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水稻种子萌发期耐苏打盐碱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一凡 牟金猛 +5 位作者 党昆 邵玺文 耿艳秋 张强 于林田 郭丽颖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12-122,共11页
种子萌发期是鉴定水稻品种耐盐碱性的重要时期,在种子萌发期探索水稻耐苏打盐碱鉴定方法,筛选耐苏打盐碱种质资源,揭示耐苏打盐碱生理机制,明确耐苏打盐碱鉴定指标,可为建立水稻萌发期耐苏打盐碱鉴定评价体系和培育苏打耐盐碱新种质奠... 种子萌发期是鉴定水稻品种耐盐碱性的重要时期,在种子萌发期探索水稻耐苏打盐碱鉴定方法,筛选耐苏打盐碱种质资源,揭示耐苏打盐碱生理机制,明确耐苏打盐碱鉴定指标,可为建立水稻萌发期耐苏打盐碱鉴定评价体系和培育苏打耐盐碱新种质奠定基础。以吉林省主推的3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模拟吉林省苏打盐碱地的盐碱环境,在苏打盐碱胁迫下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析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萌发期形态指标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性进行鉴定评价。同时,选取不同耐逆性的水稻品种进行种子萌发生理试验,根据生理指标的变化初步揭示不同耐盐碱水稻萌发期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苏打盐碱胁迫的反应程度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将15个单项指标降维成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5.736%;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得到水稻材料的综合评价值(D值),其中D值越高,水稻耐盐碱能力就越强;再通过聚类分析将水稻材料分成强耐盐碱型3个(吉粳816、吉粳105、东稻12)、耐盐碱型12个、中度耐盐碱型6个、盐碱敏感型12个、不耐盐碱型2个(通禾99、通育269)等5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等可作为耐苏打盐碱的鉴定指标。不同耐性品种之间的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耐逆型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而敏感型品种的丙二醛含量与中间型和耐逆型相比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萌发期 苏打盐碱胁迫 鉴定评价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为例
2
作者 臧振原 任雪娇 +3 位作者 姜良宇 慈佳宾 杨巍 杨伟光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4期166-168,共3页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服务新时代“三农”与“新农科”发展,培养具有地缘优势的种业人才,通过优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整套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和理论...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服务新时代“三农”与“新农科”发展,培养具有地缘优势的种业人才,通过优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整套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具有种子科学与工程和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构建培养适合现代种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地区有机番茄设施生产技术
3
作者 高玉金 曹雪 +1 位作者 姜翠兰 刘旭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番茄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蔬菜,也可作水果食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有机番茄越来越受欢迎。对吉林地区有机番茄设施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吉林地区有机番茄的品... 番茄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蔬菜,也可作水果食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有机番茄越来越受欢迎。对吉林地区有机番茄设施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吉林地区有机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类似地区的有机番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番茄 设施生产 育苗 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密植春玉米冠层-根系的协同调控特性及抗倒效应
4
作者 孙宁 边少锋 +7 位作者 闫伟平 徐晨 陈喜凤 宋杭霖 李斐 张丽华 谭国波 赵洪祥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6,共11页
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的协同调控特性,进一步揭示植株抗倒机理,于2021—2022年以玉米品种迪卡159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75000,90000株/hm^(2)2个种植密度下,设置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PGR)和清水对照(CK),分析比较了不... 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的协同调控特性,进一步揭示植株抗倒机理,于2021—2022年以玉米品种迪卡159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75000,90000株/hm^(2)2个种植密度下,设置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PGR)和清水对照(CK),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的冠层结构、茎秆基部节间性状、根系形态特征和伤流液理化指标。结果显示,PGR对玉米冠层和根系均有调控作用。PGR处理后,植株株高、穗位高和重心高度降低,穗位以上叶片叶倾角增大,植株穗位层无截取散射(DIFN)平均增加23.59%,穗下层DIFN平均增加18.60%,基部节间茎秆质量显著提高。同时PGR处理下0~40 cm土层根条数、根长和根系干质量增加,地表以下10 cm处的根幅增大,根系伤流量和养分流量增加,根系形态和运输能力明显优化。伤流液中CTK和IAA的流量增加,GA的流量减少。PGR通过对冠层-根系的协同调控,有效地减少了茎折和根倒的发生,玉米的田间倒伏率从13.43%降低到6.47%,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16.10%,从而实现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密植 冠层 根系 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树启 程彤 +6 位作者 王弼琨 于德彬 饶德民 孟凡钢 赵胤凯 王晓慧 张伟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 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年代大豆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不同密度水平(常规密度200,000株hm^(–2)和高密度300,000株hm^(–2))下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增长率(LGR)、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作物生长率(CGR)、下部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大豆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均逐渐提升。与老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和1970s-1980s)相比,新品种(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高密度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幅更大,盛荚期(R4)的LAI的增幅依次为17.79%和23.06%,盛荚-鼓粒期(R4-R6)的LAI衰减更缓慢,LAD增幅更大。在R6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干物质积累增幅更大,依次为25.28%和28.96%,其CGR也显著增加(P <0.05),依次为21.66%和25.38%;此外,新品种在高密度下下部叶片黄叶节位上移量和叶片SPAD值的降幅较小,表现出较强的抗衰老特性。在产量方面,新品种在高密度下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增幅较大,百粒重降幅较小,产量显著(P <0.05)提升,其产量增幅依次为4.49%和5.04%。综上,生育初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源”增加能力,其叶源值高且稳定,光能截获量大,干物质积累多,促进籽粒“库”快速发育;而生育后期,其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较慢,群体光合能力强,籽粒灌浆充分,因而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从而弥补百粒重的微降,实现大豆产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密植 不同年代 光合生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岚清 饶德民 +6 位作者 邢伟明 程彤 赵婧 赵娜 亓立强 张伟 孟凡钢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 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长农39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群体净光合速率等总体呈现单峰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在生育后期,高产品种长农39叶片持绿期长,冠层各项生理参数下降速率缓慢,但仍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综上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均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能维持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有利于大豆籽粒光合产物的持续积累,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 叶绿素含量 叶面积指数 净光合速率 群体光合 农艺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 被引量:81
7
作者 张俊杰 阮长春 +2 位作者 臧连生 邵玺文 史树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8-646,共9页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蜂 工厂化生产 玉米螟 水稻二化螟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47年来粳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35
8
作者 武志海 徐克章 +3 位作者 赵颖君 何小亮 王晓玲 凌凤楼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7-512,共6页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23%。每穗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和总穗数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增加,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株高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降低,茎叶夹角显著减小,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结果表明,产量的增加主要与品种改良过程中总库容的扩大有关,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40
9
作者 梅楠 谷岩 +5 位作者 李德忠 梁尧 袁静超 刘剑钊 任军 蔡红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98,共8页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对于黑土耕层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并综合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提出评价指标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耕层容重、有机质、速效磷、pH构成,由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重要数据集(Important Data Set,IDS)和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分别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16、0.771,表明MDS可以替代TDS对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黑土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22~0.75之间,均值为0.53,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土壤质量指数随产量先增加后降低。黑土耕层保持较高土壤质量及产量的评价指标适宜范围分别为:容重为1.23~1.43 g/cm^(3),酸碱度(pH值)为4.74~6.96,有机质为33.14~35.81 g/kg,有效磷为122.46~136.06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诊断、提高黑土肥力及选择适合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及参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层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过去47年来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武志海 赵国臣 +4 位作者 徐克章 邸玉婷 姜楠 凌凤楼 赵颖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1,共7页
2006-2007年对吉林省1958年至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产量特性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粳稻品种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由1958年的6671.9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1853.2kg/hm2,平均每年增加110.2kg/hm2,年增幅为1... 2006-2007年对吉林省1958年至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产量特性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粳稻品种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由1958年的6671.9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1853.2kg/hm2,平均每年增加110.2kg/hm2,年增幅为1.65%。收获指数、成熟期和粒叶比随育成年代推延而增加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品种产量的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且与产量呈正相关,光合速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随育成年代推延而显著增加所致。同时,胞间CO2浓度/大气CO2浓度比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现代品种的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的气孔限制作用。现代品种叶片的蒸腾速率的增幅大于光合速率的增幅,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因此,在未来水稻品种选育中,筛选高光合种质资源的同时要兼顾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改良 光合作用 粒叶比 表观叶肉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22
11
作者 田伟华 徐克章 +4 位作者 邴鑫 翟俊峰 张治安 陈展宇 武志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7-401,共5页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的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的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其中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84kg/hm^2(1.27%)和0.23%。种子脂肪含量随育成年代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04%;而蛋白质含量随年代降低,平均每年下降0.06%。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大豆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为选择目标的同时使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可以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物量 产量 脂肪含量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某些株型性状的演变 被引量:29
12
作者 郑洪兵 徐克章 +6 位作者 赵洪祥 李大勇 王晓慧 张治安 杨光宇 杨春明 陆静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生产上主推的9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叶柄长度、茎直径和比叶重(SLW)等参数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茎直径和比叶重(SLW)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老品种的冠层结构呈伞型...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生产上主推的9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叶柄长度、茎直径和比叶重(SLW)等参数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茎直径和比叶重(SLW)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老品种的冠层结构呈伞型,新品种的冠层结构呈宝塔型;大豆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和茎直径呈显著相关(P≤0.05),株型可以作为大豆高产、高光效育种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叶面积 茎直径 比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30
13
作者 郑洪兵 徐克章 +4 位作者 赵洪祥 李大勇 杨光宇 刘武仁 陆静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2-1050,共9页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m-2。随着产量的提高,株高降低,主茎直径增加,节数增多,节间缩短,分枝减少。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复叶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于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产量与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大豆产量的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库容量增加,源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洪祥 徐克章 +6 位作者 李大勇 王晓慧 郑洪兵 张治安 杨光宇 杨春明 陆静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7,共5页
对吉林省1923至1999年育成的16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第四节期(V4)较低,盛花期(R2)最大,此后又迅速下降;盛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而增加,76年来增加了32.47%,... 对吉林省1923至1999年育成的16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第四节期(V4)较低,盛花期(R2)最大,此后又迅速下降;盛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而增加,76年来增加了32.47%,平均每年增加0.43%;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其中盛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关系最密切(P<0.05),可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硝酸还原酶 产量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82年来育成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洪祥 徐克章 +3 位作者 杨光宇 杨春明 边少锋 陆静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59-1265,共7页
对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42个大豆品种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随育成年代的推进呈线性增加,82年增加了95.94%,平均每年增加1.17%;与此同时,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可... 对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42个大豆品种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随育成年代的推进呈线性增加,82年增加了95.94%,平均每年增加1.17%;与此同时,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且与产量呈正相关;在V4期(第4节期,主茎第3个复叶全展),R2期(盛花期),R4期(结荚盛期),R6期(鼓粒盛期)等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指标变化不同,把它们作为选择高产品种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硝酸还原酶活性在V4期、R2期、R6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有指标中表现最稳定,作为高产品种的选育指标最具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产量 硝酸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上三叶光合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15
16
作者 姜楠 邸玉婷 +4 位作者 徐克章 赵国臣 凌凤楼 武志海 张治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3-710,共8页
为了解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上三叶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植株上三叶净光合速率(Pn)、光合能力及叶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抽穗期剑叶的Pn、光合能力和叶源量对植株的... 为了解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上三叶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植株上三叶净光合速率(Pn)、光合能力及叶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抽穗期剑叶的Pn、光合能力和叶源量对植株的光合能力贡献最大,占单株总光合能力的42.45%,倒二叶占28.27%,倒三叶占15.69%。剑叶Pn、光合能力和叶源量的增加最小,倒二叶次之,倒三叶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倒三叶的Pn、光合能力和叶源量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剑叶和倒二叶的Pn、光合能力和叶源量与育成年代和产量的关系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吉林省47年来水稻品种产量的遗传改良显著提高了植株倒三叶光合能力,但对剑叶光合能力的影响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改良 上三叶 光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根瘤数量、鲜重和体积的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姚琳 徐克章 +2 位作者 张治安 李大勇 刘国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201,共6页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20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四叶期(V4)根瘤形成很少,品种间也无差异,盛花期(R2)最大,结荚期(R4)略有下...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20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四叶期(V4)根瘤形成很少,品种间也无差异,盛花期(R2)最大,结荚期(R4)略有下降,鼓粒期(R6)期最低。R2期、R4期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呈正相关,其中R2期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R6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现代品种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R6期均呈下降变化,而老品种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R6期则表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根瘤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时期骨干玉米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文国 李春雷 +5 位作者 刘宏伟 王敏 李洋 张志军 路明 杨伟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4,共6页
研究采用NCII设计,以吉V203、PH6WC、郑58、MO17、97144为测验种,与黄早四及5份吉林省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应用黄改系配制30个测交组合,利用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对黄早四遗传改良因性状而异。单株产量、... 研究采用NCII设计,以吉V203、PH6WC、郑58、MO17、97144为测验种,与黄早四及5份吉林省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应用黄改系配制30个测交组合,利用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对黄早四遗传改良因性状而异。单株产量、行粒数、籽粒含水量和出籽率性状无显著变化,保持黄早四原有配合力。而散粉期、吐丝期、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性状则显著改良。改良性状呈现趋势:四-444之后选育的黄改系延迟散粉、吐丝期,推迟生育期;向缩短穗粗方向改良;穗重、穗长、穗行数、百粒重性状向增加或减少两个方向同时改良。综合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吉853表现最好。为吉林省玉米黄改系育种、生产应用以及新一轮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不同时期 黄改系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47年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邸玉婷 赵国臣 +4 位作者 徐克章 武志海 张治安 凌凤楼 姜楠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1-256,共6页
以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产量、收获指数及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产量、收获指数、有效分蘖生物量和单茎生物量增加,分蘖总数减少。47年间产量由9118·36kg/hm2增加到1... 以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产量、收获指数及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产量、收获指数、有效分蘖生物量和单茎生物量增加,分蘖总数减少。47年间产量由9118·36kg/hm2增加到15060·1kg/hm2,收获指数由0·46增加到0·55,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39%和0·44%。随着品种的演替,单株分蘖总数下降,收获期单位土地面积生物量略有增加。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增加是有效分蘖生物量和单茎生物量增加的结果。品种改良过程中单茎生物量增加是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增加的结果,其中,抽穗期茎鞘生物量和抽穗后30d叶片生物量分别增加75·17%和49·94%。抽穗后叶片生物量和抽穗后10d的茎鞘生物量与产量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抽穗后30d的单茎生物量与产量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改良 生物量 产量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萌发期耐盐性评价及其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20
作者 赵绍赓 刘晓强 +4 位作者 王玉玺 徐佳睿 邓馨 郑军 王红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为评价不同玉米材料萌发期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探讨不同类群杂交模式下玉米杂交种材料萌发期耐盐性,本研究采用160 mmol/L的NaCl溶液对152份玉米自交系和303份杂交种进行盐胁迫处理,同时以蒸馏水培养为对照,通过培养皿纸床培养法进行萌... 为评价不同玉米材料萌发期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探讨不同类群杂交模式下玉米杂交种材料萌发期耐盐性,本研究采用160 mmol/L的NaCl溶液对152份玉米自交系和303份杂交种进行盐胁迫处理,同时以蒸馏水培养为对照,通过培养皿纸床培养法进行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结果显示,盐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材料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采用萌发期耐盐率,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自交系和杂交种材料分别划分5个耐盐级别:Ⅰ级(高耐,自交系4份、杂交种17份)、Ⅱ级(耐,自交系19份、杂交种58份)、Ⅲ级(中耐,自交系47份、杂交种120份)、Ⅳ级(敏感,自交系33份、杂交种71份)和Ⅴ级(高敏,自交系49份、杂交种37份)。根据同源传递片段(IBD,identity-bydescent)分析结果,将146份自交系材料划分为8个类群,不同类群自交系材料耐盐性表现为欧洲母本群>混合血缘群>自330群>PB群>兰卡斯特群>塘四平头群>PA群>瑞德群。杂交种材料根据父母本材料类群的不同划分为23个杂交模式,其中欧洲母本群×PB群为萌发期对盐胁迫耐受性的最优杂种优势模式。进一步筛选得到4份高耐盐自交系材料和17份高耐盐杂交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杂交种 萌发期 耐盐性 杂种优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