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市常见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于志会 赵红艳 杨波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75,共3页
对吉林市25种常见园林植物进行了滞尘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其滞尘量相差约1倍;不同类型植物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滞尘能力大小顺序为:常绿乔木>阔叶花灌木>阔叶乔木;同一树种在不同位点的滞尘量不... 对吉林市25种常见园林植物进行了滞尘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其滞尘量相差约1倍;不同类型植物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滞尘能力大小顺序为:常绿乔木>阔叶花灌木>阔叶乔木;同一树种在不同位点的滞尘量不同;杜松、红皮云杉、火炬树、白桦、金露梅、榆叶梅等都是吉林市优良的滞尘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市 园林植物 滞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市常见园林植物对人类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志会 杨波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9-150,共2页
园林植物的挥发物对人类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解吉林常见园林植物对人类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了20种园林植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各供试树种间抑菌作用差异较大;玫瑰和锦带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园林植物的挥发物对人类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解吉林常见园林植物对人类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了20种园林植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各供试树种间抑菌作用差异较大;玫瑰和锦带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最强,抑菌率分别为90.1%和81.5%;树锦鸡儿和东北山梅花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最强,抑菌率分别为82.3%和80.9%。黄刺玫、树锦鸡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抑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螯合剂不同施用方式下花卉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曹志远 王开爽 +4 位作者 谢修鸿 邵泽强 王帅 李翠兰 张晋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6-290,共5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比较2种螯合剂(EDTA和NTA)的不同施用方式(包括单施和混施,收获前1周一次性施用、收获前2周一次性和分2次施用)对紫茉莉和百日草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与未加螯合剂的对照相比,螯合剂施用对花卉植物的株...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比较2种螯合剂(EDTA和NTA)的不同施用方式(包括单施和混施,收获前1周一次性施用、收获前2周一次性和分2次施用)对紫茉莉和百日草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与未加螯合剂的对照相比,螯合剂施用对花卉植物的株高、茎粗和干重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植株地上部铅含量和铅富集系数显著增加;2种花卉植物相比,紫茉莉的地上部平均铅含量和铅富集系数均较百日草低,而铅转移系数则明显高于百日草;不同的螯合剂施用方式相比,收获前2周加入螯合剂处理的植株地上部平均铅含量和铅富集系数均高于收获前1周加入螯合剂的处理,而具体的处理效应则取决于花卉植物的种类以及螯合剂的施用次数和浓度配比;紫茉莉的铅转移系数与其地上部铅含量和铅富集系数的规律性基本一致,且以先施EDTA后施NTA(NTA∶EDTA浓度比1∶2)处理的铅转移系数最高,而百日草的铅转移系数则与其地上部铅含量和铅富集系数的规律性不同。综合植株地上部铅含量和铅富集系数及铅转移系数的结果来看,紫茉莉以收获前2周先施EDTA、1周后再施用NTA、且NTA∶EDTA浓度比为1∶2时,对于铅污染土壤能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剂施用方式 铅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 花卉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北方草本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波 汤洁 +2 位作者 李海毅 侯克怡 胡佳欣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7-220,共4页
为辽河流域河岸缓冲带生态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模拟法,以蛭石为基质,研究了紫花苜蓿、白三叶、黑麦草、高羊茅和早熟禾等草本植物对污水中TN、TP和CO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草本植物对TN、TP和COD等污染物均表... 为辽河流域河岸缓冲带生态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模拟法,以蛭石为基质,研究了紫花苜蓿、白三叶、黑麦草、高羊茅和早熟禾等草本植物对污水中TN、TP和CO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草本植物对TN、TP和COD等污染物均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果,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对其净化率呈下降趋势。不同草本植物,对TN的净化效果依次为紫花苜蓿>白三叶>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对TP的净化效果依次为白三叶>高羊茅>黑麦草>紫花苜蓿>早熟禾,对COD的净化效果依次为高羊茅>白三叶>黑麦草>紫花苜蓿>早熟禾。第35天时,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TN的净化效果较好,净化率分别为26.80%和24.99%;白三叶和高羊茅对TP的净化效果较好,净化率分别为66.28%和65.48%;高羊茅和白三叶对COD的净化效果较好,净化率分别为36.85%和3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草本植物 TN TP COD 净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市十种宿根花卉滞尘能力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波 赵红艳 庄园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762-5764,共3页
比较了吉林省吉林市10种宿根花卉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的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有差异,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马蔺(Irisensata Thunb)和黑心菊(Rudbeckia hirt... 比较了吉林省吉林市10种宿根花卉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的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有差异,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马蔺(Irisensata Thunb)和黑心菊(Rudbeckia hirta L.)滞尘能力较强,总体上同种植物滞尘能力夏季大于春季;在达到饱和之前,随时间的延长,滞尘量随单位叶面积的增加而增长,雨后第10天滞尘量对总滞尘量的贡献最大,雨后14 d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花卉 滞尘能力 吉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吉林省水稻分蘖期气候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吕艳杰 王永力 杨德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5090-5092,共3页
吉林省水稻单产在年际间波动较大,造成单产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波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计算出吉林省20个县(市)水稻分蘖期温度、降水、日照3个因素的适宜度,根据试验结果将吉林省水稻适宜种植生态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 吉林省水稻单产在年际间波动较大,造成单产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波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计算出吉林省20个县(市)水稻分蘖期温度、降水、日照3个因素的适宜度,根据试验结果将吉林省水稻适宜种植生态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从而为开发和利用吉林省水稻种植区的气候资源、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期 气候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区绿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抑菌功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波 于志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655-4657,共3页
以吉林市鸿博御园不同配置的植物群落为样地,测定分析其抑菌功能。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抑菌效果因季节、树种、郁闭度及周围环境差异而不同。樟子松、红皮云杉等常绿树种在冬季仍能较好地发挥抑菌功能。试验结果可为构建生态保健型居住... 以吉林市鸿博御园不同配置的植物群落为样地,测定分析其抑菌功能。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抑菌效果因季节、树种、郁闭度及周围环境差异而不同。樟子松、红皮云杉等常绿树种在冬季仍能较好地发挥抑菌功能。试验结果可为构建生态保健型居住区绿地模式提供依据,对于居住区景观的营建和提高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绿地 植物配置群落 抑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绿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抑菌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志会 赵红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32-1834,共3页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不同配置的植物群落为样地,测定分析其抑菌功能。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夏季单一树种群落配置中以红皮云杉林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21.7%;复层群落配置中红皮云杉+水曲柳+连翘+榆叶梅的抑菌效果最...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不同配置的植物群落为样地,测定分析其抑菌功能。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夏季单一树种群落配置中以红皮云杉林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21.7%;复层群落配置中红皮云杉+水曲柳+连翘+榆叶梅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33.2%;相同的植物群落在夏季的抑菌效果比冬季的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绿地 植物群落配置 抑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涉农记者的特质及其在农业节目播报中的优势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波 徐俊平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4期240-240,共1页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民富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各家媒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必然给涉农记者带来诸多挑战及任务。涉农记者的独特品质将使其成为"三农"事业的代言人和推动者,文章详细...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民富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各家媒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必然给涉农记者带来诸多挑战及任务。涉农记者的独特品质将使其成为"三农"事业的代言人和推动者,文章详细论述了涉农记者所应具备的3方面独特品质,即"爱农"、"涉农知识储备"及"吃苦耐劳精神",此3种特质对于农业节目播报的感染性来说将具有重大帮助,可提升农业节目的质量、增强农业节目的可看性,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相关内容为涉农记者提供一定的工作思路,并为特质的塑造提供科学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记者 特质 农业节目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广播电视设施在互联网+时代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泓润 姚凯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4期242-242,共1页
随着传统农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广播电视设施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现代农业的特性之一就是搭载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新广电设施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本文的立足点。文章从现代农业对广电... 随着传统农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广播电视设施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现代农业的特性之一就是搭载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新广电设施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本文的立足点。文章从现代农业对广电设施的技术要求入手,逐步阐明广电设施在"互联网+农业"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为更好提升广电设施在农业发展的服务职能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基础设施 现代农业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广播记者在农业节目报道中的关键引导作用
11
作者 李波 张溪 田琪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2期247-247,共1页
广播记者是新闻报道的引导者,农业节目有其报道的特殊性,涉农报道对于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县域城市人口的构成角度出发,阐明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播报农业节目、宣扬涉农纲领、普及惠民政策及农业实时咨询中的神圣使命。通过&q... 广播记者是新闻报道的引导者,农业节目有其报道的特殊性,涉农报道对于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县域城市人口的构成角度出发,阐明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播报农业节目、宣扬涉农纲领、普及惠民政策及农业实时咨询中的神圣使命。通过"听众耳朵"准确设置涉农节目内容、通过专业学习,充分发挥记者采访的主动性,最终为百姓的涉农事业而服务,相关论据能够为记者同行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 记者 农业 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市居住区绿化树种调查与分析
12
作者 马正兵 康弘玉 史春凤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11期171-173,共3页
通过对吉林市居住区树种和树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已有的基础资料,试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提出适宜吉林市居住小区绿化美化的优良树种,包括基调树种3种,骨干树种12种,一般树种40种,潜在价值树种20种;并且详实阐述了吉林市绿化树种... 通过对吉林市居住区树种和树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已有的基础资料,试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提出适宜吉林市居住小区绿化美化的优良树种,包括基调树种3种,骨干树种12种,一般树种40种,潜在价值树种20种;并且详实阐述了吉林市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估法,为吉林市绿化树种评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市 居住区 树种调查 树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今后的育种趋势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海燕 包岩 周岚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第9期17-18,共2页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达5500多万亩,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作物播种面积的70%,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左右,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之一,是真正的玉米生产大省.本文概述了该区的地理和气候概况及玉米生产情况,提出了吉林省...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达5500多万亩,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作物播种面积的70%,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左右,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之一,是真正的玉米生产大省.本文概述了该区的地理和气候概况及玉米生产情况,提出了吉林省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产现状 育种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菜用大豆生长、叶片活性氧及多胺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胡俊杰 张古文 +2 位作者 胡齐赞 徐盛春 龚亚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3-1118,共6页
选用两种耐低温性不同的菜用大豆品种——‘沪宁95-1(’耐低温)和‘台湾75(’低温敏感),对低温胁迫下两者的生长、叶片活性氧及多胺代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两者生物量积累显著受到抑制,但‘沪宁95-1’受抑制程度显著小于... 选用两种耐低温性不同的菜用大豆品种——‘沪宁95-1(’耐低温)和‘台湾75(’低温敏感),对低温胁迫下两者的生长、叶片活性氧及多胺代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两者生物量积累显著受到抑制,但‘沪宁95-1’受抑制程度显著小于‘台湾75;’低温胁迫下两者叶片抗氧化酶活性、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均显著升高,但‘沪宁95-1’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台湾75’,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台湾75;’低温胁迫后‘沪宁95-1’叶片不同形态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均显著上升,‘台湾75’叶片不同形态腐胺含量显著下降,游离态、结合态亚精胺和精胺含量显著上升,束缚态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变化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不同形态腐胺、束缚态亚精胺和精胺与‘沪宁95-1’较低的生长抑制、较低的氧化损伤以及较高的保护酶活性有关,可能在菜用大豆耐寒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低温胁迫 活性氧 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糠废料、鸡粪配比对堆肥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楠 张溪 +5 位作者 刘镔娴 徐俊平 包岩 王月玫 杨萍 王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4,共6页
为探索平菇、木耳及香菇3种菌糠废料的科学堆制方式,筛选适宜的堆肥配方,将平菇(Ⅰ)、木耳(Ⅱ)、香菇(Ⅲ)菌糠废料与鸡粪分别按照9∶1(1)、7∶3(2)、5∶5(3)、3∶7(4)的质量比混合,分析不同配比处理堆料的C/N,总养分含量,胡富比(胡敏酸... 为探索平菇、木耳及香菇3种菌糠废料的科学堆制方式,筛选适宜的堆肥配方,将平菇(Ⅰ)、木耳(Ⅱ)、香菇(Ⅲ)菌糠废料与鸡粪分别按照9∶1(1)、7∶3(2)、5∶5(3)、3∶7(4)的质量比混合,分析不同配比处理堆料的C/N,总养分含量,胡富比(胡敏酸碳含量与富里酸碳含量之比),胡敏酸碱溶液在465、665 nm处光密度的比值(E4/E6)及其对玉米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确定3种菌糠废料与鸡粪间的适宜配比,为菌糠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平菇、木耳及香菇菌糠与鸡粪的所有配比处理均可有效促进堆料C/N降低,除了Ⅲ-2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可将C/N有效降至20以内。Ⅰ-4、Ⅱ-3、Ⅱ-4、Ⅲ-3、Ⅲ-4处理堆料总养分含量均可达到≥5%的标准,分别为5.4%、5.0%、5.7%、5.4%、6.1%。与堆腐10 d的堆料相比,堆腐90 d时,Ⅰ-1、Ⅰ-2、Ⅱ-4、Ⅲ-1、Ⅲ-2、Ⅲ-3处理均能有效促使富里酸碳向胡敏酸碳转化,最终使胡富比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53.8%、50.0%、23.0%、41.0%、44.8%、5.3%,Ⅱ-3处理堆料胡富比没有增加,而Ⅰ-3、Ⅰ-4、Ⅱ-1、Ⅱ-2、Ⅲ-4处理胡富比大幅降低;Ⅰ-1、Ⅰ-2、Ⅰ-3、Ⅱ-1、Ⅱ-2、Ⅱ-3、Ⅲ-1、Ⅲ-2、Ⅲ-3处理胡敏酸E4/E6值均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37.0%、29.8%、4.5%、19.1%、7.7%、14.3%、18.1%、19.0%、11.1%,Ⅰ-4、Ⅲ-4处理E4/E6稍微增加,而Ⅱ-4处理无明显变化。历经90 d堆腐,Ⅲ-4处理无法使堆料脱毒,会对玉米种子产生毒害,影响其萌发,其他处理均可通过堆腐有效降低堆料的生理毒性,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综上,香菇菌糠与鸡粪间等比例堆腐效果最佳;木耳菌糠与鸡粪间复混,无论何种配比均无法通过供试指标考核;将平菇菌糠与鸡粪按照9∶1或7∶3的比例混合,将香菇菌糠与鸡粪以9∶1的比例混合,需额外辅以0.7%N、P_2O_5或K_2O养分才能确保堆料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鸡粪 堆肥 腐殖质品质 发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楠 王帅 +3 位作者 高强 赵兰坡 田特 张晋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8-152,167,共6页
为阐明不同肥力区域,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分析法系统比较3个肥力条件下,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70%×优化施氮、优化施氮、130%×优化施氮和农民习惯性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阐明不同肥力区域,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分析法系统比较3个肥力条件下,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70%×优化施氮、优化施氮、130%×优化施氮和农民习惯性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肥力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保蓄。随氮肥施用水平提高,微生物所同化的氮在各肥力区均有所增加,继续增大尿素用量(312kg/hm2),中、低肥力土壤MBN的数值有所回落;而肥力差异未对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产生规律性的影响。低肥力条件下,施氮对MBC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高、中肥力则与之相反;优化施氮与农民习惯性施氮均有助于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提高;在高、低肥力区域,随施氮水平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先降低而后升高,与在中等肥力区所表现的规律恰好相反。与无氮对照(N0)相比,70%优化施氮对土壤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随氮肥用量增加,蛋白酶活性渐趋升高,尿素用量为312kg/hm2时的蛋白酶活性达最大值;适量施氮范围内(0∽270kg/hm2),增施尿素有利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土壤肥力 土壤酶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艳 窦森 +2 位作者 刘艳丽 王帅 李立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31-939,共9页
针对微生物如何在土壤外源添加有机质的腐殖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元素组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研究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微生物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生物处理能够显... 针对微生物如何在土壤外源添加有机质的腐殖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元素组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研究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微生物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生物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细菌由于对有机物料和腐植酸的利用度不高而产生的影响最小,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显著。腐植酸结构分析及PQ值(表征腐殖化程度)结果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处理有利于HA(胡敏酸)的合成,并且FA(富里酸)有向HA转化的可能;细菌、真菌分别对腐植酸的N、H元素含量影响大,放线菌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C=O键上;在培养后期,放线菌由于对纤维素类物质的充分利用而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类群微生物。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能够相互印证,肯定了不同微生物对腐殖化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培养阶段对不同物质和官能团的利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化 土壤微生物 腐植酸 元素组成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下黑土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分配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海波 韩晓增 尤孟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4-189,共6页
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方式的变化强烈影响土壤结构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粒级及碳分布,以揭示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管理下东北黑土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分配特征及其稳定性机制。通过分析>0.25m... 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方式的变化强烈影响土壤结构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粒级及碳分布,以揭示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管理下东北黑土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分配特征及其稳定性机制。通过分析>0.25mm团聚体的变化,草地植被恢复和农田有机培肥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提高。所有处理团聚体碳的分布趋势均表现为:>0.25mm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粘粒。草地粗颗粒有机碳总量和细颗粒有机碳总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和无肥处理(p<0.05),表明自然植被恢复可有效提高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含量。农田有机培肥明显增加粗颗粒有机质(p<0.05),但并没有提高细颗粒有机质的量。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碳的比例为10.1%~18.6%,平均约15%。平均重量直径与粗、细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01),特别是与>2mm团聚体内各颗粒有机质组分碳的相关性更强(r≥0.9,p<0.001)。长期植被恢复和增施有机肥不仅可提高土壤碳库储量,并增强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土壤组分有机碳的物理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物理保护 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玉兰 张殿双 +4 位作者 袁倩 张国印 杨宇 敬金荣 陈殿元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8-502,共5页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组穴均错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为27万穴·hm^(-2),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延长了功能叶寿命,提高了各生育时...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组穴均错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为27万穴·hm^(-2),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延长了功能叶寿命,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最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192.75kg·hm^(-2)的产量,比宽窄行、宽行窄株2种栽培方式分别增产5.75%和15.03%,能发挥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宽窄行 组穴均错 生育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菌体残留物提取类腐殖质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帅 窦森 +2 位作者 张溪 崔艳杰 王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397-3401,共5页
微生物驱动下,纤维素分解及转化在腐殖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红外光谱辅以元素分析的技术手段对单一真菌(木霉、青霉和黑曲霉)及复合菌液体摇瓶培养70d后菌体残留物的类腐殖质(类胡敏酸HLA和类胡敏素)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 微生物驱动下,纤维素分解及转化在腐殖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红外光谱辅以元素分析的技术手段对单一真菌(木霉、青霉和黑曲霉)及复合菌液体摇瓶培养70d后菌体残留物的类腐殖质(类胡敏酸HLA和类胡敏素)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两技术手段的结合有助于菌体残留物HLA分子结构的阐明,然而在表征残留物类Hu结构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2)木霉有利于其所形成菌体残留物HLA分子的缩聚作用,而青霉则更有利于该组分的降解;(3)青霉和复合菌对残留物HLA分子表现为氧化降解作用;(4)复合菌和黑曲霉均有助于培养液无机氮化合物向残留物HLA和类Hu组分中有机氮成分的转移,促使其氨基C含量增加,为腐殖化进程提供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真菌 复合菌 菌体残留物 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