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摹写与主体性的缺失——丁玲佚作《杜秀兰》论
1
作者 秦林芳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0,48,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时期以小说家名世的丁玲只写出过两部小说的片段。除革命历史题材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外,便是她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杜秀兰》(未完稿)。《杜秀兰》现有六个部分,是丁玲在特殊境遇中写就的。195... 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时期以小说家名世的丁玲只写出过两部小说的片段。除革命历史题材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外,便是她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杜秀兰》(未完稿)。《杜秀兰》现有六个部分,是丁玲在特殊境遇中写就的。1955年八九月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先后召开了十六次,对“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予以揭露、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协 革命历史题材 丁玲 《在严寒的日子里》 现实题材 主体性 小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龙与延安文艺的转型
2
作者 秦林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自1942年3月奉调延安后,贺龙对延安文艺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方面,他主要通过倡导“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和批评延安文艺工作者与前方脱节的现象,强调延安文艺要密切与现实的关系、及时地反映现实,... 自1942年3月奉调延安后,贺龙对延安文艺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方面,他主要通过倡导“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和批评延安文艺工作者与前方脱节的现象,强调延安文艺要密切与现实的关系、及时地反映现实,从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在对现实的评价方面,他要求延安文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歌颂和暴露”问题,尖锐地批评了延安出现的将批判矛头指向革命阵营内部的“暴露黑暗”的作品。在形式层面,他主张延安文艺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大众化、通俗化。贺龙关于延安文艺的意见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通,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及时关注和积极回应,有力地推动了延安文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龙 延安文艺 普及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区前期敌后文艺座谈会述论
3
作者 秦林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0,共11页
在解放区前期,为了引导文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导引型、褒奖型、纠偏型三种基本类型。文艺座谈会以鲜明的导向,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根据地文艺必须发扬... 在解放区前期,为了引导文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导引型、褒奖型、纠偏型三种基本类型。文艺座谈会以鲜明的导向,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根据地文艺必须发扬现实主义精神、为抗战服务,必须大众化、为民众所接受;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则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并确立自己的阶级立场。作为文艺体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解放区前期敌后文艺座谈会在当时发挥了引领文艺方向的重要作用,并为解放区后期文学乃至其后的新中国文学如何加强文艺体制建设(特别是组织文艺座谈会本身)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后文艺座谈会 文艺方向 文艺体制 解放区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赤叶河》改写的价值追求及其典型意义
4
作者 秦林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自《赤叶河》问世后,阮章竞对其作过多次改写。在主题和题材方面,他通过全局性与局部性的调整,使之合乎相关规范。一方面,他修改、删除了表现“党群关系,干部作风问题”的副题目,另一方面,对剧中涉及“中农路线”和“贫农和雇农路线”... 自《赤叶河》问世后,阮章竞对其作过多次改写。在主题和题材方面,他通过全局性与局部性的调整,使之合乎相关规范。一方面,他修改、删除了表现“党群关系,干部作风问题”的副题目,另一方面,对剧中涉及“中农路线”和“贫农和雇农路线”等政策的相关内容作出了修正。在王大富等人物的塑造方面,他滤去了人性的“杂质”,突出了其阶级本质。主题和题材上的合规性和人物塑造上的本质化,体现了其凸显政治上的正确性、强化剧作意识形态意义的价值追求。作者的这一价值追求,是在大的时代语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而作者自己对戏剧之政治功利性的认知则构成了接受这种影响的内在因素。内外因素的结合促成了他的改写,并使之在“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创作形态中具有了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叶河》 改写 价值追求 典型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话重述到新主体的生成:《哪吒》系列电影的喜剧美学机制
5
作者 蔡素灵 宋学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2-156,共5页
《哪吒》系列电影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范性创作,以颠覆性叙事重构传统神话故事,凭借其独特的喜剧美学机制,成功搭建起了跨代际观众群体的情感空间。主创者通过喜剧视听符号元素的系统编码,唤起了新时代历史主体的革命性生成,实现了艺术... 《哪吒》系列电影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范性创作,以颠覆性叙事重构传统神话故事,凭借其独特的喜剧美学机制,成功搭建起了跨代际观众群体的情感空间。主创者通过喜剧视听符号元素的系统编码,唤起了新时代历史主体的革命性生成,实现了艺术性、商业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 神话 喜剧美学 新大众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区前期朱德文艺思想述论
6
作者 秦林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共11页
在解放区前期,朱德形成了以革命功利性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性质和功能上,解放区文艺必须成为服务抗战的战斗武器。在内容上,解放区文艺要正确地处理歌颂和暴露问题。在艺术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形式,... 在解放区前期,朱德形成了以革命功利性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性质和功能上,解放区文艺必须成为服务抗战的战斗武器。在内容上,解放区文艺要正确地处理歌颂和暴露问题。在艺术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形式,做到“大众化和通俗化”。而解放区文艺要具备这样的形态、完成这样的任务,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提高阶级觉悟、确立阶级立场,同时,必须深入群众、改造自我。解放区前期朱德的文艺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华北解放区和延安文艺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作了探索和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德 文艺思想 功利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放区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延安前期“作家到前线去”运动的动员——响应机制
7
作者 秦林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9,共9页
在延安前期“作家到前线去”运动的兴起和展开的过程中,显现出了比较完整有效的动员—响应机制。毛泽东、洛甫、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作为动员主体,对延安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到前线去”的号召。延安各界对此不但积极回应,而且侧重从文学角... 在延安前期“作家到前线去”运动的兴起和展开的过程中,显现出了比较完整有效的动员—响应机制。毛泽东、洛甫、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作为动员主体,对延安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到前线去”的号召。延安各界对此不但积极回应,而且侧重从文学角度对“作家到前线去”的价值、意义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们因此也成了动员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二者的合力作用下,延安文艺工作者作为动员客体受到了触动。在其所采取的响应方式上,除个别是由个体动议而后经组织批准外,基本上是由鲁艺、文协等组织统筹安排。这一动员—响应机制的建构和运行,使延安前期“作家到前线去”得以真正地成了一个运动,并为延安后期相关文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到前线去”运动 动员—响应机制 延安文艺 西北战地服务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民族化命题下“黄土”与“黄河”的美学探析:从《夜幕将至》说起
8
作者 杨国明 宋学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4-99,共6页
《夜幕将至》作为一部探索电影民族化的佳作,通过导演对家乡记忆的精准融入,成功在电影民族化命题下展现“黄土”与“黄河”的美学意义。影片巧妙运用黄土与黄河的细致描绘与视觉对比赋予了电影浓郁的地域特色,使其成为连接乡土与城市... 《夜幕将至》作为一部探索电影民族化的佳作,通过导演对家乡记忆的精准融入,成功在电影民族化命题下展现“黄土”与“黄河”的美学意义。影片巧妙运用黄土与黄河的细致描绘与视觉对比赋予了电影浓郁的地域特色,使其成为连接乡土与城市、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电影中的“黄色空间”不仅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更作为叙事的主要场所,生动描绘了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深刻联系。在电影民族化命题下,《夜幕将至》结合当代个人经历与中国电影一贯的空间描绘方式,从物质到文化层面体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与民族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幕将至》 电影民族化 黄土地 地域电影 电影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播客营销的价值优劣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劲雨 宋学清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70-73,共4页
在通信技术进步、听觉文化回归、移动音频兴起和消费习惯变迁的共同助推下,中文播客迎来了新一轮爆发,不仅播客内容、播客类型、播客用户、播客平台均取得显著发展,播客的营销价值也逐步受到商家青睐。文章回溯了中文播客的发展历程,集... 在通信技术进步、听觉文化回归、移动音频兴起和消费习惯变迁的共同助推下,中文播客迎来了新一轮爆发,不仅播客内容、播客类型、播客用户、播客平台均取得显著发展,播客的营销价值也逐步受到商家青睐。文章回溯了中文播客的发展历程,集中探讨了播客作为一种营销工具的优势、劣势与实操方案,提出选品垂直化、内容创意化、经营人本化、建设品牌长期化、声音服务场景化的发展进路,以期为播客营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经济 中文博客 音频 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电影”与“散文电影”源流探析与思想内涵辩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席宇 宋学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2-55,共4页
从电影诞生之时开始,将电影视为一种可以自由书写的语言和工具的宿梦就宣告开始了。借助于索绪尔语言学、罗兰·巴特的文本论与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以影像写作”的梦想跨越了整个20世纪。每当人们试图以影像来模仿... 从电影诞生之时开始,将电影视为一种可以自由书写的语言和工具的宿梦就宣告开始了。借助于索绪尔语言学、罗兰·巴特的文本论与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以影像写作”的梦想跨越了整个20世纪。每当人们试图以影像来模仿或达到文字所具有理性、逻辑、意念等文学潜质时,电影就会在叙事功能之外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更加复杂的诗、散文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电影 索绪尔语言学 罗兰·巴特 电影符号学 叙事功能 思想内涵 自由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沉没》中科技解说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卓 孟庆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68,共6页
科学在科幻作品中的载体是科技解说。《日本沉没》中科技解说的内核是危难意识,由此科技解说呈现出形式内涵、现实隐喻、文化救赎等三重维度,即:以“三型两态”为基础,形成“推理解谜”叙述模式,展示科学理论的视野;对自然现象和技术现... 科学在科幻作品中的载体是科技解说。《日本沉没》中科技解说的内核是危难意识,由此科技解说呈现出形式内涵、现实隐喻、文化救赎等三重维度,即:以“三型两态”为基础,形成“推理解谜”叙述模式,展示科学理论的视野;对自然现象和技术现象的阐述与社会现象相融合,让文本埋藏着对日本和人类的现实隐喻;通过“智慧老人”与“永恒母亲”两类拯救形象,科技解说彰显文化救赎内涵,在危难中弘扬了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和创造性。《日本沉没》的创作实践表明,科技解说是科幻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科幻文学开拓创新、提升艺术境界的基础。科技解说的三重维度彼此融合,为人类生命的不断演进提供科学力量与人性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沉没》 科技解说 三重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地质学:从福柯“第三主体性”展开的电影哲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子奇 宋学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7-30,共4页
自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将“地质”与“地貌”概念引入人文科学,用以在“结构”的基础上绘制各种历史文化的地图以来,各种“地质学”与“谱系学”的内容就进入了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领域。[1]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边界远不如人们想象得那... 自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将“地质”与“地貌”概念引入人文科学,用以在“结构”的基础上绘制各种历史文化的地图以来,各种“地质学”与“谱系学”的内容就进入了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领域。[1]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边界远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泾渭分明。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便成为自然与人文科学中的核心。那么人又是在怎样的意义上成为占据中心位置的主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谱系学 电影哲学 人与自然 人文科学 后结构主义 主体性 自然与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汉办平台下茶文化推广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昕睿 郑春明 《福建茶叶》 2021年第3期260-262,共3页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软实力之一,将茶文化有效地推广到海外各地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弘扬中国茶文化不仅会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还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茶文化的推广方式有多种渠道,众所周知国...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软实力之一,将茶文化有效地推广到海外各地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弘扬中国茶文化不仅会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还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茶文化的推广方式有多种渠道,众所周知国家汉办平台是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立足于国家汉办平台推广茶文化势在必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办平台 茶文化推广基地 中国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理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语法特征
14
作者 刘博洋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63,共16页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I-a“Ⅴ-(一)-Ⅴ”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I-a“Ⅴ-(一)-Ⅴ”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型I-b“Ⅴ-Ⅴ-(儿)”发现于晋语和部分中原官话;类型Ⅱ-a“Ⅴ-(一)-下”主要发现于湘语、赣语和客家话;类型Ⅱ-b“Ⅴ-给-下”主要分布于晋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此外,类型Ⅲ“Ⅴ-(Ⅴ)-者”主要用于闽南话,而类型Ⅳ-a“圪-Ⅴ-圪-Ⅴ”和类型Ⅳ-b“圪-Ⅴ-一-下”主要用于晋语。依据汉语方言短时体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东北地区(类型I-a),中部过渡地区(类型Ⅱ-a),西南、东南和远南地区(类型Ⅰ-a和Ⅱ-a)以及西北地区(类型Ⅱ-a和Ⅱ-b)。此分区旨在明确汉语方言南北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汉语方言的东西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短时体 地理类型学 动词重叠 动补结构 西部官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