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酰化修饰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作者 梁楠 敖倩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回顾了乙酰化修饰在参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探讨HDAC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提出可行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乙酰化修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凝集素-3和细胞角蛋白19表达在甲状腺穿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牛春波 王丽萍 +3 位作者 王雪梅 崔亚南 贾飞勇 张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2-314,I0004,共4页
目的:观察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在甲状腺穿刺标本中表达的特点,分析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CK19、Galectin-3表达在甲状腺穿刺小标本病理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目的:观察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在甲状腺穿刺标本中表达的特点,分析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CK19、Galectin-3表达在甲状腺穿刺小标本病理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1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BTL)穿刺组织,观察HE切片病理形态学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本中Galectin-3、CK19和Ki67蛋白表达,对比3种蛋白在不同组间的表达,分析3种抗体在甲状腺术前穿刺病理诊断中的作用。结果:Galectin-3、CK19和Ki67在PTC组阳性率分别为90%(18/20)、95%(19/20)及60%(12/20),在BTL组阳性率分别为12.5%(2/16,均为弱阳性)、31.25%(5/16,均为弱阳性)及62.5%(10/16)。Galectin-3和CK19在PTC与BTL组间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Ki67在PTC与BTL组间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ectin-3和CK19蛋白在PTC与BTL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联合检测该2种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穿刺标本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甲状腺病变术前穿刺活检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半乳糖凝集素-3 细胞角蛋白19 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卤胺聚合物表面修饰金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
3
作者 萨仁格日乐 梁靖 +5 位作者 关少钰 常宇佳 张佳博 梁楠 亢静 董阿力德尔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由致病菌引发的各类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持续威胁.致病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抗生素效力逐步减弱.然而,目前多数纳米材料主要以单一组分抗菌为主,其单一性和片面性阻碍了对微生物污染的全面预防和高效控制.为了预防和遏制细菌耐药... 由致病菌引发的各类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持续威胁.致病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抗生素效力逐步减弱.然而,目前多数纳米材料主要以单一组分抗菌为主,其单一性和片面性阻碍了对微生物污染的全面预防和高效控制.为了预防和遏制细菌耐药性的滋生与蔓延,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复合多种抗菌材料构建多元抗菌体系的方法,以实现多组分协同杀菌效果.将高效杀菌的N-卤胺聚合物与具备光热效应(PTT)的金纳米粒子(AuNP)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新型的AuNP@pAMPS-Cl-b-PEG纳米抗菌材料.该材料可充分发挥光热与化学抗菌机制的协同作用,更有效地抑制细菌,降低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该方法为联合抗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材料 N-卤胺 金纳米粒子 光热效应 活性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的推动 被引量:2
4
作者 梁楠 冉冰冰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99-1205,共7页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深入了解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诊断准确性、进行精准风险分层和实现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质谱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不同标本类型(细胞、组织、血清和尿液)的多种...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深入了解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诊断准确性、进行精准风险分层和实现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质谱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不同标本类型(细胞、组织、血清和尿液)的多种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的研究中,从阐明发病机制、诊断分型、预测预后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积极地推动了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质谱 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志物 精准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3在哮喘小鼠动物模型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艳春 孙萌 +2 位作者 赵丽娜 刘丽 鲁继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研究IL-23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构建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IL-23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p19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表达;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 目的:研究IL-23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构建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IL-23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p19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表达;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RT-PCR法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内IL-23p19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L-23p1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血清IL-2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肺组织中IL-23p19mRNA及IL-23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高(P<0.01),哮喘组脾脏T淋巴细胞内IL-23p19mRNA及IL-23p19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小鼠中,IL-23在血清、肺组织、脾脏T淋巴细胞中表达均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提示IL-23参与哮喘发病,且可能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3 支气管哮喘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T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联性分析
6
作者 王崇 刘晓莉 +4 位作者 史杰萍 吴燕华 王诗镔 于雅琴 孙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RET基因第11外显子上rs179993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为PTC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PT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人作为... 目的:探讨RET基因第11外显子上rs179993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为PTC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PT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ELP方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甲状腺癌的关联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rs1799939位点上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rs179993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该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T基因rs179993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TC的发生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基因 甲状腺肿瘤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不同TSH抑制水平对育龄女性患者血清抗米勒管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邢颖 刘晓莉 +3 位作者 孙辉 张广 边学海 关海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45-1550,共6页
目的:分析育龄期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进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期间,不同TSH抑制水平对其血清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影响,... 目的:分析育龄期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进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期间,不同TSH抑制水平对其血清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影响,探讨TSH抑制治疗对育龄女性卵巢储备是否存在负面干扰。方法:DTC研究对象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DTC患者术后随访项目,选取其中20~48岁、未停经且规律接受左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进行术后TSH抑制治疗超过3年的女性患者,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和月经史;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其血清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inethyronine,FT3)和AMH水平。健康对照组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既往身体健康,均为女性,按与DTC患者组年龄匹配选取;入选研究者收集其体检剩余血清检测TSH、FT4、FT3和AMH。结果:DTC术后TSH抑制治疗组(n=98)和健康对照组(n=40)研究对象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9);2组血清AMH水平分别为1.19(0.58~2.21)ng/mL和1.15(0.22~2.72)ng/mL,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9)。将DTC育龄女性患者按不同TSH抑制水平分为4个亚组:TSH<0.1 mIU/L组(n=26)、0.1 mIU/L≤TSH<0.4 mIU/L组(n=23)、0.4 mIU/L≤TSH<2.0 mIU/L组(n=36)和TSH≥2.0 mIU/L组(n=13),各亚组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清AMH水平分别为1.20(0.71~1.62)、1.01(0.57~2.22)、1.25(0.67~2.83)和0.92(0.10~2.81)ng/m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8)。DTC患者血清AMH水平与TSH、FT4和FT3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TSH:P=0.97;FT4:P=0.46;FT3:P=0.24,均P>0.05)。结论:作为反映卵巢储备的良好指标,血清AMH水平在DTC术后抑制治疗后与同年龄健康女性无明显差异,提示不同程度的TSH抑制治疗未影响育龄患者的卵巢储备即生育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 育龄女性 卵巢储备 抗米勒管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从单组学分析到多组学整合 被引量:16
8
作者 冉冰冰 梁楠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7-1304,共8页
肿瘤涉及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的多种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根据中心法则衍生的组学方法分别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关于肿瘤的单一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肿瘤发生发展的... 肿瘤涉及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的多种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根据中心法则衍生的组学方法分别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关于肿瘤的单一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肿瘤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更加系统地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制,多组学研究应运而生,推动肿瘤研究范式从单参数模型向多参数系统模型的转变。多组学方法的整合有望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发现具有诊断和预后预测功能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最终实现肿瘤预测、预防和个体化医疗(PPPM)。本文综述了肿瘤研究中不同组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特别强调了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和临床相关结果中整合的重要性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多组学 生物标志物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评估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沈珂羽 付晶瑶 +2 位作者 肖思齐 吴宪吉 张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50-1656,共7页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指直径≤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升高趋势,对于PTMC的诊治热点和争议较多。大部分PTMC进展缓慢,相对惰性,死亡率低,患者整体预后较好,然而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指直径≤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升高趋势,对于PTMC的诊治热点和争议较多。大部分PTMC进展缓慢,相对惰性,死亡率低,患者整体预后较好,然而仍有少部分并非倾向于不进展的亚临床状态,晚期PTC均由PTMC进展而来。PTMC患者的治疗日益精准,低危PTMC患者除了行常规的手术治疗之外,还可以选择积极监测(AS)或射频消融治疗作为替代疗法,治疗方案的确定基于术前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对于PTMC预后判断的金标准是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术前临床因素与PTMC不良预后结局(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有关,现对近年来有关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和病灶局部特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预后风险提供参考,为患者选择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术前评估 预后风险 精准治疗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传感器用于预防老年俯卧位手术患者压疮的效果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峰 周学颖 +2 位作者 吴桂芬 王萃 王莹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期56-58,共3页
目的观察压力传感器在预防老年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面部压疮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术中体位性压疮的发生。方法将行全麻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按常规方法摆放手术体位,使用马鞍形硅胶头... 目的观察压力传感器在预防老年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面部压疮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术中体位性压疮的发生。方法将行全麻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按常规方法摆放手术体位,使用马鞍形硅胶头托固定头颈部,对照组巡回护士根据临床经验,每30分钟转换头部受压部位1次。观察组马鞍形硅胶头托内放置压力传感器,巡回护士根据计算机显示高数值部位,每30分钟转换头部受压部位。结果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面部皮肤受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0.5h,观察组仅2例处于Ⅰ级皮肤损伤,而对照组仍有12例处于Ⅰ级皮肤损伤,1例处于Ⅱ级皮肤损伤,且术后12h有2例皮肤损伤由Ⅰ级进展到Ⅱ级。结论使用压力传感器可有效降低俯卧位手术老年患者面部皮肤压疮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面部皮肤及器官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脊柱后路手术 俯卧位 压疮 压力传感器 手术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ER和PR表达对乳腺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续哲莉 罗晓 +2 位作者 邢华 杨华 王连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4-916,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门诊行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及健康体检者58例,根据主诉、体检、超声及乳管镜检查分为6组:乳腺各项检查均正常且无症状...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门诊行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及健康体检者58例,根据主诉、体检、超声及乳管镜检查分为6组:乳腺各项检查均正常且无症状组10例,闭塞性乳管炎组19例,积乳症组11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组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组7例,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对侧乳腺检查组9例。上述病例共计检查乳管168个,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导管内液脱落细胞进行ER和PR测定。结果:乳腺良性疾病乳管内液脱落细胞ER和P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完全正常的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阳性表达率(P<0.05)。同一病例中,镜下表现为异常的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ER和PR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镜下证实为正常的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的表达率(P<0.05)。完全正常的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ER和PR阳性表达率与有疾病的乳腺中镜下正常的乳腺导管内液脱落细胞ER和PR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R和PR在导管内的局部高表达提示乳腺导管疾病发生的高危险性,该检查对指导乳腺疾病的治疗及判断乳腺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落细胞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乳管镜 乳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艳春 赵丽娜 +1 位作者 张献宇 乔红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07-160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37℃细胞孵箱中体外培养3 d后,向细胞中加入流式抗体Mouse CD3e PE-CY7、Mouse CD4FITC、Mouse CD44 PE...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37℃细胞孵箱中体外培养3 d后,向细胞中加入流式抗体Mouse CD3e PE-CY7、Mouse CD4FITC、Mouse CD44 PE、Mouse CD62L APC,同时设阴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水平。结果: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后直接做流式检测,CD3^+CD4^+细胞占19.09%,其中98.61%的细胞为CD44^+,68.71%为CD62L^+。体外培养后CD3^+CD4^+细胞占8.96%,其中71.82%为CD44^+,11.27%为CD62L^+。哮喘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后直接做流式检测,CD3^+CD4^+细胞占20.33%,其中97.72%的细胞为CD44^+,75.74%为CD62L^+。体外培养后CD3^+CD4^+细胞占7.2%,CD44阳性细胞占58.21%,CD62L阳性细胞仅占2.77%。结论: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和CD62L发生巨大变化,CD62L呈现明显下调趋势,接近消失,CD44也有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标记物 小鼠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及相关疾病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婉南 姜轶群 +1 位作者 范晓迪 董洪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06-1108,共3页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是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本文作者概述了几种重要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1B、TC-PTP、SHP-1、SHP-2、MEG2及PRL3等的功能,并介绍了其在许多人类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及...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是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本文作者概述了几种重要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1B、TC-PTP、SHP-1、SHP-2、MEG2及PRL3等的功能,并介绍了其在许多人类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及代谢失调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管镜诊断男性乳管内乳头状瘤1例报告
14
作者 边学海 续哲莉 邢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924-924,共1页
关键词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镜诊断 男性患者 临床表现 上皮样肿瘤 辅助检查 乳头溢液 特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冉冰冰 梁楠 孙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11-417,共7页
蛋白质组学研究虽已开展20余年,早期研究基于Western blot技术,后来采用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但最初质谱技术的测序深度和鉴定蛋白质数量有限,使蛋白质组学研究遇到瓶颈。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鉴定,... 蛋白质组学研究虽已开展20余年,早期研究基于Western blot技术,后来采用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但最初质谱技术的测序深度和鉴定蛋白质数量有限,使蛋白质组学研究遇到瓶颈。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鉴定,从此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入新时代。目前,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揭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阐明耐药性产生机制和发现新治疗靶点等。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及时地进行医疗干预,从而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国内外研究已发现了很多候选肿瘤生物标志物,但仅极少数应用于临床。因此,仅针对探索肿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本文选取并分析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深入、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4种肿瘤类型。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筛选发表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经扩大样本量验证或功能验证、证据较强的研究。介绍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常用标本类型,重点综述在上述4种高发癌症中,基于该技术发现的可能用于早期诊断、预测预后、靶向治疗的蛋白质标志物,旨在为实现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质谱 肿瘤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