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表达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民学 李柏文 +4 位作者 朱琳 叶洪珊 田晓丰 魏亮 曹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7-1240,1337,共5页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的表达情况,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6例PTC患者、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18名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研究对象甲状腺肿瘤组织(正常人为甲状...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的表达情况,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6例PTC患者、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18名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研究对象甲状腺肿瘤组织(正常人为甲状腺组织)和血清中miR-21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PT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PT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相对表达水平为2.74±1.53和0.21±0.08,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0.92±0.81和0.08±0.05)和正常人(0.86±0.39和0.07±0.03)(P<0.05)。PT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的表达与腺外侵润、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不同TNM分期有关联(P<0.05),与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联。结论:miR-21在PT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其表达水平与PTC临床病理特征有关联;PTC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R-21的检测可能用于PTC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MIR-21 甲状腺肿 聚合酶链式反应 mR-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 被引量:6
2
作者 段秀梅 谭岩 +4 位作者 宋燕 王晓祺 刘力华 方艳秋 许淑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过IFNγ、CD3McAb、IL-2诱导并培养,获得大量的CIK。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以CFSE标记靶细胞来区...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过IFNγ、CD3McAb、IL-2诱导并培养,获得大量的CIK。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以CFSE标记靶细胞来区分效应细胞,再以PI染色,用FACS检测靶细胞的死亡率。结果:CIK于第22天达到增殖高峰,并高度表达CD3、CD11a、CD54和HLA-DR;中度表达CD3/CD56、CD25、CD28、CD69和FasL;CD16表达不增加。CIK对肿瘤细胞K562、HL-60、Hela、SMMC7721和A375均表现出杀伤活性,其中对K562、HL-60、Hela 3种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强;而对SMMC7721、A375的作用不明显。结论:细胞因子IFNγ、CD3McAb和IL-2体外诱导的单个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力和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表型 杀伤活性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楠 王姣琦 +2 位作者 马明 徐中航 徐忠信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26-930,954,共6页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组、白藜芦醇+慢性脑低灌注...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组、白藜芦醇+慢性脑低灌注组,每组30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试大鼠行为学;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额颞叶皮层、海马区病理学改变以及神经元丢失情况;采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白藜芦醇能改善由于长期低灌注造成的大鼠行为学损伤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白藜芦醇治疗后,海马萎缩现象得到改善,神经元丢失和形态学异常现象得到缓解;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率下降,抑制慢性低灌注大鼠脑组织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论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白藜芦醇 AKT/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治疗体会 被引量:4
4
作者 田景琦 孙立波 +1 位作者 张德恒 崔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20-1720,共1页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少见。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引起误诊。就目前国内已报道的6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无一例术前确诊;即使是手术后病理科也很难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求助于病原微生物教研室协助诊断。本文作者曾诊治1名...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少见。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引起误诊。就目前国内已报道的6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无一例术前确诊;即使是手术后病理科也很难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求助于病原微生物教研室协助诊断。本文作者曾诊治1名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现报告如下,并对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标本处理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 治疗 临床医生 协助诊断 病原微生物 临床特点 标本处理 病理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株VEGF的表达及细胞增殖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然伟 王珂 +4 位作者 杨泽成 刘永红 吕佳音 吴丹华 赵燕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5-589,共5页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iRNA)对PC-3人前列腺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合成特异性靶向人VEGF基因的siRNA,并转染到PC-3细胞中;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iVEGF对V...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iRNA)对PC-3人前列腺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合成特异性靶向人VEGF基因的siRNA,并转染到PC-3细胞中;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iVEGF对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siVEGF对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VEGF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转染siVEGF1和siVEGF2组VEGF 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分别下调了60.32%和70.73%;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受到抑制,最高抑制率达72%;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组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都无明显改变。转染siVEGF1和siVEGF2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9.5%和55.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3.9%和42.0%。结论:构建的siRNA VEGF能特异有效下调VEGF基因的表达,瞬时转染siRNA VEGF能有效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前列腺肿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2、bcl-2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波 赵吉生 张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bcl-2的表达。结果:MM...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bcl-2的表达。结果:MMP-2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bcl-2的表达和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2、bcl-2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金属蛋白酶类 基因表达调控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蛋白质组研究技术体系的建立
7
作者 马波 赵吉生 杨小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81-385,共5页
目的:对传统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胃癌蛋白质组研究,提高实验数据分辨率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提取胃癌组织中蛋白质,对以固相pH梯度为第一向双向电泳的关键因素与环节(如样品处理、电泳... 目的:对传统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胃癌蛋白质组研究,提高实验数据分辨率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提取胃癌组织中蛋白质,对以固相pH梯度为第一向双向电泳的关键因素与环节(如样品处理、电泳参数和凝胶浓度等)进行一系列优化。进一步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胃癌组和正常组总蛋白质,银染显色,并通过优化的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结果: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同组样品在3次不同实验中所得蛋白质斑点数目相对标准差(变异系数平均值%):胃癌组和正常组分别为(23.00±10.11)、(20.33±9.90)。变异系数范围(%):胃癌组和正常组分别为3.80~60.10、2.70~56.89。同一蛋白质斑点在3次实验中等电点、分子量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8.76±5.14)%,(13.00±4.22)%和(10.84±9.16)%。获得了优于传统实验方法的分辨率和可重复性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论: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适合于胃癌蛋白质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蛋白质组 电泳 凝胶 双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