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标志物4-HNE在系统性硬化症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1
作者 赵柯林 夏雪 +3 位作者 史乃旭 周韩 盖婧雯 李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0-955,共6页
目的:探究铁死亡标志物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为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纤维化进程的诊断和... 目的:探究铁死亡标志物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为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纤维化进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饥饿处理12 h后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分为两组,对照组以1%(体积分数)血清培养基培养,TGF-β1处理组以10μg/L TGF-β1+1%血清培养基培养。通过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的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验证SSc细胞模型的构建。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GF-β1处理组中4-HNE的表达水平。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到TGF-β1处理的NIH3t3细胞形态从典型的长梭形逐渐转变为多突起的扁平三角形。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TGF-β1组中纤维化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证实了TGF-β1可以促进纤维化标志物的上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GF-β1处理组中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表明其诱导了氧化应激的发生。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均显示,TGF-β1处理后细胞中4-HNE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荧光强度P<0.05)。结论:TGF-β1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纤维化,同时促进ROS的生成,并显著上调4-HNE的表达水平;4-HNE的显著增加提示其在SSc纤维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纤维化标志物;本研究为未来探讨4-HNE在SSc中的作用机制和其作为诊断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成纤维细胞 铁死亡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昱 刘美含 +4 位作者 石卫东 孙志霞 陈恩琪 张锌 王志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似TA患者39例,均行超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似TA患者39例,均行超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9例临床疑似TA患者中,超声诊断TA者33例,动脉硬化(AS)者2例,肌纤维发育不良(FMD)者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者2例;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比较,仅有1例FMD患者超声误诊为TA,其余诊断结果均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一致。结论:超声检查能为TA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多发性大动脉炎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IGF-Ⅰ和TGF-β_1的表达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文铸 毕黎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组织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及模型组4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和博莱霉素(5 mg.kg-1)气管内灌注,于第7、14、21... 目的:研究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组织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及模型组4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和博莱霉素(5 mg.kg-1)气管内灌注,于第7、14、21和28天处死,取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IGF-Ⅰ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经博莱霉素诱导4周后,取肺组织行HE染色,病理符合肺纤维化改变;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可见肺间质胶原纤维生成,证实肺纤维化模型形成。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肺组织中表达IGF-Ⅰ、TGF-β1阳性细胞分布于肺间质,阳性细胞百分率和表达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第1、2和3周IGF-Ⅰ的表达逐渐增强,第4周出现下降,但第1周分别与第3周和第4周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TGF-β1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第2周,第3周开始出现下降,但至第4周时,TGF-β1的表达水平仍高于第1周,第1周分别与第2、3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GF-Ⅰ和TGF-β1的高水平表达,促进了肺纤维化的形成;IGF-Ⅰ和TGF-β1共同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形成,并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转化生长因子Β 肺纤维化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附68例报告) 被引量:12
4
作者 闫天懿 安林 +1 位作者 李萍 贾玉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斑狼疮2例、甲状腺疾病4例、白癜风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13例、乙肝和丙肝感染组10例、肿瘤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检测不同并发症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有并发症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3^+比例亦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CD4^+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静 马翠丽 王志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1-996,I0004,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AS-Ⅳ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30min再灌...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AS-Ⅳ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制备局部I/R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AS-Ⅳ组(于再灌注前5min静脉注射10mg·kg-1 AS-Ⅳ)、PI3K抑制剂Wortmannin(WOR)组(于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0.6mg·kg-1 WOR)和AS-Ⅳ+WOR组(于再灌注前5、10min依次静脉注射10mg·kg-1 AS-Ⅳ和0.6mg·kg-1 WOR)。同时选取15只同周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分析各组大鼠I/R后的心脏质量、心肌缺血程度和梗死程度及心功能情况[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VSP)、舒张末期压力(LVEDP)、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梗死区Akt及mTOR磷酸化(p-Akt和p-mTOR)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DHE染色分析心肌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梗死程度、LVEDP、心肌p-Akt/Akt和p-mTOR/mTOR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均升高(P<0.05),LVSP、FS和EF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S-Ⅳ组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梗死程度、LVEDP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均降低(P<0.05),心肌p-Akt/Akt、p-mTOR/mTOR及LVSP、FS和EF均升高(P<0.05);与AS-Ⅳ组比较,WOR组和AS-Ⅳ+WOR组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梗死程度、LVEDP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均升高(P<0.05),心肌p-Akt/Akt、p-mTOR/mTOR及LVSP、FS和EF均降低(P<0.05)。结论:AS-Ⅳ对心肌I/R损伤有改善作用,可降低心肌梗死及氧化应激程度并提高心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心肌缺血再灌注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纯化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被引量:5
6
作者 马翠丽 毕黎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2-335,共4页
目的:研究从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方法,测定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对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植物来源的新有效组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粉碎、盐析、透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方法分别从野生型及人... 目的:研究从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方法,测定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对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植物来源的新有效组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粉碎、盐析、透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方法分别从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应用LDI-1700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果:从野生型新鲜栝楼块根中纯化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388.9,产率为1.2mg.g-1;从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纯化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16,产率为0.3mg.g-1。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高于已应用于临床的天花粉蛋白针剂(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及从美国产的栝楼中分离纯化出的TAP29(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0),野生型产率高于人工培植型的产率。结论:分别从野生型与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纯化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含量不同,且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亦不同于天花粉蛋白针剂及TAP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分离和提纯 天花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史乃旭 郝苗 +4 位作者 张天夫 赵柯林 黄子嫣 李春艳 王晓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5-993,共9页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CAL27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1))黄芩素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各组细...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CAL27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1))黄芩素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2’,7’-二氢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罗丹明123(Rhodamine123)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50、100和200μmol·L^(-1))黄芩素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细胞百分率和细胞凋亡率。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50和100μmol·L^(-1))黄芩素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50μmol·L^(-1)黄芩素+NAC组和100μmol·L^(-1)黄芩素+NAC组,采用DCFH-DA荧光探针和Rhodamine123荧光探针分别检测黄芩素与NAC联合作用后各组细胞中ROS和MMP水平。结果:结晶紫染色,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克隆形成数呈浓度依赖性减少,200μmol·L^(-1)黄芩素组细胞几乎无克隆形成。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中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黄芩素与NAC联合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50和100μmol·L^(-1)黄芩素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分别与50和100μmol·L^(-1)黄芩素组比较,50μmol·L^(-1)黄芩素+NAC组和100μmol·L^(-1)黄芩素+NAC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MM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黄芩素可以通过激活线粒体氧化应激通路抑制CAL27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 细胞周期 活性氧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