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3例下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柏松 柳海滨 +4 位作者 张秀和 陈立波 张柏民 姜亦忠 赵洪序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9-550,共2页
关键词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术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 Nido停搏液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廉海星 王巍 +3 位作者 林柏松 陈晨 孙雪峰 李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分析在单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Del Nido停搏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Del Nido停搏液与4∶1含血停搏液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为心脏停搏液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 目的:分析在单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Del Nido停搏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Del Nido停搏液与4∶1含血停搏液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为心脏停搏液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51例,其中应用Del Nido停搏液30例(DN组),应用含血停搏液21例(血灌组)。收集2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ACC)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停搏液灌注次数及总量、自动复跳情况、术中输血量、血液生化指标、手术时间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观察2组患者术后出现房颤、心肌梗死和胸骨后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DN组和血灌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灌组比较,DN组患者术中停搏液灌注次数、灌注量和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减少(P<0.01),自动复跳率明显升高(P<0.01)。转机前后2组患者钾离子、血糖、血红蛋白、乳酸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肌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l Nido停搏液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心肌保护效果明确,与常规含血停搏液比较可减少停搏液灌注总量及灌注次数,复跳率更高,并且能够降低围术期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 Nido停搏液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复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民 姜亦忠 +2 位作者 张秀和 张柏民 符韶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6-448,共3页
目的:研究生脉注射液在体外循环术中作为心脏冷停搏灌注液的添加剂使用,对抗体外循环术中心肌缺血性损害及预防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心脏手术患者6 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患者心脏冷停搏液中加入生脉注射... 目的:研究生脉注射液在体外循环术中作为心脏冷停搏灌注液的添加剂使用,对抗体外循环术中心肌缺血性损害及预防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心脏手术患者6 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患者心脏冷停搏液中加入生脉注射液。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 MB)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CK- MB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5 ) ,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 5 )。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实验组线粒体面数密度及比表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 5 ,P<0 .0 1)。结论:生脉注射液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作为心脏冷停搏液的添加剂使用,能保护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超微结构,对减轻术中心肌损害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哲 姜亦忠 +1 位作者 宋杨 周长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3-555,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探讨老年人凝血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活动期UC患者60例(UC组),随机选取28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32例进行非抗凝治疗,同时选...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探讨老年人凝血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活动期UC患者60例(UC组),随机选取28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32例进行非抗凝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中D-d、APTT及FIB水平,采用临床活动度评分计算临床活动性指数,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组D-d及FIB明显增高(P<0.05),APTT明显降低(P<0.05)。抗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中D-d及FIB与抗凝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水平(P<0.05)。抗凝治疗组临床活动性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APTT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UC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UC患者可适当进行抗凝治疗;D-d、FIB可作为判定UC活动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柏松 张秀和 +3 位作者 张柏民 姜亦忠 李哲 施凯耀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min、辅助循环30min,于CPB前(T1)、转流后60min(T2)、停机后60min(T3)、停机后120min(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犬血浆TNF-α、IL-6和IL-10水平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2~T4时点实验组犬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可抑制犬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提示自体肺CPB可减轻常规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肺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肺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对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林柏松 张秀和 +2 位作者 张柏民 姜亦忠 李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分钟、辅助循环30分钟,于CPB前(T1)、转流后60分钟(T2)、停机后60分钟(T3)、停机后120分钟(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实验犬血浆TNFα-、IL-6、IL-8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2-T4时点实验组血浆TNFα-、IL-6和IL-8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可抑制体外循环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常规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肺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对麻醉开胸犬心肌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姜亦忠 吕文伟 +1 位作者 姚琦 陈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沙棘对麻醉开胸犬冠脉血流量等心肌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沙棘4和16mg·kg-1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药舒血宁组。制备麻醉开胸犬,股静脉注射给药,测量血压、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并计算冠状动脉阻... 目的:探讨沙棘对麻醉开胸犬冠脉血流量等心肌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沙棘4和16mg·kg-1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药舒血宁组。制备麻醉开胸犬,股静脉注射给药,测量血压、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并计算冠状动脉阻力、心肌氧摄取率、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沙棘4和16mg·kg-1剂量组犬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冠状动脉阻力降低(P<0.05或P<0.01),心肌氧摄取率减少(P<0.05或P<0.01),但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沙棘具有明显改善麻醉开胸犬心肌氧代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氧代谢 冠脉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柏松 杨研 +2 位作者 李景文 赵洪序 张秀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将 2 0例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同时 ,经肺动脉灌注 4℃含抑肽酶、沐舒...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将 2 0例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同时 ,经肺动脉灌注 4℃含抑肽酶、沐舒坦的低温保护液 ,对照组则不灌注肺保护液 ,分别于术前、开放升主动脉后 2 0 min、体外循环结束时采集外周动脉血 ,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 ,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 0、3、6和 1 2 h检测动脉血氧分压 ( Pa O2 )、吸入氧浓度 ( Fi O2 ) ,计算氧指数 ( Pa O2 /Fi O2 )及肺泡 -动脉氧压力差 ( P〔 A-a〕O2 )。结果 :对照组在升主动脉开放 2 0 min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降低 ,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体外循环结束时明显高于术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 Pa O2 /Fi O2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6h达到最低点 ,实验组的氧指数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1 2 h回升接近术前正常水平 ,而对照组则未回升至术前正常水平。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0、3、6和 1 2 h,实验组的 Pa O2 /Fi O2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 60 min后实验组 P〔 A-a〕O2 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气道阻力在体外循环后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体外循环后存在肺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肽酶 肺动脉 灌注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期间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对犬肺形态及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柏松 李玉林 +2 位作者 张秀和 张柏民 姜亦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5-979,1119,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及氧合机器血对犬肺形态及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合血组(B组)及保护液组(P组)(每组6只)。体外循环(CPB)期间氧合血组及保护液组分别经肺动脉灌注氧合机器血和...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及氧合机器血对犬肺形态及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合血组(B组)及保护液组(P组)(每组6只)。体外循环(CPB)期间氧合血组及保护液组分别经肺动脉灌注氧合机器血和肺保护液,CPB前及停止后15及60min,监测气道峰压、肺血管阻力和肺静脉血氧分压,留取血标本做生化分析,对肺组织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氧合血组CPB后15和60min气道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各组CPB后15和60min肺血管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肺保护液组CPB后15和60min肺血管阻力明显低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CPB后15和60min氧指数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肺保护液组CPB后15和60min氧指数明显高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5)。肺保护液组CPB后60min肺泡-动脉氧压力差(P[A-a]O2)明显低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01)。肺保护液组肺组织MDA含量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AL)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氧合血组(P<0.05)及对照组(P<0.001,P<0.05),且氧合血组低于对照组(P<0.01,P<0.05)。肺保护液组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氧合血组(P<0.05)及对照组(P<0.001),且氧合血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CPB后肺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变化,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犬肺形态和功能有良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灌注 肺保护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双房黏液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王巍 林柏松 +3 位作者 廉海星 郭旭东 陈晨 张秀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0-504,共5页
目的:分析以心悸和气短为主要症状的双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以心悸和气短为主要症状的双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 目的:分析以心悸和气短为主要症状的双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以心悸和气短为主要症状的双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5岁,以“心悸和气短2周”入院。心脏彩超提示左右心房内均可见实质性回声,均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处;右心房内实质性回声大小为43.2 mm×23.8 mm,左心房内实质性回声大小为43.9 mm×14.5 mm。诊断为双房肿物,考虑双房黏液瘤可能性大。完善相关检查后限期在全麻和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入路行心房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心房黏液瘤伴广泛梗死及出血。患者术后随访1、3、6和12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未见复发。结论:心房黏液瘤是最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但双房黏液瘤较为罕见。心脏彩超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常规送检病理,排除恶性可能,心房黏液瘤患者术后应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物 双房黏液瘤 血流动力学 栓塞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11
作者 林柏松 张秀和 +3 位作者 张柏民 姜亦忠 李哲 孙耀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对犬肺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min、辅助循环30min,...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对犬肺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min、辅助循环30min,CPB前及停止后15及60min监测气道峰压、肺血管阻力和肺静脉血氧分压,留取血标本进行生化分析,对肺组织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CPB后15和60min,对照组气道阻力明显高于CPB前(P<0.05),实验组与CPB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CPB后15和60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CPB后15和60min各组肺血管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1);CPB后15和60min各组氧指数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1);实验组CPB后60min肺泡-动脉氧压力差(P[A-a]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肺组织MDA含量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AL)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P<0.05)。实验组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CPB后肺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变化,自体肺体外循环对犬肺形态和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肺 肺保护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