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电磁气阀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1
作者 段泽豹 叶扬 +7 位作者 谭名昇 钟富彬 渠承明 王晓鹏 李天晴 孔德峰 张寿彪 许吉禅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5-1073,共9页
针对紧凑环(CT)在放电过程中对电磁气阀进气要求问题(单次脉冲粒子数为3.08×10^(19),脉冲宽度不超过500μs,且能够在5 Hz的重复频率下保持稳定的进气能力),对电磁气阀的进气能力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脉冲电磁气阀的使用环境,设计... 针对紧凑环(CT)在放电过程中对电磁气阀进气要求问题(单次脉冲粒子数为3.08×10^(19),脉冲宽度不超过500μs,且能够在5 Hz的重复频率下保持稳定的进气能力),对电磁气阀的进气能力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脉冲电磁气阀的使用环境,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用于该脉冲电磁气阀测试系统的真空腔室;然后,设计了一套短脉冲、脉冲宽度可调、电压可调且具备重频特性的脉冲电源;最后,基于该测试系统,进行了脉冲气阀电压扫描测试、脉冲气阀重频一致性实验测试以及脉冲气阀进气量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50 V~250 V的输出电压范围内,随着输出电压的升高,电磁气阀注气口的冲击压力也随之增加,同时等效负载(电磁气阀)上的电流也有所上升;在5 Hz的每个脉冲高压输出下,压力传感器监测到的气体压力信号的趋势和幅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单发脉冲工况下的进气粒子数均超过1019个;采用Parker公司的脉冲气阀在电压350 V、脉冲宽度200μs和背景气压0.2 MPa的条件下,以及重复频率为5 Hz、脉冲宽度为200μs~500μs的连续放电条件下,气阀保持了稳定的进气能力。脉冲气阀满足紧凑环在放电过程中的进气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传动 紧凑环 电磁气阀 进气能力 脉冲电源 等离子体 脉冲气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捕集与综合需求响应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被引量:17
2
作者 齐先军 蒋中琦 +1 位作者 张晶晶 华玉婷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141,共9页
能源产业是当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需能源产业提高碳减排力度。基于此背景,提出一种阶梯型碳交易机制下源荷低碳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分析源侧碳捕集与负荷侧综合需求响应的低碳互补机理;引入阶梯型碳交... 能源产业是当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需能源产业提高碳减排力度。基于此背景,提出一种阶梯型碳交易机制下源荷低碳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分析源侧碳捕集与负荷侧综合需求响应的低碳互补机理;引入阶梯型碳交易机制,以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源荷低碳互补的优化调度模型;求解模型时,为应对风力发电的不确定性,采用序列运算理论将风电的概率分布离散化,将机会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约束。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调度模型在不同碳交易机制下都能优化电热负荷曲线,提高风电消纳水平和减少碳排放量,并且该模型在阶梯型碳交易机制下具有更好的低碳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碳捕集 综合需求响应 风电消纳 阶梯型碳交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型氘氘中子发生器中钛自成靶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子楠 徐伟 +8 位作者 李旭 吴亮亮 孟献才 王纪超 钱玉忠 王维海 耿成龙 梁立振 胡纯栋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22-928,共7页
靶作为氘氘中子发生器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了中子发生器的中子产额及其稳定运行。文章从钛自成靶的设计、制备、表征及测试四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子发生器中靶的关键技术实验研究。首先,为满足靶的温度控制需求,采用无氧铜作... 靶作为氘氘中子发生器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了中子发生器的中子产额及其稳定运行。文章从钛自成靶的设计、制备、表征及测试四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子发生器中靶的关键技术实验研究。首先,为满足靶的温度控制需求,采用无氧铜作为靶基底材料,并在其内部开设套环式主动水冷回路。通过ANSYS热工模拟靶在加速器运行时的表面温升情况,并利用电子枪轰击测试靶表面实际温度变化情况。模拟和测试结果表明,在中子发生器运行期间,靶表面温度可以有效控制在200℃以内。随后,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无氧铜靶衬底表面制备微米级高纯靶膜。并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划痕仪研究了靶膜表面的微观结构、成分及膜基结合力。结果表明利用磁控溅射制备的钛膜表面十分均匀紧凑,以六方晶系结构的α-Ti沉积在靶衬底表面,钛膜与基底的膜基结合力为0.22 N。最后,在感应耦合型中子发生器中子产额达到了1.25×10^(8)n/s,电子回旋共振中子发生器中子产额达到了1.75×10^(8)n/s,都实现了稳定运行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发生器 自成靶 磁控溅射 钛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储直流微网电解制氢系统控制与优化配置研究
4
作者 高诚 苏建徽 +3 位作者 瞿晓丽 解宝 陈愚琅 汪海宁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8,共10页
为实现光储直流微电网的柔性制氢以及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首先结合光伏阵列、储能电池和电解槽的运行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直流母线电压信号的系统层面协调控制策略,以实现电解制氢装置“荷随源动”的柔性制氢。其次,在此控制策略的基础上,... 为实现光储直流微电网的柔性制氢以及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首先结合光伏阵列、储能电池和电解槽的运行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直流母线电压信号的系统层面协调控制策略,以实现电解制氢装置“荷随源动”的柔性制氢。其次,在此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建立容量优化配置模型,采用麻雀搜索算法(SSA)以系统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进行容量配置优化,并结合具体光伏制氢工程项目数据进行算例分析与经济性分析。最后,根据所提控制策略搭建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电解槽 直流微电网 氢气生产 调度 容量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绿氨掺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低碳经济分析
5
作者 李海燕 孙王平 +4 位作者 程宇 崖华青 方世东 冯汉升 罗广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共12页
为应对燃煤电站低碳转型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及高效储氢载体,其与煤混烧技术为火电行业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从“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角度,系统综述了绿氨合成、存储运输及氨煤混烧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评估其经济性。研究发现,绿... 为应对燃煤电站低碳转型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及高效储氢载体,其与煤混烧技术为火电行业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从“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角度,系统综述了绿氨合成、存储运输及氨煤混烧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评估其经济性。研究发现,绿氨合成以第二代低温低压技术(铁/钌催化剂)最具工业化潜力,该技术需要突破催化活性提升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系统动态匹配技术;并提出开发10万吨级低温储罐与长输液氨管道,建设“西氨东输”网络以支撑绿氨规模化应用;氨煤混烧可通过优化掺氨位置(低氧区后掺)、空气分级(主燃区当量比1.1~1.3)及掺氨比例,以及设计低氮氨煤混烧燃烧装置,实现NO_(x)排放与纯煤相当,且需考虑掺烧后炉内辐射传热减弱、对流增强,以及锅炉汽水系统兼容性。当绿电成本降至0.10元/(kW·h)且碳价大于370元/t,或利用弃风/光电制氨时,绿氨将比燃煤具备竞争力,未来需通过绿氨降本、碳价机制与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落地。该研究为燃煤电站绿氨掺烧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全链条技术参考与经济性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氨掺烧 燃煤电站 全产业链 低温低压氨合成 低氮燃烧 低碳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氧化物阳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樊明娟 汪风雷 +2 位作者 杨义升 王庆平 李文明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3-1591,共9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高效能和环保特性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钙钛矿基材料作为SOFC负极的潜力载体,具有优良的电导性和催化活性。综述了近期SOFC钙钛矿氧化物阳极材料的改性进展,对比了金属掺杂出溶、表面修饰、A/B位缺陷等...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高效能和环保特性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钙钛矿基材料作为SOFC负极的潜力载体,具有优良的电导性和催化活性。综述了近期SOFC钙钛矿氧化物阳极材料的改性进展,对比了金属掺杂出溶、表面修饰、A/B位缺陷等改性机理及其电池的最高功率密度、电导率和耐久性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阳极材料的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C阳极 钙钛矿氧化物 离子掺杂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增强氨燃烧特性研究
7
作者 钟世龙 林启富 +8 位作者 吴殿武 宋亚伟 刘成周 武晨 陈龙威 李振阳 陈维晔 冯汉升 罗广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141,共11页
针对氨燃料燃烧性能差和尾气NO_(x)排放量高的问题,在耦合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旋流燃烧器上开展增强氨燃烧的实验,研究了甲烷助燃、等离子体助燃以及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等不同助燃方式对氨燃烧旋流火焰特性和NO生成特性的影响。... 针对氨燃料燃烧性能差和尾气NO_(x)排放量高的问题,在耦合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旋流燃烧器上开展增强氨燃烧的实验,研究了甲烷助燃、等离子体助燃以及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等不同助燃方式对氨燃烧旋流火焰特性和NO生成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甲烷助燃,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和等离子体助燃都能有效提高氨燃烧稳定性,扩展氨旋流火焰稳燃极限范围,在NH_(3)/空气当量比为0~5.0的范围内均可正常燃烧;与单一的甲烷助燃及等离子体助燃相比,等离子体耦合甲烷助燃(等离子体功率为0.8kW、甲烷输入量为1L/min)工况下放电产生的Hα及OH活性粒子能够得到显著增强,进而增强了等离子体助燃中的化学效应,并且在NH_(3)/空气当量比从0.6增加至0.8时,尾气中NO排放质量浓度从超过7000 mg/m^(3)开始快速下降至100 mg/m^(3)左右。此外,气体温度只比单纯等离子体助燃工况稍低,单纯等离子体助燃工况下的氨燃烧火焰温度最高可达2030K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稳燃 等离子体助燃 燃烧稳定性 光谱特性 尾气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风-热耦合效应下高层建筑交叉污染模拟研究
8
作者 任柯宇 刘晓平 +2 位作者 吴梅 杨满江 胡淋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6,454,共9页
针对高层建筑环境下的气相污染物传播问题,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并引入正交试验法进行方案设计,研究风-热耦合效应下源项位置、受热壁面温差、受热壁面位置、通风方式4种因素对高层建... 针对高层建筑环境下的气相污染物传播问题,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并引入正交试验法进行方案设计,研究风-热耦合效应下源项位置、受热壁面温差、受热壁面位置、通风方式4种因素对高层建筑单元间污染物传播路径的影响,利用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高层建筑单元间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显著程度排序。引入无量纲参数理查森数Ri,对常规认为难以判定强制对流还是自然对流占主导地位的0.1i<10.0区间进行细分,分析各因素对高层建筑污染物传播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风方式对污染物聚集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相较于0.1i<0.5情况下,0.5i<3.0和3.0i<10.0区间内受热壁面位置的影响大于受热壁面温差的影响。在该研究的双侧通风案例中,高点源位置释放的污染物扩散情况较明显,从顶层延伸到底层,单侧通风下建筑物开口处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比其他2种通风方式高出1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高层建筑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型ECR-DD中子发生器二次电子抑制研究
9
作者 廖晨伦 孟献才 +6 位作者 李旭 李晨暄 谢亚红 曹小岗 徐伟 李辉 梁立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8,共8页
中子发生器在工作时,D+被加速轰击至钛靶,钛靶受到高能束流轰击的同时表面会产生二次电子,加重电源负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文章研究了不同电极结构对腔室温度、真空度和中子产额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腰孔的形状会直接影响二次电子从腰... 中子发生器在工作时,D+被加速轰击至钛靶,钛靶受到高能束流轰击的同时表面会产生二次电子,加重电源负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文章研究了不同电极结构对腔室温度、真空度和中子产额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腰孔的形状会直接影响二次电子从腰孔逃逸的数量,并进一步影响腔室壁温度,导致壁吸附气体的释放,提升高压打火的频率。模拟分析了二次电子的传输路径,模拟显示靶面溅射二次电子一部分从腰孔溢出轰击在腔室壁,一部分溅射在电极内侧,少部分被反向加速轰击在陶瓷窗上,模拟结果与实物痕迹相吻合。基于该结果开展了电阻与磁场两种方式下二次电子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0−68 kΩ的电阻能较好抑制二次电子,此时能在相对较小的电流下获得更高的中子产额;使用1.3 T剩磁永磁铁在中心产生约100 Gs磁场,能实现二次电子的有效偏转,不影响中子产额的情况下电流下降约23%,实现二次电子的抑制效果。总的来说,在保证电极内部真空度的情况下,应尽量在电极壁开小孔或不开孔或采取有效的二次电子抑制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子发生器的稳定性,进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氘中子源 二次电子抑制 电阻抑制 磁场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分离辅助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苏晨曦 王凯 +1 位作者 高磊 齐美洲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8-1375,共8页
伴随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实现高效、清洁、资源化回收利用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磁分离技术利用电池正极材料的磁性差异来简化回收流程,是一种绿色、低能耗的电池回收... 伴随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实现高效、清洁、资源化回收利用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磁分离技术利用电池正极材料的磁性差异来简化回收流程,是一种绿色、低能耗的电池回收预处理手段。探讨了磁分离机理及设备,总结磁分离技术在两种主流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旨在实现磁分离技术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结合,促进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产业高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磁分离 磷酸铁锂 三元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建筑典型木构件燃烧及火蔓延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航 王波 +1 位作者 刘瑾洲 胡皓玮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我国多数文物建筑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木构件,针对典型围合构件、屋顶构件及榫卯连接件开展燃烧及火蔓延试验,通过设置10 kW火源功率,模拟早期火灾场景下的火灾发展过程,并获得温度、热释放速率、辐射热流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 我国多数文物建筑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木构件,针对典型围合构件、屋顶构件及榫卯连接件开展燃烧及火蔓延试验,通过设置10 kW火源功率,模拟早期火灾场景下的火灾发展过程,并获得温度、热释放速率、辐射热流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同火源功率条件下,构件尺寸、结构、树种、火源位置等因素均会对燃烧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围合构件,格栅结构的存在使得木结构容易形成双侧火蔓延,且热释放速率较高,可视为木结构建筑火灾中火蔓延路径的关键影响构件。对于屋顶构件中的天花,烧穿的发生同样有助于火势蔓延。对于斗拱和榫卯连接件,由于其选用的木材尺寸相对较大,为热厚型材料,火蔓延过程相对较为缓慢,但构件结构损坏同样可能对建筑本体造成巨大影响。研究内容为识别木构件早期火灾场景下的关键影响构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构件 早期火灾 燃烧 火蔓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煤基固废胶结充填体力学及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科 张继强 +2 位作者 何祥 魏祯 赵新元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4,共13页
【目的】为研究多源煤基固废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规律,选择5种典型煤基固废,开展了煤基固废胶结充填体(Coal-Based Solid Waste Cemented Backfill,CBSWCB)的单轴压缩、声发射响应及微观结构测试试验。【方法】分析了CBSWCB... 【目的】为研究多源煤基固废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规律,选择5种典型煤基固废,开展了煤基固废胶结充填体(Coal-Based Solid Waste Cemented Backfill,CBSWCB)的单轴压缩、声发射响应及微观结构测试试验。【方法】分析了CBSWCB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和交互作用,建立了基于交互作用的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四维空间可视化模型,结合CBSWCB的声发射及微观结构特征,阐明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力学演化特征及宏观变形破坏规律,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论证了CBSWCB承载过程中水化反应机理及宏细观联系。【结果和结论】试验结果表明:(1)单轴抗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质量分数,而炉底渣掺量的影响程度最小。(2)单轴压缩下CBSWCB的宏观变形破坏由塑性、弱劈裂破坏逐渐向脆性、剪切破坏转化。(3) CBSWCB试件声发射参数演化可以分为上升期、平静期、活跃期、稳定期,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曲线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累计振铃计数在上升期和平稳期内缓慢增加,在活跃期急剧增加,在稳定期逐渐趋于平缓。(4)水泥掺量偏低以及多源煤基固废充填材料属性差异导致水化反应程度有限,水化产物数量较少是CBSWCB单轴抗压强度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多源煤基固废用于充填开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胶结充填体 变形破坏 声发射特征 空间可视化 水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压缩变形传感光缆耦合试验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时昂 张平松 +2 位作者 程刚 吴海波 张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0-1582,共13页
灾害监测、预测是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连续、实时、抗干扰、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长距离、长周期、高隐蔽性、强突发性的灾害监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针对不同工程问题,评价与解决传感光... 灾害监测、预测是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连续、实时、抗干扰、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长距离、长周期、高隐蔽性、强突发性的灾害监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针对不同工程问题,评价与解决传感光缆与被测岩土体协调变形问题,是精细化分析岩土体变形分布与研究演化规律的关键所在。利用自主研制的三维主动变形可控围压光缆-砂土耦合试验装置,探究了0~4.0MPa围压条件下金属基索传感光缆与粗砂介质压缩变形的协调性问题。试验结果表明:低围压条件下金属基索传感光缆与砂土压缩变形协调性较差,变形表现为非线性变化特征;随着围压增大,传感光缆与砂土耦合效果提高,变形呈现线性变化特征,当围压达到1.6MPa后,两者协调变形一致性明显提高,其形变由非线性向线性转变。基于上述变形特性,提出了一种围压曲面投影数值模型,采用非扭结边界条件的样条插值算法对非试验数据实际位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试验研究认为金属基索光缆用于高围压条件下砂土变形测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研究内容可以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用于深部地层变形监测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岩土变形 应变传递 协调变形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路基变形破坏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平松 余宏庆 +1 位作者 许时昂 吴海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34-6145,共12页
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 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梳理近年来道路工程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阐述了公路路基变形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路基变形测试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对全周期智慧监测体系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构建路基变形监测体系是感知路基状态、路基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和先进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路基变形测试技术呈现出动态化、透明化、智慧化等新特点。加强公路测试基础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立体空间的多手段路基健康监测体系是未来道路安全运维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道路工程 路基变形 变形特征 测试技术 智慧监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宗煤基固废膏体充填材料少水化配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登红 秦海月 +1 位作者 李超 陈冉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为解决西部采煤区固废多、处理难的问题,以宁东矿区的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为主要原料,对原料的微观形态及少水配比的煤基固废膏体充填材料的成分进行分析,以初期流动性、脱模后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为指标进行充填材料配比优化。设计... 为解决西部采煤区固废多、处理难的问题,以宁东矿区的脱硫石膏、粉煤灰、水泥为主要原料,对原料的微观形态及少水配比的煤基固废膏体充填材料的成分进行分析,以初期流动性、脱模后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为指标进行充填材料配比优化。设计了3因素3水平17组配比方案,建立响应面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少水充填材料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与水泥质量比是影响少水充填材料强度的重要因素,料浆质量分数是影响少水充填材料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少水配比的煤基固废膏体充填材料的最优配合比:脱硫石膏质量分数53%,粉煤灰与水泥质量比2∶1,料浆质量分数74%。波速与强度的响应关系表明,可以利用充填体的波速来预测其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少水充填 膏体充填材料 响应面法 水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有机酸对复垦土壤中重金属Cr的活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治国 谭雨柠 +5 位作者 郑永红 李雅婷 卢江伟 朱海东 周新伟 欧祥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5-292,共8页
为了探究低分子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Cr污染土壤中Cr形态分布的影响,以淮南市潘一矿煤矸石山周边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浓度Cr污染土壤,分析柠檬酸(CA)和苹果酸(MA)对土壤中Cr赋存形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外... 为了探究低分子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Cr污染土壤中Cr形态分布的影响,以淮南市潘一矿煤矸石山周边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浓度Cr污染土壤,分析柠檬酸(CA)和苹果酸(MA)对土壤中Cr赋存形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外源Cr浓度的增加,土壤中Cr的活性有效提高。(2)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加入均可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Cr的占比,即Cr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且随着柠檬酸和苹果酸浓度的升高,对土壤中Cr活化效果持续上升,柠檬酸的活化效果优于苹果酸。(3)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有机酸对Cr的活化效果会减弱,弱结合态Cr将逐渐向强结合态Cr转化。因此,土壤重金属Cr污染修复中,可以考虑选用活化效果较好的柠檬酸作为修复辅助剂,来提升土壤Cr修复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Cr污染修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柠檬酸 苹果酸 赋存形态 污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松散层变形研究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时昂 吴海波 +1 位作者 欧元超 席超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999-7013,共15页
开采沉陷是煤炭资源井工开采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其中松散层变形是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生态修复和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护所关注的重点,获得沉陷变形参数对推动开采减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 开采沉陷是煤炭资源井工开采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其中松散层变形是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生态修复和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护所关注的重点,获得沉陷变形参数对推动开采减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该研究方向近30年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现状趋势量化统计与分析,详细地阐述了该方向的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沉陷成因、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原位实测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内容。从多学科交叉促进理论研究发展、多方法联合建立高精度动态监测、发展与创新测试装备和技术等方面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空-天-地-孔”一体化监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以期通过多维度、网格化立体数据的获取,进一步掌握松散层内部变形特征与传递机理,为实施“源头控制”和“过程治理”理念和评价废弃矿井CO_(2)封存地质条件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层变形 文献计量 矿区复垦 开采沉陷 高潜水位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破坏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蔚斐 张通 +3 位作者 刘文杰 谭辉 杨鑫 于祥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4,共9页
现有对煤样破坏特征的研究存在力学参数测试较单一、应力加载方向局限性较大等问题,在反演真实地质情况下数值模拟效果存在偏差,并且对煤岩动力灾害和冲击倾向性判定是基于现场实验进行的宏观研究,对于真三轴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的... 现有对煤样破坏特征的研究存在力学参数测试较单一、应力加载方向局限性较大等问题,在反演真实地质情况下数值模拟效果存在偏差,并且对煤岩动力灾害和冲击倾向性判定是基于现场实验进行的宏观研究,对于真三轴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的破坏特性机理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陕西彬长胡家河煤矿工程地质为研究背景,利用高频振动采集及孔内成像三轴动静载实验系统设计了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真三轴实验,对煤样破坏特征、峰值强度特性、声发射响应特征和分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破坏模式均为拉-剪复合破坏,煤样宏观裂纹的起裂破坏大多发生在强度相对较低的煤样中;各煤样均为轴向应力不断增加,各水平应力在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为煤样提供了拉应力,导致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各表面破坏形态显著不同。②3种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峰值破坏阶段的应力存在明显差异,标准差达4.35 MPa,占峰值强度平均值的29.25%,当应力载荷超出3种应力路径峰值强度平均值14.87 MPa时,煤样均发生破坏。③在高静载作用下,煤样初始受载后孔隙压密,内部结构较均匀,无裂隙扩展使得在初始阶段损伤变量为0;在损伤稳定发展阶段,煤样内部孔隙达到极限状态发生破裂形成微裂隙,损伤变量为0.04~0.17;在加载过程中微裂隙迅速发育、扩展并汇集成裂隙网,煤样出现宏观破坏,煤样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在损伤加速发展阶段损伤变量呈先急剧增加后平稳的趋势,最大损伤变量达1.0。当煤样受力失稳发生拉-剪破坏后,声发射能量出现突增现象;当声发射能量与损伤变量曲线交汇时煤样开始破裂,声发射能量与煤样破坏具有良好的耦合性。④在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煤样分形维数越大,破碎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冲击地压 卸荷应力路径 煤样破坏特征 变形强度 声发射信号 分形维数 力学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0
19
作者 薛生 郑晓亮 +2 位作者 袁亮 来文豪 张玉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4-694,共31页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仍时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不仅能指导防突措施科学的运用、减少防突措施工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煤矿工人的作业安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涉及概率论、统...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仍时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不仅能指导防突措施科学的运用、减少防突措施工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煤矿工人的作业安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涉及概率论、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可以挖掘突出事故和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将机器学习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已得到相对广泛的关注,并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其在突出预测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机器学习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分析其在突出预测中面临的难点并展望其发展方向。首先,简述煤与瓦斯突出假说、发生机理与预测指标选择的研究现状;介绍机器学习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ELM)和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 EL)等算法的应用,以及特征选择和缺失数据填补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突出预测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例如事故与非事故样本的不平衡、数据的指标缺失和机器学习中的小样本等;最后,展望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改进算法性能、优化特征工程和增加样本量等。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有望开发出更为复杂、精准的模型,以提高对突出事故的准确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机器学习 突出预测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M-BBD的多源煤基固废胶结体配比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新元 杨科 +3 位作者 何祥 魏祯 于祥 张继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5,共7页
本工作采用响应面法(RSM)Box-Behnken Design(BBD)模式对脱硫石膏、气化细渣和炉底渣等多源煤基固废进行配比优选,并研究了最优配比胶结体的力学性能、孔隙结构、热稳定性、微观结构等特性。结果表明:(1)气化细渣掺量对胶结体的1 d强度... 本工作采用响应面法(RSM)Box-Behnken Design(BBD)模式对脱硫石膏、气化细渣和炉底渣等多源煤基固废进行配比优选,并研究了最优配比胶结体的力学性能、孔隙结构、热稳定性、微观结构等特性。结果表明:(1)气化细渣掺量对胶结体的1 d强度影响最大,脱硫石膏掺量对胶结体3 d和7 d强度影响最大,两种固废的交互作用对胶结体早期强度影响最显著,表现为负效应;在粉煤灰与矸石质量比为0.4∶1和质量浓度为80%的条件下,获得脱硫石膏、气化细渣和炉底渣的最优质量比为0.2∶0.1∶0.1,并分析了最优配比胶结体的压缩变形和破坏特征。(2)研究了胶结体的微观特性:胶结体内存在密集细颈型封闭孔隙,孔直径范围在5~3.7×10^(5) nm,微孔较少,以中、大孔为主;胶结体在55~65℃和90~120℃区间出现游离水和结晶水的吸热脱水反应,在600~700℃区间出现结构水、羟基水的脱除和水化产物的分解,在800℃累计失重约8%。(3)煤基固废胶结体的水化反应以水泥为主,固废之间未发生化学反应,水化产物为少量短杆状钙矾石相和薄层绒状C-S-H凝胶;钙矾石中少量Al^(3+)被Si^(4+)取代,少量SO_(4)^(2-)被CO_(3)^(2-)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胶结充填体 响应面法 配比优化 微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