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酰化修饰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作者 梁楠 敖倩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回顾了乙酰化修饰在参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探讨HDAC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提出可行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乙酰化修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的推动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楠 冉冰冰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99-1205,共7页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深入了解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诊断准确性、进行精准风险分层和实现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质谱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不同标本类型(细胞、组织、血清和尿液)的多种...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深入了解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诊断准确性、进行精准风险分层和实现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质谱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不同标本类型(细胞、组织、血清和尿液)的多种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的研究中,从阐明发病机制、诊断分型、预测预后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积极地推动了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质谱 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志物 精准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不同TSH抑制水平对育龄女性患者血清抗米勒管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邢颖 刘晓莉 +3 位作者 孙辉 张广 边学海 关海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45-1550,共6页
目的:分析育龄期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进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期间,不同TSH抑制水平对其血清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影响,... 目的:分析育龄期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进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期间,不同TSH抑制水平对其血清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影响,探讨TSH抑制治疗对育龄女性卵巢储备是否存在负面干扰。方法:DTC研究对象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DTC患者术后随访项目,选取其中20~48岁、未停经且规律接受左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进行术后TSH抑制治疗超过3年的女性患者,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和月经史;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其血清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inethyronine,FT3)和AMH水平。健康对照组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既往身体健康,均为女性,按与DTC患者组年龄匹配选取;入选研究者收集其体检剩余血清检测TSH、FT4、FT3和AMH。结果:DTC术后TSH抑制治疗组(n=98)和健康对照组(n=40)研究对象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9);2组血清AMH水平分别为1.19(0.58~2.21)ng/mL和1.15(0.22~2.72)ng/mL,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9)。将DTC育龄女性患者按不同TSH抑制水平分为4个亚组:TSH<0.1 mIU/L组(n=26)、0.1 mIU/L≤TSH<0.4 mIU/L组(n=23)、0.4 mIU/L≤TSH<2.0 mIU/L组(n=36)和TSH≥2.0 mIU/L组(n=13),各亚组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清AMH水平分别为1.20(0.71~1.62)、1.01(0.57~2.22)、1.25(0.67~2.83)和0.92(0.10~2.81)ng/m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8)。DTC患者血清AMH水平与TSH、FT4和FT3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TSH:P=0.97;FT4:P=0.46;FT3:P=0.24,均P>0.05)。结论:作为反映卵巢储备的良好指标,血清AMH水平在DTC术后抑制治疗后与同年龄健康女性无明显差异,提示不同程度的TSH抑制治疗未影响育龄患者的卵巢储备即生育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 育龄女性 卵巢储备 抗米勒管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从单组学分析到多组学整合 被引量:16
4
作者 冉冰冰 梁楠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7-1304,共8页
肿瘤涉及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的多种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根据中心法则衍生的组学方法分别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关于肿瘤的单一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肿瘤发生发展的... 肿瘤涉及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的多种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根据中心法则衍生的组学方法分别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关于肿瘤的单一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肿瘤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更加系统地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制,多组学研究应运而生,推动肿瘤研究范式从单参数模型向多参数系统模型的转变。多组学方法的整合有望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发现具有诊断和预后预测功能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最终实现肿瘤预测、预防和个体化医疗(PPPM)。本文综述了肿瘤研究中不同组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特别强调了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和临床相关结果中整合的重要性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多组学 生物标志物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评估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沈珂羽 付晶瑶 +2 位作者 肖思齐 吴宪吉 张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50-1656,共7页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指直径≤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升高趋势,对于PTMC的诊治热点和争议较多。大部分PTMC进展缓慢,相对惰性,死亡率低,患者整体预后较好,然而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指直径≤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升高趋势,对于PTMC的诊治热点和争议较多。大部分PTMC进展缓慢,相对惰性,死亡率低,患者整体预后较好,然而仍有少部分并非倾向于不进展的亚临床状态,晚期PTC均由PTMC进展而来。PTMC患者的治疗日益精准,低危PTMC患者除了行常规的手术治疗之外,还可以选择积极监测(AS)或射频消融治疗作为替代疗法,治疗方案的确定基于术前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对于PTMC预后判断的金标准是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术前临床因素与PTMC不良预后结局(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有关,现对近年来有关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和病灶局部特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预后风险提供参考,为患者选择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术前评估 预后风险 精准治疗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冉冰冰 梁楠 孙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11-417,共7页
蛋白质组学研究虽已开展20余年,早期研究基于Western blot技术,后来采用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但最初质谱技术的测序深度和鉴定蛋白质数量有限,使蛋白质组学研究遇到瓶颈。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鉴定,... 蛋白质组学研究虽已开展20余年,早期研究基于Western blot技术,后来采用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但最初质谱技术的测序深度和鉴定蛋白质数量有限,使蛋白质组学研究遇到瓶颈。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鉴定,从此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入新时代。目前,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揭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阐明耐药性产生机制和发现新治疗靶点等。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及时地进行医疗干预,从而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国内外研究已发现了很多候选肿瘤生物标志物,但仅极少数应用于临床。因此,仅针对探索肿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本文选取并分析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深入、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4种肿瘤类型。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筛选发表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经扩大样本量验证或功能验证、证据较强的研究。介绍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常用标本类型,重点综述在上述4种高发癌症中,基于该技术发现的可能用于早期诊断、预测预后、靶向治疗的蛋白质标志物,旨在为实现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质谱 肿瘤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