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叶脉坏死病及其传播介体蓟马的发生与防控
1
作者 裴天浩 王松 +1 位作者 史树森 高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1-487,共7页
大豆叶脉坏死病是近年来北美洲大豆大面积流行的新发病毒病害,由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引起。现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埃及得到证实。大豆叶脉坏死病毒是首个引起大豆病害的番茄斑萎病毒,宿主以豆科植物为主,传播途径包括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 大豆叶脉坏死病是近年来北美洲大豆大面积流行的新发病毒病害,由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引起。现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埃及得到证实。大豆叶脉坏死病毒是首个引起大豆病害的番茄斑萎病毒,宿主以豆科植物为主,传播途径包括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介体昆虫为大豆新绢蓟马(Neohydatothrips variabilis)、东花蓟马(Frankliniella tritici)、褐花蓟马(F.fusca)等植食性蓟马,其中N.variabilis的传毒效率最高,是北美洲大豆田的优势种。防治该病毒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传播介体蓟马的有效防治。防控技术包括利用新烟碱类药剂处理降低蓟马虫口密度、筛选抗性品种、保护利用天敌昆虫美洲小花蝽(Orius insidiosus)等。虽然该病害及N.variabilis尚无在中国发生和危害的报道,但天津海关已于2019年首次从进境的美国大豆中检出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应予以重视。本文综述了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及其传播介体蓟马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和防控该病毒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大豆 番茄斑萎病毒 大豆叶脉坏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害虫短额负蝗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文博 杨爽 +2 位作者 王自杰 史树森 田睿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短额负蝗取食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等百余种经济作物,曾多次发生并导致灾害,今后依旧存在成灾风险。为深入开展大豆重要害虫短额负蝗的防治和其对环境温度适应性研究,总结了该害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田间发生规律、生活习... 短额负蝗取食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等百余种经济作物,曾多次发生并导致灾害,今后依旧存在成灾风险。为深入开展大豆重要害虫短额负蝗的防治和其对环境温度适应性研究,总结了该害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田间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展望。建议在新的气候影响和种植制度下,对不同地理种群短额负蝗的发生规律、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害虫 短额负蝗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展望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为害大豆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丁宁 王自杰 +3 位作者 曲昕 王龙 史树森 高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6,共6页
为明确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当代、子代种群在大豆上为害能力的影响,本试验以噻虫嗪处理点蜂缘蝽成虫、若虫,构建受噻虫嗪不同浓度胁迫后的当代、子代实验种群,在大豆盛荚期(R4)通过盆栽网罩接虫方式,接入不... 为明确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当代、子代种群在大豆上为害能力的影响,本试验以噻虫嗪处理点蜂缘蝽成虫、若虫,构建受噻虫嗪不同浓度胁迫后的当代、子代实验种群,在大豆盛荚期(R4)通过盆栽网罩接虫方式,接入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点蜂缘蝽当代、子代种群,研究其为害对大豆植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世代同虫态中,各处理种群的为害能力随着噻虫嗪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在LC50浓度处理下,当代成虫和若虫处理的大豆产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97倍和1.78倍,子代分别为1.71倍和1.44倍。当代成虫和若虫在对照(LC0)处理下的为害能力分别为LC50浓度处理的2.62倍和3.12倍,子代分别为1.68倍和1.61倍。相同浓度处理,当代为害后的大豆产量均大于子代危害后的产量,当代若虫为害大豆后产量最高,子代成虫为害大豆后产量最低,表明经噻虫嗪处理的点蜂缘蝽子代对大豆产量仍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逐渐降低。子代的为害能力较当代处理均有所升高,当代、子代处理的为害能力表现出随着浓度的升高为害能力下降的趋势。成虫当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63.460-0.484x,成虫子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65.048-0.327x,若虫当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48.211-1.422x+0.0167x2,若虫子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55.068-0.884x+0.00888x2。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的点蜂缘蝽造成一定程度的大豆产量损失。同浓度处理,点蜂缘蝽子代的为害能力大于当代,当代、子代种群的为害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成虫的为害能力大于若虫且随浓度的增加为害能力下降。试验结果可为合理科学减量使用噻虫嗪田间防治点蜂缘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蜂缘蝽 噻虫嗪 大豆 为害能力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杀虫剂登记用药现状及对应分析
4
作者 裴天浩 邹镜竹 +2 位作者 张玉秋 史树森 高宇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明确现阶段我国大豆杀虫剂的登记现状,本文整理出目前已经批准登记的大豆杀虫剂产品的防治对象、剂型、毒性、最大残留限量等基本信息。通过绘制箱线图对其推荐用药量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推荐用量较高的产品。采用对应分析揭示大豆... 为了明确现阶段我国大豆杀虫剂的登记现状,本文整理出目前已经批准登记的大豆杀虫剂产品的防治对象、剂型、毒性、最大残留限量等基本信息。通过绘制箱线图对其推荐用药量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推荐用量较高的产品。采用对应分析揭示大豆害虫-杀虫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9月21日,我国登记的大豆杀虫剂产品共有68个,其中单剂38个,混剂30个。防治对象为蚜虫、大豆食心虫及甜菜夜蛾的产品种类较丰富。推荐用药量较大或推荐用药量变化范围较大的杀虫剂种类包括毒死蜱、亚胺硫磷、丁硫·福美双、高氯·辛硫磷等。蚜虫、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用药特征相似,同时发生时可以采用同一种农药达到兼治效果。建议减少登记推荐用药量异常高的杀虫剂产品,加强用药量低且对害虫选择性高的杀虫剂产品的研究、登记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杀虫剂 推荐用药量 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主要害虫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高宇 朱诗禹 +3 位作者 田径 毕锐 崔娟 史树森 《大豆科技》 2022年第3期18-25,共8页
害虫是大豆高产优质的制约因素之一。提高害虫防控技术水平是大豆稳定增产、增强我国大豆自给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介绍了当前国内大豆害虫的发生概况,对地下害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豆荚螟、点蜂缘蝽、豆秆黑潜蝇、筛豆龟蝽和食... 害虫是大豆高产优质的制约因素之一。提高害虫防控技术水平是大豆稳定增产、增强我国大豆自给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介绍了当前国内大豆害虫的发生概况,对地下害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豆荚螟、点蜂缘蝽、豆秆黑潜蝇、筛豆龟蝽和食叶类害虫发生和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保障大豆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害虫综合治理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凤 裴天浩 +4 位作者 王辉 孙晨棋 汪立夏 史树森 高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6-331,共6页
为明确不同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拍盘法、网捕法和黄板诱集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进行监测,比较分析大豆花期的蓟马群落结构、消长动态及其在监测蓟马虫情动态上的差异和优劣。结果表明:在大豆田花期黄... 为明确不同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拍盘法、网捕法和黄板诱集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进行监测,比较分析大豆花期的蓟马群落结构、消长动态及其在监测蓟马虫情动态上的差异和优劣。结果表明:在大豆田花期黄蓟马为优势种,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豆喙蓟马、花蓟马、横纹蓟马和齿裂绢蓟马在大豆田花期数量较少。拍盘法和网捕法的4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Pielou、Simpson和Margalef)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与目测法和黄板诱集法存在较大差异。黄板诱集法和目测法对蓟马数量的调查较好,黄板诱集法监测到的蓟马数量最多,占4种调查方法采集蓟马总数的53.93%,目测法调查的数量占总数的26.15%,但拍盘法和网捕法对蓟马种类鉴定的准确性更好。黄板诱集法比目测法、拍盘法和网捕法更适合调查田间蓟马的消长动态,在蓟马发生数量大时可结合拍盘法或网捕法综合考量,为监测蓟马种群发生和控制其危害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蓟马 田间调查 测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荚皮结构特征与点蜂缘蝽刺吸为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小花 吕德东 +4 位作者 李文博 王自杰 胡英露 高宇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为探讨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对寄主大豆不同品种豆荚刺吸为害的选择性及其机制,本研究以40个大豆品种为寄主材料,采用罩网接虫随机选择法,观察不同大豆品种等密度豆荚被点蜂缘蝽刺吸危害情况,统计豆荚被刺点数、被刺... 为探讨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对寄主大豆不同品种豆荚刺吸为害的选择性及其机制,本研究以40个大豆品种为寄主材料,采用罩网接虫随机选择法,观察不同大豆品种等密度豆荚被点蜂缘蝽刺吸危害情况,统计豆荚被刺点数、被刺率,籽粒被刺点数、被刺率等指标,同时系统观察测量各品种鼓粒期豆荚表面特征和荚皮解剖结构特征,分析点蜂缘蝽刺吸为害与豆荚表面(荚毛密度和长度)和荚皮解剖结构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表现出点蜂缘蝽刺吸频次较高和较低的品种均不超过5%;点蜂缘蝽对寄主豆荚选择性及刺吸为害程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荚毛密度、长度和荚皮厚度及各解剖层厚度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豆荚荚皮被刺点数、被刺率和籽粒被刺点数、被刺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被刺点数和被刺率与荚毛密度、长度和荚皮厚度均呈负相关,且与荚皮解剖结构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豆荚被刺点数与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之间分别符合线性函数方程y_(豆荚)=4.533-0.015x(F=6.271,P=0.013,r=-0.389),籽粒被刺点数与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之间符合线性函数方程y_(籽粒)=1.579-0.005x(F=5.133,P=0.022,r=-0.362)。可见,大豆品种豆荚荚皮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点蜂缘蝽对其刺吸为害程度,荚毛越密、越长和荚皮越厚其被害程度越轻,表现出的抗性越强,其中荚皮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是影响品种抗性的最显著因子。该结果可为选育抗点蜂缘蝽大豆品种及其抗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 点蜂缘蝽 荚皮结构 刺吸为害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豆食心虫研究现状分析
8
作者 李晓凤 邹镜竹 +4 位作者 韩子鑫 丁宁 史树森 崔娟 高宇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81-88,共8页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5个数据库为数据源,整理出1955年7月—2023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与大豆食心虫相关的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的...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5个数据库为数据源,整理出1955年7月—2023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与大豆食心虫相关的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共有383篇研究大豆食心虫的期刊文献,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4篇、外文文献39篇。国内外文献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些文献分布在125本期刊中,研究人员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94个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热点关键词包括防治、发生规律、大豆品种、敌敌畏、赤眼蜂等,国外热点关键词包括抗性基因的鉴定和表达、转基因大豆、赤眼蜂、性信息素等。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昆虫学、生理生化、生物学、生态学等。国内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热点与其综合防治技术及抗虫品种的筛选有关,国外的研究热点则与大豆食心虫基因表达等相关。文献分析有助于引导相关科研人员快速了解大豆食心虫领域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选准研究方向,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控提出更加有效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文献计量 数据库 CNKI Web of Sc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透视无损检测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子健 周淑香 +2 位作者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Micro-CT在寄生蜂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空白。【方法】采用Micro-CT,针对6种不同情况下的寄生蜂样品在各种设置下进行扫描观察与分析。利用液氮瞬时冷冻正在寄生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卵的茶翅蝽沟卵蜂Trissolcus japonicus成蜂,并对瞬时冷冻样品进行扫描,观察茶翅蝽沟卵蜂产卵器刺入茶翅蜂卵壳的位置。将3日龄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雌成蜂脱水、固定后进行扫描,解析其腹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将茶翅蝽卵内发育18,37,54,80和168 h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cultratus胚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 min后进行扫描,监测其在寄主内的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特征。随机选取已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且在室温下发育5 d的柞蚕Antherea pernyi卵,置于-20℃冰箱中6个月后进行扫描。扫描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的黄足卵跳小蜂Ooencyrtus utetheisae,检测其中聚寄生蜂的数量及存活情况。随机选取8粒在茶翅蝽卵内发育至成虫的茶翅蝽沟卵蜂进行扫描鉴定性别。【结果】在寄主卵壳截面观察到茶翅蝽沟卵蜂穿刺茶翅蝽卵90 s时成蜂产卵器只穿过茶翅蜂卵壳最外层,尚未穿透卵壳内层。日本平腹小蜂的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最下方,由产卵器、内瓣和外瓣构成,上瓣膜被几丁质隔膜分割;其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嗉囊、前胃、中肠、马氏管、回肠、直肠、肛门,消化道呈现球状或袋状。黄足沟卵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18 h后仍处于卵期;37 h后发育为幼虫;持续到54 h仍为幼虫,此时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9.32%;在80 h时,黄足沟卵蜂发育至预蛹期,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73.76%;经过168 h的发育,黄足沟卵蜂进入蛹期,此时其总体积占寄主总体积的百分比缩小至58.64%。黄足卵跳小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后处于预蛹阶段,单粒寄主卵含有5头蜂,处于存活状态。扫描被螟黄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发现寄主卵中含有31头已发育至蛹期的螟黄赤眼蜂,且均已死亡多日。通过Micro-CT可清晰辨别茶翅蝽沟卵蜂成蜂触角为膝状,雌成蜂触角鞭节末端5节均膨大,而雄成蜂的触角鞭节无膨大特征。【结论】Micr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成像对比度,本研究从多个角度证实了该技术在寄生蜂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研究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多维度内窥图像 卵寄生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变温环境下斜纹夜蛾种群两性生命表分析
10
作者 李丽霞 王自杰 +3 位作者 高杰 高宇 田径 史树森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4,共9页
为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大豆田间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以温度范围(及日均温)分别为15~23℃(日均温19℃)、18~26℃(22℃)、21~29℃(25℃)、24~32℃(19℃)、27~35℃(31℃)等5个梯度变温条件模拟不同自然变温环境,以大豆叶... 为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大豆田间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以温度范围(及日均温)分别为15~23℃(日均温19℃)、18~26℃(22℃)、21~29℃(25℃)、24~32℃(19℃)、27~35℃(31℃)等5个梯度变温条件模拟不同自然变温环境,以大豆叶片为食料饲养斜纹夜蛾,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条件下,斜纹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寿命等生物学指标,并构建不同温度条件下斜纹夜蛾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其种群相关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在5个梯度变温条件下,斜纹夜蛾种群发育历期随着日均温度升高呈现缩短的趋势;卵孵化率和幼虫化蛹率在日均温25℃最高,分别为82%、69%,蛹羽化率在日均温28℃最高,为67.6%,三者均在温度19℃出现最低值,分别为68%、58%、43.9%;各温度条件下的雄成虫平均寿命高于雌成虫;雌成虫单雌产卵量由高到低的日均温依次为:25℃>22℃>28℃>19℃>31℃。种群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内禀增长率日均温28℃下最高,为0.1640,其次为日均温25℃下,为0.1430。综上可得,日均温25~28℃的变温环境更适合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研究结果可为大豆田斜纹夜蛾发生期预测、种群趋势分析及合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梯度变温 生长发育 两性生命表 内禀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蜂缘蝽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作者 陈思蒙 崔新 +5 位作者 丁宁 杜霄力 于伟 李晓凤 史树森 高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5-92,共8页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大豆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明确点蜂缘蝽在国内外研究动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整理出1989-2024年发表的与点蜂缘蝽相关的期刊...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大豆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明确点蜂缘蝽在国内外研究动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整理出1989-2024年发表的与点蜂缘蝽相关的期刊文献,分析点蜂缘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共有443篇文献,国内外发文量集中在2017-2024年。发文量排名前两位的国家是韩国和日本。中国在近五年发文量快速增长,正在缩小与前者的差距。发文量最多的中外研究机构是National Agriculture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和吉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和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是发表相关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症青及点蜂缘蝽的生物学特性、共生关系、行为与生态和防治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该害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蜂缘蝽 大豆 文献计量学 中国知网 Web of Sc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子处理剂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宇 孙晨棋 +1 位作者 罗英 史树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7-623,共7页
为充分总结我国大豆种子处理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展望发展趋势,本文对当前正式获批登记产品概况及其防治对象和有效成分进行综述,系统分析种子处理剂在大豆上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包括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大... 为充分总结我国大豆种子处理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展望发展趋势,本文对当前正式获批登记产品概况及其防治对象和有效成分进行综述,系统分析种子处理剂在大豆上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包括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并针对目前大豆种子处理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毒农药替代、多功能复配型种子处理剂、特用型种子处理剂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处理剂 土壤害虫 苗期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成虫对大豆品种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娟 乔方 +3 位作者 秦贝华 徐嘉伟 赵丽娜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2-599,共8页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成虫对大豆品种的产卵选择性及其子代幼虫的适生性,进而分析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水平差异,采用自由选择法,室内观察大豆食心虫成虫对6个大豆品种的豆荚的产卵选择性,测定品种豆荚内大豆食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成虫对大豆品种的产卵选择性及其子代幼虫的适生性,进而分析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水平差异,采用自由选择法,室内观察大豆食心虫成虫对6个大豆品种的豆荚的产卵选择性,测定品种豆荚内大豆食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等生物学指标,利用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L)和幼虫适生性指数(F)与品种田间被害率的相关性评价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适合度。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在品种间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长农27的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最大(L=1.000),吉农11的产卵选择性指数最小(L=0.101);各品种间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性差异,但幼虫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吉育202上幼虫存活率最高,为80.00%,其幼虫适生性指数最高(F=1.000),吉农11上幼虫存活率最低,为38.33%,其幼虫适生性指数最低(F=0.479)。田间不同品种蛀荚率和虫食粒率亦存在显著差异,吉育202蛀荚率和虫食粒率最高,分别为17.31%和17.03%;吉农11蛀荚率和虫食粒率均最低,分别为7.80%和6.74%。大豆食心虫田间蛀荚率和虫食粒率与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和幼虫适生性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利用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和幼虫适生性指数可以评价大豆品种的抗虫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大豆品种 产卵选择性 幼虫适生性 抗虫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荚发育程度对点蜂缘蝽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鑫月 胡英露 +2 位作者 李文博 高宇 史树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9-756,共8页
【目的】为明确大豆荚发育程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成虫存活及生殖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24℃±1℃恒温下,用不同日龄(5,15,25,35和45日龄)离体鲜豆荚饲喂点蜂缘蝽,测定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等生物... 【目的】为明确大豆荚发育程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成虫存活及生殖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24℃±1℃恒温下,用不同日龄(5,15,25,35和45日龄)离体鲜豆荚饲喂点蜂缘蝽,测定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和不同日龄豆荚籽粒中脂肪、总蛋白和总糖含量,分析点蜂缘蝽成虫的生物学参数与不同日龄豆荚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所取食豆荚日龄的增加,点蜂缘蝽成虫的平均寿命、产卵期、单雌产卵量呈先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而产卵前期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当饲喂35日龄豆荚时,点蜂缘蝽成虫寿命最长(56.90±9.47 d),产卵前期最短(6.00±0.58 d),产卵期最长(29.67±6.61 d),单雌产卵量最高(129.56±36.53粒),且与取食其他日龄豆荚的成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点蜂缘蝽成虫寿命、产卵期、单雌产卵量均与豆荚籽粒脂肪和总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产卵前期与豆荚籽粒脂肪和总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豆荚发育程度对点蜂缘蝽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生物学参数具有显著的影响,35日龄豆荚对点蜂缘蝽成虫存活和繁殖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蜂缘蝽 大豆荚 成虫寿命 生殖力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扎兰屯地区大豆根蛆危害调查及一种苗期新害虫记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添杰 田径 +3 位作者 孙宾成 刘永建 高宇 史树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4-599,共6页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扎兰屯市绰尔河农场大豆上发现的一种根蛆类新害虫。为了明确该根蛆的分类地位及其对大豆苗期植株的为害特征。将根蛆虫源采集回室内进行人工饲养,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害虫种类以及描述各虫态形态特征。并采用现场随...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扎兰屯市绰尔河农场大豆上发现的一种根蛆类新害虫。为了明确该根蛆的分类地位及其对大豆苗期植株的为害特征。将根蛆虫源采集回室内进行人工饲养,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害虫种类以及描述各虫态形态特征。并采用现场随机五点取样法对其田间为害症状及危害程度进行多点调查。结果表明:该根蛆在大豆田间以幼虫钻蛀为害幼苗根茎,被害后植株萎蔫枯死,导致缺苗断垄,受害严重的地块被害株率达22%,在田间土壤中可转株危害。种类鉴定结果显示该害虫为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Meigen)],在国内首次发现为害大豆。为了便于田间识别和防治,根据该害虫与国内已报道的其他3种可危害大豆的根蛆类害虫的形态差异制作分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蛆 大豆 灰地种蝇 为害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害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宇 王龙 +5 位作者 王自杰 王月英 徐梦蕾 朱诗禹 韩子鑫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农业害虫是一项重要且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一些大豆害虫的性信息素被相继鉴定和应用。本文从大豆害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及组分间的作用、性信息素的多态性、性信息素生态功能的多样性、性信息素与植...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农业害虫是一项重要且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一些大豆害虫的性信息素被相继鉴定和应用。本文从大豆害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及组分间的作用、性信息素的多态性、性信息素生态功能的多样性、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的协同与抑制作用、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和化学感受机制、田间应用技术6个方面综述了研究与应用进展,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害虫 性信息素 信息化学物质 化学通讯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豆龟蝽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新 李晓凤 +4 位作者 韩子鑫 张博雅 宋明洋 张雅楠 高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02-108,共7页
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是一种重要的大豆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整理出1958年至2023年发表的与筛豆龟蝽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利用VOSviewer等软件分析筛豆... 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是一种重要的大豆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整理出1958年至2023年发表的与筛豆龟蝽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利用VOSviewer等软件分析筛豆龟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共有146篇研究筛豆龟蝽的期刊文献,包括中文文献31篇,外文文献115篇,分布在134个出版物中。1958年中国学者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筛豆龟蝽的调查报告,国内外发文量多集中在2013年至2019年,美国和中国是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两位的国家。研究人员来自8个国家以及139个研究机构。国内热点关键词包括发生与防治、发生规律、大豆、环境适应性等,国外热点关键词包括龟蝽科、鉴定、多样性等。目前国内外关于筛豆龟蝽研究内容涉及昆虫学、昆虫生理生化、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豆龟蝽 文献计量 数据库 CNKI Web of Sc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啮叶野螟的识别与防治
18
作者 高宇 史树森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43-47,共5页
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在我国分广泛,是大豆主要食叶类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该害虫发生呈加重趋势。文章介绍了豆啮叶野螟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旨在为生产上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控该害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豆啮叶野螟 形态 习性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银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草甘膦基于茚三酮间接检测的灵敏度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梦蕾 高宇 +2 位作者 朱琳 韩晓霞 赵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0-323,共4页
常规的农药残留检测一般存在前处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方法不够灵敏等问题。根据氨基与茚三酮显色原理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增强光吸收原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水样品中草甘膦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 常规的农药残留检测一般存在前处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方法不够灵敏等问题。根据氨基与茚三酮显色原理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增强光吸收原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水样品中草甘膦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显色的类似罗曼紫产物的光吸收增强机理。草甘膦与茚三酮在钼酸钠催化下反应生成类似罗曼紫产物;该物质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57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当其吸附在银纳米粒子(Ag NPs)表面上时,最大吸收峰蓝移至568 nm处,同时吸收强度显著提高;本研究中检出限为2.0174×10^(-11) mol·L^(-1),显著低于文献中约6.5×10^(-7) mol·L^(-1)的检出限。Gaussian 09软件计算得出,类似罗曼紫产物经由茚三酮的C O基团垂直吸附在Ag NPs表面,静电势表明茚三酮的C O基团优先与Ag稳定相互作用并形成Ag—O键,C O基团和C—N基团构成了π键共轭系统;连接草甘膦和茚三酮之间的C—N键是类似罗曼紫产物的生色团。因此,茚三酮衍生法可用于间接检测水样品中草甘膦,银纳米粒子LSPR效应增强了光吸收强度,比常规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类似罗曼紫产物 紫外-可见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草甘膦 茚三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维宇 唐佳威 +2 位作者 田径 张萌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5-392,共8页
为预测及综合防治豆科植物的害虫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人工气候箱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大豆豆叶为寄主进行饲养,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的各... 为预测及综合防治豆科植物的害虫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人工气候箱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大豆豆叶为寄主进行饲养,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长额负蝗无法完成世代发育。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卵、若虫和全世代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成虫寿命为先升高再降低,通过拟合方程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采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长额负蝗卵期、若虫期、成虫期和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81、14.50、18.98、15.17℃,有效积温分别为464.91、453.43、148.41和1078.41 d·℃。长额负蝗成虫产卵量在24℃时最高,为80.37粒/雌,20℃最低,为26.47粒/雌,在20~32℃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I均大于1,24℃时I值最大,为11.31。温度对长额负蝗存活率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长额负蝗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负蝗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存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