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城乡交流政策的演进及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田毅鹏 于涵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7,共14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城乡统筹原则被具体化,切实提升了乡村与城市交流的基准和条件。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在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庞大的政策群,建构起城乡交流的政策体系。城乡交流主体由单一到多元。国家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城乡交流的条件积累,建立起包括人才、土地、资本等在内的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城乡交流”获得新的战略定位并被充分展开。同时,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建立起城乡间相互援助体系。但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发展落差导致城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国城乡交流政策依然存在较大的政策调整和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交流政策 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姚毓春 夏宇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7,共20页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村产业融合两条渠道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农业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由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驱动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效应和生态环境改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姚毓春 张嘉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63,共13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条件保障与资源保障。当前,制约我国统一大市场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条件保障与资源保障。当前,制约我国统一大市场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要素市场一体化不够深入;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不够完备。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助力城乡融合发展,要改变以往要素与资源从乡村到城市的单一流向,避免乡村内部劳动力、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长期外流;也要通过建立统一大市场,对乡村地区给予帮助,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市场 资源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嘉实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4-51,共8页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为核心要素,发挥协调效应和改造效应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多元化...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为核心要素,发挥协调效应和改造效应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性和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主要通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推进数字经济与生产要素结合,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融合;另外,应通过乡村数字新基建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助力产业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多元化发展 生产要素 基础公共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0
5
作者 姚毓春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6,共7页
加快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能够从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各方面革新农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能够从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各方面革新农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要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难点,以绿色可持续为原则,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底线。为此,要加大农业创新资源投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性;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全过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构建新型食物供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科技创新 体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村土地制度的优势、困境与改革方略 被引量:3
6
作者 姚毓春 夏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农村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变革关系到资源配置、百姓福祉和社会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回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基础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适,对不同阶段主要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变革关系到资源配置、百姓福祉和社会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回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基础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适,对不同阶段主要发展任务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村土地制度具有五大独特优势,分别是能够在人口规模巨大条件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够以释放土地财产收益为抓手夯实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能够以赓续农耕文明、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耕地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以支撑内生型发展模式为手段保证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困境,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加强农村土地的粮食安全保障、财产性收益提升、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秩序稳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 独特优势 改革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困境及路径 被引量:5
7
作者 姚毓春 杨玉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7,F0002,176,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多次提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农业在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五大方面不断向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多次提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农业在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五大方面不断向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地区在这五大方面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并发挥重要引领性作用。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但目前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势与困境并存。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必须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农业发展优势,着力解决现实困境,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担负起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强国 东北全面振兴 战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