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虎林杂岩变形样式与时代:对中国东北东部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启示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琛岳 刘永江 +2 位作者 宋志伟 张骞 杨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5-702,共18页
黑龙江虎林盆地位于兴凯地块北部,盆地内部中央隆起区出露一套呈NE走向展布的虎林杂岩,岩石强烈韧性变形,对其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背景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兴凯地块乃至中国东北东部中生代构造属性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下构造演化过程提供... 黑龙江虎林盆地位于兴凯地块北部,盆地内部中央隆起区出露一套呈NE走向展布的虎林杂岩,岩石强烈韧性变形,对其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背景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兴凯地块乃至中国东北东部中生代构造属性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下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虎林杂岩主体由云母片岩和侵位其中的花岗质岩脉组成,塑性变形特征明显,发育倾向NW向片麻理,走向NE-SW的低角度矿物拉伸线理。岩石矿物组合、微观构造特征和石英EBSD组构分析显示岩石表现中低温变形样式,变形温度为350~450℃,石英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和膨凸重结晶为主。结合宏观变形样式可知,虎林杂岩早期变形以NW倾向片麻理为标志,指示NW-SE向伸展作用,晚期变形以NE倾伏低角度矿物拉伸线理为标志,指示NE-SW向左行走滑事件。侵位的变形闪长玢岩的锆石年代学研究限定晚期左行走滑事件晚于闪长玢岩就位时间107.0±1.7Ma。早白垩世期间,伊泽奈崎板块(古太平洋)NW向斜向俯冲和板片后撤,导致东北东部乃至整个中国东部NW-SE向伸展,造成大陆岩石圈减薄、岩浆活动和虎林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在早白垩世末(104Ma之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向欧亚大陆俯冲由NNW转向N,由低角度俯冲替代高角度俯冲,使得中国东部再次遭受区域性挤压,导致虎林杂岩发育大规模NE向压扭性左行走滑变形和持续性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林杂岩 EBSD 锆石U-PB年龄 虎林盆地 兴凯地块 伊泽奈崎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北清原大孤家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变形时代及动力学背景
2
作者 宋志伟 赵佳奇 梁琛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56-2271,I0007-I0013,共23页
辽北清原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发育大规模强变形花岗质岩石,是进一步研究中生代燕山运动和东北地区多构造体系叠加、转换过程的重要窗口。通过详细的宏微观构造解析、有限应变测量、石英EBSD组构分析和锆石U−Pb测年,厘定了区域... 辽北清原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发育大规模强变形花岗质岩石,是进一步研究中生代燕山运动和东北地区多构造体系叠加、转换过程的重要窗口。通过详细的宏微观构造解析、有限应变测量、石英EBSD组构分析和锆石U−Pb测年,厘定了区域内大孤家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变形时代和动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大孤家韧性剪切带发育走向NW―SE的构造面理和倾伏向SE的矿物拉伸线理,整体具有NW向左行走滑剪切特点。岩石变形温度较高,介于550~650°C之间。剪切带内花岗质岩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多期次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年代学资料,限定剪切带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为燕山运动B幕在辽北地区的局部响应。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导致的区域断裂带重新活化是大孤家韧性剪切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北地区 构造解析 锆石U−Pb年龄 燕山运动 古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