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野生大豆脂肪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2 位作者 韩春凤 纪锋 胡金海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33,56,共5页
吉林省674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平均含量为8.38±1.20%,最高13.96%,最低4.80%,变异系数14.37%。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脐色、种皮色、泥膜有无、籽粒大小、叶形等植物学性状有关。其趋势是,黑脐、双色种皮、无泥膜、百粒重2.6—... 吉林省674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平均含量为8.38±1.20%,最高13.96%,最低4.80%,变异系数14.37%。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脐色、种皮色、泥膜有无、籽粒大小、叶形等植物学性状有关。其趋势是,黑脐、双色种皮、无泥膜、百粒重2.6—3.0克、卵圆形叶等性状的脂肪含量较高。四平地区是吉林省野生大豆高脂肪区。鉴定出脂肪加蛋白质总量超过62.00%的材料13份,脂肪、蛋白质含量均较高的种质8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脂肪含量 大豆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不同栽培模式大豆生育特征与营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闫孝贡 盖嘉慧 +5 位作者 刘剑钊 郭金瑞 蔡红光 张洪喜 闫晓艳 任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7-950,955,共5页
对吉林省中部两种栽培模式下大豆干物质及养分累积特征的分析,拟探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植株生育特征及氮磷钾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模式产量为2268.0kg·hm-2,比常规栽培模式增产16.3%;干物质积累较常规栽培模式提高26.8%。与常... 对吉林省中部两种栽培模式下大豆干物质及养分累积特征的分析,拟探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植株生育特征及氮磷钾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模式产量为2268.0kg·hm-2,比常规栽培模式增产16.3%;干物质积累较常规栽培模式提高26.8%。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高产栽培模式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明显增加,较常规栽培模式分别提高52.6%、60.5%、65.71%。高产栽培模式下吸收高峰明显后移,可见增加后期养分供应对于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中部 大豆 栽培模式 需肥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的生育特征与营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盖嘉慧 闫孝贡 +5 位作者 刘剑钊 郭金瑞 袁静超 张洪喜 闫晓艳 任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1-454,共4页
以高产大豆品种杂交豆1号和吉育88为试验材料,采用有机无机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结合,底肥、口肥、追肥和叶面喷肥相结合的超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的生育特征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产量可... 以高产大豆品种杂交豆1号和吉育88为试验材料,采用有机无机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结合,底肥、口肥、追肥和叶面喷肥相结合的超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的生育特征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吉林中部超高产大豆产量可以达到4650kg·hm^-2以上,最大叶面积指数大于5.4;全生育期氮、磷、钾最大积累量分别不低于315.7,40.7,169.9kg·hm^-2;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值10 115.5~11 599.2kg·hm^-2,干物质日积累最大值134.2~141.9kg·hm^-2·d^-1,开花后吸肥量增大,吸肥强度增大,可见,提高大豆生育中后期氮、磷、钾的供应强度是大豆超高产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中部 大豆 超高产 产量 生育特征 营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建国 王曙明 +5 位作者 蒋洪蔚 王明亮 李广 张云峰 刘井莉 郑宇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9-394,共6页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为母本、金源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50.4 kg·hm^(-2),...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为母本、金源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50.4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5.1%。202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3.9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3.7%。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为43.13%,属高蛋白品种。202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对吉育2517适宜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2022—2023年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示范,两年平均产量3041.9 kg·hm^(-2),较对照增产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吉育2517 高蛋白 高产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大豆新品种吉育668选育及栽培要点
5
作者 王鹏年 胡水清清 +4 位作者 刘大壮 张井勇 张春宝 郑宇宏 王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668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668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的筛选和产量鉴定独立选育而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31.25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1.8%,试验点中最高产量为3783.3 kg·hm^(-2)。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649.4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2.7%,其中最高产量为3041.0 kg·hm^(-2)。吉育668于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03。该品种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5.39%,粗脂肪含量22.94%,蛋脂合计58.33%,具有突出的高产、稳产特性,属于高油大豆品种,适宜在吉林省延边州和白山市大部分地区、吉林市部分地区等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生产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吉育668 高产 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岚清 饶德民 +6 位作者 邢伟明 程彤 赵婧 赵娜 亓立强 张伟 孟凡钢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 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长农39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群体净光合速率等总体呈现单峰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在生育后期,高产品种长农39叶片持绿期长,冠层各项生理参数下降速率缓慢,但仍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综上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均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能维持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有利于大豆籽粒光合产物的持续积累,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 叶绿素含量 叶面积指数 净光合速率 群体光合 农艺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MS恢复基因Rf2功能性分子标记开发及恢复系新种质创制
7
作者 赵天宇 杨绪磊 +5 位作者 王孟磊 韩忠旭 王铭钰 林春晶 张井勇 张春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8-1795,共8页
恢复系所含恢复基因的组成及数量直接决定恢复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通过“三系”法育成的杂交大豆的育性稳定性。Rf1基因广泛存在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而Rf2作为新发现的强恢复基因仅在极少数恢复系中存在。为此,通过开发Rf2基... 恢复系所含恢复基因的组成及数量直接决定恢复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通过“三系”法育成的杂交大豆的育性稳定性。Rf1基因广泛存在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而Rf2作为新发现的强恢复基因仅在极少数恢复系中存在。为此,通过开发Rf2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利用常规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聚合恢复基因Rf1和Rf2,可创制具有强恢复能力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新种质。结果表明,Rf1和Rf2分子标记相结合能够快速、准确地筛选目标恢复基因类型,显著提高基因聚合恢复系新种质的育种效率。同时,创制出的恢复系新种质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上表现优异。本研究为“三系”杂交大豆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恢复系新种质,也为今后更多强恢复系的高效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 不育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份大豆种质资源共生固氮特性鉴定与评价
8
作者 余应栋 徐瑞新 +4 位作者 刘思蕊 张尊勉 王俊 阎哲 邱红梅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I0001-I0010,共20页
为深入了解大豆种质资源固氮特性的差异性,筛选出固氮能力优异的大豆资源,以197份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接种根瘤菌USDA110后大豆的叶绿素含量(Ve、V1、V2和V3期)、结瘤数、地上地下鲜重、地上地下干重、上下胚轴长度和... 为深入了解大豆种质资源固氮特性的差异性,筛选出固氮能力优异的大豆资源,以197份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接种根瘤菌USDA110后大豆的叶绿素含量(Ve、V1、V2和V3期)、结瘤数、地上地下鲜重、地上地下干重、上下胚轴长度和全氮含量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大豆资源的共生固氮特性,筛选出固氮能力突出的大豆资源。结果表明:不同大豆种质资源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结瘤数和地下干重差异较为明显;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结瘤数、全氮含量、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与地下部干重6个指标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12个指标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将这6个指标作为评价固氮特性的指标,以这6个指标的主成分值计算各大豆资源的综合得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将197份大豆资源进行聚类分析,以Williams 82为中心分为3类,分别为Ⅰ类(score≥0.5)、Ⅱ类(-0.5<score<0.5)、Ⅲ类(score≤-0.5),其中Ⅰ类固氮特性优异,包含58份种质资源,这些材料将为选育高固氮能力的大豆品种提供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共生固氮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高产大豆杂交种吉育671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9
作者 关哲允 闫昊 +5 位作者 刘大壮 丁孝羊 张井勇 彭宝 赵丽梅 张春宝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吉育671是以不育系JLCMS18A为母本、恢复系JLR306为父本,采用三系法选育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具有高含油量、高产量、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较强的病害抵抗力。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吉农84相比,平均增产达13.5%;在生产试验中,相较于对... 吉育671是以不育系JLCMS18A为母本、恢复系JLR306为父本,采用三系法选育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具有高含油量、高产量、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较强的病害抵抗力。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吉农84相比,平均增产达13.5%;在生产试验中,相较于对照吉农84增产7.4%。经人工接种鉴定,该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1号和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且高抗大豆灰斑病。籽粒粗脂肪(干基)含量23.05%,蛋白质(干基)含量38.26%。吉育671制种宜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野生昆虫丰富的地区;可利用蜜蜂进行辅助传粉,全生育期需严格去杂去劣,在鼓粒期至成熟初期进行化控处理。吉育671于2023年6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豆20230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杂交种 吉育671 细胞质雄性不育 选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吕景良 邵荣春 +2 位作者 吴百灵 梁岐 吴桂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49-356,共8页
测定2341份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5种脂肪酸含量。以亚油酸含量最高,45—62%。平均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分析比较结果,各脂肪酸含量,不同种皮色、脐色、结荚习性、叶形和花色品种间存在显著差... 测定2341份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5种脂肪酸含量。以亚油酸含量最高,45—62%。平均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分析比较结果,各脂肪酸含量,不同种皮色、脐色、结荚习性、叶形和花色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同栽培类型、不同粒形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硬脂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同荚熟色品种间差异显著。棕榈酸含量,不同茸毛色品种间差异显著。油酸含量高、亚麻酸含量低的品种类型有:栽培大豆,育成品种,黄种皮,淡褐、褐或黑色脐,园形粒,无限结荚习性,卵园形叶,褐色荚,白花的品种材料。亚油酸含量高的品种类型是:半栽培大豆,地方品种,黑或绿色种皮,黄脐,扁椭形粒,亚有限结荚习性,椭圆或披针形叶,紫花的品种材料。各脂肪酸含量,不同地区品种间差异显著,并有较明显的地区性分布趋势。硬脂酸和油酸含量与脂肪含量分布趋势一致,中部地区品种高,南部北部地区品种低;西部地区品种高,东部地区品种低。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脂肪含量分布趋势相反,中部地区品种低,南部北部品种高;西部地区品种低,东部地区品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资源 脂肪酸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G.soja)种子贮藏蛋白组份 11S/7S 的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徐豹 邹淑华 +2 位作者 庄炳昌 林忠平 赵玉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35-241,共7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24—51°N,97—135°E,0—2650M)野生大豆213份种子贮藏蛋白组份11S 与7S 的比值,比值范围为0.36—4.40,平均值为1.06。首次发现了11S/7S 值与材料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24—51°N,97—135°E,0—2650M)野生大豆213份种子贮藏蛋白组份11S 与7S 的比值,比值范围为0.36—4.40,平均值为1.06。首次发现了11S/7S 值与材料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9^(**))。并结合野生大豆生态区提出蛋白组份形成与生态诸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从凝胶电泳扫描图的分析,提出低纬度材料11S 蛋白酸性亚基比值较高,而7S 蛋白的变异以36—40°N 材料最为丰富。得到一份11S/7S=4.40的宝贵材料,为品质育种提供了优良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贮藏 蛋白组分 凝胶电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抗盐解剖结构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朱俊义 杨光宇 +2 位作者 赵凤娟 宋金枝 陆静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5-108,共4页
 采用光学技术的二维结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三维结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豆解剖结构与大豆育种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对野生大豆的抗盐解剖结构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培育出了耐盐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实验观察结果证明,...  采用光学技术的二维结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三维结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豆解剖结构与大豆育种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对野生大豆的抗盐解剖结构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培育出了耐盐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实验观察结果证明,抗盐野生大豆不但茎、叶表面具有盐腺这一特殊泌盐结构,而且植物体内部也具有抗盐结构.发现抗盐大豆管孔团明显多于普通大豆的管孔团,且其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为粗而密的互列式,次生维管射线多列化.野生大豆抗盐结构的研究为筛选抗盐种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盐大豆 盐腺 抗盐结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的选育和初步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赵丽梅 孙寰 黄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8-270,共3页
寻找和选育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论是对大豆细胞质不育系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大豆杂交种生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试验的测交结果证实了大豆品系ZD8319含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以此为基础育成了细胞质雄性... 寻找和选育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论是对大豆细胞质不育系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大豆杂交种生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试验的测交结果证实了大豆品系ZD8319含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以此为基础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和保持系ZB,并找到了恢复系,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份材料(暂称XXT)也含有不育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 不育 选育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昆虫传粉研究初探 被引量:36
14
作者 赵丽梅 孙寰 +1 位作者 马春森 黄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3-76,共4页
随着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蜜蜂和苜蓿切叶蜂做为传粉昆虫,在网室内为大豆传粉。结果表明,不论是蜜蜂还是苜蓿切叶蜂,都是大豆传粉有效昆... 随着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蜜蜂和苜蓿切叶蜂做为传粉昆虫,在网室内为大豆传粉。结果表明,不论是蜜蜂还是苜蓿切叶蜂,都是大豆传粉有效昆虫,利用它们传粉,都可使不育株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得到显著提高。在网室内,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要好于蜜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昆虫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1 位作者 韩春凤 胡金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5-282,共8页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 种间杂交 回交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新育成大豆品种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的构建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亮 郑宇宏 +5 位作者 范旭红 孟凡凡 孙星邈 张云峰 王明亮 王曙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6-901,共6页
为快速鉴定和准确评价大豆新品种,以吉林省98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从大豆20个连锁群上均匀分布的320对SSR标记引物中初筛出12对扩增稳定、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为以最少引物组合有效区分品种,揭示参试材料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又进一... 为快速鉴定和准确评价大豆新品种,以吉林省98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从大豆20个连锁群上均匀分布的320对SSR标记引物中初筛出12对扩增稳定、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为以最少引物组合有效区分品种,揭示参试材料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又进一步依据每对引物多样性指数的高低,复筛出了由7个SSR标记构成的核心引物组合,并最终以此构建吉林省近年育成大豆品种的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结果表明:98个参试大豆品种都有唯一的指纹图谱身份证代码,说明所选用的7个SSR核心标记可靠且有效;此外,以SSR标记扩增的整体带型作为编码依据能够有效提高大豆品种指纹图谱身份证构建的准确性。本研究完善了大豆品种指纹图谱身份证技术体系,能够满足当前吉林省乃至全国大豆品种分子鉴定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SR 指纹图谱身份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宇宏 陈亮 +5 位作者 范旭红 张云峰 孟凡凡 孙星邈 王明亮 王曙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选育的吉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吉育系列品种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组之间,居MGⅡ组的品种最多,MGⅢ组的品种最少。有89份参试材料按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一致,占参试材料的93.7%;有6份参试材料的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不在同一组内,占参试材料的6.3%。通过比较各生育期组品种在R1、R7和R8期的持续天数表现,验证了生育期组划分的正确性。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发现,适宜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种主要归属于MG0和MGⅠ组,中熟、中晚熟品种主要归属于MGⅡ。此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系统和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育期组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大豆品种的生理特征和产量性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婧 邱强 +5 位作者 张鸣浩 张伟 闫晓艳 孙星邈 钱芙蓉 陶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2-485,489,共5页
2009~2010年,以普通大豆品种九农21为对照,比较了其与高产品种长农13和吉育88的生长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并对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指标(根系活力、伤... 2009~2010年,以普通大豆品种九农21为对照,比较了其与高产品种长农13和吉育88的生长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并对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指标(根系活力、伤流量、根系体积和干重)、产量以及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主茎节数和分枝数低于对照;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单株粒重与R5期根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与R6期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理调控鼓粒期的群体结构,有助于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大豆 叶面积指数 根系活力 根系伤流 农艺性状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及抗虫育种方法的研究——Ⅰ.人工接虫条件下F_2代的抗虫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志强 田佩占 岳德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分布高峰的位置因组合而异,且不具有数量性状特有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2个抗×抗组合的F_2代,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虫或高感个体,暗示父母本可能分别带有不同的抗虫基因。同一抗虫亲本与不同的农艺亲本杂交后,F_2代的抗虫性分离比例有较大的差异。抗×抗和抗×感组合的F_2代,都可以分离出较大比例的抗虫单株,超亲现象很普遍,因此,在适宜的接种强度下,抗食心虫性的选择,可能比选择其它数量性状更易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心虫 遗传 抗虫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韩春凤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7-145,共9页
本文对不同结荚习性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G.mzx×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表现最优,无限性组合的株高则优势最强;除有效分枝以外,其余性状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遗传... 本文对不同结荚习性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G.mzx×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表现最优,无限性组合的株高则优势最强;除有效分枝以外,其余性状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无限性组合;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遗传进度,明显地高于无限性组合;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和亚有限性栽培大豆作亲本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籽粒小、主茎细弱等不利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种 品种 种间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