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骨缺损修复材料煅烧牛骨粉的理化特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高心
何钟勤
+4 位作者
王成坤
张志民
王志刚
钟丞
欧阳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骨粉
骨引导作用
引导性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
4
2
作者
何钟勤
高心
+6 位作者
田小华
钟丞
薛莹
李倪娜
王志刚
刘晓红
孙晓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78,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mm)、中颗粒组(0.3~0.6mm)、大颗粒组(0.6~0.9mm)和混合颗粒组(0.1~0.9mm),分别植于...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mm)、中颗粒组(0.3~0.6mm)、大颗粒组(0.6~0.9mm)和混合颗粒组(0.1~0.9mm),分别植于兔颅骨缺损中,于术后3、6、8和12周取材,采用改良的Gomori特殊染色,观察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测定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改良的Gomori染色病理切片,各组均见大量的毛细血管长入以及不同程度的新骨单位生长,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在第12周均见骨小梁排列的成熟骨痂,各组A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各时间点的A值均大于中颗粒组和大颗粒组(P<0.05);同时第3、6周小颗粒组A值高于混合颗粒组(P<0.05),第9、12周则低于混合颗粒组(P<0.05)。结论:不同大小颗粒煅烧骨均有成骨作用;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成骨效果优于中等颗粒组,但混合颗粒组在修复后期表现为更强的成骨作用,提示煅烧骨颗粒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构建仿生骨支架材料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骨
成骨
颅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骨缺损修复材料煅烧牛骨粉的理化特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高心
何钟勤
王成坤
张志民
王志刚
钟丞
欧阳喈
机构
吉林大学
口腔
医院
牙体牙髓病科
吉林省第四人民
医院
口腔科
吉化总医院口腔科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1,共4页
基金
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5146)
文摘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关键词
煅烧骨粉
骨引导作用
引导性骨再生术
Keywords
calcinated bone ceramics
bone guidance function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分类号
R782.23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
4
2
作者
何钟勤
高心
田小华
钟丞
薛莹
李倪娜
王志刚
刘晓红
孙晓宇
机构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
医院
口腔科
吉林大学
口腔
医院
牙体牙髓科
浙江省杭州市
口腔
医院
儿童牙病科
中国石油
吉化
集团
总
医院
口腔科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78,I0002,共5页
基金
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5146)
文摘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mm)、中颗粒组(0.3~0.6mm)、大颗粒组(0.6~0.9mm)和混合颗粒组(0.1~0.9mm),分别植于兔颅骨缺损中,于术后3、6、8和12周取材,采用改良的Gomori特殊染色,观察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测定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改良的Gomori染色病理切片,各组均见大量的毛细血管长入以及不同程度的新骨单位生长,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在第12周均见骨小梁排列的成熟骨痂,各组A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各时间点的A值均大于中颗粒组和大颗粒组(P<0.05);同时第3、6周小颗粒组A值高于混合颗粒组(P<0.05),第9、12周则低于混合颗粒组(P<0.05)。结论:不同大小颗粒煅烧骨均有成骨作用;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成骨效果优于中等颗粒组,但混合颗粒组在修复后期表现为更强的成骨作用,提示煅烧骨颗粒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构建仿生骨支架材料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关键词
煅烧骨
成骨
颅骨缺损
Keywords
calcined bone
osteogenesis
skull defect
分类号
R336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骨缺损修复材料煅烧牛骨粉的理化特性
高心
何钟勤
王成坤
张志民
王志刚
钟丞
欧阳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的影响
何钟勤
高心
田小华
钟丞
薛莹
李倪娜
王志刚
刘晓红
孙晓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