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清 柳增善 +1 位作者 张玉彬 张守印 《吉林畜牧兽医》 2008年第3期10-14,共5页
本文综述了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简要论述了每种病原特征、对人的危害、发病特点等。
关键词 病毒病 人兽共患病 食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医公共卫生研究:禽病防控的挑战 被引量:1
2
作者 吕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40,共3页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布鲁氏菌病等疫病的暴发不仅给我国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公共卫生的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防控这些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动物疫病成为兽医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布鲁氏菌病等疫病的暴发不仅给我国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公共卫生的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防控这些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动物疫病成为兽医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充分利用兽医自身的技术和知识以外,借助兽医一人医公共卫生平台,深入了解疫病暴发的原因、疫病病原的来源和进化、病原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等都是制定有效防控策略的重要环节。除此以外,对某些疫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免疫也是当前养殖环境下不可或缺的措施。在上述背景下召开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专家对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科研及相关工作的进展进行了专题探讨。其中,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柳增善教授从兽医公共卫生的基本范畴出发,结合动物疫病防治的国家政策和形势发展要求,指出兽医公共卫生的功能将会扩展到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等方面,尤其是对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代表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童光志研究员分析了我国疫苗研发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动物标记疫苗的研发趋势,指出多联多价疫苗将是未来动物疫苗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周继勇教授及其团队在青藏高原流感病毒溯源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近五年的持续研究证实环青海湖地区的鼠兔是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的哺乳动物宿主,从鼠兔分离的病毒可以在迁徙候乌和鼠兔间传播。本专题辑录上述报告内容,借以展现兽医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新成果、新技术,为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保障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公共卫生 趋势 疫苗 禽流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医公共卫生学学科发展报告 被引量:5
3
作者 丁铲 焦新安 +2 位作者 薛飞群 刘明远 马志永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6,共6页
当前,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畜共患病形势严峻,食源性微生物污染问题严重,食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上升,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造成动物源食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积极... 当前,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畜共患病形势严峻,食源性微生物污染问题严重,食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上升,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造成动物源食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并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研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危害的风险性评估、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监测网络建设。)、食源性寄生虫研究、人畜共患病研究、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 公共卫生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被引量:94
4
作者 任洪林 卢士英 +2 位作者 周玉 李兆辉 柳增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9-143,共5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近几年疫情急骤回升。作者综述了布病的研究现状及其流行趋势,...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近几年疫情急骤回升。作者综述了布病的研究现状及其流行趋势,初步探讨布病综合防控面临的主要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生物学特性 疫苗与诊断 分子生物学 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汞、铅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兆辉 王光明 +2 位作者 徐云明 柳增善 任洪林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9-43,共5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重金属的应用越来越广,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重金属镉、汞、铅。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环境污染中的重金属,以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综述镉、汞、铅污染...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重金属的应用越来越广,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重金属镉、汞、铅。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环境污染中的重金属,以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综述镉、汞、铅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微生物细胞表面展示技术构建高效吸附重金属的基因工程菌,在微生物修复方面应用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微生物修复 细胞表面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化合物光甘草定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全民 于录 +2 位作者 邓旭明 王春雨 王全凯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27,共3页
选取传统中药甘草提取单体化合物光甘草定,通过MABA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研究其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ATCC27294)和H37Ra(ATCC25177)的体外抗菌活性,并通过NCCLS标准方法测定了光甘草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 选取传统中药甘草提取单体化合物光甘草定,通过MABA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研究其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ATCC27294)和H37Ra(ATCC25177)的体外抗菌活性,并通过NCCLS标准方法测定了光甘草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和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单体化合物光甘草定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ATCC27294)和H37Ra(ATCC25177)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均为25μg/m;光甘草定对实验中检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杆菌也有抗菌活性,并且对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为光甘草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抗菌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甘草定 结核分枝杆菌 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研东 韩雪 +1 位作者 王颖 柳增善 《饲料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动物微生态制剂 有益微生物 生长繁殖 有害微生物 微生态平衡 有益生物 外界环境 动物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畜禽支原体中草药筛选及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美安 甄汉深 +4 位作者 裴渭静 沈永强 于录 史祺云 唐旭东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8,共6页
为了解10味中药体外抗畜禽支原体活性及其细胞毒性,以水回流提取法制备中药提取物,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测定10味中药对牛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及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MTT法测定10味中药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 为了解10味中药体外抗畜禽支原体活性及其细胞毒性,以水回流提取法制备中药提取物,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测定10味中药对牛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及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MTT法测定10味中药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表明,10味中药中,两面针、南板蓝根、黄连、黄芩、黄柏、甘草和白鲜皮等7味中药对3种畜禽支原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和杀灭作用。其中两面针、南板蓝根和甘草活性较强,MIC分别为7.81mg/mL^31.25mg/mL、7.81mg/mL^62.50mg/mL、15.625mg/mL^62.50mg/mL;其余3味中药广藿香、土槿皮和艾叶活性最低,MIC几乎大于250mg/mL。10味中药中,土槿皮对Vero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最大安全浓度(TC0)为<0.49mg/m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0mg/mL;其余9味中药对Vero细胞毒性很小,TC0在3.91mg/mL^15.625mg/mL之间,IC50在54.73mg/mL^114.23mg/mL之间。提示筛选出两面针、南板蓝根、黄连、黄芩、黄柏、甘草和白鲜皮等7味中药对牛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及羊肺炎支原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和杀灭作用,且其细胞毒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畜禽 支原体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志刚 刘立峰 +2 位作者 陈伦勇 孙青松 金梅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3,共5页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多种禽类及鸟类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症状或急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不仅对我国禽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用于控制禽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仍然是疫苗接种,论...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多种禽类及鸟类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症状或急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不仅对我国禽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用于控制禽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仍然是疫苗接种,论文就有关禽流感预防的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禽流感表位疫苗等新型疫苗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新型疫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任洪林 柳增善 王克坚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8-358,共11页
鲍是世界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贝类,但近年来时常发生的疾病给养鲍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目前有关鲍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这些功能分子对揭示鲍的免疫机制具有关键作用,文章综述了鲍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以期... 鲍是世界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贝类,但近年来时常发生的疾病给养鲍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目前有关鲍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这些功能分子对揭示鲍的免疫机制具有关键作用,文章综述了鲍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鲍疾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机制 抗氧化 抗感染 免疫相关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产品贝毒素大田软海绵酸ELISA及HPLC-MS/MS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士英 柳增善 +5 位作者 周玉 李岩松 张代辉 于光 于师宇 任洪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8-162,共5页
为了检测海产品贝毒大田软海绵酸,保障其食用安全,利用活泼酯法将小分子OA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技术建立分泌抗OA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各种特性进行分析;小鼠腹水法大量生产抗体,纯化后建立ELISA方法,同时建立OA的... 为了检测海产品贝毒大田软海绵酸,保障其食用安全,利用活泼酯法将小分子OA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技术建立分泌抗OA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各种特性进行分析;小鼠腹水法大量生产抗体,纯化后建立ELISA方法,同时建立OA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检测法,并对部分市售海产品进行了实际检测,ELISA方法标准曲线为y=-34.212x+83.49,相关系数为0.9784,线性范围0.4~25μg/L,灵敏度0.18μg/L;HPLC-MS/MS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193.07x-780.6(Q1/Q3:m/z827.4~m/z723.5)和y=83.021x-335.6(Q1/Q3:m/z827.4~m/z809.5),R2均为0.9991,线性范围10~800μg/L,灵敏度小于2μg/L,平均RSD为4.34%。在检测的实际样品中两种样品ELISA呈阳性反应,其中一种经过了HPLC-MS/MS的验证。所建立的ELISA及HPLC-MS检测方法均可用于海产品腹泻性贝毒OA限量标准检测,为进出口海产品OA标准方法的建立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软海绵酸 ELISA HPLC-MS/MS 海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沈克飞 曹兰 +2 位作者 尹继刚 姜宁 陈启军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B08期34-36,共3页
佐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抗原(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对佐剂的选择取决于免疫的目的,从用途上分,佐剂可分为试验用佐剂和疫苗用佐剂。前者主要用于特异性抗体... 佐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抗原(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对佐剂的选择取决于免疫的目的,从用途上分,佐剂可分为试验用佐剂和疫苗用佐剂。前者主要用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而后者则作为疫苗的必要成分。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佐剂包括铝盐佐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脂质体和CpG及其在科研和疫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 免疫应答反应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活性多肽软胶囊对大鼠免疫功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翔丹 孙威 +2 位作者 周玉 张铁华 潘风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54-557,共4页
观察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pilose antler active polypeptide,PAAP)软胶囊对主动免疫的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饲喂基础日粮的Wistar大鼠,每组20只,分别连续灌喂蒸馏水、白酒和鹿茸活性多肽软胶囊15d。测定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和免疫功能... 观察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pilose antler active polypeptide,PAAP)软胶囊对主动免疫的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饲喂基础日粮的Wistar大鼠,每组20只,分别连续灌喂蒸馏水、白酒和鹿茸活性多肽软胶囊15d。测定并计算胸腺、脾脏指数和免疫功能。结果显示:P A A P可以减轻由酒精引起的免疫抑制,减轻胸腺萎缩,提高胸腺和脾脏指数,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分泌功能,提高血清中抗体水平,并提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T淋巴细胞百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活性多肽 免疫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志刚 孙青松 +8 位作者 姚蓉 刘冰心 晁行周 邹忠 刘立峰 吴彦 郑爱芳 赵苏红 金梅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81-86,共6页
2010年以来中国大部分种鸭和蛋鸭养殖地区相继发生了以减料、产蛋下降和伴有一定死淘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中国的养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给中国的养鸭业造成的损失达50亿元。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病... 2010年以来中国大部分种鸭和蛋鸭养殖地区相继发生了以减料、产蛋下降和伴有一定死淘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中国的养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给中国的养鸭业造成的损失达50亿元。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病被确诊为是由一种新型病毒-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文围绕着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检测方法及致病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鸭坦布苏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黄色素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立松 卢士英 +4 位作者 周玉 郭德军 李岩松 孟宪梅 柳增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8-261,共4页
将柠檬黄分子与卵清蛋白(OVA)、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为检测原和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分泌抗柠檬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3D4,纯化腹水得到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40... 将柠檬黄分子与卵清蛋白(OVA)、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为检测原和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分泌抗柠檬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3D4,纯化腹水得到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40.134x+133.46,R2=0.9692,最低检出浓度为0.36μg/L。该方法与柠檬黄色素常用的检测方法薄层分析及分光光度计法相比,检测限低、耗时短、成本低,适用于大批量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黄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诱导破骨细胞方法的建立和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梅红 李一雷 +4 位作者 王心蕊 张丽红 刘巍 王建民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4-826,共3页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与人成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为人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提供更完善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流产胎儿头盖骨,获取人成骨细胞,对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ALP染色);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与人成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为人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提供更完善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流产胎儿头盖骨,获取人成骨细胞,对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ALP染色);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h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MSCs免疫学表型,对其进行鉴定;将获得的成骨细胞和hMSCs在体外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独培养的成骨细胞作为对照组;对诱导后的细胞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h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即CD73和CD105阳性,CD34和CD45阴性。hMSCs与成骨细胞共同培养5d后,即可见单个核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TRAP染色可见多数细胞胞浆呈酒红色,为诱导成功的破骨细胞。结论:hMSCs与人成骨细胞共同培养能诱导为具有典型的破骨细胞表型的多核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异尖线虫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唐艺芝 孙青松 +2 位作者 彭鹏 王学林 刘明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4期12079-12081,共3页
异尖线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成为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病。综述了异尖线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地理分布、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重点概括了国内海鱼体内异尖属线虫的感染、种类分... 异尖线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成为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病。综述了异尖线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地理分布、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重点概括了国内海鱼体内异尖属线虫的感染、种类分布和国内尚未出现病例报道的原因,进一步强调异尖线虫病的防控对中国水产养殖业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防控异尖线虫病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病 异尖线虫 海鱼感染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娜 尹继刚 +1 位作者 孙高超 陈启军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9,共5页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当前分子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而转录水平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由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复杂大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导致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是一个多...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当前分子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而转录水平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由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复杂大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导致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是一个多级的复杂过程。转录因子即反式作用因子在转录调控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识别或结合在顺式作用元件8 bp^112 bp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效率。因此,转录因子与调控序列的相互作用在决定某个基因是否表达中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对转录因子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染色质免疫沉淀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们将会进一步研究转录调控的机制及细胞行为和疾病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生物 转录因子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ABA法与试管法测定蛇床子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体外抗结核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范利 于录 +1 位作者 葛发 王全凯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为筛选有开发价值的抗结核中草药,本研究通过MABA(Microdilution MABA Assay)与试管法分别测定蛇床子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对结核分支杆菌H37Rv(ATCC27294)和H37Ra(ATCC25177)的体外抗菌活性,即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 为筛选有开发价值的抗结核中草药,本研究通过MABA(Microdilution MABA Assay)与试管法分别测定蛇床子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对结核分支杆菌H37Rv(ATCC27294)和H37Ra(ATCC25177)的体外抗菌活性,即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以MTT法研究蛇床子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和肝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蛇床子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对这两种结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均为32μg/mL和128μg/mL,并且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和肝细胞均无毒性。MABA法与试管法相比较,完全符合率为90%(9/1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为蛇床子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作为抗结核药物的开发及它们的抗菌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素 8-甲氧基补骨脂素 结核分支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地区华支睾吸虫虫卵的鉴定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艺芝 郝玉花 +4 位作者 孙青松 彭鹏 吴秀萍 王学林 刘明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01-1603,1606,共4页
对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地区人粪样进行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虫卵的鉴定、收集及DNA的提取,然后根据华支睾吸虫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以粪便中提取的虫卵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对PCR方法的... 对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地区人粪样进行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虫卵的鉴定、收集及DNA的提取,然后根据华支睾吸虫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以粪便中提取的虫卵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对PCR方法的各种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两对引物中以上游引物(5′-TGGCCTGACTGGCTGGCCGG-3′)、下游引物(5′-CGGCACCCCACACACATACA-3′)为最适引物,用PCR方法可扩增到分子量大小为255 bp的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经BLAST工具进行分析,与中国沈阳分离株(AF217099)和朝鲜分离株(AF217094)的同源性为100%;50μL PCR反应体系的最优化反应条件为:dNTP 2.6μL;10×PCR Buffer(含Mg2+)4.0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DNA模板5.5μL;Taq DNA聚合酶0.4μ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6℃退火1 min,72℃延伸30 s,30个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试验成功对吉林地区人粪样中华支睾吸虫虫卵进行了鉴定,并建立了华支睾吸虫虫卵PCR检测方法,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虫卵DNA 鉴定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