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料挥发性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万臣 刘巽俊 +2 位作者 宫本登 小川英之 河隆夫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7-324,共8页
针对不同的发动机热状态及压缩比,试验研究了燃料物化特性对柴油机稳态及过渡工况下性能、排放的影响规律。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过渡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模拟车用柴油机实际工作时的加速状态,对具有相同十六烷值但有不同挥发... 针对不同的发动机热状态及压缩比,试验研究了燃料物化特性对柴油机稳态及过渡工况下性能、排放的影响规律。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过渡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模拟车用柴油机实际工作时的加速状态,对具有相同十六烷值但有不同挥发性能燃料的HC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HC排放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挥发性好的燃料,可有效降低排气烟度,提高有效热效率,在发动机热状态不好及压缩比较低等燃烧条件恶劣、HC排放高的情况下,可有效地降低HC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料挥发性 排放性能 压缩比 燃烧性能 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热率对效率的影响及对HCCI燃烧负荷限值评测 被引量:9
2
作者 韩永强 赵佳佳 +1 位作者 张亮 田永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基于理论循环和校准后的GT-Power模型研究了燃烧放热率对车用发动机热效率、最高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及能量分配的影响规律。理论循环研究表明热效率仅取决于加热时刻相对于上止点的角度,与上止点前后无关,即加热时刻所对应的热效率关... 基于理论循环和校准后的GT-Power模型研究了燃烧放热率对车用发动机热效率、最高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及能量分配的影响规律。理论循环研究表明热效率仅取决于加热时刻相对于上止点的角度,与上止点前后无关,即加热时刻所对应的热效率关于上止点具有对称性。GT-Power模拟研究表明:实际循环中由于传热、摩擦损失的增加使得放热率对应热效率沿上止点不对称,持续期越长、重心越偏离上止点不对称性越明显;对于HCCI燃烧模式,由于放热持续期很短、且靠近上止点,即使完全在上止点前燃烧其热效率也较高;均质、低温、稀燃燃烧模式,由于加热量直接决定缸内温度及传热量,其负荷拓展受到理论上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燃烧 放热率 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首次着火循环的低温冷起动特性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志敏 李理光 +3 位作者 邓宝清 张永平 肖宗程 宫长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378,共6页
从发动机首次着火循环的单一循环特性分析入手,研究了以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的电控喷射小型点燃式发动机低温冷起动首次着火循环的燃烧情况,当环境温度从-9~4℃变化时,对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冷起动的首次着火循环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发动机首次着火循环的单一循环特性分析入手,研究了以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的电控喷射小型点燃式发动机低温冷起动首次着火循环的燃烧情况,当环境温度从-9~4℃变化时,对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冷起动的首次着火循环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冷起动首循环的HC排放有很大影响,而对着火或起动瞬态转速影响不大;过量空气系数直接影响发动机冷起动首循环的着火可靠性和HC排放,通过研究,得出保证此LPG发动机首次着火循环可靠起动时的最佳过量空气系数为0.7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起动 液化石油气 首次着火循环 过量空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柴油醇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英男 谭满志 +3 位作者 刘金山 程鹏 黄维钧 吕匡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在现有的增压中冷柴油机结构不做变动和调整的情况下,分析了柴油和3种柴油醇(E10、E15和E20)在4种工况下的燃烧特性.研究表明: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柴油醇燃料,随着柴油醇中乙醇含量的变化,滞燃期、放热率峰值和燃烧持续期等燃烧特性参数... 在现有的增压中冷柴油机结构不做变动和调整的情况下,分析了柴油和3种柴油醇(E10、E15和E20)在4种工况下的燃烧特性.研究表明: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柴油醇燃料,随着柴油醇中乙醇含量的变化,滞燃期、放热率峰值和燃烧持续期等燃烧特性参数相应发生变化.在高速、高负荷时,乙醇燃料的优点对燃烧过程影响较大;在低速、低负荷时,乙醇燃料的缺点在燃烧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 中冷 柴油机 柴油醇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点火对乙醇燃料SI/HCCI燃烧模式转换平稳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彭亚平 郭英男 +3 位作者 谭满志 黄为钧 梁晓明 范秀英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1-524,共4页
在一台经过改进的单缸机上分别实现了乙醇燃料均质压燃和火花点燃两种燃烧方式,获得了乙醇燃料两种燃烧方式各自的工作区域,并在不同工况实现了两种燃烧模式相互转换.为了改善SI/HCCI燃烧模式转换时的平顺性,考察了边界条件工况下火花... 在一台经过改进的单缸机上分别实现了乙醇燃料均质压燃和火花点燃两种燃烧方式,获得了乙醇燃料两种燃烧方式各自的工作区域,并在不同工况实现了两种燃烧模式相互转换.为了改善SI/HCCI燃烧模式转换时的平顺性,考察了边界条件工况下火花点火对燃烧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HCCI燃烧临界温度附近,引入火花点火能明显改善乙醇HCCI的燃烧稳定性,降低了燃烧循环变动.在SI/HCCI燃烧模式转换过程中,引入火花点火相当于向缸内混合气添加部分额外能量,以点燃混合气,进而改善了HCCI和SI相互转换时的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均质压燃 模式转换 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喷射LPG发动机冷起动失火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志敏 李理光 +3 位作者 宫长明 栗工 翟宏斌 邓宝清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550,共6页
为加强冷起动阶段的排放控制,在一台125 cm3单缸电控喷射LPG点燃式发动机上进行了冷起动失火特性的试验研究.通过程序设计,以电控断点火方式造成发动机在所设定循环的完全失火,研究了冷起动过程不同循环在单循环失火、连续两循环失火和... 为加强冷起动阶段的排放控制,在一台125 cm3单缸电控喷射LPG点燃式发动机上进行了冷起动失火特性的试验研究.通过程序设计,以电控断点火方式造成发动机在所设定循环的完全失火,研究了冷起动过程不同循环在单循环失火、连续两循环失火和连续三循环失火的起动转速和HC排放,并对冷起动前120循环在不同失火率时的HC排放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找到了影响LPG发动机冷起动过程起动转速和HC排放的关键着火循环,即理想的首次着火循环及其次循环.发动机理想的首次着火循环失火对起动时的HC排放和转速影响最大.在首次着火循环的下一循环失火对起动HC排放影响次之,而其余循环的失火对起动HC排放影响基本相同.提高起动初期发动机转速有利于后续循环的稳定运行.HC排放与失火率呈一定比例关系.失火率增加1倍时,HC排放升高约1倍.当失火率超过500/时,HC排放总量急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火循环 冷起动 液化石油气 电控喷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点燃式发动机应用LPG的微粒排放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振锁 肖宗成 +4 位作者 邓宝清 王惠萍 张永平 刘巽俊 李理光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3-287,共5页
介绍了液化石油气(LPG)在点燃式发动机上应用时微粒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在一台四行程、水冷125mL单缸电喷式发动机上进行.结果表明,LPG在点燃式发动机上应用时也有大量的微粒排放,但其排放的总颗粒数与使用汽油燃料时基本相同.LPG... 介绍了液化石油气(LPG)在点燃式发动机上应用时微粒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在一台四行程、水冷125mL单缸电喷式发动机上进行.结果表明,LPG在点燃式发动机上应用时也有大量的微粒排放,但其排放的总颗粒数与使用汽油燃料时基本相同.LPG燃料排放的微粒在粒度分布上有双峰分布的特点,但有时第1个峰的特征不明显,第2个峰对应的粒径大小同汽油机基本相同,发动机中等负荷时的微粒排放量最大,浓混合气的微粒排放量高,微粒的粒数浓度在中等转速时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点燃式发动机 微粒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参数对小型柴油机突增负荷工况燃烧及HC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孙万臣 刘忠长 +3 位作者 刘巽俊 宫本登 小川英之 河辺隆夫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6-340,共5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对小型柴油机突增负荷工况下的燃烧及HC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HC排放成分.设计了不同参数的燃烧室,研究了不同压缩比(13~19)和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及HC...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对小型柴油机突增负荷工况下的燃烧及HC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HC排放成分.设计了不同参数的燃烧室,研究了不同压缩比(13~19)和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及HC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燃烧室在突增负荷工况,燃油开始增加后,THC排放量急剧增加,最大值达到稳态工况的100倍.随循环数的增加,滞燃期缩短,HC排放逐渐减少.HC排放成分中LHC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乙烯和丙烯最多.随压缩比的降低,滞燃期延长,HC排放明显增加.压缩比相同时适当缩小燃烧室直径,有助于降低HC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突增负荷 燃烧室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