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寅 冯国忠 +4 位作者 焉莉 高强 宋立新 刘振刚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1-1448,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_0P_0K_0)、处理2(N_0P_2K_2)、处理4(N_2P_0K_2)、处理6(N_2P_2K_2)和处理8(N_2P_2K_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 yuan/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 yuan/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 yuan/hm^2)、–P处理(8.7 t/hm^2、2.83×103yuan/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 yuan/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18.0%)和1.18 t/hm^2(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2.24×10~3和1.80×10~3 yuan/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 N、32.8 kg/kg和34.7%,而增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kg N、20.5kg/kg P_2O_5和17.2 kg/kg K_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146.4和142.4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结论】吉林省玉米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理念及相应技术,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肥 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与氮肥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寅 郭聃 +3 位作者 高强 焉莉 宋立新 刘振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4-1475,共12页
整理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选取不施氮和推荐施氮处理数据,研究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氮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效率现状,探讨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产量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以中部半... 整理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选取不施氮和推荐施氮处理数据,研究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氮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效率现状,探讨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产量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以中部半湿润平原区最高,其次是东部湿润山区,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相对较低。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最高,施氮的平均增产量与增产率分别为2.44 t hm-2和38.4%,其次为中部(2.40 t hm-2,34.3%),西部则显著偏低(2.21 t hm-2,33.4%)。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显著较高,其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6.6 kg kg-1、65.9 kg kg-1和25.0%。随不施氮处理产量的提高,各生态区施氮处理产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变幅较中、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可见,应根据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和施氮响应特征对氮肥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施用,建议吉林中部地区以维持作物需求为标准适当减少施氮量,东部地区可适度增加施氮量并配合栽培措施以消减光温资源不足对产量的限制,而西部地区应在培肥地力基础上推广高效节水用水技术,发挥水氮耦合效应以促进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生态区 区域差异 氮肥 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复混肥料“产—销—用”现状调研与产业发展建议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安吉 姜国壮 +2 位作者 侯文峰 高强 王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8,共11页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20、85和255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20、85和255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0年来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复混肥投入量持续增加,目前肥料复合化率达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吉林省复混肥企业的复合肥、掺混肥产品占比平均分别为46.1%和53.9%,具有缓/控释功能产品占比平均为51.6%。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品类型差异明显,大中型企业以复合肥为主(占比分别为75.4%和58.9%),小型企业以掺混肥为主(占比85.5%),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缓/控释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1.7%、50.6%和74.8%。乡/镇肥料经销商销售的复混肥品牌大多在3~4个(占比55%),吉林省内肥料企业产品平均占比46.7%。复合肥、掺混肥平均销售比例分别为47.9%和52.1%,缓/控释肥平均销售比例为37.4%。玉米种植户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的平均比例达76%,复合肥、掺混肥平均施用比例分别为43.6%和56.4%,缓/控释肥平均施用比例为42.7%。相比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掺混肥、缓/控释肥的销售与使用比例明显更高。总养分含量45%~50%、含氮量≥25%的复混肥是吉林省生产、销售及施用的主要产品,小型企业的高氮肥产品占比更高,中东部地区总养分含量≥50%、含氮量≥25%的肥料售用比例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年龄主体分别为40~50和50~60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以高中和初中学历为主,部分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经销商(38.8%)和农户(19.6%)认为控释肥材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不同地区农户选购肥料首要的考虑因素均为肥料价格(占比24.9%),而后为肥料效果、肥料品牌和经销商宣传等。可见,目前掺混肥及高浓度、高含氮量肥料成为吉林省复混肥“产—销—用”主流产品,缓/控释产品比例大幅增加,建议未来从肥料立法、产品创新、优化营销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肥料行业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复混肥料 缓/控释肥 肥料生产 肥料销售 肥料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需求与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寅 高强 +5 位作者 冯国忠 焉莉 李翠兰 宋立新 刘振刚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目的】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方法】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3414"田间试验,选取N_0P_0K_0、N_0P_2K_2、N_2P_0K_2... 【目的】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方法】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3414"田间试验,选取N_0P_0K_0、N_0P_2K_2、N_2P_0K_2、N_2P_2K_2和N_2P_2K_0 5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明确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关系,评估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和利用效率。【结果】吉林春玉米在氮磷钾配施处理(N_2P_2K_2)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平均产量达9.6t/hm^2,玉米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量分别为N 190.8 kg/hm^2、P_2O_5 87.0 kg/hm^2和K_2O 215.1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平均增产42.5%,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提高57.5%、64.2%和49.5%。在其他养分充分供应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吸收N 57.2 kg/hm^2(42.9%)、P_2O_5 19.2kg/hm^2(28.4%)和K_2O_3 2.1 kg/hm^2(17.5%)。以缺素处理植株养分吸收量表征土壤养分基础供应能力,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随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变化趋势均符合显著的对数关系。经测算,吉林春玉米氮磷钾配施处理生产百公斤籽粒平均需吸收N 1.98 kg、P_2O_5 0.90 kg和K_2O 2.24 kg,比例为1∶0.45∶1.13。减氮、减磷和减钾处理的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素需求量平均分别为N 1.69 kg、P_2O_50.79 kg和K_2O 2.11 kg,与氮磷钾配施处理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且试验点间变异也明显增大。目前,吉林春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的平均养分回收利用效率分别为33.7%、27.5%和45.3%,而平均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8、52.8和28.3 kg/kg。【结论】吉林春玉米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素 磷素 钾素 养分需求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寅 高强 +6 位作者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王少杰 刘振刚 宋立新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35-134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田间试验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和钾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推... 【目的】本研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田间试验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和钾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推荐施钾(N2P2K2)和不施钾(N2P2K0)处理,分析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玉米施钾的产量反应、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建立玉米施钾产量、钾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吉林省玉米施钾的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不施钾条件下,吉林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的基础产量平均分别为8.44 t/hm^2 (3.29~14.5 t/hm^2)、9.45 t/hm^2 (3.77~15.3 t/hm^2)和8.11 t/hm^2(3.89~12.84 t/hm^2)。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三大区域玉米产量,东、中、西部平均分别增产1.31 t/hm^2 (18.1%)、1.06t/hm^2 (12.2%)和1.30 t/hm^2 (17.4%)。推荐施钾条件下,东、中、西部玉米施钾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9.7、14.6和20.2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3.9%、10.2%和13.6%。统计分析显示,三大区域之间玉米施钾的增产量无显著差异,东部增幅显著高于中部,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东部也显著高于中、西部。回归分析发现,各区域玉米的施钾产量均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符合线性模型,东部为y=0.769 x+3261 (R^2=0.616^**),中部为y=0.883 x+2158 (R^2=0.757^**),西部为y=0.873 x+2328 (R^2=0.637^**);而钾肥贡献率均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符合对数模型,东部为y=–28.4 ln(x)+270.1 (R^2=0.348^**),中部为y=–15.9 ln(x)+156.1 (R2=0.172^**),西部为y=–16.3 ln(x)+160.6 (R2=0.123^**)。随土壤基础供钾能力的提高,东部玉米施钾产量的增幅和钾肥贡献率的降幅明显高于中、西部。【结论】吉林省玉米的钾肥管理应根据区域土壤钾素状况、自然气候条件和钾肥效应进行合理配置,现阶段应适当增加东部湿润山区玉米生产的钾肥资源配置,提高土壤供钾能力,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土壤钾素 区域差异 钾肥利用率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焉莉 冯国忠 +2 位作者 王寅 谢林蓓 高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3-1030,共8页
为探究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本研究以吉林省水稻主流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研究不施肥(N0P0K0)、不施氮只施磷钾肥(N0PK)和均衡施用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对吉林省各州市水稻... 为探究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本研究以吉林省水稻主流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研究不施肥(N0P0K0)、不施氮只施磷钾肥(N0PK)和均衡施用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对吉林省各州市水稻产量、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各市州不施肥时水稻产量可达4.0~7.8 t·hm^(-2),在仅施磷钾肥和均衡施肥后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增产率分别为10.3%~30.4%(除辽源市外)和35.4%~109.0%,且施肥在长春市、吉林市增产效果明显,均衡施肥对通化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稻产量提升影响较大。吉林省氮肥利用率在16.4%~32.7%之间,以吉林市、四平市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在52.5~76 kg·kg-1之间,以松原市为最高。根据吉林省各市州的土壤基础理化性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将吉林省水稻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施肥区。综上,均衡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同时根据各区域之间的基础地力、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异建立施肥分区,在此基础上制定并优化施肥用量,是实现精确施肥,提高产量和肥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高产和肥料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 产量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临江硅藻土及其尾矿对钾的吸附性能
7
作者 高将 赵兰坡 +3 位作者 荣立杰 姜亦梅 刘胜楠 李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56,共7页
【目的】揭示吉林省临江硅藻土及其尾矿对钾的吸附性能,为开发和利用硅藻土尾矿作为土壤钾肥肥力调控物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临江优质硅藻土原矿及尾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平衡吸附法... 【目的】揭示吉林省临江硅藻土及其尾矿对钾的吸附性能,为开发和利用硅藻土尾矿作为土壤钾肥肥力调控物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临江优质硅藻土原矿及尾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优质硅藻土及其尾矿对K+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硅藻土尾矿与优质硅藻土相比,Si O2质量分数有较大差异,分别为78.57%和89.29%;两者的矿质组成均以非晶质蛋白石为主,同时尾矿比优质硅藻土含有更多的石英、高岭石、云母及有机质等杂质;优质硅藻土及其尾矿对K+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对K+的热力学吸附均整体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吸附反应容易进行;对K+的解吸均符合Elovich方程;2种硅藻土解吸过程达到平衡之前,K+的解吸率与反应时间的对数(lnt)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硅藻土尾矿的矿物组成以非晶质蛋白石为主,对钾具有一定的吸附解吸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尾矿 吸附动力学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木霉菌剂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8
作者 李新程 孟令鑫 +4 位作者 吴京静 常洪艳 赵政 王呈玉 刘淑霞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6-1146,共11页
大豆连作种植模式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土壤酶活性降低,为缓解连作障碍,促进大豆高产,本研究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和木霉菌剂,并探究其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配施哈茨木霉(Trichoderma... 大豆连作种植模式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土壤酶活性降低,为缓解连作障碍,促进大豆高产,本研究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和木霉菌剂,并探究其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配施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剂处理和生物炭配施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大豆的促生效果总体上优于单一施用生物炭处理、哈茨木霉菌剂处理、绿色木霉菌剂处理。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含量、碱解氮含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大豆农艺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大豆农艺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本研究结果为改良连作土壤、提升大豆生产力提供了一种生态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障碍 生物炭 木霉菌剂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政 王呈玉 +4 位作者 米洋辰 韩华 冯秋苹 高云航 刘淑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5-845,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并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设置对照(CK)与6种处理[秸秆翻埋还田(SB)、秸秆轮耕还田(SRT)、秸秆碎混还田(SC)、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留高茬还田(SHS)、秸秆条带还田(SS... 为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并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设置对照(CK)与6种处理[秸秆翻埋还田(SB)、秸秆轮耕还田(SRT)、秸秆碎混还田(SC)、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留高茬还田(SHS)、秸秆条带还田(SS)],开展室内室外分析和定位试验,测定土壤水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和供水能力,具体表现为土壤的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最大分子含水量、比水容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SB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土壤中水分的运动能力,提高土壤中可被植物利用的水分含量,具体表现为土壤田间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由水含量、有效水含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提高黏粒含量,增大土壤总孔隙占比、大孔隙占比、中孔隙占比,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SB处理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黏粒含量、土壤总孔隙占比、大孔隙占比、中孔隙占比、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最小持水量、萎蔫系数、水力传导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与土壤饱和持水量、自由水含量、萎蔫系数、最大分子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作用机制:秸秆在土壤中被分解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容重降低,大大增加了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土壤中黏粒含量增多,总孔隙、大孔隙、中孔隙的占比提高,土壤结构得到了优化,综合提高了土壤的蓄水和供水能力,促进了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综合来看,秸秆翻埋还田方式适合中国东北地区,本研究结果为农民选择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机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类型和施氮量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冯国忠 王寅 +2 位作者 焉莉 米国华 高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4-455,共12页
以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土壤类型变异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通过在相同气候条件下,2种土壤类型(黑土(黏化湿润均腐土)和风砂土(湿润冲积新成... 以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土壤类型变异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通过在相同气候条件下,2种土壤类型(黑土(黏化湿润均腐土)和风砂土(湿润冲积新成土))上开展的连续4年的氮肥施用量(0、168、312 kg hm^(-2))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间玉米产量、氮素矿化、残留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显著影响玉米产量,黑土的玉米籽粒产量较高(6 469~10 106 kg hm^(-2)),平均为8 623 kg hm^(-2),风砂土的玉米籽粒产量较低(1 386~8 196kg hm^(-2)),平均为5911 kg hm^(-2);黑土和风砂土玉米籽粒产量的年际间(2009―2012年)变异系数分别为13.4%和59.1%,黑土的玉米籽粒产量稳定性显著大于风砂土;黑土连续4季氮素总表观矿化量为328 kg hm^(-2),为风砂土的2.2倍;受土壤质地影响,黑土收获后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量为99~321 kg hm^(-2),显著高于风砂土(38~77 kg hm^(-2));在中等施氮(168 kg hm^(-2))条件下,黑土与风砂土的氮肥表观损失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20 kg hm^(-2)和315 kg hm^(-2);当施氮量增加至312 kg hm^(-2)时,黑土和风砂土的氮肥表观损失量均显著增加,且风砂土的氮肥表观损失量达到827 kg hm^(-2),显著高于黑土。由于受土壤质地和土壤供肥能力的影响,土壤类型会对玉米产量、氮素矿化和表观损失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氮肥优化管理中应考虑土壤类型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连作 土壤类型 产量 氮素矿化 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徐亚新 何萍 +6 位作者 仇少君 徐新朋 马进川 丁文成 赵士诚 高强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5,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汇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马铃薯产量(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特征,以期为优化马铃薯养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数据来源于... 【目的】本研究汇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马铃薯产量(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特征,以期为优化马铃薯养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数据来源于:1)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Institute, IPNI)1992—2012年间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的117个田间试验;2)采用字段或字段组合(马铃薯,马铃薯+产量,马铃薯+利用率,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检索的2000—2016年间407篇马铃薯田间试验中文文献。将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分为东北(NE)、西北(NW)、华北(NC)、长江中下游(MLYR)、东南(SE)和西南(SW)产区。试验处理包括氮磷钾肥优化处理(OPT)、不施氮(OPT-N)处理、不施磷(OPT-P)处理和不施钾(OPT-K)处理,研究我国马铃薯不同种植区优化施肥下马铃薯可获得产量,氮、磷和钾肥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特征。【结果】我国马铃薯施用氮、磷和钾产量反应平均分别为8.6、5.9和6.6 t/hm^2,氮素是马铃薯产量的首要限制因子,东北地区产量及施氮产量反应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马铃薯施氮、磷、钾相对产量平均值分别为71.0%、79.4%、77.2%,其中,华北地区施氮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东南地区施磷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施钾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马铃薯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N 164.2 kg/hm^2、P_2O_5 100.3 kg/hm^2和K_2O 188.0 kg/hm2,东南地区氮和钾肥用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东北地区施氮量和施钾量较低,东北、西南和西北施磷量高于其他地区,长江中下游施磷量最低。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农学效率平均值分别为52.2 kg/kg N、58.5 kg/kg P_2O_5和42.3 kg/kgK_2O,东北地区氮和钾素农学效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205.7 kg/kg N、339.0 kg/kg P_2O_5和209.2 kg/kg K_2O,东北地区氮和钾素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显著(P <0.05)高于其他地区。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养分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36.4%、18.5%和27.6%,东南地区磷素回收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 <0.05)。【结论】我国马铃薯不同产区产量、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异较大,氮素是马铃薯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华北地区氮素、东南地区磷素和西北地区钾素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相对较高,不同地区马铃薯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马铃薯优化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养分利用率 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施用新型肥料的效果和环境效应 被引量:33
12
作者 韩蔚娟 王寅 +2 位作者 陈海潇 邹春野 高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7-311,共5页
为明确新型肥料在黑土区春玉米上的一次性施用效果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新型肥料施用与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氨挥发状况、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并估算了氧化亚氮量。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的产量明... 为明确新型肥料在黑土区春玉米上的一次性施用效果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新型肥料施用与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氨挥发状况、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并估算了氧化亚氮量。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增产幅度在34.9%~46.7%之间,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其中硅酸盐肥料处理的产量相对较高,为14 140kg/hm^2,硫包衣肥料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50.8%。常规施肥处理(底肥+追肥)的氨挥发累积量最高,占氮肥施用量的9.38%。新型肥料中,肥包肥、硅酸盐包膜肥料和控释肥料的氨挥发累积量相对较小,分别为28.8,28.7,28.6kg/km^2,比掺混肥料氨挥发累积量低23.2%,23.8%和24.5%。与掺混肥料相比,高塔工艺肥料、控释肥料、脲甲醛肥料玉米收获后0—100cm土层的无机氮积累量较低,分别为31.4,52.8,46.1kg/km^2。经估算,高塔工艺肥料处理N_2O排放量最高,为1.49kg/hm^2,稳定态肥料和硫包衣肥料处理相对较低,分别为1.45,1.44kg/hm^2。几种新型肥料中,稳定性肥料、硫包衣肥料、硅酸盐包膜肥料能有效降低氨挥发和N_2O排放,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新型肥料 氨挥发 一次性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集约化管理提高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瑞 徐新朋 +5 位作者 侯云鹏 张佳佳 黄少辉 丁文成 刘迎夏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目的】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肥料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对东北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旨在指导氮肥科学施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方法】2009—2017年在吉... 【目的】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肥料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对东北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旨在指导氮肥科学施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方法】2009—2017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9年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两种养分管理措施: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EI)和农民习惯施肥(FP);副区为3种施氮方式,不施氮肥处理(N0)、3年中2年施氮肥处理(N2/3)和3年均施氮肥处理(N3/3)。EI处理中P2O575 kg/hm^2、K2O 90 kg/hm^2、S 30 kg/hm^2和Zn 5 kg/hm^2全部基施,每年N用量2009—2014年为180 kg/hm^2,2015—2017年为200 kg/hm^2,其中基施、玉米拔节期追施和抽雄期追施的比例分别为1/4、1/2和1/4;FP处理N 251 kg/hm^2、P2O5145 kg/hm^2、K2O 100 kg/hm^2均一次性基施。调查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累积吸收量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结果】在N0处理中,从2010年开始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现下降趋势。在N2/3处理中,不施氮年份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低,而在随后一年施氮的情况下,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又增加到N3/3处理的水平。在EI养分管理措施下,N3/3处理9年平均产量为11505 kg/hm^2,而FP管理措施下N3/3的平均产量明显低于EI处理,为10764 kg/hm^2。与FP处理相比,EI处理下氮素农学效率(AEN)、氮素回收率(REN)和氮素偏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了47.4%、39.6%和43.8%;EI处理的氮素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了49.2%和63.9%【结论】9年长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配合采用优良的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生态集约管理能在减少氮素投入的前提下,保持作物产量,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和氮素损失。持续适宜的氮肥投入对于保障东北玉米高产和稳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 春玉米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肥对苏打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韩雨航 马玉涛 +2 位作者 苑佰飞 王永 张晋京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0-397,共8页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牛粪和羊粪等碳量施用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培肥效果,为揭示苏打盐碱土有机培肥机制、科学培肥苏打盐碱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开始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典型苏打盐碱土地区进行田间试验,设...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牛粪和羊粪等碳量施用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培肥效果,为揭示苏打盐碱土有机培肥机制、科学培肥苏打盐碱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开始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典型苏打盐碱土地区进行田间试验,设3个处理:对照(不施用粪肥)、牛粪和羊粪,对试验设置的土壤pH值、可溶盐总量及其组成、交换性钠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碳各组分进行含量测定与结果分析。【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2种粪肥对土壤pH值、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和平均重量直径没有显著的影响;施用牛粪使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胡敏素碳含量分别增加27.2%、55.6%和36.8%,羊粪则分别增加了52.8%、122%和82.1%;施用2种粪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施用牛粪相比,施用羊粪条件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全盐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胡敏酸碳、胡敏素碳、水稳性团聚体碳、烷基碳和芳香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碳和疏水碳/亲水碳比值,同时具有更低的碱化度、烷氧碳和羧基碳比例以及脂族碳/芳香碳比值。【结论】施用粪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同时改善土壤有机质品质,但短期内对于土壤结构性没有改善作用;施用羊粪对于降低土壤碱化程度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而施用牛粪则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品质,两者的合理配施将会促进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牛粪 苏打盐碱土 土壤碱化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段燕 夏雨龙 +2 位作者 卢恩佳 张晋京 李翠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7期65-67,69,共4页
秸秆还田能有效地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作为土壤碳库的主要输入来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并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是衡... 秸秆还田能有效地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作为土壤碳库的主要输入来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并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秸秆还田通过分解腐解作用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有利的生活条件。文章主要从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不同作物秸秆还田、不同还田量3个方面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积累效益最大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还田量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磷钾释放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熙明 王滢渺 +4 位作者 田洪涛 任姿姿 王少杰 高强 冯国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5,共9页
连续两年(2021—2022年)在吉林省四平市设置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测定覆盖(SM)和翻压(SB)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80)两种施氮水平下秸秆磷、钾释放率,旨在明确黑土区玉米秸秆磷、钾释放规律对... 连续两年(2021—2022年)在吉林省四平市设置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测定覆盖(SM)和翻压(SB)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80)两种施氮水平下秸秆磷、钾释放率,旨在明确黑土区玉米秸秆磷、钾释放规律对还田方式和氮肥管理的响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还田方式与施氮显著影响秸秆磷、钾释放,SB处理秸秆磷两年累积释放率平均为69.7%,显著高于SM处理的54.5%;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秸秆磷释放率提高了12.3%。SB处理秸秆钾两年累积释放率平均为95.6%,显著高于SM处理的94.2%;而施氮对秸秆钾累积释放影响同样显著,肥料氮素投入使秸秆钾累积释放率提高1.1%。通过对秸秆磷、钾替代潜力的估算,认为秸秆磷对磷肥(P2O5)替代潜力较低,为9.1 kg·hm^(-2);但秸秆钾对钾肥(K_(2)O)替代潜力较高,为141.0 kg·hm^(-2)。两年间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但玉米穗粒数存在一定差异。SB处理玉米穗粒数为430粒·穗^(-1),显著高于SM处理的409粒·穗^(-1)。而施氮则明显促进了产量的形成,提高了玉米产量,与N0处理相比,两年玉米产量平均增加7707 kg·hm^(-2)。通过结合秸秆磷、钾养分释放综合分析,认为在黑土区充足氮素供应条件下以翻压方式进行秸秆还田,秸秆释放的磷、钾养分有利于穗粒的形成,从而保障产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施氮 秸秆磷 秸秆钾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剂与沼液配施对中度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明璇 周晨辉 +5 位作者 闫丙建 刘金华 赵小湾 王雪 杨靖民 张忠庆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为了探究改良剂与沼液配施的合理方案,实现盐碱地改良,针对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沼液与改良剂配施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与沼液配施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增... 为了探究改良剂与沼液配施的合理方案,实现盐碱地改良,针对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沼液与改良剂配施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与沼液配施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增大总孔隙度,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数量,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稻产量显著提升,并有效降低土壤pH值、土壤容重、碱化度、水溶性盐含量。综合分析,脱硫石膏与沼液配施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果最好,对比未施用沼液的处理,有机质含量提升100%,有效磷含量提升34%,速效钾含量提升59%,碱解氮含量提升104%,总孔隙度提升14%,土壤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增产率为76.77%,土壤p H值降低12%,土壤容重降低9.9%,碱化度降低11%,水溶性盐含量降低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沼液 改良剂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苏打盐碱型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亚男 武俊男 +2 位作者 高强 高云航 刘淑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揭示不同种植年限苏打盐碱型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WEOM)的变化规律,为苏打盐碱型水稻土固定有机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种植水稻0、1、3、5、15和20年对苏打盐碱地土壤中WEOM含量(w)及其三维荧光特性... 【目的】揭示不同种植年限苏打盐碱型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WEOM)的变化规律,为苏打盐碱型水稻土固定有机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种植水稻0、1、3、5、15和20年对苏打盐碱地土壤中WEOM含量(w)及其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WEOM的含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在种植3年时达最大(259.29 mg·kg-1),而在20年时最小(19.29 mg·kg-1);土壤中WEOM D254 nm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WEOM的三维荧光图谱形状和荧光线密度不同,荧光线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随种植年限增加,水稻土中区域Ⅰ和区域Ⅱ的荧光峰的发射光波长发生了蓝移,而区域Ⅲ和区域Ⅴ发射光波长发生了红移;土壤积分值为区域Ⅴ>区域Ⅲ>区域Ⅳ>区域Ⅱ>区域Ⅰ;种植20年后,类腐殖物质占WEOM的百分比降低。【结论】苏打盐碱型水稻土中类富里酸、类腐殖物质以及含有不饱和双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随种植年限而增加。三维荧光技术适用于研究土壤中WEOM的结构和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苏打盐碱型水稻土 水溶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青 曹国军 耿玉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8,42,共6页
以不同钾肥施用量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为副处理,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钾素需求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 以不同钾肥施用量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为副处理,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钾素需求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施钾量为90 kg/hm^2和135 kg/hm^2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3%和11.5%,且此时钾肥利用效率高;施钾量为225 kg/hm^2时,水稻在生育期内对钾有明显奢侈吸收现象,产量比对照增产7.6%。由此可见,苏北贫钾地区适宜的施钾量为90~13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秸秆的发酵分解,对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钾肥 秸秆还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陆水凤 王呈玉 +3 位作者 杜燕 吴阳生 高云航 刘淑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及真菌群落的影响,为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别种植水稻1年、3年、5年、15年、20年和50年的苏打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分析和IlluminaMiSeq平台测序分析,对不同种... 【目的】研究不同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及真菌群落的影响,为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别种植水稻1年、3年、5年、15年、20年和50年的苏打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分析和IlluminaMiSeq平台测序分析,对不同种稻年限苏打盐碱土基本理化性质及真菌在ITS1+ITS2区域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随种稻年限增加,苏打盐碱土的pH、电导率、总碱度以及水溶性盐分总量均显著下降;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增加;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升高趋势;速效磷含量先显著增加,在种稻20年时达最大值,之后略有下降;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种稻1年、3年、5年、15年、20年和50年的土壤中获得的真菌有效序列数量分别为56 942、42 482、45 987、92 214、64 665与68 515,包括5门12纲25目26科45属59种,其中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霍特曼尼菌属Holtermanniella和马氏链球菌属Massariosphaeria为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均大于2%。α多样性指数随种稻年限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种稻5年时最大。土壤pH、电导率、总碱度、水溶性盐分总量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种稻后苏打盐碱土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结论】种植水稻可以明显改变苏打盐碱土基本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促进苏打盐碱土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稻年限 苏打盐碱土 理化性质 IlluminaMiSeq测序 真菌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