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乳杆菌高密度培养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宋艳 李岳飞 +2 位作者 王智鼎 宋帅 孙德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嗜酸乳杆菌培养条件,研制出一种菌活性高、密度大、操作简便、易于生产应用的发酵工艺,阐明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生产和应用。方法:选取嗜酸乳杆菌中国株为菌种,根据培养基成分的配比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优化培养条件以及... 目的:探讨嗜酸乳杆菌培养条件,研制出一种菌活性高、密度大、操作简便、易于生产应用的发酵工艺,阐明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生产和应用。方法:选取嗜酸乳杆菌中国株为菌种,根据培养基成分的配比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优化培养条件以及MRS液体培养基的配方,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菌液的吸光度(A650)值和活菌数量变化,筛选出最优的工艺过程。结果:通过筛选确定嗜酸乳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接种量1%,初始pH值6.2,37℃恒温厌氧培养23h;最适培养基配方为3.5%蛋白胨、0.5%酵母提取物、2%葡萄糖、0.2%柠檬酸铵、0.088%磷酸氢二钠、0.6%乙酸钠、0.025%硫酸锰、0.06%硫酸镁、1%营养因子和0.1%吐温80;由最适培养工艺培养得到的菌种数可达1.43×1011 cfu·mL-1,较传统培养方案相比菌种数增长约1×1011 cfu·mL-1,且工艺简便易行。结论:实现对嗜酸乳杆菌培养条件和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得到嗜酸乳杆菌最优培养工艺条件,菌种的高密度培养可用于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高密度 培养条件 优化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迅捷、经济及高效回收DNA片段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春伟 孙妙囡 孙德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0-913,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迅捷、经济、高效的从凝胶中回收DNA的方法。方法:以二氯二甲基硅烷硅化晴纶纱,以硅化的晴纶纱作为过滤垫层,冻融处理凝胶,离心收集液体,计算不同硅化晴纶纱厚度、不同冻融时间、不同离心力、不同离心时间和不同DNA片段长... 目的:建立一种迅捷、经济、高效的从凝胶中回收DNA的方法。方法:以二氯二甲基硅烷硅化晴纶纱,以硅化的晴纶纱作为过滤垫层,冻融处理凝胶,离心收集液体,计算不同硅化晴纶纱厚度、不同冻融时间、不同离心力、不同离心时间和不同DNA片段长度的DNA回收率。结果:用硅化晴纶纱从凝胶中回收DNA时,0.5~2.0mm硅化晴纶纱厚度DNA片段回收率均在85%左右,提示不同硅化晴纶纱厚度对DNA片段回收率影响较小;冻融时间在30min前,随着冻融时间延长,回收率上升明显,至30min回收率达85%,再增加冻融时间回收率变化不显著,提示冻融时间对回收率影响较大,冻融时间应为1h;在5000r.min-1前,随着离心力增加,回收率上升明显,至5000r.min-1回收率达85%,再增加转速,回收率有略微上升,提示离心力对回收率影响较大,离心力应超过10000r.min-1(约合10000g);以10000r.min-1离心,30min前,离心时间对回收率影响较大,至30min时,回收率达85%,增加离心时间,回收率不再增加;250~2000bp长度DNA片段,回收率为80.7%~88.4%,即使100bp小片段回收率也能达到76%以上,表明片段大小对回收率影响较小,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结论:硅化晴纶纱厚度0.5~2.0mm,冻融时间≥1h,离心力≥10000g,离心时间30minDNA回收率较高;硅化晴纶纱法可以高效地从电泳凝胶中回收目的DNA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回收 硅化晴纶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过度活化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过程的影响
3
作者 张及禄 侯春梅 +6 位作者 魏应林 李新颖 孙德军 冯建男 黎燕 沈倍奋 肖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585-1589,共5页
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研究aGVHD发病过程中补体系统的活化对病理过程的影响。选用近交系C57BL/6(H-2Kb)小鼠和BALB/c(H-2Kd)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组以前者作为供鼠,后者作为受鼠,给予受鼠8Gy60Coγ线全... 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研究aGVHD发病过程中补体系统的活化对病理过程的影响。选用近交系C57BL/6(H-2Kb)小鼠和BALB/c(H-2Kd)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组以前者作为供鼠,后者作为受鼠,给予受鼠8Gy60Coγ线全身照射后4-6小时进行骨髓细胞+脾细胞移植;对照组为同基因移植组。通过观察小鼠的体表特征、生存期以及体重变化跟踪模型组动物aGVHD的发生发展。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移植后模型小鼠的基因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从蛋白水平检测整个发病过程中器官组织C3a、C5a等补体相关成分的分泌表达,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补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aGVHD所导致的组织损伤进行病理学分析,同时利用免疫荧光(IF)等实验技术检测补体相关成分在发病小鼠相应器官组织中的沉积,初步探讨其与组织病理损伤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表现出典型的aGVHD特征: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皱毛、弓背、活动减少、脱毛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靶器官(肝脏)组织中补体相关成分的表达无论从蛋白水平还是基因水平上均有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靶器官组织中(肝脏的中央静脉和门管区)有显著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且在浸润部位有明显的补体成分C3的沉积。结论:在小鼠aGVHD发病过程中,肝组织中的补体系统持续性地过度活化,产生的补体相关成分沉积于受损的肝组织内,沉积部位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这说明补体系统的过度活化可能与aGVHD所导致的病理损伤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补体活化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胰脏RNA Ⅱ的制备
4
作者 赵轶卓 孙妙囡 孙德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改进从牛胰脏制备RNAⅡ的方法,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收率。方法:采用酶-苯酚-氯仿稀盐法,替代传统方法的大剂量苯酚多次萃取法从牛胰脏提取RNAⅡ。结果:采用酶-苯酚-氯仿-稀盐法制备的RNAⅡ,制剂A260... 目的:改进从牛胰脏制备RNAⅡ的方法,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收率。方法:采用酶-苯酚-氯仿稀盐法,替代传统方法的大剂量苯酚多次萃取法从牛胰脏提取RNAⅡ。结果:采用酶-苯酚-氯仿-稀盐法制备的RNAⅡ,制剂A260/A230、A260/A280的比值分别达到2.1和1.9以上,传统工艺为1.44和1.63;DNA含量控制在2%以下,传统工艺为6.2%;有机试剂消耗降低明显,由传统工艺的18000mL苯酚·kg^-1牛胰脏降低到600和300mL氯仿·kg^-1牛胰脏;成本由原来的253元·g^1牛胰脏核糖核酸降到11~14元·g^1牛胰脏核糖核酸。结论:采用酶-苯酚-氯仿-稀盐法制备的RNAⅡ中蛋白、多糖含量较低,纯度较传统方法有较大提高;该方法可减少有机试剂用量,减少污染排放,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本工艺适合大规模生产RNA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Ⅱ 牛胰脏 酶-苯酚氯仿-稀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