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胸部创伤肋骨骨折CT诊断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想 谢辉辉 +4 位作者 许玉峰 陶晓峰 柳林 吴迪嘉 王霄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0-925,共6页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软件在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CT)图像上自动检测创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8月—9月因急性胸部外伤而行CT扫描的393例连续数据。以3位...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软件在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CT)图像上自动检测创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8月—9月因急性胸部外伤而行CT扫描的393例连续数据。以3位资深影像专家的共同阅片结果作为评估AI检出肋骨骨折病灶的参考标准。在病灶层面计算全部肋骨外伤改变以及不同类型肋骨骨折(错位型骨折、轻微骨折、骨皮质扭曲)的敏感度。并分别以全部肋骨外伤改变和错位型肋骨骨折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和肋骨2个层面分析AI自动检出肋骨骨折的效能。结果·在病灶层面上,AI检出全部肋骨外伤改变的敏感度为81.75%,错位型肋骨骨折检出的敏感度为94.85%,在3种骨折类型中最高(P=0.000)。以全部肋骨外伤改变为研究对象,AI在肋骨层面的骨折检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5%、98.33%、75.30%和98.91%;在患者层面分别为90.91%、76.21%、77.63%和90.23%。以错位型肋骨骨折为研究对象时,AI在肋骨层面的骨折检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7%、98.26%、51.94%和99.89%;在患者层面分别为95.56%、74.59%、52.76%和98.26%。结论·AI软件检出肋骨骨折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望用于急性胸部外伤CT读片的初筛和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CT成像 人工智能 急诊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提高放射科住院医生诊断胸部肋骨骨折一致性的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想 谢辉辉 +4 位作者 许玉峰 张晓东 陶晓峰 柳林 王霄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提高放射科住院医生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病灶检出率和不同阅片者之间检出一致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单位02)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单位03)的...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提高放射科住院医生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病灶检出率和不同阅片者之间检出一致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单位02)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单位03)的393例急诊胸部外伤患者胸部CT图像,三位影像学专家的阅片结果作为评估的参考标准。所有图像分配到三个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位01)、单位02和单位03,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包括197例患者,B组包括196例患者)。每个单位各由一位低年资放射科住院医生对每组数据进行肋骨骨折检出的试验阅片,试验阅片时每位医生针对同一组数据进行两次阅片,一次为医生独立阅片(简称“医生”),另一次为医生在AI软件辅助下阅片(简称“医生+AI”)。比较“医生”和“医生+AI”对不同类型(错位型、隐匿型)肋骨骨折病灶的检出率,并评价阅片一致性。结果:“医生+AI”对错位型肋骨骨折和隐匿型肋骨骨折病灶检出率均高于“医生”(94.56%vs.78.40%,76.60%vs.49.42%,P<0.001)。“医生”阅片的Kappa系数除单位01和单位03之间稍大于0.4(一致性中等)外,单位01和单位02及单位02和单位03均小于0.4(一致性较差),且Phi系数均小于0.6(中度相关),而“医生+AI”阅片的Kappa系数和Phi系数均等于或大于0.6(一致性较好,相关较强)。结论:AI软件可自动检出可疑肋骨骨折病灶,帮助提高医生对骨折病灶的检出率,并提高不同阅片者之间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胸部外伤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中国正常成人踝关节三维形态学分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薛浩文 褚虹宇 +5 位作者 左解鹏 武珂卉 韩青 程凯亮 杨艳艳 朱庆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9-545,共7页
目的通过对中国人群踝关节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数据支撑。方法模拟人工踝关节置换手术,对191例(男性106例、女性85例)踝关节CT影像数据行三维重建,重建图像测踝穴前后倾斜角(APA... 目的通过对中国人群踝关节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数据支撑。方法模拟人工踝关节置换手术,对191例(男性106例、女性85例)踝关节CT影像数据行三维重建,重建图像测踝穴前后倾斜角(APA)、胫骨下端最大前后径(MTiTh)等32个形态学参数,并计算胫骨平均纵横比(MTiTh/TiW)和距骨平均纵横比(TaAL/TaW)等3项参数比。结果(1)所检验32个参数中有23个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其中除踝穴前后倾斜角(APA)和踝穴前后距(APG)等3个参数外,其余20个参数为男大于女;(2)测量数据与之前本课题基于X线片结果比较,除踝穴前后距(APG)、踝穴前后倾斜角(APA)、胫骨远端滑车切迹长(TiAL)等3个参数外,其余8个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X线片大于CT;(3)由于种族与地域等的差异,中国正常成人踝关节三维形态学参数与法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人群等既往研究数据相比,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距骨体形态与埃及、希腊和华北地区人群存在差异。结论中国成人人群踝关节形态学参数与西方人群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三维形态学特征 CT数据 关节置换术 假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