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有效扩散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张青文
王立和
杨淑霞
蔡青年
张帆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0-77,共8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禹城实验站开放课题
-
文摘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棉田进行了田间释放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chilonis试验,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峰的有效扩散距离与日照时数有关,日照时间越长,有效扩散距离越远;②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群体有效扩散距离与放蜂期间的田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田间气温较高时(>24℃),螟黄赤眼蜂可扩散到25m以远;当田间平均气温较低时(<207℃),使100%的蜂个体都仅仅分布在距放蜂点25m的范围内。6~8月份,螟黄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为10~25m;③降雨可严重抑制赤眼蜂的田间扩散;④湿度与螟黄赤眼蜂在棉田有效扩散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当湿度太大时(相对湿度>89%),使螟黄赤眼蜂聚集在放蜂点附近;⑤风速和风向不仅可影响螟黄赤眼蜂的田间有效扩散距离,而且也影响赤眼蜂的田间扩散方向。
-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棉铃虫
有效扩散距离
气象因素
-
Keywords
Trichogramma chilonis, cotton bollworm, effective dispersal distance, weather factors
-
分类号
Q969.93
[生物学—昆虫学]
S435.6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繁殖寄主对赤眼蜂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被引量:20
- 2
-
-
作者
宗静
张帆
孙光芝
李长春
高希武
郑炳宗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70-76,共7页
-
文摘
通过测定赤眼蜂Trichogramma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对底物的亲和力以及对抑制剂的敏感度研究了繁殖寄主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的影响。柞蚕卵和米蛾卵繁殖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柞蚕卵繁殖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α 乙酸萘酯或 β 乙酸萘酯的亲和力最高是米蛾卵的 2倍以上。繁殖寄主对乙酰胆碱酯酶对底物亲和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米蛾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柞蚕卵繁殖的种群 ,而米蛾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种群羧酸酯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柞蚕卵繁殖的种群。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对对氧磷的敏感度明显低于米蛾卵繁殖的种群 ,而增效磷则正好相反。繁殖寄主对松毛虫赤眼蜂吉林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DDVP和毒扁豆碱的敏感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而在松毛虫赤眼蜂广东种群和螟黄赤眼蜂中 。
-
关键词
赤眼蜂
繁殖寄主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杀虫药剂
-
Keywords
Trichogramma
host egg
carboxylersterase
acetylcholinesterase
insecticide
-
分类号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被引量:29
- 3
-
-
作者
刘万学
万方浩
郭建英
张帆
孙光芝
孟昭军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1-317,共7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2 0 0 0 0 16 2 0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 0 0 0 115 )
-
文摘
1998~ 2 0 0 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 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 ,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 ;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 :( 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2、 3和 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 13 3%~ 14 3 %、 2 6 7%~ 2 8 2 %和 6 0 8%~ 6 1 4%。 ( 2 )棉铃虫 2代期 ,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 2次 ,其寄生率为 46 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 33 1%和 32 1% ;3代期 ,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 1次 ,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 4次的效果相当 ,分别为 73 7%和 6 8 1% ;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 ,分别提高 45 5 %、 6 1 8%和 47 0 % ;4代期 ,无论放蜂与否 ,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 ( 5 2 1% )均在 6 0 %以上。 ( 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 2代和 3代期 ,分别使用农药 2和 3次 ,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 5 5 %和 11 9% ,与对照田相比 ,分别降低 8 8%和 14 8% ;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 ,分别降低 40 9%和 5 6 2 % ;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 ,放蜂后 1天内施药 。
-
关键词
棉铃虫
螟黄赤眼蜂
转BT基因棉
控害作用
-
Keywords
Helicoverpa armigera
Trichogramma chilonis
transgenic Bt cotton
control role
-
分类号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扩散方向及其与风速风向的关系
被引量:5
- 4
-
-
作者
王立和
张青文
杨淑霞
蔡青年
张帆
-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8-83,共6页
-
基金
中国科学禹城实验站开放课题
-
文摘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进行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在棉田的扩散方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扩散方向主要是受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影响,其次是光照;②当平均风速为16m/s时,螟黄赤眼蜂非常明显地顺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11m/s时,顺风扩散稍高于逆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09~10m/s时,逆风扩散高于顺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06m/s时,各方向上扩散差异不大。③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上旬以前),螟黄赤眼蜂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扩散;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螟黄赤眼蜂各方向均等扩散;第四代棉铃虫发生期(8月中旬以后),螟黄赤眼蜂主要朝东和东北及北扩散。④总结6次放蜂情况,西和南两个方向上扩散均较少。
-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棉铃虫
扩散方向
风速与风向
-
Keywords
Trichogramma chilonis, cotton bollworm, dispersal direction ,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
分类号
S47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73.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