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研编 被引量:2
1
作者 姜福平 靳皇玉 +5 位作者 李楠 马超 宋小磊 臧兴运 赵华伟 冯德臣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1-272,共22页
吉林省的地质历史演化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油页岩、硅藻土、油砂、火山渣等矿产资源量位居中国前列。本研究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总结了吉林省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在5个III级成... 吉林省的地质历史演化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油页岩、硅藻土、油砂、火山渣等矿产资源量位居中国前列。本研究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总结了吉林省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在5个III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将吉林省进一步划分了11个IV级成矿亚带,29个矿集区,并总结了各IV级成矿亚带和重要矿集区的矿产分布规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历史与成矿作用演化过程,吉林省地壳演化经历了新太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晚三叠世、晚三叠世-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10个构造演化旋回,形成了3个成矿域,24个矿床成矿系列,70个矿床式。据此构建了吉林省区域成矿谱系图。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宗紧缺矿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金、铁、钼、镍、油页岩等矿种,提出了吉林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成果 成矿区带 矿床成矿系列 找矿方向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下三叠统卢家屯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聂立军 于宏斌 +3 位作者 张建泽 王聪 李栋 李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3-470,共18页
卢家屯组按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影背山砾岩段、漏斗山杂色岩段、杨树河子黑色岩段,前人采集到的Palaeanodonta-Palaeomutela动物群、Pleuroneia?sp.和叶肢介等生物化石组合指示时代为二叠纪。本次对九台市影背山—双顶山卢家屯组建组... 卢家屯组按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影背山砾岩段、漏斗山杂色岩段、杨树河子黑色岩段,前人采集到的Palaeanodonta-Palaeomutela动物群、Pleuroneia?sp.和叶肢介等生物化石组合指示时代为二叠纪。本次对九台市影背山—双顶山卢家屯组建组剖面下、中、上段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实卢家屯组由下至上存在3个最小锆石年龄峰值,分别为(283.4±7.9)、(262.4±3.9)、(255.5±5.8)Ma,确定了卢家屯组的上限为晚二叠世。根据卢家屯组中碎屑锆石存在1 800 Ma和2 500Ma左右的典型华北板块基底年龄,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群最终闭合时间应为P3-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家屯组 下三叠统 碎屑锆石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延吉开山屯地区柯岛群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付俊彧 杨晓平 +6 位作者 杨帆 汪岩 那福超 钟辉 于宏斌 孙巍 宋维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7-1049,共13页
柯岛群分布于长春-延吉构造带东部的开山屯—汪清地区,开山屯地区出露的柯岛群缺少化石依据,其时代归属依旧存疑。在柯岛群上部及下部分别采集代表性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LA-ICP-MS)测年,上部细碎屑岩锆石年龄介于252~2304Ma之间,下部... 柯岛群分布于长春-延吉构造带东部的开山屯—汪清地区,开山屯地区出露的柯岛群缺少化石依据,其时代归属依旧存疑。在柯岛群上部及下部分别采集代表性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LA-ICP-MS)测年,上部细碎屑岩锆石年龄介于252~2304Ma之间,下部粗碎屑岩锆石年龄介于260~713Ma之间,并分别形成2个相近的峰值年龄;前者2个峰值年龄分别为263±2Ma、460±4Ma;后者2个峰值年龄分别为266±3Ma、463±4Ma,反映沉积碎屑物主要来源于奥陶纪及二叠纪地质体;最年轻的锆石为252Ma,其余相对年轻的锆石年龄集中于晚二叠世早期。结合柯岛群沉积建造组合特征及区域对比,认为其形成时代应为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造山带快速隆升形成的山间类磨拉石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岛群 开山屯地区 碎屑锆石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南部通化地区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的侵位年代与形成构造背景 被引量:105
4
作者 路孝平 吴福元 +2 位作者 张艳斌 赵成弼 郭春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1-392,共12页
辽吉南部古元古代花岗岩极为发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条痕状构造的正长花岗岩,俗称辽吉花岗岩。因该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条痕状和似层状构造特征,而被前人认为是由太古宙或元古宙沉积地层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或是交代成因的混合岩。本文... 辽吉南部古元古代花岗岩极为发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条痕状构造的正长花岗岩,俗称辽吉花岗岩。因该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条痕状和似层状构造特征,而被前人认为是由太古宙或元古宙沉积地层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或是交代成因的混合岩。本文通过对分布于吉林南部通化地区辽吉花岗岩的典型代表-钱桌沟岩体的详实野外地质填图及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该岩体属岩浆成因的“A”型花岗岩,其岩浆侵位年龄为2160Ma左右。结合目前获得的该区古元古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本文认为辽吉花岗岩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地层沉积的基底岩石,是地层沉积之前地壳拉张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非造山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类型 侵位年代 A型花岗岩 古元古代 通化地区 吉林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色洛河群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承东 张福勤 +3 位作者 苗来成 颉航强 花艳秋 许雅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1-847,共7页
色洛河群出露于吉林省色洛河一华集岭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新元古代地层。最近的野外调查和定年研究表明,它包含了时代、成因、构造样式、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地层和变形的花岗岩,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 色洛河群出露于吉林省色洛河一华集岭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新元古代地层。最近的野外调查和定年研究表明,它包含了时代、成因、构造样式、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地层和变形的花岗岩,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已不合适,应予解体。原划分的色洛河群至少由4部分组成:新太古代变质火山一沉积地层(锆石SHRIMP年龄为2517~2534Ma)、晚古生代变质火山一沉积地层(英安岩锆石SHRIMP年龄为252Ma)、二叠纪片麻状杂岩体(锆石SHRIMP年龄为260Ma)和体罗纪糜棱岩化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68Ma)。前人在色洛河一带定义的色洛河岩群为一套变质火山一沉积岩系,可能是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一套地层,也可能是由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构成的构造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洛河群 时代归属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被引量:28
6
作者 庞健峰 丁孝忠 +5 位作者 韩坤英 曾勇 陈安蜀 张艳玲 张庆合 姚冬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8-18,125-138,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的专题数字地质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为数据源,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近年来地质调查1∶25万、1∶20万、1∶5万等区调工作新成果、新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的专题数字地质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为数据源,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近年来地质调查1∶25万、1∶20万、1∶5万等区调工作新成果、新资料,应用地质编图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编制而成。以年代地层单位为主、辅以岩石地层的表示方法,侵入岩按“岩性加年代”表示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地质图数据库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数据量约为1.2 GB,标示了岩石地层单位5347个图例,侵入体“岩性加时代”单位1780个图例,跨省区重要断裂93条,各省(市、自治区)内重要断层558条,同位素年龄数据1545个(组),有代表性的钻孔382个。所有地质体的面元及线元、同位素年龄和钻孔都建立了相应的属性,相邻图幅之间进行了接图处理,编写了编图说明书和元数据。数据库采用统一的线型库、符号库、色标库等,成图过程全部采用MapGIS6.5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全国64幅图采用分4个片区的工作方法,最后统一编制而成。该数字地质图是目前中国资料最全、内容最新的1∶100万地质图,是中国第一份应用GIS技术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和当前地质研究的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0万数字地质图 空间数据库 MAP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郝立波 董菁 +2 位作者 赵玉岩 陆继龙 毕晓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1447,共7页
对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及上覆残积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表生环境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风化特征及元素活动性规律:土壤中Ti、Mn、Co、Cu、Mo、V和Zr的平均含量高于岩石,而Al2O3、CaO、Na2O、K2O、S... 对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及上覆残积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表生环境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风化特征及元素活动性规律:土壤中Ti、Mn、Co、Cu、Mo、V和Zr的平均含量高于岩石,而Al2O3、CaO、Na2O、K2O、Sr、Th和U的平均含量低于岩石,其余元素含量差别不明显;在垂直剖面上,SiO2、Ti、V、Y和Zr的含量变化不明显,Al2O3、Ba、Th、U在土壤B层中有明显的富集趋势,U含量在表层明显下降;Mo的含量在土壤C层明显升高,在表层含量有所下降;MgO、K2O、Na2O、CaO在土壤O层和A层中含量明显降低;TFe和Mn含量在垂向剖面上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亲石元素在风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亲氧元素则相对较为稳定,在表生环境中元素活动性较弱;亲硫元素活动性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花岗岩 风化 均一化 元素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四方甸子钼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勇 孙景贵 +5 位作者 邢树文 赵克强 王岩 邱殿明 刘思宇 陈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69-1882,共14页
吉林四方甸子钼矿床是一新发现的石英脉型钼矿床,矿床产于二长花岗岩中。矿床成矿包括无矿石英脉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通过对矿区内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70.0... 吉林四方甸子钼矿床是一新发现的石英脉型钼矿床,矿床产于二长花岗岩中。矿床成矿包括无矿石英脉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通过对矿区内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70.0±1.0)Ma,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9.0±1.0)Ma。对含矿石英脉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辉钼矿模式年龄值为(175.0±2.6)^(176.5±2.6)Ma,加权平均值为(176.1±1.1)Ma,等时线年龄为(176.6±4.2)Ma,表明四方甸子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岩体w(SiO2)为66.17%~76.60%,w(Na2O)和w(K2O)分别为3.15%~5.40%和2.42%~5.42%,里特曼指数σ为2.17~2.93。稀土元素分布形式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微量元素总体显示相对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综合分析表明,岩石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为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锆石 U-PB 年龄 辉钼矿 RE-OS 岩石地球化学 四方甸子钼矿床 吉林桦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东北缘张三沟岩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承东 张福勤 +4 位作者 苗来成 杜玉林 花艳秋 许雅雯 康淑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2-650,共9页
出露于华北陆块东北缘的张三沟岩组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和地层对比将其划归古元古代。本文通过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517±9Ma、2518±7Ma和2534±26Ma原岩年龄,2439±24Ma、2464±7... 出露于华北陆块东北缘的张三沟岩组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和地层对比将其划归古元古代。本文通过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517±9Ma、2518±7Ma和2534±26Ma原岩年龄,2439±24Ma、2464±73Ma和2433±71Ma变质年龄。这表明该套变质岩层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变质时代在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结合区域资料,其变质年龄可能代表了古龙岗陆块与位于其北东侧的其它陆块(如佳木斯陆块)碰撞造山的时代,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期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克拉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年代学 张三沟岩组 华北陆块东北缘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化隆起东缘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长建 孙春林 +2 位作者 彭玉鲸 周晓东 赵衍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62,共6页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化隆起 大蒜沟组 晚石炭-早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地质特征 地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两类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公愉 方文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3,共3页
七十年代以来,人们从研究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确定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从I、S型两大成因类型,扩及M和A型花岗岩。并进而从研究花岗岩的形成环境入手,把大地构造与花岗岩的成因相结合,划分不同构造环境的花岗岩,把花岗岩与构造背景进一步结... 七十年代以来,人们从研究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确定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从I、S型两大成因类型,扩及M和A型花岗岩。并进而从研究花岗岩的形成环境入手,把大地构造与花岗岩的成因相结合,划分不同构造环境的花岗岩,把花岗岩与构造背景进一步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构造环境 大地构造 物质来源 花岗闪长岩 岩体形成 地台盖层 花岗闪长斑岩 岩石结构 早泥盆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辽源西保安群花岗质糜棱岩SHRIMPU-Pb定年
12
作者 姜正龙 彭玉鲸 +2 位作者 张为民 梁爽 曹元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48-1756,共9页
吉林辽源西保安群是大面积花岗岩侵入体中的残留的构造岩片,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晚期或中休罗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本文通过对接触界线附近花岗质糜棱岩样品采集和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多组锆石年龄值为236~231Ma、267.6—... 吉林辽源西保安群是大面积花岗岩侵入体中的残留的构造岩片,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晚期或中休罗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本文通过对接触界线附近花岗质糜棱岩样品采集和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多组锆石年龄值为236~231Ma、267.6—358.6Ma、416.3±6.8Ma、9564-16Ma。认为该区花岗岩的侵入期次相当复杂,发育有早中三叠世岩体和发生了中、晚华力西期岩浆活动,西拉木伦河碰撞带可以东延至此,残留锆石的年龄与加里东期和Rodinia期拼合的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糜棱岩 锆石U-PB年龄 西保安群 吉林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南部集安大石湖-大台子铜矿化区中生代中酸性杂岩岩石成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4
13
作者 常翔 孙景贵 +3 位作者 陈旭 刘艳鹏 柏铖璘 徐智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0-945,共26页
吉林省南部集安地区大石湖-大台子一带热液铜矿化发育,其矿化与该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等中酸性杂岩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为了确定其成矿时代下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中酸性杂岩的岩相... 吉林省南部集安地区大石湖-大台子一带热液铜矿化发育,其矿化与该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等中酸性杂岩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为了确定其成矿时代下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中酸性杂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揭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均为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U-Pb结晶年龄分别为(122.7±1.8)(122.0±1.9)(120.1±1.5)和(121.4±1.9)Ma,矿化系统的岩浆就位发生在早白垩世(122.7~120.1 Ma),指示大石湖-大台子铜矿化区的矿化时代晚于或近似等于120.1 Ma;元素地球化学数据揭示它们均以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富集,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Eu异常不明显为特征,均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序列的产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闪长岩的ε_(Hf)(t)值变化范围为-7.5~-5.2、T_(DM2)为1 647~1 500 Ma,正长花岗岩的ε_(Hf)(t)值变化范围为-13.1~-4.2、T_(DM2)为2 004~1 445 Ma,fLu/Hf为-0.99~-0.95,指示岩浆起源于中—古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在此过程中存在地幔端元物质的加入,且在正长花岗岩浆上升就位的过程中存在古老物质的混染。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回撤形成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安大石湖-大台子铜矿化区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Lu-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中酸性杂岩 岩石成因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64
14
作者 王惠初 任云伟 +4 位作者 陆松年 康健丽 初航 于宏斌 张长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3-598,共16页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含老岭群达台山组)与南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和老岭群的蚂蚁河组应是同时异相的产物,前者沉积在弧后盆地大陆边缘一侧,以陆缘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后者发育在弧后盆地岩浆弧一侧,火山作用强烈。集安群(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南辽河群的中上部(南高家峪组—大石桥组)所构成的孔兹岩系为弧后盆地收缩-俯冲阶段的沉积建造(相当于弧前构造背景),遭受了~1.9 Ga的变质作用,并被~1.9 Ga的石榴石花岗岩侵入。河栏—草河口地区的“大石桥组一段”为一套大理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基性岩脉均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背景。依据其中基性火山岩~1.87 G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推测其为弧后盆地俯冲收缩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盖县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碎屑锆石反映出大量古元古代的年龄信息,太古宙年龄信息相对较少,故推测物源区主要来自南侧的岩浆弧,所谓的“狼林地块”不是一个太古宙陆块,而主要表现为一条古元古代岩浆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古元古代 辽吉造山带 地层划分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被引量:67
15
作者 路孝平 吴福元 +1 位作者 郭敬辉 殷长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21-736,共16页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除典型的片麻状角闪正长花岗岩(俗称“条痕状花岗岩”或“辽吉花岗岩”)外,另有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等。应用SHRIMP技术,本文对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侵位时代为1872-1850Ma,与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杂岩侵位时代相近。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是“I”型花岗岩,具有岛弧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局部具有球斑状结构)属“S”型花岗岩。结合区内与花岗岩形成同时发生的变质作用P-T特征,这种I-、S-和A-型花岗岩的同时产出,反映他们可能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结合朝鲜狼林-中国辽南和龙岗太古宙陆块的结晶基底差别,可以认定华北板块在太古宙末期并非仅由东、西部陆块组成,在东部陆块至少还存在朝鲜狼林-辽南-胶东联合陆块和龙岗-鲁西-五淮陆块两个微陆块,这两个微陆块大约在1.90Ga左右发生拼合,然后它们再于1.85 Ga左右与西部地块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陆块 华北板块 俯冲碰撞造山 古元古代晚期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河镇群”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跃军 彭玉鲸 +2 位作者 刘跃文 孙罡 G. MATTHEW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7,共8页
本文根据“清河镇群”(或“开原岩群”)年代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即在上肥地剖面原划入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尖山子水库大坝原划入北大沟组等地层中获得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年龄2497±27Ma、2522±17Ma,250±5Ma;在“白砬... 本文根据“清河镇群”(或“开原岩群”)年代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即在上肥地剖面原划入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尖山子水库大坝原划入北大沟组等地层中获得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年龄2497±27Ma、2522±17Ma,250±5Ma;在“白砬子组”(或“照北山岩组”)之建组剖面东杨木林子的大理岩(结晶灰岩)中获得震旦纪之微古植物化石——Stictosphaeridiumtortutosum,Synsphaeridiumsp.,Hystrisphaeridiumsp.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提出清河断裂为华北板块(清原地块)与北部陆缘活动带(兴蒙或吉黑造山带)的界线,前人划分的“辽河群”或“清河镇群”或“开原岩群”是分布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的、不同属性的地质体的拼合物。并重新划分为清河断裂带之南华北板块内的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和古元古代芦家堡子岩组;清河断裂带以北华北板块北部陆缘活动带的构造岩石地层—新元古代(震旦纪)西保安岩组、早寒武世佟家屯岩组和晚二叠世尖山子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 清河镇群 开原岩群 辽河群 色洛河群 华北地台北缘 辽宁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德群的重新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承东 郑建民 +2 位作者 张英利 张凯 花艳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区域填图研究表明,化德群上、下亚群并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层位相当的一套地层,而且商都一带的白云鄂博群也属化德群的一部分。依据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地层剖面研究,重新建立了化德群的地层层序,从老到新划分为毛忽庆组、戈家营组和三夏天... 区域填图研究表明,化德群上、下亚群并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层位相当的一套地层,而且商都一带的白云鄂博群也属化德群的一部分。依据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地层剖面研究,重新建立了化德群的地层层序,从老到新划分为毛忽庆组、戈家营组和三夏天组。侵入化德群的杂岩体分别获得1854Ma、1808Ma和2091Ma、2154Ma锆石U-Pb年龄,表明化德群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中新元古代。化德群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为北东东走向的复式向斜,晚期又遭受了构造叠加,形成了北北西向褶皱构造,其主期变形可能发生在2.0Ga左右,它的褶皱造山是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向北增生的体现,这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增生、裂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变形特征 古元古代造山事件 化德群 华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碎岩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秉成 陈晨 +1 位作者 房治强 高文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88,112,共3页
论述了非常规碎岩方法——热熔岩法、热机碎岩法和脉冲放电碎岩法的碎岩机理、碎岩工具以及工艺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国内的热熔岩技术研究在热熔器结构上取得突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热机钻进产生的温度能达到岩石的最佳热... 论述了非常规碎岩方法——热熔岩法、热机碎岩法和脉冲放电碎岩法的碎岩机理、碎岩工具以及工艺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国内的热熔岩技术研究在热熔器结构上取得突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热机钻进产生的温度能达到岩石的最佳热破碎温度,说明工艺是可行的。脉冲放电碎岩法在小直径钻孔中的试验,表明了其比常规碎岩法具有非常低的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熔岩法 热机碎岩法 脉冲放电碎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河镇群白砬子组之解体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跃军 彭玉鲸 +1 位作者 刘跃文 孙罡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31,共8页
“白砬子组”为“清河镇群”(四合顺组、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白砬子组)最顶部的一个组,主要分布于清河断裂带的南、北两侧,并因其含深水相“微体化石”而引起过讨论。新的地质调查成果证明:清河断裂带北“白砬子组”为钙质大理岩和... “白砬子组”为“清河镇群”(四合顺组、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白砬子组)最顶部的一个组,主要分布于清河断裂带的南、北两侧,并因其含深水相“微体化石”而引起过讨论。新的地质调查成果证明:清河断裂带北“白砬子组”为钙质大理岩和碱性玄武岩(细碧岩)二长安山岩石英角斑岩岩石系列的变质火山岩,产震旦纪微古植物化石;清河断裂带南“白砬子组”为镁质大理岩、单陆屑石英(砂)岩和英安岩流纹岩岩石系列的变质火山岩,变质变形作用均较西邻汎河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强,而且未发现后者所产之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地质时代可暂推定为古元古代。这表明清河断裂带南、北白砬子组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性质、不同时期沉积盆地中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岩石地层,暂可分别以芦家堡子岩组和西保安岩组取而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家堡子岩组 西保安岩组 辽北白砬子组 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吉黑造山带C/P界线参考剖面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晓东 孙春林 彭玉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9,共8页
根据《国际地层表(2004)》C/P界线的划分方案,兴蒙—吉黑造山带一些已知剖面C/P界线附近的竹蜓化石带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典型剖面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剖面有吉林省永吉黄榆剖面、吉林省双阳光屁股山剖面、内蒙西乌旗米韩高巧高鲁剖面,... 根据《国际地层表(2004)》C/P界线的划分方案,兴蒙—吉黑造山带一些已知剖面C/P界线附近的竹蜓化石带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典型剖面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剖面有吉林省永吉黄榆剖面、吉林省双阳光屁股山剖面、内蒙西乌旗米韩高巧高鲁剖面,这些剖面在C/P界线附近岩石地层学普遍为单一的碳酸岩相。生物地层学表现为以竹蜓P.uddeni带或P.borealis带的代表性分子或其主要成员覆盖在Triticites带之上,与贵州罗甸、紫云场、云南安乐、广西宜山等知名剖面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将P.uddeni带底界作为本区C/P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剖面 石炭系 二叠系 兴蒙-吉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