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长玉 王哲 高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8-608,共1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上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 治疗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酒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调查——附吉林省1057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学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岩 高歌 +3 位作者 王江滨 王丽英 王秀英 刘德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0-142,共3页
明确饮酒与肝炎病毒感染是否有协同致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吉林省 10 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 3 171例非肝病患者的饮用酒精量和HBV/HCV感染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饮酒可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饮酒 ( 40 - 1... 明确饮酒与肝炎病毒感染是否有协同致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吉林省 10 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 3 171例非肝病患者的饮用酒精量和HBV/HCV感染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饮酒可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饮酒 ( 40 - 10 0 )g/d者OR值为 1 41,>10 0g/d为 3 0 4。饮酒可增加HBV、HCV感染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饮酒 ( 40 - 10 0 )g/d的HBV感染者OR值为 18 82 ,>10 0g/d为 3 1 15 ;饮酒 ( 40 - 10 0 )g/d的HCV感染者OR值为 3 2 0 2 ,>10 0g/d为 47 63 ;饮酒 ( 40 - 10 0 )g/d的HBV、HCV重叠感染OR值为 79 3 9,>10 0g/d为12 1 42。 45 2例行HBV -DNA检测的患者中 ,非嗜酒史者阳性率为 2 6 15 % ,饮酒 ( 40 - 10 0 )g/d为 49 0 7% ,饮酒 >10 0g/d为 70 5 6% ;特别是HBsAg、抗 -HBc、抗 -HBe阳性的重度嗜酒者HBV -DNA阳性率最高为 78 2 1%。嗜酒可增加HBV、HCV及重叠感染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酒精对H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原发性肝癌 病因学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机制及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悦超 亓文骞 赵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790-794,共5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受体(IGF-1R)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表面,与肿瘤细胞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对IGF-1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发生、发展以及IGF-1R作为靶点治疗肿瘤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受体 IGF 1型 胰腺肿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和Bcl-2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周长玉 阎晓凯 +1 位作者 高歌 侯治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 ,探讨 H .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2 0例胃癌组织、1 8...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 ,探讨 H .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2 0例胃癌组织、1 8例重度异型增生、1 2例肠上皮化生、2 4例萎缩性胃炎、1 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 Bcl- 2、PCNA蛋白表达情况 ,快速尿素酶法和 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 H.pylori感染 1 2例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 P<0 .0 5 )。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 H.pylori阳性组与 H.pylori阴性组的 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其余各组间 H.pylori阳性和 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 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 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H .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 Bcl- 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 H .pylori阴性组 ,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H .pylori感染可促使 PCNA、Bcl- 2蛋白表达增加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癌 癌前病变 增殖细胞核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相关肝脏疾病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乔 郭宏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780-784,共5页
近期研究发现炎症反应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的病情进展呈正相关并影响其预后,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计算简便、可重复性好,对判断其预后有良好前景。介绍了NLR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 近期研究发现炎症反应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的病情进展呈正相关并影响其预后,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计算简便、可重复性好,对判断其预后有良好前景。介绍了NLR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NLR对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但对于不同疾病最佳截点的选取仍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功能衰竭 肝肿瘤 中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焦健 王江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4-306,共3页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HCVRNA 长效干扰素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患者 自身免疫现象 利巴韦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特征及人群易感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焦健 王江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68-70,共3页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及基因芯片技术对5 79例HCV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及30例HCV感染者以及30例健康人HLA -DRB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特征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5. 79例患...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及基因芯片技术对5 79例HCV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及30例HCV感染者以及30例健康人HLA -DRB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特征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5. 79例患者中Ⅳ/ 2b型HCV感染率最高,为5 1 .12 % ;约34 .72 %的HCV感染者ALT持续正常;Ⅱ/ 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在ALT反复升高组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ALT持续正常组(P <0 .0 5 )。Ⅰ型和Ⅲ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与单独感染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混合型HCV感染主要见于有2次或2次以上输血史者。HLA -DRB1 0 4和DRB1 13在HCV感染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 5 )。因此,中国东北地区HCV感染以Ⅳ/ 2b型为主,约34 72 %的HCV感染者不表现出肝炎的症状,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Ⅱ/ 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更容易导致肝细胞损伤。Ⅰ/ 1a型和Ⅲ/ 2a型HCV可能更易于同HBV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共存的HCV则不易于同HBV合并感染。反复接受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是出现混合型HCV感染的主要原因。HLA -DRB1 0 4和DRB1 13等位基因可能与HCV的人群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易感性 人白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Bcl-2及P16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长玉 高歌 +1 位作者 阎晓凯 杨绍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7-619,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 ,18例异型增生 ,12例肠上皮化生 ,2 4例萎缩性胃炎 ,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织中 Bcl-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 (P<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0 .0 5 )。结论 :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 p16基因表达低下 ,PCNA、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增殖细胞核抗原 癌基因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SSTR2和SSTR5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宏华 王江滨 +2 位作者 孙文伟 李岩 张建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4-158,共5页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亚型SSTR2和SSTR5 mRNA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的关联性,为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诊断和治疗肝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肝癌患者肝组织标本22例,采用RT-PCR检测并鉴定肝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SSTR2...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亚型SSTR2和SSTR5 mRNA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的关联性,为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诊断和治疗肝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肝癌患者肝组织标本22例,采用RT-PCR检测并鉴定肝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SSTR2和SSTR5 mRNA表达率,分析表达率与肿瘤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STR2 mRNA肝癌癌组织的表达率为81.8%(18/22),表达水平为118.27±17.25,与正常肝组织[36.4%(8/22),69.49±19.4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癌旁组织[72.7%(16/22),111.18±23.7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STR5 mRNA表达率和表达水平肝癌癌组织[18.2%(4/22),51.67±30.32]、癌旁组织[18.2%(4/22),49.56±27.61]及正常肝组织[9.1%(2/22),48.73±15.72]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分化肝癌组织中[SSTR2 100%(18/18),SSTR5 25%(4/16)]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表达率[SSTR2 25.0%(4/16),SSTR5 100%(4/4)]分别高于低分化的表达率[0(0/4),0(0/6)]和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0(0/6),0(0/18)](P<0.05);Ⅰ、Ⅱ期[SSTR2 85.7%(12/14),SSTR5 21.4%(3/14)]与Ⅲ、Ⅳ期[75.0%(6/8),12.5%(1/8)]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STR2 mRNA亚型在肝癌中呈高表达,其表达率、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联性,与肝癌的分期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关系的研究
10
作者 郭宏华 邵润轩 +2 位作者 焦健 杨蕾 孙文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47,共2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阳性和阴性老年消化性溃疡病人胃窦部生长抑素、胃泌素及 D、G细胞密度的关系。方法 :快速尿素酶试验 ,胃泌素及生长抑素的放免测定 ,胃窦粘膜 D、G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P阳性组较 HP阴性组生长抑素含量...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阳性和阴性老年消化性溃疡病人胃窦部生长抑素、胃泌素及 D、G细胞密度的关系。方法 :快速尿素酶试验 ,胃泌素及生长抑素的放免测定 ,胃窦粘膜 D、G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P阳性组较 HP阴性组生长抑素含量明显减少 (P<0 .0 1) ,胃泌素 /生长抑素比值明显增加 (P<0 .0 5) ;D、G细胞密度明显降低 (P<0 .0 1) ,G/ D比值明显升高 (P<0 .0 5)。结论 :HP感染在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老年 消化性溃疡 生长抑素 胃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调脂药物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孟秀娜 汪丽 +2 位作者 田兴 陈成良 焦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64-967,共4页
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作用,因此可以用于缓解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在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逐渐... 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作用,因此可以用于缓解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在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逐渐被认识,其中包括急性胰腺炎。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中列出了多种可导致急性胰腺炎的他汀类药物,但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鉴于以上可能相互矛盾的诸多研究结论,对他汀类药物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现状、机制以及在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进一步的双盲试验对于探究他汀类药物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他汀类药物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促生长素和肥胖抑制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冰冰 郭宏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1225,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并且临床上尚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寻找副作用少、能够有效延缓或者逆转疾病进展的新药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由胃组织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并且临床上尚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寻找副作用少、能够有效延缓或者逆转疾病进展的新药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由胃组织产生的相关激素在参与维持能量稳态和肥胖的调节中具有多种效应,胃底基因中的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肝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因此,有理由认为胃是导致NAFLD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总结了胃产生的胃促生长素和肥胖抑制素在NAFLD发展中的作用,为N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并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胃促生长素 肥胖抑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星海 王育珊 王江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1-672,F0003,F0004,共4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动脉粥样硬化 诱发 胃肠道外疾病 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黏膜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p抗体检测及抗Hp抗体与HBV载量和HBV基因型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永贵 王江滨 季尚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肝炎 乙型 慢性 HBV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清FT_3、FT_4和hTSH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5
作者 魏丽琴 徐伟 郭宏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5-137,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 )和高灵敏促甲状腺素(h TSH )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总胆红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测定 2 1 6例不...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 )和高灵敏促甲状腺素(h TSH )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总胆红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测定 2 1 6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血清 FT3、 FT4 和 h TSH含量 ,用 L X- 2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 ,用 ACL - 2 0 0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肝硬化静止期和肝硬化活动期与正常对照比较 FT3、 FT4 和 TSH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 )。低 FT3和 FT4 血症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呈负相关(r=0 .2 6 8,P<0 .0 5 ;r=0 .2 2 0 ,P<0 .0 5 ) ,与白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r=0 .5 0 ,P<0 .0 5 ;r=0 .4 0 ,P<0 .0 5 ) ,与胆红素浓度无关。结论 :血清 FT3和 FT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血液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液 甲状腺素/血液 血清白蛋白/分析 凝血酶原时间 胆红素/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心理测量评分对肝硬化患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砚砚 赵宇阳 +2 位作者 孙书剑 王国华 赵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92-2598,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心理测量评分(PHES)诊断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肝硬化患者MHE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年龄≥18岁的肝硬化患者138例(肝硬化组),以同期门... 目的探讨神经心理测量评分(PHES)诊断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肝硬化患者MHE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年龄≥18岁的肝硬化患者138例(肝硬化组),以同期门诊体检或住院患者陪护家属、无肝病成年志愿者10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PHES,通过正常对照组探讨各量表影响因素,明确该评分诊断MHE价值,并分析MHE患病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用χ2检验。2组连续变量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因素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受试者在年龄、文化程度、饮酒、吸烟、职业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正常对照组的年龄和受教育时间与PHES呈线性相关,且年龄越大(r=-0. 259)、受教育程度越低(r=0. 693),PHES测试成绩越差。建立PHES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关各测试预期正常参考值公式为:数字连接试验-A(NCT-A)=30. 70+0. 631×年龄-1. 504×受教育时间,改良的数字连接试验-BC(NCT-BC)=54. 93+1. 134×年龄-2. 574×受教育时间,数字符号试验(DST)=29. 90-0. 332×年龄+2. 670×受教育时间,轨迹描绘试验(LTT)=48. 82+0. 496×年龄-1. 120×受教育时间,系列打点试验(SDT)=54. 35+0. 402×年龄-1. 266×受教育时间。肝硬化组患者PHES各测试结果与相应预期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无OHE患者的PHES分值[-5. 5(-2. 0~-7. 0)]比1期OHE患者[-10. 0(-7. 5~-13. 0)]显著增加(Z=3. 65,P <0. 01),无OHE患者和1期OHE患者的MHE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 5%vs 80. 0%,χ2=4. 19,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E患病率与ChildPugh分级明显相关(比值比=2. 30,95%可信区间:1. 46~3. 79,P <0. 01)。结论 PHES有利于MHE的早期诊断,但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因素影响,Child-Pugh分级是MHE患病率重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性脑病 神经心理测量评分 诊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哲 姜亦忠 +1 位作者 宋杨 周长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3-555,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探讨老年人凝血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活动期UC患者60例(UC组),随机选取28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32例进行非抗凝治疗,同时选...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探讨老年人凝血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活动期UC患者60例(UC组),随机选取28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32例进行非抗凝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中D-d、APTT及FIB水平,采用临床活动度评分计算临床活动性指数,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组D-d及FIB明显增高(P<0.05),APTT明显降低(P<0.05)。抗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中D-d及FIB与抗凝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水平(P<0.05)。抗凝治疗组临床活动性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APTT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UC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UC患者可适当进行抗凝治疗;D-d、FIB可作为判定UC活动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p嗜酸乳杆菌的筛选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锦鸿 王江滨 +2 位作者 李岩 焦健 张学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筛选对Hp抑制效应强的嗜酸乳杆菌菌株,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发根除Hp的生态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从12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嗜酸乳杆菌,采用打孔法筛选具有Hp抑制效应的菌株,并在体外模拟胃及十二指肠环境观察这种菌株耐酸、... 目的筛选对Hp抑制效应强的嗜酸乳杆菌菌株,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发根除Hp的生态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从12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嗜酸乳杆菌,采用打孔法筛选具有Hp抑制效应的菌株,并在体外模拟胃及十二指肠环境观察这种菌株耐酸、耐胆盐的能力,同时用SPECT静态显像观察^99Tc^m标记的嗜酸乳杆菌在大鼠胃腔内存留时间。结果通过打孔法从62株嗜酸乳杆菌中筛选出16株对Hp具有抑制效应的菌株,其中2株抑制作用较强。在模拟胃环境中,两株菌株的存活率随着pH值的逐渐下降、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但在pH值为1.0的模拟胃液培养2小时,仍可保持一定存活率;两株菌株在胆盐浓度为0.03%~0.48%的模拟十二指肠液中,培养各时间段均具有较高生存率。灌饲30分钟后大鼠胃腔内^99Tc^m放射计数开始减少,180分钟内各段时间测得大鼠胃区^99Tc^m的放射活性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测量局部胃黏膜组织放射性活度的结果相一致。结论研究中从人体消化道分离出2株在体外对Hp有较强抑制效应的嗜酸乳杆菌菌株,该菌株具有耐酸及耐胆盐的特征,并可以长时间在胃腔内存留,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嗜酸乳杆菌生态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幽门螺杆菌 抑制效应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肝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江滨 徐严 +1 位作者 李冰 亓文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关键词 免疫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病 免疫调节治疗 肝细胞脂肪变性 长期大量饮酒 代谢过程 乙醇诱导 内毒素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变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文伟 郭宏华 +1 位作者 唐笑迪 王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0-421,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硬变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SBP)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肝硬变腹水病人 86例 (并发 SBP41例 ,未并发 SBP45例 ) ,观察比较肝硬变并发 SBP和未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SBP组黄疸、发热及... 目的 :探讨肝硬变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SBP)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肝硬变腹水病人 86例 (并发 SBP41例 ,未并发 SBP45例 ) ,观察比较肝硬变并发 SBP和未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SBP组黄疸、发热及腹部反跳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BP组 ( P<0 .0 5 ) ;SBP组血清总胆红素、腹水白细胞总数高于非 SBP组 ( P<0 .0 5 ) ,腹水总蛋白低于非 SBP组 ( P<0 .0 5 )。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 >5 1 .3μmol· L-1,腹水白细胞数 >1 0 0 0×1 0 6· L-1,腹水总蛋白水平≤ 1 0 g· L-1患者易发生 SBP。腹水总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作为预测 SBP发生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腹水 自发性腹膜炎 肝功能 腹水检查 SBP 临床表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