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8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地区多维分化的困境、成因与协同振兴对策研究
1
作者 赵杨 张慧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79,共10页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系统性振兴障碍与多维度区域分化的双重挑战。当前分化格局表现为经济极化、人口收缩、创新失衡与治理分化交织共存,根源在于路径依赖、制度惯性、市场失灵与地缘约束等结构性因素的...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系统性振兴障碍与多维度区域分化的双重挑战。当前分化格局表现为经济极化、人口收缩、创新失衡与治理分化交织共存,根源在于路径依赖、制度惯性、市场失灵与地缘约束等结构性因素的叠加。分化趋势加剧了“中心-边缘”式空间裂解,强化了“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演化逻辑。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在经济、人口、创新、治理等维度的区域差异,深入探讨分化的深层机制,提出包括产业升级、区域协同、要素流动与人才政策重构在内的系统性破局路径,旨在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区域分化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尹豪 陈炳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1,共9页
几十年来,东北亚各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急剧的人口变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各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经面临新的人口发展趋势和新的人口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已经成为... 几十年来,东北亚各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急剧的人口变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各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经面临新的人口发展趋势和新的人口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东北亚区域的人力资源合作,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东北亚区域人力资源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由于几十年来人口动态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东北亚区域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开展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广泛开展东北亚区域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有利于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东北亚 经济合作 人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高学历人口流失及原因——基于吉林大学2013-2017年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剑宇 谷雨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共11页
高学历人口是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源基础,而近年来东北地区高学历人口的流失已成为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吉林大学2013-2017年毕业生就业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和Ordered Logit模型,结合毕业生的个体... 高学历人口是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源基础,而近年来东北地区高学历人口的流失已成为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吉林大学2013-2017年毕业生就业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和Ordered Logit模型,结合毕业生的个体变量差异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东北地区高学历人口流失的原因及对专业-行业相关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高学历人口流失的程度明显大于女性,东北地区生源的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北工作,本科生和硕士生更倾向于在非东北地区工作,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流失状况相对于社会科学专业更为严重,但其所学专业与所在行业的关联性更强,有强烈意愿进入国有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大多会留在东北,且专业-行业相关度较高。宏观经济形势对毕业生就业也产生重要影响,本科生和硕士生更倾向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工作,东北地区的低房价是吸引毕业生留在东北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留住高学历人口在东北发展,应规范劳动力市场,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对东北国有企业的招聘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的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积极引进与高学历人口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行业相关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学历人口 人才流失 东北地区 专业-行业相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全球化视域下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问题研究——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显平 齐霁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28,F0003,共8页
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危及了原有的国际经贸秩序,对包括中日韩俄等东北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冲击。但逆全球化在损害东北亚区域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倒逼域内各国将逆全球化转化为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力。逆全球化促使... 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危及了原有的国际经贸秩序,对包括中日韩俄等东北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冲击。但逆全球化在损害东北亚区域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倒逼域内各国将逆全球化转化为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力。逆全球化促使东北亚各国重新考虑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同时也加速了东北亚双边及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当前,东北亚各国应采取加强金融合作、加强农业合作、加强能源合作和加强技术合作等方式,来增加区域内各国进行经贸合作的收益、减少合作成本、降低关税壁垒,进而加速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逆全球化 东北亚区域 经贸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建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
5
作者 黄定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3,共2页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在"开放、吸收、求实、创新"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学的各个领域研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无论是传统的研究领域,还是新兴的专业或学科,中国史学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在"开放、吸收、求实、创新"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学的各个领域研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无论是传统的研究领域,还是新兴的专业或学科,中国史学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时刻,本刊特约了几位学者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化发表看法。他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者,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也都具有中国史学界承上启下一代人的使命感。他们在总结成就、评点特色的同时,没有忘记指出史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欢迎读者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化展开讨论,本刊愿意继续刊登这方面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国际关系史 东北亚 进程 历史学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区域合作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金晶 张慧智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96,共7页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三大经济体,由于缺失相互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成效不显著。而人文互信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文化特性反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又反作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在“一...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三大经济体,由于缺失相互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成效不显著。而人文互信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文化特性反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又反作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在“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下,提升东北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文化包容性和认同感,增强区域合作中的人文互信,规避文化冲突将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本文从人文视角研究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的文化基础,通过分析东北亚地区国别民族文化特性与差异,推进多元文化认同与适应,为深化中日韩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提供人文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东北亚地区 区域合作 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航天产业对东北亚势力渗透研究
7
作者 李卓键 崔健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08-124,I0003,共18页
美国为了维持世界霸权,必须强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威慑力,使其成为美国对东北亚势力渗透之利刃。美国航天产业经济发展和军政策略部署,为其势力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有力支持。美国航天产业在东北亚各国的势... 美国为了维持世界霸权,必须强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威慑力,使其成为美国对东北亚势力渗透之利刃。美国航天产业经济发展和军政策略部署,为其势力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有力支持。美国航天产业在东北亚各国的势力渗透方式存在差异,对日韩进行航天技术与政治战略的直接渗透,对中俄则进行经贸领域的间接渗透。美国航天产业势力渗透对东北亚各国和区域稳定虽造成诸多消极影响,但在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我国应该正确认识美国航天产业的势力渗透并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应对直接渗透,严密防范间接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航天产业 势力渗透 东北亚地区 中国航天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贸易与环境合作的博弈分析——以东北亚区域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雪松 衣保中 郭晓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4,共7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工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与污染物跨界问题呈现多样化和严重化趋势。在缺乏"超国家"机构的前提下,合作治理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环境困局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建立区域贸易与环境关联的博弈分析框架,证明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工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与污染物跨界问题呈现多样化和严重化趋势。在缺乏"超国家"机构的前提下,合作治理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环境困局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建立区域贸易与环境关联的博弈分析框架,证明了该机制在保证国际贸易丰厚利润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区域环境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实现对区域环境治理行动的有效激励,从而促进区域环境合作的顺利开展。对东北亚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努力提升区域内贸易比重,是推动该区域环境合作进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环境合作 博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
9
作者 陈英姿 周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3-110,共8页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互助养老作为农村地区应对家庭养老服务弱化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得到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本文采用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心理特征四个维度分析我...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互助养老作为农村地区应对家庭养老服务弱化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得到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本文采用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心理特征四个维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为,年龄、照料需求、婚姻、经济收入以及相关心理特征对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意愿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基于此,在设计和选择互助养老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东北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具体特征和心理状态,针对低意愿组人群的年龄较高、收入较低等特点,结合地域特征和人口结构,制定多种类型的个性化社会养老服务项目,联动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养老 养老服务模式 农村老年人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边界效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天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124,共4页
中国东北地区在参与东北亚跨境次区域合作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对外开放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依然较低。通过引力模型测量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面临较高的边界效应,各距离变量... 中国东北地区在参与东北亚跨境次区域合作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对外开放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依然较低。通过引力模型测量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面临较高的边界效应,各距离变量中,以实际陆路距离衡量的边界效应值最高,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沿海城市、沿边城市、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在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研究认为,构建东北地区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推动跨境交通连接、降低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边界效应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东北亚次区域合作 边界效应 贸易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区域合作政治互信关系的构筑 被引量:5
11
作者 巴殿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96,共3页
东北亚经济合作具有广泛的政治内涵,影响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原因表现为三大因素:政治互信缺失、经济失衡加剧、国际体系变迁。这三大因素导致东北亚区域内国家关系表现出区域内各国的互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政治与安全的合作... 东北亚经济合作具有广泛的政治内涵,影响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原因表现为三大因素:政治互信缺失、经济失衡加剧、国际体系变迁。这三大因素导致东北亚区域内国家关系表现出区域内各国的互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政治与安全的合作呈现出其他地区少有的"脆弱性"。其中,缺少政治互信表现为"根本性"的原因。可以说,政治信赖关系的构建对区域内各国自身的稳定与繁荣、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安定具有深刻与长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合作 政治环境 政治互信 国际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外交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海涛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9,共6页
东北亚国际格局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多边协调机制的发展正预示着政治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但是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相对平稳的背后,依旧呈现出流动化的特征,蕴含着重大战略变化的可能。日本和韩国在外交与安全战略上的调整,客观上削弱... 东北亚国际格局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多边协调机制的发展正预示着政治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但是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相对平稳的背后,依旧呈现出流动化的特征,蕴含着重大战略变化的可能。日本和韩国在外交与安全战略上的调整,客观上削弱了中国的战略环境基础,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正在被压缩。中国需要有心态上的调整和可行的预警方案,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与对应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国际关系格局 战略调整 多边主义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国际劳务合作与我国的境外就业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晓峰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6-29,共4页
东北亚地区各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差异,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区域内劳动力供需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开展形成了区域内国际劳务合作的多种形式。我国作为区域内的主要劳务输出国,扩大与区域内各国的劳务合作,对缓... 东北亚地区各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差异,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区域内劳动力供需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开展形成了区域内国际劳务合作的多种形式。我国作为区域内的主要劳务输出国,扩大与区域内各国的劳务合作,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区域合作 劳务合作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子关系对子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解释生育意愿的新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世存 冯瑞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1,共12页
个人生育意愿的转变是人口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其受到现实因素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双重影响。大学生所处的青年阶段是生育行为发生的关键时期,在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育意愿对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个人生育意愿的转变是人口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其受到现实因素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双重影响。大学生所处的青年阶段是生育行为发生的关键时期,在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育意愿对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基于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探究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平均值为1.393,低于更替水平,总体上并不乐观,亲子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均值分别为4.507、4.375和4.640,处于较高水平。通过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亲子关系能显著提高子女的生育意愿。在稳健性检验中,通过使用计数数值模型,并在泊松分布的假设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此方法下,亲子关系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依旧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为避免遗漏变量、互为因果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在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亲子关系对子女生育意愿仍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父子关系对子女生育意愿的影响比母子关系更大,亲子关系对不同性别子女的生育意愿均存在影响效应,亲子关系对专科生的影响大于本科生。进一步分析发现亲子关系通过提高子女的结婚意愿和家庭幸福度影响子女的生育意愿。生育是一种对社会环境极为敏感的个体微观决策,除却理性的现实因素,子女的生育意愿还受到感情的影响,本研究从多视角、多方面探讨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有效提高生育意愿,进而为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制定鼓励青年生育的相关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上,政府还应围绕改善家庭中亲子关系这一思路制定有关政策,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并宣传幸福家庭、和谐家庭,加强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父亲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与子女保持友好关系,采用正确方法与子女相处,培育幸福健康家庭典型,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关系 家庭 生育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俄罗斯研究发展概览与未来进路思考
15
作者 吴昊 徐博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5,共8页
经过冷战结束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俄罗斯研究成果产出保持稳定增长、领域不断扩展,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中国的俄罗斯研究受“俄罗斯本土主义范式”影响较大,“西方主义范式”在青年一代学者中也有一定影响。总体看来,有关研... 经过冷战结束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俄罗斯研究成果产出保持稳定增长、领域不断扩展,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中国的俄罗斯研究受“俄罗斯本土主义范式”影响较大,“西方主义范式”在青年一代学者中也有一定影响。总体看来,有关研究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实质性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当前中国的俄罗斯问题研究仍存在研究队伍规模偏小且布局分散、重复性研究较多和重要问题研究缺失并存、关于中俄合作原则性研究偏多而可操作性研究偏少等问题。未来应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加快培育高素质后备人才,加快构建中国的俄罗斯问题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俄罗斯研究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驱动研究方法创新,扎实开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实践路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关系 俄罗斯问题 区域国别研究 西方主义 本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对缓解我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影响
16
作者 王晓峰 《人口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东北地区 劳动力就业 国际合作 劳务输出 劳动力素质 劳动适龄人口 劳务人员 就业压力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亚区域的地区治理
17
作者 巴殿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8-90,共3页
地区治理在满足和增进东北亚地区共同利益方面具有广泛的需求与动力。东北亚能否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地区治理问题上达成共识,必须要以经济合作的效应来定。多边合作模式将是东北亚地区治理的主要模式。东北亚地区治理可以从短期、中期... 地区治理在满足和增进东北亚地区共同利益方面具有广泛的需求与动力。东北亚能否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地区治理问题上达成共识,必须要以经济合作的效应来定。多边合作模式将是东北亚地区治理的主要模式。东北亚地区治理可以从短期、中期与长期三个阶段推进。未来的东北亚可以在政治、安全领域进行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可以进一步深化至制度层面。为此应当推动中日韩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各国的"产官学"全方位合作机制的形成,推动设立区域内政治、商务与安全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地区治理 多边合作 双轮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政府以夷制夷策略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18
作者 马跃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42,共4页
19世纪后半期,东北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列强妥协斗争的场所。晚清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及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以夷制夷策略,先后经历了在处理朝鲜问题上联合列强制衡日本,甲午战争后联合俄国对抗日本,义和团运动后... 19世纪后半期,东北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列强妥协斗争的场所。晚清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及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以夷制夷策略,先后经历了在处理朝鲜问题上联合列强制衡日本,甲午战争后联合俄国对抗日本,义和团运动后又联合日本牵制俄国,以及在晚清末期联合美英平衡日俄势力。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本质是一种均势战略,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实力。晚清政府分化瓦解、相互制衡的以夷制夷策略不仅不能真正地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反而促使列强的妥协与联合,使得晚清政府更深地陷入到列强的包围之中。晚清政府"制夷"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更大程度地为"夷"所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府 以夷制夷 东北亚国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藩阀与政党之间:日本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研究(1917—1922)
19
作者 李卓燃 戴宇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1917年6月,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为了压制反对党,以统一外交方针为由成立了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成为日本政府藩阀与政党高层协商外交问题的平台,一度压制了日本外务省,在日本武装干涉苏俄和巴黎和会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7年6月,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为了压制反对党,以统一外交方针为由成立了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成为日本政府藩阀与政党高层协商外交问题的平台,一度压制了日本外务省,在日本武装干涉苏俄和巴黎和会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藩阀的衰落、外务省的复兴及首相原敬遇刺,该委员会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外交一元化”进程中被外务省取代,最终于1922年9月遭到解散。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的演进历程,在政治层面反映了日本从藩阀政治向政党政治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在外交层面则反映了寺内正毅内阁和原敬内阁时期日本政府外交方针的转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 外务省 藩阀 政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模式与方法研究——以吉林省某钢铁企业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宪恩 栾天阳 +1 位作者 陈英姿 段海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9-77,共9页
促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基准流程,引入能量输入与环境输出参数,建立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量化核算模型... 促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基准流程,引入能量输入与环境输出参数,建立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量化核算模型,评估再生产品的节能减排经济成效,并以吉林省某钢铁企业为例,评估"废钢-电炉"短流程和"铁矿石-高炉-转炉"长流程的能源、环境、成本差异,辨识影响废钢再循环节能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结果显示,再生钢铁全生命周期与原生钢铁全生命周期相比,节能588.48kgce/t,节能率为84%;主要污染物中SO2减排率最高,达92%;CO2总减排1 180.92 kg/t,减排率为67%;总成本却高出198元/t。其中,炼铁工序的节能量和减碳量最大,烧结工序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最大,焦化工序COD和氨氮减排量最大,回收、加工处理、炼钢环节节能量和减碳量以及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均为负。成本方面,再生钢铁生产成本高于原生钢铁308元/t,虽然再生钢铁由于污染减排可节省56元/t的排污费并获取54元/t的碳交易收益,但都不足以扭转电炉炼钢费用较高的现状。因此,国家应在电炉炼钢方面给予钢企及相关企业适当的财税扶持政策,在电价方面给予钢企一定的优惠或补贴,并完善废钢回收加工体系等,以促进废钢循环利用。基于LCA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可以实现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优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废旧资源循环利用 节能减排效果 量化核算模型 钢铁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