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预-主均衡控制策略
1
作者 牛文学 贺丹 +3 位作者 范武 赵永来 刘志强 王斌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6,共4页
为了达到仅依靠电池电压就能实现电池均衡的目的,提出了预-主均衡控制策略。设计并制作了电池均衡测试平台,完成了电池均衡控制策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池组处于静态时,预均衡控制策略将电池间电压差值从50mV缩小至25mV,而主均衡控... 为了达到仅依靠电池电压就能实现电池均衡的目的,提出了预-主均衡控制策略。设计并制作了电池均衡测试平台,完成了电池均衡控制策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池组处于静态时,预均衡控制策略将电池间电压差值从50mV缩小至25mV,而主均衡控制策略则将电池间电压差值进一步缩小至3mV;当电池组处于动态时,预均衡控制策略将电池间电压差值从30mV缩小至20mV,而主均衡控制策略则将电池间电压差值进一步缩小至6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均衡控制策略 电压差 预均衡 主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内轰鸣声反相位抵消方法研究及应用
2
作者 黄应来 单喜乐 吴良桢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3,共6页
乘用车普遍存在路面激励产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车身尾门、前风挡和顶棚等大板件的局部模态将振动放大并与车内声腔耦合产生2050 Hz的轰鸣声。尾门在此频率区间存在多阶模态,振幅较大,但因造型和空间限制一般难以通过结构优化彻底抑制振... 乘用车普遍存在路面激励产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车身尾门、前风挡和顶棚等大板件的局部模态将振动放大并与车内声腔耦合产生2050 Hz的轰鸣声。尾门在此频率区间存在多阶模态,振幅较大,但因造型和空间限制一般难以通过结构优化彻底抑制振动,安装吸振器是常用的措施。以某电动车型路噪40 Hz频率带的轰鸣声为背景,建立车内声腔与尾门、前风挡的参数模型,求解声固耦合方程,得到车内声场在耦合频率处的振型。分析前风挡不同相位角对车内前排声压的影响,发现前风挡相位为-180°时,车内前排的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相互抵消,总声压最小。基于实车对风挡上横梁进行结构弱化,将一阶模态频率从48 Hz降低到38 Hz,其振动传递函数在轰鸣声频率段的相位降低120°,与尾门振动同相,车内轰鸣声从55 dB(A)降低到48 dB(A)。车身关键板件相位匹配降低轰鸣声的方法对噪声控制和轻量化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噪轰鸣声 尾门 前风挡 声固耦合 反相位抵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一体化发光智能前脸设计难点
3
作者 刘帮毅 汪光伟 +1 位作者 苏英霞 孙波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1,共5页
吉利银河E8在前保险杠上采用微孔镭雕发光专利技术,加入声、光、电等元素,实现全球首个量产一体式发光前脸,解决了汽车发光前保必须借助格栅造型,存在前保颜色不统一、分件多等诸多问题。从镭雕次序、镭雕底色、镭雕尺寸、不同后处理方... 吉利银河E8在前保险杠上采用微孔镭雕发光专利技术,加入声、光、电等元素,实现全球首个量产一体式发光前脸,解决了汽车发光前保必须借助格栅造型,存在前保颜色不统一、分件多等诸多问题。从镭雕次序、镭雕底色、镭雕尺寸、不同后处理方式、不同颜色油漆几个方面对一体式发光前脸可行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采用正面镭雕优于背面镭雕工艺,避免正反面都要喷漆,遮蔽困难,合格率低的问题;采用基材外露方案,即不使用底漆,直接镭雕到基材工艺更优,避免增加底漆,喷涂和烘烤各增加一次,施工难度增大,产品合格率低,成本较高的风险;采用微孔镭雕技术优于大孔镭雕,避免大孔镭雕,镭雕特征明显,镭雕特征边界存在黑影,并且耐光后外露基材容易变黄问题。正面微孔镭雕的设计方案要求不能采用3涂1烤工艺,油漆湿碰湿会导致镭雕边界模糊,而3涂3烤能源消耗大,工序复杂,所以优选3涂2烤工艺,油漆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要求。不同颜色的油漆,色粉差异,油漆配方差异,需要适配镭雕参数,也会导致漆层附着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式发光 油漆 镭雕 附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人造革耐防晒霜性能研究
4
作者 顾雪 高梦鸾 +3 位作者 王文祥 刘振华 乔兵 金玉明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5,共7页
在汽车内饰包覆用聚氨酯人造革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发现聚氨酯人造革的耐防晒霜性能相对较差。以普通针织布作为基材的汽车内饰用聚氨酯人造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聚氨酯人造革的耐防晒霜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聚氨酯人造革经防... 在汽车内饰包覆用聚氨酯人造革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发现聚氨酯人造革的耐防晒霜性能相对较差。以普通针织布作为基材的汽车内饰用聚氨酯人造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聚氨酯人造革的耐防晒霜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聚氨酯人造革经防晒霜处理后出现鼓包的失效现象,且鼓包现象在一定情况下是可逆的。高温条件能促进防晒霜与聚氨酯人造革的相互作用,聚氨酯人造革与防晒霜接触面积越大、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失效,且防晒霜中有效化学防晒剂含量越高,越容易造成耐防晒霜失效。研究验证得到一组适用于聚氨酯人造革的防晒霜测试条件:取50μL防晒霜滴于试样表面,室温下放置12 h后,清洁干净防晒霜试剂,并置于室温4 h后评价表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内饰 聚氨酯 人造革 耐防晒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AUV抗洋流对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陶俊 石凯 +2 位作者 乌云嘎 徐会希 吕凤天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89-96,共8页
洋流和未知干扰的存在影响着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对接回收的成功与否,同时保证对接姿态和抗扰能力较为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三段式对接控制方法:在对接首段采用追踪制导,中段采用横向偏差制导,末端采用余弦曲线制导生成... 洋流和未知干扰的存在影响着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对接回收的成功与否,同时保证对接姿态和抗扰能力较为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三段式对接控制方法:在对接首段采用追踪制导,中段采用横向偏差制导,末端采用余弦曲线制导生成期望的航向角度,设计洋流观测器估计并补偿洋流,并针对AUV模型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实现航向角跟踪。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控制模型,在不同洋流和外界随机干扰条件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对接方法在洋流下可有效控制AUV的航向角和横向距离,对外界随机干扰具有一定抵抗能力,能够同时保证对接姿态和抗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水下机器人 洋流干扰 自抗扰控制 对接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天然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 被引量:4
6
作者 苏英霞 陈矗 +1 位作者 乔蒙 杨毅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7,共4页
天然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的特点,同时能减少石油基塑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比例,满足汽车轻量化及可持续开发的要求。竹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生物降解性,并且,质量较轻,在汽车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 天然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的特点,同时能减少石油基塑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比例,满足汽车轻量化及可持续开发的要求。竹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生物降解性,并且,质量较轻,在汽车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综合分析竹纤维增强塑料及麻纤维的力学性能、高温老化/温度交变/湿热老化后性能、气味及防霉性能,对比了两者的增强塑料性能。结果表明,竹纤维增强塑料及麻纤维增强塑料的力学性能接近,可达到汽车内饰常用PP+EPDM-TD20材料的强度及模量,预期质量能减轻15%~40%。与麻纤维增强塑料相比,竹纤维增强塑料的老化性能、气味、防霉性能均较好,竹纤维增强塑料可用于生产汽车内饰零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量化 可持续 竹纤维 增强塑料 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代理模型的汽车座椅性能多目标优化
7
作者 阮志新 陈超 +3 位作者 詹腾 吴海琴 徐从昌 李落星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143,共8页
基于响应面和神经网络法的组合代理模型,以模态和最大应力为优化目标,研究某款汽车主驾座椅骨架关键部件厚度的最优设计方案。首先,建立主驾座椅系统的靠背强度和模态的仿真模型,并通过标准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精度标定;然后,选取10个座... 基于响应面和神经网络法的组合代理模型,以模态和最大应力为优化目标,研究某款汽车主驾座椅骨架关键部件厚度的最优设计方案。首先,建立主驾座椅系统的靠背强度和模态的仿真模型,并通过标准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精度标定;然后,选取10个座椅的关键部件厚度作为设计变量,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方法生产空间样本点,运用响应面和神经网络组合代理模型对样本点进行拟合预测,以1阶模态最大和最大应力最小为目标,采用NSGA-Ⅱ算法对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得出关键部件厚度的最优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在质量不增大的前提下,通过壁厚优化座椅,1阶模态提升0.19 Hz,座椅最大应力减小6.64 MPa,实现了对座椅骨架的综合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座椅 多项式响应面 神经网络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的铝合金无钉压铆接头疲劳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维和 苟黎刚 +2 位作者 王明庆 王磊 俞荣贵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9-1139,共11页
以无钉压铆连接铝合金接头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三组料厚不等的搭接试样拉伸强度和疲劳力学性能,研究了铝合金无钉压铆接头失效断裂行为,获得压铆连接试样力-寿命(F-N)分布规律。根据试样疲劳测试条件建立等效有限元模型,并计算等效结构... 以无钉压铆连接铝合金接头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三组料厚不等的搭接试样拉伸强度和疲劳力学性能,研究了铝合金无钉压铆接头失效断裂行为,获得压铆连接试样力-寿命(F-N)分布规律。根据试样疲劳测试条件建立等效有限元模型,并计算等效结构应力幅ΔSs,对实测的疲劳寿命散点数据进行Weibull分析,并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无铆连接ΔSs-N(主S-N)曲线关键参数。应用拟合的主S-N曲线进行纯电车型全铝合金引擎盖动态关闭无钉压铆连接疲劳损伤预测,结果表明:无钉压铆接头疲劳开裂发生在颈部位置,其ΔSs-N曲线满足幂函数关系,经连接点数量和位置优化设计,铝合金引擎盖关键区域无钉压铆连接最大损伤由1.08降低至0.78,满足了引擎盖动态关闭耐久性能设计要求。开发的计算方法和主S-N曲线参数可为车身领域无钉压铆连接疲劳仿真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铝合金引擎盖 无钉压铆接头 等效结构应力 有限元分析 疲劳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路噪轰鸣声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应来 赵明斌 单喜乐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4-288,共5页
电动汽车普遍存在路面激励产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以某电动SUV车型后桥引起31 Hz轰鸣声为背景,分析轮胎低频振动模态、后悬架传递特性以及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机理,从后悬架刚体模态调整、车身模态控制、尾门约束优化等方面提出解决方... 电动汽车普遍存在路面激励产生车内轰鸣声的问题。以某电动SUV车型后桥引起31 Hz轰鸣声为背景,分析轮胎低频振动模态、后悬架传递特性以及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机理,从后悬架刚体模态调整、车身模态控制、尾门约束优化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将车内轰鸣声从45降低至35 dB(A)。提出用悬架力传递率衡量悬架的传递特性,用车身噪声传递函数衡量车身和尾门的传递特性,用尾门噪声传递函数衡量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程度。对尾门与车内声腔的耦合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对模型计算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尾门在1阶模态频率处的振动阻抗与声腔阻抗匹配产生共振是SUV车型在25至35 Hz容易产生轰鸣声的根本原因。路噪轰鸣声的机理分析和优化方案对电动汽车NVH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路噪轰鸣声 悬架力传递率 尾门模态 声腔 声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电动汽车侧面柱碰工况门槛梁截面参数优化
10
作者 荣海 蒋建中 +1 位作者 姚再起 马凯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3-820,共8页
某电动汽车侧面柱碰工况电池模组截面峰值力(F_(max))超标,为提升电池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轻量化,开展门槛梁截面参数优化。选取26个厚度及位置参数作为优化变量,以减小F_(max)和门槛梁质量作为目标,以电池模组最大挤压变形量(d_(ma... 某电动汽车侧面柱碰工况电池模组截面峰值力(F_(max))超标,为提升电池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轻量化,开展门槛梁截面参数优化。选取26个厚度及位置参数作为优化变量,以减小F_(max)和门槛梁质量作为目标,以电池模组最大挤压变形量(d_(max))和塑性应变(ε_(pmax))作为约束。首先通过最优Latin超立方生成样本,基于样本建立全连接神经网络近似模型,然后运用NSGA-Ⅱ算法开展多目标优化,最后将优化结果代入仿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电池模组F_(max)由21.8 k N降低至20 k N以下,达到了安全要求;同时,门槛梁减重1.41%~4.02%,实现了轻量化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部分方案电池模组d_(max)和ε_(pmax)也同步降低,在减重的同时更全面地提升了电池的碰撞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面柱碰 电池安全 近似模型 轻量化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薄壁门板结构优化
11
作者 苏英霞 乔蒙 欧相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69,共3页
汽车零件薄壁化是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薄壁化门板的加强筋结构进行分析。从加强筋形状、宽度、高度、间距几个维度对零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六边形加强筋比矩形结构更稳定,具有更好的抗翘曲变形能力;加强筋宽度增大、高... 汽车零件薄壁化是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薄壁化门板的加强筋结构进行分析。从加强筋形状、宽度、高度、间距几个维度对零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六边形加强筋比矩形结构更稳定,具有更好的抗翘曲变形能力;加强筋宽度增大、高度增加,间距减小,这几个方案都能提升零件刚度;加强筋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增加加强筋的宽度、减少加强筋间距,增加加强筋的高度对改善零件刚度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薄壁化 轻量化 门板 加强筋 仿真 变形 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缩径影响的橡胶衬套寿命仿真研究
12
作者 张志远 程稳正 +2 位作者 陈海潮 徐京涛 余小巧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5,共8页
为解决某车型前悬架下摆臂后衬套在路试中出现开裂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缩径工艺影响的寿命仿真方法。首先,通过仿真分析获得缩径后衬套的静刚度,结合多目标优化,得到可准确描述衬套力-位移特性的超弹性本构参数;然后,在考虑缩径预应变... 为解决某车型前悬架下摆臂后衬套在路试中出现开裂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缩径工艺影响的寿命仿真方法。首先,通过仿真分析获得缩径后衬套的静刚度,结合多目标优化,得到可准确描述衬套力-位移特性的超弹性本构参数;然后,在考虑缩径预应变的基础上,采用裂纹扩展法预测衬套寿命,危险位置损伤达到2.01,并复现了路试开裂问题;最后,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将危险位置损伤降低至0.943。路试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衬套的疲劳寿命得到有效提升,证明了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衬套 超弹性 多目标优化 裂纹扩展法 寿命仿真 缩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高速工况下底盘后部空腔引起低频噪声问题的分析改进
13
作者 沈龙 张军 秦宾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0-525,545,共7页
随着电机驱动技术以及空气动力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纯电动汽车高速化趋势愈发明显。纯电动汽车高速行驶时,底盘后部空腔引起的低频气动噪声峰值可超过60 dB(A),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以某纯电动汽车高速工况下的低频噪声问题为案例,系统地... 随着电机驱动技术以及空气动力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纯电动汽车高速化趋势愈发明显。纯电动汽车高速行驶时,底盘后部空腔引起的低频气动噪声峰值可超过60 dB(A),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以某纯电动汽车高速工况下的低频噪声问题为案例,系统地阐述了低频噪声问题的排查分析及产生机理分析验证过程。首先,分析了高速行驶激励源类型,并通过声学风洞进行激励源分离试验,锁定低频噪声为气动噪声类型;其次,对低频气动噪声形成的潜在机理进行推断,并设计试验进行潜在机理排查分析,确定底盘后部空腔涡声耦合自激振荡是引起低频气动噪声的原因;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半经验公式计算和实车试验验证了潜在机理,并设计工程化方案解决了该低频噪声问题。这对纯电动汽车高速工况气动噪声问题的分析识别与解决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 空腔 自激振荡 耦合 气动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纯电动汽车蠕行工况轰鸣问题分析与控制策略优化
14
作者 沈龙 张军 +2 位作者 赵明斌 秦宾 方阵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223,297,共6页
由于电驱传动系统刚性连接,使其呈现出“弱阻尼”状态,这会让纯电动汽车在某些特定工况下容易发生传动系统轰鸣问题。文章以某纯电动汽车蠕行工况轰鸣问题为例,系统地阐述电驱传动系统轰鸣问题的分析排查过程,分析转矩波动抑制失稳导致... 由于电驱传动系统刚性连接,使其呈现出“弱阻尼”状态,这会让纯电动汽车在某些特定工况下容易发生传动系统轰鸣问题。文章以某纯电动汽车蠕行工况轰鸣问题为例,系统地阐述电驱传动系统轰鸣问题的分析排查过程,分析转矩波动抑制失稳导致转矩波动过大是引起蠕行轰鸣的原因,提出电机转矩波动抑制失稳潜在机理及改进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结合改进的主动阻尼控制逻辑,在不改变车辆传动系统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限制主动阻尼上限的方法,电机转矩波动抑制的失稳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实车验证针对轰鸣问题的新主动阻尼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这对解决此类问题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纯电动汽车 传动系统 主动阻尼控制 转矩波动 转矩控制 轰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座椅用浅色PVC皮革抗黄变性能提升
15
作者 杨毅 苏英霞 乔蒙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6,共4页
聚氯乙烯(PVC)皮革作为汽车座椅常用的包覆材料,由于白色、米色、灰色等浅色PVC皮革在使用过程中黄变现象明显,影响了浅色皮革在汽车中的应用。浅色座椅用PVC皮革的抗黄变性能通过2种方法进行表征,分别为测试PVC皮革单革的耐胺性能及采... 聚氯乙烯(PVC)皮革作为汽车座椅常用的包覆材料,由于白色、米色、灰色等浅色PVC皮革在使用过程中黄变现象明显,影响了浅色皮革在汽车中的应用。浅色座椅用PVC皮革的抗黄变性能通过2种方法进行表征,分别为测试PVC皮革单革的耐胺性能及采用同一座椅聚氨酯发泡搭配不同PVC革验证其胺散发性能;通过调整PVC皮革密实层中抗氧剂、耐胺助剂、色料的浓度及调整PVC皮革表面处理层中耐胺助剂浓度,提升PVC皮革的抗黄变性能。最终,通过将PVC密实层抗氧剂含量提升至常规含量的1.2倍,将色料含量提升至常规含量的1.5倍,将表面处理层耐胺剂的含量提升至常规含量的2.0倍,使PVC抗黄变性能满足使用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 PVC 抗黄变性能 耐胺性能 胺散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车身泄压阀引起的低频涡声耦合问题识别分析
16
作者 沈龙 张军 +2 位作者 黄应来 李欣 宋琼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由于纯电动汽车底部平整,高速行驶时可能容易诱发气流与车身泄压阀耦合,从而引起车内低频噪声问题,严重降低乘坐舒适性。以某纯电动汽车高速行驶低频涡声耦合问题的测试排查分析过程为例,系统地介绍了低频涡声耦合问题的发生机理,设计... 由于纯电动汽车底部平整,高速行驶时可能容易诱发气流与车身泄压阀耦合,从而引起车内低频噪声问题,严重降低乘坐舒适性。以某纯电动汽车高速行驶低频涡声耦合问题的测试排查分析过程为例,系统地介绍了低频涡声耦合问题的发生机理,设计了一种用于验证低频噪声问题的静置试验方法,识别出影响低频噪声的关键要素,并设计了泄压阀罩工程化方案,实车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这对于解决纯电动汽车低频涡声耦合问题和前期开发问题识别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压阀 空腔 自激振荡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ronoi的可调控刚度点阵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力热性能分析
17
作者 周柱坤 覃家塔 +4 位作者 祝佳豪 冯诗和 薛晨昊 梁嘉华 李光先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4-84,共11页
Gyroid三周期极小表面结构(TPMS)在刚度、吸能、散热和传热等方面表现优异,在缓冲与减振结构等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对TPMS结构的刚度进行调整时往往会影响结构的吸能性能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衍生式优化设计方法,通过Vo... Gyroid三周期极小表面结构(TPMS)在刚度、吸能、散热和传热等方面表现优异,在缓冲与减振结构等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对TPMS结构的刚度进行调整时往往会影响结构的吸能性能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衍生式优化设计方法,通过Voronoi多孔结构设计和Gyroid参数化方法,可以实现点阵结构刚度调控并保持能量吸收和散热优势。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制备基于Delaunay单元和Voronoi单元的点阵结构,并通过压缩试验分析点阵结构随种子点变化的外观形貌和力学特性。此外,对等值面支柱点阵结构(ISLSV)和片状ISLSV(Sheet-ISLS_(V))两种基于Voronoi优化的点阵结构的散热性能和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点阵结构的刚度可通过种子点数目和分布进行调控。得益于Voronoi单元点阵结构的表面光滑特性,Sheet-ISLS_(V)在1400种子点下的强度和吸能能力优于Gyroid结构,能量吸收率较Gyroid结构增加6.3%。本研究Sheet-ISLS_(V)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为点阵结构优化及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 参数化设计 Gyroid 等值面点阵结构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风阻系数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强 杨志刚 +2 位作者 张辉香 梁盛平 朱贞英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8-53,共6页
汽车风阻系数(Cd)可以通过道路滑行试验、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获得。其中,滑行试验最接近实际使用工况,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风阻系数重复性稍差;风洞试验重复性最好;数值模拟具有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湍流模型、网格策略等的选择对结果... 汽车风阻系数(Cd)可以通过道路滑行试验、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获得。其中,滑行试验最接近实际使用工况,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风阻系数重复性稍差;风洞试验重复性最好;数值模拟具有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湍流模型、网格策略等的选择对结果可能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对15款乘用车滑行试验、风洞试验和数值拟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滑行试验作为对比基准,其结果大多介于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的0°~5°偏航角之间。此外,通过对以滑行为代表的道路行驶工况、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差异点进行讨论,并对某款电动车车型使用3种方法获得的风阻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对误差产生原因进行初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气动力学 风阻系数 滑行试验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车身多学科轻量化优化设计
19
作者 荣海 蒋建中 +2 位作者 姚再起 马凯 杜柯南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2,共11页
通过车身零件厚度优化,在保证正碰、侧碰、模态和刚度多个学科关键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车身轻量化设计。采用代理模型法代替仿真与协同优化方法结合开展优化;考虑到碰撞工况的高度非线性特性,选择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全连接神经网... 通过车身零件厚度优化,在保证正碰、侧碰、模态和刚度多个学科关键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车身轻量化设计。采用代理模型法代替仿真与协同优化方法结合开展优化;考虑到碰撞工况的高度非线性特性,选择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全连接神经网络(FCNN)来建立代理模型;基于代理模型法获得轻量化方案最终通过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响应面模型和Kriging模型相比,FCNN模型具有更强的非线性回归和泛化能力;碰撞工况FCNN的预测精度相较于其他2种模型提升约12.5%,R2达到0.9左右;优化前后车身整体性能变化不大,实现减重7.5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轻量化 多学科优化 神经网络 协同优化 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电状态对锂离子电池在机械滥用条件下力学响应和失效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朱烨君 娄本杰 +2 位作者 邓先攀 孟康培 陈晓平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为厘清放电状态对锂离子电池动态力学响应和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系统地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状态下的准静态压缩特性及其安全性的实验分析。通过预设电池至特定的放电电量,并在放电过程中、放电后静置1和24 h的时间节点上实施压... 为厘清放电状态对锂离子电池动态力学响应和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系统地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状态下的准静态压缩特性及其安全性的实验分析。通过预设电池至特定的放电电量,并在放电过程中、放电后静置1和24 h的时间节点上实施压缩测试,深入探究了电池的力-位移响应特性、最大承载力及安全性表现。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状态,放电状态下的电池展现出较低的力-位移曲线,表明其刚度在静置之后相比于放电过程中有所提升。此外,放电状态下的电池展现出显著高于静置后状态的最大承载力,且在放电过程中进行压缩测试更容易使电池发生爆炸,而静置后的电池则表现出显著提升的安全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放电状态下电池内部电极颗粒的破损程度更剧烈,观测到的现象被归因于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扩散诱导应力,该应力在电池内部累积,加剧了电池在机械压缩下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状态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压缩测试 力-位移曲线 扩散诱导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