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曹殿波 杨海山 +1 位作者 王大伟 赵永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6-237,共2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导管选入腹腔动脉 ,对可疑病变部位血管选择性造影。有活动性出血者行选择性动脉栓塞 ,有异常血管而无明确活动性出血经导管...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导管选入腹腔动脉 ,对可疑病变部位血管选择性造影。有活动性出血者行选择性动脉栓塞 ,有异常血管而无明确活动性出血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药物。结果 :1 8例病例中 1 2例造影出现异常表现 ,即造影剂外溢、积聚、血管增多、结构紊乱。其中血管发育异常 2例 ,憩室 1例 ,肿瘤 3例 ,非特异性炎症 1例 ,假性动脉瘤 2例 ,溃疡病 3例。靶血管栓塞后造影剂外溢消失。结论 :选择性 DSA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查安全有效 ,可以达到诊断和 /或治疗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诊断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MRI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永金 刘硕 +3 位作者 李彤 牛猛 丁军 安俐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5例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患者的MRI表现,阐明MRI在诊断CPM方面的应用,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例CPM患者的主要病史和临床表现。应用Philip Achieva 3.0T超导MR,采集从后颅窝底到颅顶的T1WI、T2WI、Fiair和弥散加权像(... 目的:探讨5例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患者的MRI表现,阐明MRI在诊断CPM方面的应用,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例CPM患者的主要病史和临床表现。应用Philip Achieva 3.0T超导MR,采集从后颅窝底到颅顶的T1WI、T2WI、Fiair和弥散加权像(DWI)序列。结果:CPM的MRI表现为桥脑中央受累,皮质脊髓束的轴索无损害,无占位及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高、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后周边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病灶呈"凸"字形,栗形或斑片状;少数累及基底节、皮层、小脑等脑桥外结构。结论:CPM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检查可为CPM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脱髓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MTHFRC677T、CBS844ins6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方乐 王田蔚 +1 位作者 邵延坤 杨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0-313,共4页
目的:研究人MTHFR、CBS基因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关联性。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98例脑卒中患者(病例组)和116例健康人(对照组)MTHFRC677T及CBS844ins68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MTHF... 目的:研究人MTHFR、CBS基因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关联性。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98例脑卒中患者(病例组)和116例健康人(对照组)MTHFRC677T及CBS844ins68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MTHFR基因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4.09%和45.91%,对照组为37.93%和62.0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型携带者与CC型携带者罹患脑卒中比较相对危险度为2.83,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C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脑卒中比较相对危险度为1.93。CBS844ins68多态性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D/I 2种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HFRC677T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且吸烟及高血压也与之有关联(P<0.01)。结论:汉族人群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性,MTHFR基因可能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易感基因。CBS844ins68多态性位点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胱硫醚B合成酶 脑血管意外 多态现象(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中毒的X线与CT诊断(附7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韩邕 席永昌 +2 位作者 吕岩 许冠鹏 张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A中毒症的X线平片与CT表现及其特征。材料和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 7例维生素A中毒者中 ,男 4例 ,女 3例。分析其X线、CT影像表现。结果 :X线平片可见尺挠骨、胫腓骨、跖掌骨及肋骨等多处不同程度骨膜增生 ,包绕骨干 ,停药... 目的 :探讨维生素A中毒症的X线平片与CT表现及其特征。材料和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 7例维生素A中毒者中 ,男 4例 ,女 3例。分析其X线、CT影像表现。结果 :X线平片可见尺挠骨、胫腓骨、跖掌骨及肋骨等多处不同程度骨膜增生 ,包绕骨干 ,停药后 2周复查 ,其骨膜增生稍有增加。以跖骨前臂为著。头颅CT扫描见脑沟裂增宽 ,脑室轻度扩张 ,4年后CT复查脑仍有轻度脑萎缩改变 ,但智力正常。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诊断 维生素A中毒 X线诊断 X线平片 CT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股关节形态测量及其在膝关节假体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苏略 孙月芳 +6 位作者 李幼琼 徐然东 李旸 程凯亮 刘晗 来智超 孙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4-538,共5页
目的:利用影像学方法研究髌股关节各部件的形态及相互关系,为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8例志愿者膝关节进行不同位置MRI成像,在水平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膝关节MRI图像上观察测量髌股关节各部件的形态及相互关系,并对关节... 目的:利用影像学方法研究髌股关节各部件的形态及相互关系,为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8例志愿者膝关节进行不同位置MRI成像,在水平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膝关节MRI图像上观察测量髌股关节各部件的形态及相互关系,并对关节接触面宽度和角度的比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男性髌骨高(41.87±4.67)mm,宽(41.08±4.30)mm;女性髌骨高(35.34±5.15)mm,宽(36.71±3.07)mm。48例研究对象中髌骨属不稳定型的比例高达37.50%(18/48)。男性股骨远端宽(80.70±6.40)mm,女性股骨远端宽(70.64±8.70)mm;女性髌骨的髁间窝和股骨沟均比男性髌骨小。高度屈曲时髌骨和股骨接触区域的宽度比、角度比大于1这一接触形式占优势。结论:髌骨关节面与股骨远端形态复杂,硬组织对合较差。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应注重髌股关节的良好吻合,降低接触面应力,并充分考虑到男女性关节形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髌股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淑琴 侯铁 +3 位作者 张千 梁平 许晶 张春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CT16排螺旋CT灌注的扫描方法对43例SPN患者(有病理诊断38例,20例为恶性结节,8例为炎性结节,10例为良性结节)的肺灌注参数值进行分析,同时对...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CT16排螺旋CT灌注的扫描方法对43例SPN患者(有病理诊断38例,20例为恶性结节,8例为炎性结节,10例为良性结节)的肺灌注参数值进行分析,同时对病灶进行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及强化程度的分析。结果:恶性结节的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均高于炎性结节(P<0.05),而血流量(BF)亦无显著性(P>0.05),而炎性结节的BF、BV、MTT、PS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显示,恶性结节表现为速升缓降型,炎性结节表现为速升速降型,良性结节表现为平缓型(P<0.05)。强化形式,恶性结节多表现为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炎性结节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良性结节多为不强化(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既能提供结节的形态学信息,又能提供结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恰当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 血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期恶性肿瘤药盒植入术及动脉留管药泵灌注治疗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永生 张晓霞 +1 位作者 王策 杨海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中晚期恶性肿瘤药盒植入及动脉留管治疗的疗效与护理体会。方法对9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经皮锁骨下动脉穿刺,胸壁下药盒植入46例,经股动脉穿刺腹壁药盒植入24例,大腿内侧植入药盒3例,股动、静脉插管选择性留管19例。结果5年生... 目的研究中晚期恶性肿瘤药盒植入及动脉留管治疗的疗效与护理体会。方法对9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经皮锁骨下动脉穿刺,胸壁下药盒植入46例,经股动脉穿刺腹壁药盒植入24例,大腿内侧植入药盒3例,股动、静脉插管选择性留管19例。结果5年生存者2例,3年生存者7例,2年生存者19例,1年生存者36例,半年生存者28例。结论中晚期恶性肿瘤药盒植入术及动脉留管药泵灌注治疗可重复性好、疗效高、操作简便,骨髓抑制较轻,是一种有效的新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恶性 药盒植入术 化疗灌注 动脉插管 中晚期恶性肿瘤 动脉留管 药泵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影MRM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赵继红 ウツトハムス玲子 +3 位作者 丁军 秦博文 杨海山 早川和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7-520,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磁共振成像(MRM)在判定乳腺疾病性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45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手术前均行造影MRM检查,分析早期强化倍数和延迟强化模式两项参数与不同乳腺疾病的关系。结果:①早期强化倍数大于3倍为恶性病... 目的:研究乳腺磁共振成像(MRM)在判定乳腺疾病性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45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手术前均行造影MRM检查,分析早期强化倍数和延迟强化模式两项参数与不同乳腺疾病的关系。结果:①早期强化倍数大于3倍为恶性病变、小于1倍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大。②下降型延迟强化模式是诊断乳腺导管癌的重要参数,浸润性导管癌中占81%,导管内癌中占65%,良性病变中占14%。③若以下降型延迟强化模式及上升型延迟强化模式早期强化倍数大于2.5倍为乳腺导管癌的诊断标准:87.9%的浸润性导管癌、73.1%的导管内癌符合此标准,21.4%的良性病变亦符合此标准会被错误诊断。结论:延迟强化模式参数和早期强化倍数相结合与单纯以延迟强化模式鉴别病变性质相比,乳腺导管癌诊断正确率得到提高,但良性病变的正确诊断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 早期强化倍数 延迟强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椎立体模型建立及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建英 田勇 +3 位作者 韩青 贺庆 程凯亮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5-608,共4页
目的:利用寰椎形态学指标建立吉林地区男女性别的鉴定方法并评价其鉴定效果。方法:分别应用男女头颈部CT影像资料重建寰椎立体模型,对寰椎8个面的27项指标进行测量,筛选出14个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结果:27个线性指标中14项指标的性别差异... 目的:利用寰椎形态学指标建立吉林地区男女性别的鉴定方法并评价其鉴定效果。方法:分别应用男女头颈部CT影像资料重建寰椎立体模型,对寰椎8个面的27项指标进行测量,筛选出14个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结果:27个线性指标中14项指标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27项指标的性别鉴定准确率为52.0%~89.3%,其中寰椎全宽准确率达86.7%。对其中9项性别鉴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使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得到1个性别鉴定准确率达到95.8%的方程:Y=1.308W-0.409CDF-0.469LTPSD-0.849LUACD+0.478RUACD+0.332RDACD+0.363ATH-0.334PTH-0.236PAL。结论:寰椎形态可作为吉林地区男女性别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寰椎 性别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脑内环状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来颖 王巍 +2 位作者 程凯亮 张孟超 刘云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研究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脑内环状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脑内环状强化病灶患者,其中高级别胶质瘤6例,转移瘤10例,脑脓肿12例,均行多体素1HMRS检查,测量比较病灶中心、强化环... 目的:研究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脑内环状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脑内环状强化病灶患者,其中高级别胶质瘤6例,转移瘤10例,脑脓肿12例,均行多体素1HMRS检查,测量比较病灶中心、强化环、灶周水肿区及正常对照组(病灶对侧正常脑组织)的代谢物浓度比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病灶中心NAA/Cho、Cho/Cr、NAA/Cr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AA峰出现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周区域与转移瘤的瘤周区域和正常对照组NAA/Cho、Cho/Cr比值及Cho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转移瘤瘤周区域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脓肿有特征性细胞液AA峰。脑脓肿Cho/Cr0(Cr0表示病灶对侧正常脑组织内Cr含量)比值较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明显降低(P<0.05),上述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1HMRS分析能够提高脑内环状强化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波谱 胶质瘤 脑转移瘤 脑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惠茅 杨海山 +1 位作者 王永珍 高艳姬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 CT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食管癌患者行螺旋 CT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 ,并与其传统 CT轴位图像、X线钡餐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15例食管癌螺旋 CT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与传统 CT图像几乎完... 目的 :探讨螺旋 CT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食管癌患者行螺旋 CT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 ,并与其传统 CT轴位图像、X线钡餐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15例食管癌螺旋 CT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与传统 CT图像几乎完全相同 ,可以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外周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2多平面重建可在不同方位以最佳角度对食管肿瘤进行观察。 15例食管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从头侧或足侧观察食管壁和腔内病变形态 ,获得类似纤维食管胃镜的结果。3X线食管钡餐造影能较好地显示管腔粘膜的改变及癌瘤的长度 ,是普查的重要方法。结论 :螺旋 CT图像较传统 CT图像及 X线钡餐造影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是纤维食管内窥镜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螺旋CT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神经胶质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磊 隋赫 李志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结构成像的飞速发展,脑肿瘤成像及临床管理逐渐走向成熟[1]。MRI 作为极为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肿瘤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本文拟对常规及特殊MRI 方法在胶质瘤诊断、治疗规划以及肿瘤的生长监控等...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结构成像的飞速发展,脑肿瘤成像及临床管理逐渐走向成熟[1]。MRI 作为极为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肿瘤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本文拟对常规及特殊MRI 方法在胶质瘤诊断、治疗规划以及肿瘤的生长监控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论述,分析脑结构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的优势、局限性及尚未解决的难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聚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检测小鼠肝癌病灶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13
作者 丁军 刘桂峰 +2 位作者 修殿辉 程凯亮 赵金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7-1170,1208,共5页
目的:观察自制的葡聚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作为一种新型的磁共振(MRI)阴性对比剂在检测肝癌模型时对肝癌病灶的检出情况,分析其是否可以作为肝脏的特异性对比剂。方法:用传代的H22瘤株制备肝癌模型,常规HE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 目的:观察自制的葡聚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作为一种新型的磁共振(MRI)阴性对比剂在检测肝癌模型时对肝癌病灶的检出情况,分析其是否可以作为肝脏的特异性对比剂。方法:用传代的H22瘤株制备肝癌模型,常规HE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肝脏内铁离子的分布;MRI方法检测应用SPIO与临床常用阴性对剂Gd-DTPA对肝癌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肝癌模型复制成功;MRI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SPIO可明显改善肝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的信号强度;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SPIO可被枯否细胞良好吞噬,肿瘤组织内无枯否细胞存在。结论:SPIO粒子可以明显改善肝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的信号强度,可作为一种新型的MRI阴性对比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葡聚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钆喷酸葡甲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程凯亮 来颖 +1 位作者 柳林 刘云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接受手术治疗的PAOD患者103例(579段血管),术前全部行双下肢动脉3DCEMRA检查,将重建后图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该方法对下肢动脉狭窄...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接受手术治疗的PAOD患者103例(579段血管),术前全部行双下肢动脉3DCEMRA检查,将重建后图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该方法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显示情况。结果:103例患者579段血管,图像显示清晰,其中盆段206段,大腿段196段,小腿段177段,3DCEMRA诊断重度动脉狭窄及闭塞(狭窄度≥7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95.4%,与手术结果符合率83.7%;按节段划分3DCEMRA对小腿段重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最高(100%),对大腿段重度狭窄病变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7%)。结论:3DCEMRA对不同程度血管狭窄和不同节段血管狭窄度分级的判定与手术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用于指导PAOD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肢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支架在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的作用及再狭窄防治
15
作者 陈宇 杨海山 王春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9-653,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再狭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探讨对内支架在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 内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治疗 冠状动脉再狭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电影成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茗昱 李金成 +2 位作者 来颖 程凯亮 张孟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电影(MR-cine)成像技术定量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蠕动功能的价值。方法:根据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的罗马Ⅲ诊断标准筛选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例(病例组)及临床已筛查出的健康志愿者25名(正常对照组),禁... 目的:探讨磁共振(MR)电影(MR-cine)成像技术定量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蠕动功能的价值。方法:根据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的罗马Ⅲ诊断标准筛选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例(病例组)及临床已筛查出的健康志愿者25名(正常对照组),禁食8h后取仰卧位。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在憋气状态下对十二指肠降段进行冠状位、轴位及斜冠状位的MR-cine序列的扫描。采集口服600mL等渗甘露醇溶液(浓度2.5%)后5和15min的图像并传送至MR AW4.4工作站。通过记录十二指肠的蠕动波次数、测量并计算十二指肠收缩幅度(PDC)以反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蠕动情况。结果:饮用甘露醇后,经斜冠状位扫描,所有受试者可清晰显示十二指肠降段的解剖结构及蠕动情况。饮用甘露醇5和15min后病例组患者平均蠕动波次数低于正常对照组。5min时病例组患者十二指肠降段收缩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饮用甘露醇15min后正常对照组PDC明显低于5min时(P<0.05);但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在饮用甘露醇15min后的P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ine成像技术可初步定量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十二指肠蠕动功能,可应用这种无创的MR检查技术对诊断FGIDs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电影成像 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蠕动 十二指肠收缩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CT技术在确定翼腭窝入路手术中圆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安全距离中的应用
17
作者 刘相良 何岍妍 +7 位作者 王以恒 纪伟 李理 李书轩 王珍 李幼琼 李薇 程凯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圆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安全距离,为翼腭窝入路的手术提供指导。方法:对121名志愿者的头颅进行计算机薄层CT扫描。标注颈内动脉虹吸段(A点)和圆孔(B点)位置,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一个平行于眼耳平面的...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圆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安全距离,为翼腭窝入路的手术提供指导。方法:对121名志愿者的头颅进行计算机薄层CT扫描。标注颈内动脉虹吸段(A点)和圆孔(B点)位置,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一个平行于眼耳平面的和鼻中隔所在平面的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为A点。C点是A点在一个平行于眼耳平面的平面上的投影点,且B点经过该平面。D点是C点在一个平行于鼻中隔平面的平面上的投影点,且B点经过该平面。测量AC与BC的距离,计算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测量AB所在直线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3个平面之间的角度。结果:AC间的长度为(13.22±3.79)mm(范围为8.33~105.67mm;95%CI:8.55~21.39 mm)。与矢状面的角度为33.54°±9.23°(范围为5.38°~66.58°;95%CI:30.88°~34.20°)。与冠状面的角度为53.17°±10.48°(范围为5.60°~75.02°;95%CI:51.29°~55.06°)。与水平面的角度为9.43°±12.91°(范围为-28.44°~82.22°;95%CI:7.11°~11.76°)。结论:通过薄层CT扫描技术得到经翼腭窝入路手术中圆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安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 圆孔 翼腭窝 颈内动脉虹吸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首诊影像学表现构建模型预测低级别膝关节软骨下功能不全性骨折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绍文 李晓静 +3 位作者 王凤 郭会利 刘玉珂 张斌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5-590,共6页
目的根据膝关节软骨下功能不全性骨折(SIFK)首诊影像学因素构建模型,预测其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低级别(1级或2级)SIFK患者,根据1年后SIFK分级将其分为进展组(进展为3级或4级,n=30)及无进展组(仍为1级或2级,n=30);比较2组首诊临床... 目的根据膝关节软骨下功能不全性骨折(SIFK)首诊影像学因素构建模型,预测其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低级别(1级或2级)SIFK患者,根据1年后SIFK分级将其分为进展组(进展为3级或4级,n=30)及无进展组(仍为1级或2级,n=30);比较2组首诊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首诊影像学表现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低级别SIFK进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价值,并与单一预测因素进行比较。结果组间胫骨内翻角、胫骨后倾角(PTS)、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损伤及撕裂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首诊影像学所见PTS、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和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构建的预测低级别SIFK进展的回归模型为Logit(P)=-0.561+0.300×PTS(°)+1.702×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0.874×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mm),其AUC为0.962,高于任意单一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根据首诊影像学所见PTS、病变髁软骨损伤分级和内侧半月板挤压距离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低级别SIFK进展的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疾病 磁共振成像 X线透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量测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桂芝 乔俊华 +1 位作者 梁萍 刘纯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血糖水平高低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CT对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正常组80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增高组80例)及健康老年人80...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血糖水平高低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CT对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正常组80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增高组80例)及健康老年人80例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检测血糖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比较糖尿病高血糖组、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组和健康老年对照组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糖尿病高血糖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及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组(P<0.05);糖尿病高血糖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糖尿病血糖控制正常组(P<0.0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老年男性组:r=-0.7382,P=0.0013;老年女性组:r=-0.8343,P=0.0007)。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影响骨密度,血糖水平越高,骨密度越低;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患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光 李祎 +2 位作者 吕俊峰 孟令辉 王桂芝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状况和变化。方法 :采用自制定量 CT固体标准体模测量2 0~ 69岁共 72 7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结果 :男女骨密度峰值年龄在 2 0~ 2 4岁。女性 40岁以前骨密度状况优于男性 ,而 5 0岁以后迅速下降。同一年龄... 目的 :研究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状况和变化。方法 :采用自制定量 CT固体标准体模测量2 0~ 69岁共 72 7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结果 :男女骨密度峰值年龄在 2 0~ 2 4岁。女性 40岁以前骨密度状况优于男性 ,而 5 0岁以后迅速下降。同一年龄组中骨密度个体差异较大 ,峰值骨密度差异也较大。部分人骨密度较低 ,但并无临床症状 ,是骨质疏松症的亚临床状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