-1 NaBt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G0/G1期和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NaBt对A54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NaBt和X射线的联合抑制效果明显优于二者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与二者联合引起A549细胞G2+M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丁酸钠 非小细胞肺癌 表观遗传学 辐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联合X射线照射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官虎 郎庆旭 +4 位作者 刘纯岩 刘沁 耿梦柔 李晓倩 王珍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2-629,共8页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丙戊酸(VPA)单独或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丙戊酸(VPA)单独或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mmol·L^(-1))VPA组、4 Gy X射线照射组和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于作用24、48和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4 Gy X射线照射组、5 mmol·L^(-1) VPA组、5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于作用24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PA组和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作用24 h后,2.5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低于2.5 mmol·L^(-1) VPA组(P<0.05);作用72 h后,2.5和10.0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低于2.5和10.0 mmol·L^(-1)VPA组(P<0.05)。5.0 mmol·L^(-1)VPA单独或联合4 Gy X射线作用MDA-MB-231细胞24和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4 Gy X射线照射组、5.0 mmol·L^(-1)VPA组和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均明显升高(P<0.01)。作用48 h后,与5.0 mmol·L^(-1)VPA组比较,5.0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自噬率升高(P<0.05)。结论:VPA对MDA-MB-23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VPA和X射线的联合抑制效果更优,其机制可能是二者联合引起细胞凋亡和自噬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丙戊酸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 Flow MRI评估颈动脉狭窄及卒中相关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卢菲 孙梦瑶 +3 位作者 马越 江岳娈 孙洋 佟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47,共10页
目的利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在体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血流动力学,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 目的利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在体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血流动力学,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经超声诊断为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研究组,n=20)和同期年龄及血管条件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n=26),均行临床数据及磁共振数据采集,Flow影像数据经CVI 42软件获得血流量、血流速度、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大压力梯度、能量损失(energy loss,EL)等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并对急性期脑梗死及非急性期脑梗死进行亚组分析,探讨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平均血流、最大血流、总容量及平均相对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能量损失、平均能量损失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流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420,P<0.05);各狭窄血管狭窄上游、中心及下游的血流动力学在平均血流、平均速度、最小速度、最大血流、总容量、平均轴向WSS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狭窄下游急性期脑梗死组最大压力梯度小于非急性期脑梗死组(P<0.05)。结论4D Flow MRI对颈动脉的可视化及量化分析发现能量损失有助于诊断颈动脉狭窄;低WSS及颈动脉狭窄下游最大压力梯度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四维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DTI及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兰文婧 谷艳英 +2 位作者 王大伟 周宏伟 刘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2-525,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预测脑梗塞的转归和判断疗效提供帮助。方法:94例不同时期脑梗塞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I检查,其中一部...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预测脑梗塞的转归和判断疗效提供帮助。方法:94例不同时期脑梗塞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I检查,其中一部分患者行DTI(n=34)和(或)MRS(n=24)检查,测量脑梗塞灶的ADC值、rADC值,观察脑梗塞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及梗塞灶的代谢变化。结果:DWI对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的检出率(100%)均高于常规MRI(<50%)(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rADC值分别为(51.86±1.74)%和(59.24±2.04)%,且病灶中心至周围呈由低到高的梯度变化规律;随着病变进展,梗塞灶的ADC值、rADC值呈逐渐上升趋势。DTI显示脑梗塞灶的FA值不同程度地减低(P<0.05),脑梗塞区及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分别为0.21±0.14和0.53±0.24;DTT清楚显示皮质脊髓束稀疏、略变少及截然中断,即脑梗塞灶对皮质脊髓束推压、破坏作用。脑梗塞灶见Lac峰。结论:综合利用DWI、DTI及MRS提供的脑梗塞灶病理生理、代谢及对白质纤维束影响的信息,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IL-1和TNF-α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杨俊玲 尹金植 +1 位作者 李青山 马忠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小鼠各时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4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分别于生理盐水和博莱霉... 目的:探讨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小鼠各时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4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分别于生理盐水和博莱霉素(5 mg.kg-1)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后第3、7、14、28和56天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处死小鼠,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应用RT-PCR法测定其中的IL-1 mRNA和TNF-α 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①BALF中,实验组IL-1 mRNA和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中两者的表达高峰均在第14天。②肺组织中,实验组IL-1 mRNA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中两者表达高峰分别在第7和14天,此后逐渐下降,但仍然保持高于正常水平表达。结论:IL-1 mRNA和TNF-α mRNA表达高峰时相均在肺纤维化发病早期,因此推断其在致肺纤维化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依IL-1 mRNA和TNF-αmRNA表达水平可判断病变发展进程和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量测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桂芝 乔俊华 +1 位作者 梁萍 刘纯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血糖水平高低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CT对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正常组80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增高组80例)及健康老年人80...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血糖水平高低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CT对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正常组80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增高组80例)及健康老年人80例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检测血糖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比较糖尿病高血糖组、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组和健康老年对照组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糖尿病高血糖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及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组(P<0.05);糖尿病高血糖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组(P<0.0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老年男性组:r=-0.7382,P=0.0013;老年女性组:r=-0.8343,P=0.0007)。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影响骨密度,血糖水平越高,骨密度越低;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患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春雨 付宇 +2 位作者 李晓东 李永瑞 张惠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266-1269,共4页
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为肝活组织检查,但作为有创检查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影像学已经成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方法。总结了近年影像学诊断及评估原发性肝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超声造影、CT灌注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相关技术-... 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为肝活组织检查,但作为有创检查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影像学已经成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方法。总结了近年影像学诊断及评估原发性肝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超声造影、CT灌注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相关技术-体素不相干运动(DWI-IVIM)、IDEAL IQ序列、动态增强MRI及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成像等,认为影像诊断不仅可以评估病灶的分化程度、血供与灌注情况、病灶的侵袭性,而且还可以预测预后,对背景肝功能进行评估,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悦 吕洋 +1 位作者 李旭 高普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599-602,共4页
在众多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中,替诺福韦(TDF)以其强效、低耐药性及对多种NAs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有效的特点脱颖而出,使其在临床HBV感染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介绍了TDF对CHB初治患者和经治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了其对肝硬化... 在众多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中,替诺福韦(TDF)以其强效、低耐药性及对多种NAs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有效的特点脱颖而出,使其在临床HBV感染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介绍了TDF对CHB初治患者和经治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了其对肝硬化患者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对TDF治疗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认为TDF耐药率低、安全性好,为目前CHB治疗的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替诺福韦 治疗结果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刚性轮构型仿生设计及牵引性能数值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锐 罗刚 +5 位作者 薛书亮 杨明明 刘芳 张四华 潘润铎 李建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为了提高车轮牵引性能,改善车辆在松散沙土介质环境的通过能力,该文以善于沙地奔跑的鸵鸟足部关键部位—足趾甲为仿生原型,通过仿生优化轮刺结构,设计出具有高牵引性能的仿生轮刺式沙地刚性轮,并以一种模拟月壤作为试验松散沙土介质材料... 为了提高车轮牵引性能,改善车辆在松散沙土介质环境的通过能力,该文以善于沙地奔跑的鸵鸟足部关键部位—足趾甲为仿生原型,通过仿生优化轮刺结构,设计出具有高牵引性能的仿生轮刺式沙地刚性轮,并以一种模拟月壤作为试验松散沙土介质材料,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的内置语言FISH和相关命令,建立了适用于非规则结构刚性轮的轮壤相互作用动态模拟系统,并获得试验验证。通过仿生轮刺式刚性轮与模拟月壤相互作用离散元模拟,并与矩形轮刺式刚性轮模拟结果对照,从轮下模拟月壤颗粒细观运动、接触力场、速度场以及车轮挂钩牵引力角度,验证了仿生轮刺式刚性轮具有优越的牵引性能,在车轮滑转率50%的稳定运行状态下,仿生轮刺式刚性轮的牵引性能可提高5.2%左右。该研究为提高刚性轮在松散沙土介质环境中的牵引性能提供了全新设计和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仿生学 数值分析 沙地刚性轮 鸵鸟足趾甲 牵引性能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光 李祎 +2 位作者 吕俊峰 孟令辉 王桂芝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状况和变化。方法 :采用自制定量 CT固体标准体模测量2 0~ 69岁共 72 7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结果 :男女骨密度峰值年龄在 2 0~ 2 4岁。女性 40岁以前骨密度状况优于男性 ,而 5 0岁以后迅速下降。同一年龄... 目的 :研究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状况和变化。方法 :采用自制定量 CT固体标准体模测量2 0~ 69岁共 72 7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结果 :男女骨密度峰值年龄在 2 0~ 2 4岁。女性 40岁以前骨密度状况优于男性 ,而 5 0岁以后迅速下降。同一年龄组中骨密度个体差异较大 ,峰值骨密度差异也较大。部分人骨密度较低 ,但并无临床症状 ,是骨质疏松症的亚临床状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肝脏血流动力学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许琦 王景宇 +4 位作者 迟宝荣 冬冬 朱万安 刘晓杰 王淑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5-597,共3页
目的:研究肝脏血流动态变化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25例肝硬化患者(Child A、B及C级分别为11、8及6例)和12例正常对照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注入欧乃派克-300造影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电影扫描。扫描条件:... 目的:研究肝脏血流动态变化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25例肝硬化患者(Child A、B及C级分别为11、8及6例)和12例正常对照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注入欧乃派克-300造影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电影扫描。扫描条件:层厚5 mm/4i,层间隔0 mm,电压120 kV,电流80 mA,得到肝脏血流参数值。结果:肝硬化组Child A、B及C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脏的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均明显降低(P<0.05),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肝动脉分数(HA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逐渐增高(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未见规律性变化。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并可用于鉴别肝硬化的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和滤波反投影技术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弓婷婷 韩雪立 +1 位作者 韩津梁 袁庆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与传统的滤波反投影技术(FBP)比较,应用iDose4迭代技术提高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接受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120kV管电压并分别采用滤波反投...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与传统的滤波反投影技术(FBP)比较,应用iDose4迭代技术提高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接受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120kV管电压并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120kV组)和iDose4迭代技术重建(iDose4-120kV组);另一组采用100kV管电压和iDose4迭代技术重建(iDose4-100kV组)。将FBP-120kV组的图像质量分别与iDose4-120kV组及iDose4-100kV组进行比较,并比较FBP-120kV组和iDose4-100kV组的射线剂量。结果: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中,FBP-120kV组图像质量评分均值为(3.29±0.61)分,iDose4-120kV组为(3.43±0.5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7);iDose4-100kV组图像质量评分均值为(3.21±0.43)分,与FBP-120k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8)。iDose4-120kV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均高于FBP-120kV组(P<0.05);iDose4-100kV组SNR及CNR均低于FBP-120k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ose4-100kV组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FBP-120kV组(P<0.001)。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中,与滤波反投影技术比较,采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且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管电压可降低射线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管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重建技术 辐射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在胶质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洋 赵庆雪 +4 位作者 周宏伟 兰文婧 王静 武薇 谷艳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别绘制FA图、DEC图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素成橡(DTT)图。选择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相应感兴趣区内的rFA值,并观察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FA值均表现出实质部分(低级别组0.428±0.078,高级别组0.366±0.055)、瘤周水肿(低级别组0.578±0.120,高级别组0.458±0.158)、水肿边缘(低级别组0.834±0.074,高级别组0.676±0.138)的顺序递增的趋势。高级别胶质瘤组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和水肿边缘的rFA值均较低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降低(P<0.05)。在FA图中各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信号。DEC图中病变区颜色黯淡混杂、纤维束整体形态异常。在DTT图中低级别胶质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12/15),少数表现为受压、偏移(3/15);高级别胶质瘤中,纤维束多呈现明显的变形移位,多数表现为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13/16);少数表现为纤维束全部或大部分中断(2/16);1例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DT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并能较全面地观察纤维束改变,可为胶质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判断手术效果及观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扩张患者对支气管舒张药和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丁会 王建国 +1 位作者 孙晓艳 许力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2-875,共4页
目的:明确支气管扩张患者并发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比例及对支气管舒张药和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方法:对48例经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行基础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实验及PEF变异率测定,将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和(或)PEF变异率测定阳性... 目的:明确支气管扩张患者并发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比例及对支气管舒张药和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方法:对48例经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行基础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实验及PEF变异率测定,将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和(或)PEF变异率测定阳性者34例按住院先后顺序依次分为3个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组(n=11);B组,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组(n=11);C组,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皮质激素吸入组(n=12)。结果:48例患者中,31例(66·83%)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26例(54·16%)PEF变异率>20%,并发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患者34例,阳性率为70·83%。分组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B组8例(72·73%)患者PEF变异率<20%,A组只有5例(45·45%)患者<20%,B组和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组住院天数[(12·18±1·94)d]比A组[(15·58±2·64)d]缩短(P<0·01);C组患者治疗1周后10例(83·33)%PEF变异率<20%,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组排痰量比B组明显减少、住院天数(9·23±1·12)dB组缩短(P<0·01)。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并发可逆性气流受限患者应当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阻断气流受限,明显减少痰量,利于感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症 可逆性气流受限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糖皮质激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曹殿波 杨海山 +1 位作者 赵永生 程提龙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9-531,共3页
目的 :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 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5 .0 F Cobra导管首先超选至旋股动脉灌注药物 ,然后再超选至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或闭孔动脉分支附近 ,留置导管连续 3d经微量泵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 ... 目的 :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 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5 .0 F Cobra导管首先超选至旋股动脉灌注药物 ,然后再超选至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或闭孔动脉分支附近 ,留置导管连续 3d经微量泵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 ,治疗 30例患者 (共计 5 1个股骨头 )。结果 :介入治疗后 ,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率为 92 .2 % ,关节功能改善率为 87.5 % ,股骨头区血管数目增多 ,空白区消失 ,实质期染色扩大增浓 ,髋关节周围侧支循环建立 ,定期复查骨质有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