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及气道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侯松萍 李立 于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例慢性持续期中度哮喘患者,给予氟替卡松/沙美特罗连续治疗1.5和3.0个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h亚... 目的:探讨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例慢性持续期中度哮喘患者,给予氟替卡松/沙美特罗连续治疗1.5和3.0个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h亚群(Th1、Th2和Th3)、血清细胞因子及IgE水平,观察诱导痰炎症细胞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治疗1.5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哮喘患者外周血Th3百分数增加、Th2百分数减少(P<0.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4(IL-4)无明显变化(P>0.05);痰嗜酸细胞(eos)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血eos及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呼气峰流速值(PEF)、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明显增加,PEF变异率明显降低(P<0.01),每日急救药物使用无明显减少。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Th1、Th1/Th2、Th3明显增加,Th2明显减少(P<0.05或P<0.01);IL-4、TGF-β明显降低(P<0.05),干扰素γ(IFN-γ)明显增加(P<0.05);IgE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血eos、痰eos及痰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降低(P<0.01);PEF、ACT评分明显增加,PEF变异率明显降低(P<0.01),每日急救药物使用次数明显减少(P<0.01)。治疗3.0个月与治疗1.5个月时比较,PEF变异率继续降低、ACT评分继续增加(P<0.01)。结论:氟替卡松/沙美特罗能提高哮喘患者外周血Th3数量,纠正Th1/Th2失衡,减轻气道炎症和临床症状,且随治疗时间延长,效果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辅助性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气道炎症 氟替卡松 沙美特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胸水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静 赵建军 +2 位作者 李运霞 谭平 徐珊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2例伴有胸水的NSCLC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经验治疗组和药敏治疗组。经验治疗组20...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2例伴有胸水的NSCLC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经验治疗组和药敏治疗组。经验治疗组20例患者根据经验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PTX+CBP)标准方案全身化疗;药敏治疗组32例患者对胸水标本分别进行顺铂(DDP)、诺维本(NVB)、紫杉醇(PTX)、卡铂(CBP)、健择(GEM)、PTX+CBP、NVB+CBP、GEM+DDP体外药敏检测,根据体外药敏检测结果选用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体外药敏试验,单一用药中NVB和PTX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最高,均为28.1%;GEM的体外敏感率次之,为25%;CBP的体外敏感率为21.9%;DD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17.6%。联合用药方案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GEM+DDP的体外敏感率最高,达55.9%;PTX+CBP的体外敏感率次之,达50%;NVB+CB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40.6%。药敏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65.6%,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化疗药物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不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化疗方案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 非小细胞肺 体外药敏试验 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TE联合TEE诊断主动脉瓣二瓣畸形致二尖瓣前叶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3
作者 闫岩 郭锋 +1 位作者 杨四宝 石少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6-1431,共6页
目的:分析二尖瓣瘤(MV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措施和疗效,提高临床医师对MVA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导致二尖瓣前叶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明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二尖瓣瘤(MV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措施和疗效,提高临床医师对MVA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导致二尖瓣前叶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明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68岁,因心慌气短13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无诱因出现心慌气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而住院治疗。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左心室肥大,主动脉瓣呈二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增快,瓣口面积2.0 cm^(2);二尖瓣前叶瓣缘局部略增厚,回声略增强,呈囊性“蜂窝状”结构,与主动脉瓣反流束密切相关,反流束似进入“囊袋”。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显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前方瓣叶舒张期脱向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心房面可探及“囊袋状”结构,随心动周期囊壁形态发生改变,该“囊袋”与左心室血流相交通。超声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横裂式、重度关闭不全伴轻度狭窄和二尖瓣前叶瘤。术中主动脉瓣瓣环扩大,瓣叶呈明显关闭不全,将瓣叶切除,主动瓣位置换1枚23号生物瓣;经主动脉瓣口探查二尖瓣,前叶瓣体可探及“囊袋样”结构,未进行特殊处理。术后TEE显示主动瓣位生物瓣回声及活动良好,二尖瓣“囊袋状”结构仍然不变。术后10 d和术后4个月随访显示主动瓣位生物瓣回声及活动良好,二尖瓣囊性病变的性质及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MVA临床罕见,TTE是目前临床诊断MVA最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方式,特别是TTE联合TEE是最佳诊断方法,且可协助治疗及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二瓣畸形 二尖瓣瘤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PARP1活性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岩 林添雨 +4 位作者 孙茹 韩延龙 米东辉 曾宪录 巴雪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2-447,I0001,I0002,共8页
目的:探讨抑制聚ADP核糖多聚酶1(PARP1)活性对于博莱霉素导致的肺纤维化的改善作用,阐明抑制PARP1活化改善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5、10、15mg·kg-1博莱霉素组(模型组)。3个... 目的:探讨抑制聚ADP核糖多聚酶1(PARP1)活性对于博莱霉素导致的肺纤维化的改善作用,阐明抑制PARP1活化改善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5、10、15mg·kg-1博莱霉素组(模型组)。3个模型组分别在第1、4、8、11、15、18、22和25天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博莱霉素。6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0mg·kg-1博莱霉素模型组及不同剂量PARP1抑制剂PJ34治疗组(腹腔注射博来霉素20min前尾静脉注射1、5和10mg·kg-1 PJ34)。上述实验中,分别于第14、21和28天每组选取3只小鼠,处死后取肺。HE染色观察肺泡结构,Masson染色分析纤维化程度。肺上皮源性细胞A549用于博莱霉素刺激后,Real-time PCR法分析PJ34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博莱霉素模型组比较,PJ34治疗组小鼠肺泡结构的破坏及胶原在肺间质中的沉积明显减轻;Realtime PCR法分析,与博莱霉素模型组比较,PJ34治疗组肺上皮细胞A549中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α-SMA和TGF-β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结论:抑制PARP1活性可以影响EMT标志基因的表达及肺纤维化的产生,PARP1抑制剂可用于预防博来霉素治疗肿瘤过程中产生的肺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莱霉素 肺纤维化 聚ADP核糖聚合酶1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氧化损伤8-羟鸟嘌呤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岩 王晨鑫 +7 位作者 杨天明 李春爽 张丽宏 杜冬妮 王若曦 王静 魏民 巴雪青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6-477,共12页
有氧代谢有机体细胞无法避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伤害。ROS会造成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其中鸟嘌呤G的氧化产物8-羟鸟嘌呤(8-oxoG)是频度最高的一种DNA氧化损伤,由特异性的糖苷酶OGG1识别并开启碱基切除修复通路完成修复... 有氧代谢有机体细胞无法避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伤害。ROS会造成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其中鸟嘌呤G的氧化产物8-羟鸟嘌呤(8-oxoG)是频度最高的一种DNA氧化损伤,由特异性的糖苷酶OGG1识别并开启碱基切除修复通路完成修复。8-oxoG如果没有及时修复,可能会在复制的过程中引入G:C配对到T:A配对的碱基颠换突变。因此8-oxoG的积累或OGG1修复功能异常被认为会影响基因功能,进而导致肿瘤或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然而直接实验证据却极为有限。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8-oxoG倾向于产生在基因的调控区,在这种情形下,8-oxoG可视为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而OGG1则是这一信息的特异性读取者,OGG1对底物的识别、结合或切除会引发DNA构象或组蛋白修饰的改变,进而引起基因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因此,除了潜在的遗传毒性,鸟嘌呤氧化损伤与肿瘤的关联与其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引发基因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对8-oxoG及修复酶OGG1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旨在提示研究人员从新的视角解读DNA氧化损伤与肿瘤的关系,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鸟嘌呤 8-羟鸟嘌呤DNA糖苷酶1 表观遗传调控 基因表达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