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室模拟越夏贮藏条件对玉米籽粒中淀粉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修琳 畅鹏飞 +3 位作者 郑明珠 蔡丹 张大力 刘景圣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6年第11期5-8,共4页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将其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RH75%)中,并测定玉米籽粒淀粉酶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高湿(35℃,RH75%)条件下淀粉酶与可溶性糖代谢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将其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RH75%)中,并测定玉米籽粒淀粉酶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高湿(35℃,RH75%)条件下淀粉酶与可溶性糖代谢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在贮藏初期仍继续上升,而后不再发生显著变化;除蔗糖含量降低外,总淀粉和直链淀粉以及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均无显著变化。高温高湿贮藏条件下,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玉米总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葡萄糖和果糖变化一致,均先上升后下降;而麦芽糖和蔗糖含量均为先下降后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贮藏 高温高湿 淀粉酶 直链淀粉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调控薄层干燥实验的玉米积温数学模型及工具图表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玉柱 付大平 +4 位作者 尹慧敏 许秀颖 赵城彬 刘景圣 吴文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4-120,共7页
为了将积温控制应用在粮食干燥中,本研究以多参数可控的玉米热风薄层干燥实验为基础,探索了在不同的热风温度、热风风速、相对湿度和初始水分等参数正交组合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当湿度、水分、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热风温度呈线性... 为了将积温控制应用在粮食干燥中,本研究以多参数可控的玉米热风薄层干燥实验为基础,探索了在不同的热风温度、热风风速、相对湿度和初始水分等参数正交组合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当湿度、水分、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热风温度呈线性递减趋势,温度增加1℃,积温减少5℃·h;温度、水分、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湿度呈非线性递增趋势,湿度增加1%,积温平均增加3.75℃·h,60%以下递增不显著;温度、湿度、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初始水分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初始水分在20%~27%之间每增加1%,积温平均增加6.43℃·h,28%以下积温递增不显著;当温度、湿度、水分一定的情况下,干燥积温随风速呈非线性递减趋势,风速在0.4%~0.8%之间每增加0.1 m/s,干燥积温平均递减75℃·h。利用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建立了积温数学模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97。在500 T/D连续玉米干燥机测控实验中,干燥模型能很好的控制粮食出机含水率,应用表明干燥积温可用于粮食干燥过程的预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薄层干燥 干燥积温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糯玉米中细菌多样性分析及纯菌种对其加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大力 冯艳鹤 +3 位作者 刘炳利 潘聪 封玲 郑明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09-114,共6页
目的:研究自然发酵糯玉米中细菌的菌群组成,以及其中乳酸菌对糯玉米粉加工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地方特色的糯玉米为原料,采用MiSeq技术对自然发酵菌液中细菌16S rDNA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获得自然发酵液中的细菌多样性。对其中的1株优... 目的:研究自然发酵糯玉米中细菌的菌群组成,以及其中乳酸菌对糯玉米粉加工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地方特色的糯玉米为原料,采用MiSeq技术对自然发酵菌液中细菌16S rDNA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获得自然发酵液中的细菌多样性。对其中的1株优势菌株进行筛选鉴定,比较纯菌种发酵和自然发酵对糯玉米粉的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自然发酵液菌中乳杆菌(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经过纯种发酵后糯玉米粉的峰值黏度、衰减值和最终黏度显著提高,回生值显著降低;经过蒸制后硬度、黏附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增高从而改善糯玉米粉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多态性分析 16S rDNA 糊化特性 质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构建微生物工程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欣 柳羽哲 +4 位作者 江泽沅 曾琦 刘诗梦 刘晓婷 闵伟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56-264,共9页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在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突破上大有助益。合成生物技术是构建工程菌的新型手段,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生产多种目标产物,如氨基酸、有机酸、芳香族化合物、糖类等。利用先进的...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在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突破上大有助益。合成生物技术是构建工程菌的新型手段,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生产多种目标产物,如氨基酸、有机酸、芳香族化合物、糖类等。利用先进的模块和系统设计以及新的基因组编辑方法,对模式工程菌中复杂的代谢途径进行工程化改造,可高效提升重组工程菌中目的产物的产量,促进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构建微生物工程菌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微生物工程菌构建的主要应用实例。随着对工程菌研究的深入,合成生物学技术将为发酵产业带来全新的突破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基因编辑 代谢调控 工程菌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棒杆菌单体天冬氨酸激酶T379N/A380C/T65I/D173G突变体酶学性质表征及工程菌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亚南 刘晓婷 +3 位作者 樊占青 王哲人 高欣 闵伟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0-107,共8页
选取天冬氨酸激酶抑制剂赖氨酸(Lys)的结合位点苏氨酸(Thr)379和丙氨酸(Ala)380、底物天冬氨酸(Asp)的结合位点Thr65、既是底物也是ATP结合位点的催化活性中心Asp173,对4个关键残基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成功构建突... 选取天冬氨酸激酶抑制剂赖氨酸(Lys)的结合位点苏氨酸(Thr)379和丙氨酸(Ala)380、底物天冬氨酸(Asp)的结合位点Thr65、既是底物也是ATP结合位点的催化活性中心Asp173,对4个关键残基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成功构建突变体T379N/A380C/T65I/D173G,与野生型(wild type,WT)相比,酶活力提高到75.83倍。动力学与酶学性质表征显示:相比于WT,K;值由4.11 mmol/L降低至1.34 mmol/L,表明与底物亲和力增强;n值由1.71减小到1.07,正协同性降低。突变体T379N/A380C/T65I/D173G最适反应温度由WT的25℃提高到30℃,最适pH值与WT相同均为8.0,半衰期由WT的4.24 h缩短至3.23 h。突变体在0.2~10 mmol/L抑制剂浓度下,抑制作用整体减弱,尤其在Lys和Lys+Thr作用下明显激活。通过无缝克隆技术电转入北京棒杆菌构建工程菌,发酵测得Lys产量相比WT提高83.05%,Thr提高29.36%,甲硫氨酸(Met)提高30.77%,为优化天冬氨酸激酶代谢途径和构建高产天冬氨酸族氨基酸菌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棒杆菌 天冬氨酸激酶 突变体 酶学性质 工程菌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杆菌生产甲硫氨酸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兰 刘诗梦 +3 位作者 秦汉雄 王亚南 樊占青 闵伟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98-104,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新型微生物菌株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甲硫氨酸产量。方法:对甲硫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aspartate kinase,AK)、高丝氨酸脱氢酶(homoserine dehydrogenase,HSD)和高丝氨酸乙酰基转移酶(homoserine acetyltransfer... 目的:通过构建新型微生物菌株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甲硫氨酸产量。方法:对甲硫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aspartate kinase,AK)、高丝氨酸脱氢酶(homoserine dehydrogenase,HSD)和高丝氨酸乙酰基转移酶(homoserine acetyltransferase,HAT)进行定向改造及过表达研究,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代谢流情况,并对竞争途径关键酶高丝氨酸激酶(homoserine kinase,HSK)A20底物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及酶学性质表征,降低苏氨酸途径碳流的消耗。结果:菌株WTg1/PEC-lysC^m-SD-hom^m-SD-metX中lysC、hom和metX相比于原菌AK基因表达量提高6.896、2.378倍及1.659倍。液相色谱分析发现甲硫氨酸产量相比于原菌提高到2.26倍,达到4.14 g/L。同时获得HSK突变体thrB-A20Y、thrB-A20H、thrB-A20L是原菌HSK活性的39%、43%及49%。结论:本实验通过过表达干路关键酶并筛选弱化支路关键酶位点两方面,对谷氨酸棒杆菌天冬氨酸下游代谢进行调控,强化甲硫氨酸碳流运输系统,增强了碳流量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甲硫氨酸产量。研究可为构建甲硫氨酸工程菌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菌株构建 过表达 筛选钝化酶 代谢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生物合成L-甲硫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柳羽哲 江泽沅 +4 位作者 高欣 曾琦 王钰盛 刘晓婷 闵伟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26-234,共9页
L-甲硫氨酸是生命体必需的唯一含硫氨基酸,其作为前体参与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动物饲料、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由于L-甲硫氨酸是唯一无法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的必需氨基酸,近年来,利用代... L-甲硫氨酸是生命体必需的唯一含硫氨基酸,其作为前体参与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动物饲料、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由于L-甲硫氨酸是唯一无法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的必需氨基酸,近年来,利用代谢工程提升L-甲硫氨酸产量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并比较在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中L-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网络机制;分别从解除代谢途径对关键酶的反馈作用、阻断或削弱支路代谢途径、中心代谢调控网络的优化、增强辅助因子的供应以及转运系统的优化这5个方面综述L-甲硫氨酸代谢工程改造策略,总结L-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并作展望,旨在为L-甲硫氨酸高产发酵菌株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甲硫氨酸 代谢工程 生物合成 谷氨酸棒杆菌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糯玉米贮藏过程中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浩 刘景圣 +1 位作者 郑明珠 李昊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0,24,共6页
以垦糯1号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贮藏温度(5、15、25℃)下鲜食糯玉米中可溶性总糖、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质量分数及淀粉相关酶活性在48 h贮藏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和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 以垦糯1号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贮藏温度(5、15、25℃)下鲜食糯玉米中可溶性总糖、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质量分数及淀粉相关酶活性在48 h贮藏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和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随贮藏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降低了对直链淀粉合成和积累的促进作用,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随贮藏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促进了支链淀粉的积累,且可溶性糖主要向支链淀粉转化,从而使鲜食糯玉米中支链淀粉质量分数和总淀粉质量分数升高;贮藏温度对鲜食糯玉米中淀粉质量分数变化影响显著,5℃条件下变化最缓慢,是鲜食玉米贮藏的理想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半胱氨酸蛋白酶突变体W308C的原核表达和酶学性质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回民 程国栋 +3 位作者 陈方奇 郑明珠 詹冬玲 刘景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22-126,共5页
通过对玉米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 from Zea mays,zmCP1)同源模建和底物对接研究发现,W308位点在木瓜蛋白酶家族(C1家族)高度保守,且位于zmCP1催化三联体残基N306位点附近,与绝大多数底物形成π-π键,可参与底物和酶活性中... 通过对玉米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 from Zea mays,zmCP1)同源模建和底物对接研究发现,W308位点在木瓜蛋白酶家族(C1家族)高度保守,且位于zmCP1催化三联体残基N306位点附近,与绝大多数底物形成π-π键,可参与底物和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是该酶的关键位点;结合Rosetta design程序设计,对W308位点进行突变,获得W308C突变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酶学性质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W308C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 6.0;在70、80、90℃下的半衰期为75.33、57.24、40.29 min,分别是野生型的1.21、1.19、1.01倍;突变体W308C和野生型的特异性常数Kcat/Km分别为11.02、5.92 L/(μmol·min),催化活性提高了0.8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 突变体 原核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糯玉米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昊 刘景圣 +3 位作者 王浩 郑明珠 董瑶 解慧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年第3期23-27,共5页
以垦糯1号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贮藏温度(5℃、15℃、25℃)下的鲜食玉米在48h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下降主要是由蔗糖引起的(5℃下降97%、15℃下降... 以垦糯1号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贮藏温度(5℃、15℃、25℃)下的鲜食玉米在48h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下降主要是由蔗糖引起的(5℃下降97%、15℃下降98%、25℃下降94%);低温可以延缓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与15℃和25℃相比,5℃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幅度最小(5℃下降34%、15℃下降49%、25℃下降55%),是鲜食玉米贮藏的理想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可溶性糖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贮藏期关键酶活性变化及淀粉含量关系研究概况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煜 刘景圣 +1 位作者 王浩 代立刚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3年第6期28-31,共4页
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而由于贮藏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其失去应有的口感。本文综述了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为鲜食玉米采后的贮藏加工和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关键酶 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对玉米面条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明珠 胡晓明 +3 位作者 董瑶 陈营 解慧 刘景圣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第7期40-42,共3页
概述了淀粉的结构、理化特性,及破损淀粉对玉米面条品质的影响,为玉米主食化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淀粉 玉米面条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修琳 郑明珠 +4 位作者 蔡丹 张浩 刘回民 张大力 刘景圣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第5期38-40,共3页
综述了玉米的贮藏特性、国内外玉米贮藏技术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玉米原粮储藏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玉米 贮藏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生物转化玉米醇溶蛋白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文超婷 郑明珠 +3 位作者 修琳 盛悦 刘景圣 蔡丹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要以玉米蛋白粉为主要原料,采用羊肚菌对其发酵培养,确定羊肚菌生物转化玉米醇溶蛋白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羊肚菌生物转化玉米醇溶蛋白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添加量5.4%,玉米蛋白粉添加量8%,CaSO_4添加量0.3%,KH... 要以玉米蛋白粉为主要原料,采用羊肚菌对其发酵培养,确定羊肚菌生物转化玉米醇溶蛋白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羊肚菌生物转化玉米醇溶蛋白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添加量5.4%,玉米蛋白粉添加量8%,CaSO_4添加量0.3%,KH_2PO_4添加量0.2%,此条件下,得出菌丝体生物量为1.62 g/100 mL,蛋白转化率为27.51%。在最适培养基配方的基础上,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26℃,初始pH 4,装液量100 mL/500 mL。在此优化条件下,试验验证得出菌丝体生物量为2.41 g/100 mL、蛋白转化率为36.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羊肚菌 液体发酵 菌丝体生物量 蛋白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湿贮藏对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畅鹏飞 修琳 +2 位作者 郑明珠 蔡丹 刘景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7-41,共5页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根据吉林省夏季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设定玉米的贮藏条件,将玉米籽粒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75%)中,并测定分析了不同贮藏时间玉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性淀粉合成...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根据吉林省夏季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设定玉米的贮藏条件,将玉米籽粒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75%)中,并测定分析了不同贮藏时间玉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性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以及淀粉脱支酶(DBE)活性的变化,进而分析玉米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淀粉品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只有SBE在贮藏第30天时有显著的下降(P<0.05),其余3种淀粉关键酶(SSS、GBSS、DBE)活性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高温高湿贮藏条件下,SSS、SBE、DBE酶活性均呈极显著下降(P<0.01),且分别下降了42.1%、39.5%和33.7%。而GBSS酶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1),较常温贮藏,GBSS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束缚性淀粉合成酶 淀粉分支酶 淀粉脱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静电纺丝玉米醇溶蛋白和聚环氧乙烷不同核壳纤维的性能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浩 黄洪亮 +3 位作者 董怡麟 赵城彬 刘景圣 李云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122,130,共8页
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研发出可以负载功能因子的可食性纳米材料。对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聚环氧乙烷(PEO)进行静电纺丝制备纤维膜,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筛选出4种合适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同时作出了傅里叶变... 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研发出可以负载功能因子的可食性纳米材料。对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聚环氧乙烷(PEO)进行静电纺丝制备纤维膜,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筛选出4种合适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同时作出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SEM、TEM和FT-IR都充分证明了纳米纤维膜的成功封装。纳米纤维膜的热特性、力学性能和细胞黏附性分析表明,在以共混的纳米纤维中,Zein/PEO包PEO和Zein/PEO包Zein的纤维纳米结构更理想。表现出共混的纳米纤维PEO含量多的能使其拉伸强度增强,同时含PEO的纳米纤维表面细胞位点多,其细胞的黏附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聚环氧乙烷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聚环氧乙烷同轴静电纺丝负载姜黄素及其释放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晓春 安琪 +5 位作者 王心雅 黄洪亮 甄诺 张浩 李云琦 刘景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61-69,共9页
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生产淀粉的副产物,大多应用在饲料方面,利用率低,本实验借助静电纺丝技术高值化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得到纳米纤维膜,并用于抗菌方面的研究。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研发具有核/壳结构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纤维... 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生产淀粉的副产物,大多应用在饲料方面,利用率低,本实验借助静电纺丝技术高值化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得到纳米纤维膜,并用于抗菌方面的研究。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研发具有核/壳结构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纤维,即将姜黄素负载在Zein和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PEO)组成的三种核/壳结构纳米纤维中,并以透射电镜(TEM)、紫外分光(UV)、红外光谱(FT-IR)和XRD等进行相关表征。循环伏安(CV)的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在负载量为0.226、0.260、0.264 mg的基础上,姜黄素的封装效率达到96.02%、95.00%、90.15%,与姜黄素对Zein的亲和力略强于PEO一致;通过对姜黄素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发现玉米醇溶蛋白包聚环氧乙烷膜的缓释作用最好;借助SEM可以观察到姜黄素释放后纤维膜会出现孔洞,原有的结构遭到破坏;抗菌性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比大肠杆菌的对姜黄素含量更敏感。同轴静电纺丝制得的负载姜黄素纳米纤维可用于功能性食品及生物医用产品的保鲜及贮藏保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聚环氧乙烷 姜黄素 静电纺丝 封装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玉木耳多糖复配体系理化及结构性质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妍 崔维建 +5 位作者 赵城彬 吴玉柱 王思琪 曹勇 许秀颖 刘景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64,共7页
选用不同添加量的玉木耳多糖,制备玉米淀粉-玉木耳多糖复配体系,并对其理化及结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淀粉相比,复配体系的峰值黏度增大和峰值时间延长,崩解值及回生值降低;峰值温度TP显著增加,热焓值ΔH降低,表明添加玉木耳... 选用不同添加量的玉木耳多糖,制备玉米淀粉-玉木耳多糖复配体系,并对其理化及结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淀粉相比,复配体系的峰值黏度增大和峰值时间延长,崩解值及回生值降低;峰值温度TP显著增加,热焓值ΔH降低,表明添加玉木耳多糖使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老化性,且随着多糖添加量增加,效果更加显著。添加玉木耳多糖后,体系稠度系数K增大,流体指数n降低,假塑性增强且更易剪切稀化,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其中添加0.5%玉木耳多糖时体系的储能模量最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玉木耳多糖使体系内部孔隙变小,添加0.5%和1.0%玉木耳多糖的复配体系具有更加均匀、致密的凝胶结构。红外光谱分析可知,体系未形成新的基团,当添加0.5%玉木耳多糖时,淀粉结构的有序程度升高,添加1.0%、2.0%、5.0%和10.0%玉木耳多糖时,淀粉结构的有序程度下降。本研究可为玉木耳多糖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木耳多糖 玉米淀粉 理化特性 结构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采收玉米籽粒中水分状态对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曹勇 许秀颖 +3 位作者 赵城彬 张浩 闫美茹 刘景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9-84,共6页
以2种中国东北地区玉米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分析新玉米采后60 d内籽粒水分迁移和分布变化,及其对淀粉热特性影响。结果... 以2种中国东北地区玉米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分析新玉米采后60 d内籽粒水分迁移和分布变化,及其对淀粉热特性影响。结果表明,东北新采收玉米采后水分T_2弛豫时间和水分分布呈显著变化(P<0.05),2种玉米淀粉凝胶焓值在40 d达到最高分别为18.54 J/g和15.06 J/g,结合水弛豫时间T_(21)与籽粒水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合水相对面积A_(21)与籽粒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_(21)与凝胶吸热焓值(?H)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水分迁移和分布是影响淀粉分子晶体结构变化原因之一,利用LF-NMR技术可以有效分析采后籽粒内部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淀粉功能特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水分状态 低场强核磁共振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提升玉米油Pickering乳液的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葛思彤 李琦 +6 位作者 贾睿 刘伟 刘美宏 刘回民 郑明珠 蔡丹 刘景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78-85,共8页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zein/gallic ac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P),并利用ZGP作为稳定剂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Pickering乳液。结果表明,...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zein/gallic ac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P),并利用ZGP作为稳定剂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Pickering乳液。结果表明,ZGP呈现纳米级别且分散性良好,Zeta电位呈正值。Zein和GA主要通过氢键结合,通过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了二者结合后呈现非定形结构。热力学分析证明Zein和GA之间的反应为自发放热反应,随着GA添加量增加,ZGP的表面疏水性逐渐下降,ZGP的热稳定性增强。此外,由ZG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呈现剪切稀化现象,属于非牛顿流体,且储能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G”)。在贮藏期间(50℃、20 d)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均随着GA添加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少,说明由ZG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脂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没食子酸 复合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