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抑郁障碍伴发激越症状的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赵鑫 刘乐伟 +5 位作者 郝明茹 凡豪杰 夏磊 耿峰 莫大明 刘寰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1-747,754,共8页
目的探索抑郁严重程度和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对青少年抑郁障碍(MDD)患者的激越症状预测价值。方法入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91例,根据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估激越程度;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 目的探索抑郁严重程度和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对青少年抑郁障碍(MDD)患者的激越症状预测价值。方法入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91例,根据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估激越程度;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_(24))测定抑郁严重程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测定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测定BDNF。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HAMD_(24)和血浆TSH、BDNF水平与激越程度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激越程度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建立预测模型。结果青少年MDD患者激越程度与HAMD_(24)总分呈正相关(P<0.001);与血浆TSH、BDNF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HAMD_(24)总分和血浆BDNF水平均是激越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HAMD_(24)总分、血浆TSH、BDNF水平均是青少年MDD患者伴发激越症状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三项联合预测模型(AUC=0.889,P<0.001)较单项预测模型预测价值更高(P<0.01)。结论青少年MDD患者伴发激越症状与HAMD_(24)总分和血浆TSH、BDNF水平紧密联系,且三项联合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激越 BDNF 促甲状腺激素 青少年 家庭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2
作者 郝明茹 刘乐伟 +3 位作者 夏磊 耿峰 莫大明 刘寰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0-67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的患病特点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入组14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估患者...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的患病特点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入组14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估患者抑郁症状,以及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测定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7A、IL-1β、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及χ^(2)检验。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14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消瘦、超重及肥胖率分别为9.3%(13/140)、17.9%(25/140)、6.4%(9/140)。四组患者在性别(χ^(2)=8.301,P<0.05)及炎症细胞因子IL-6(H=16.217,P<0.01)、IL-8(H=10.926,P<0.05)、TNF-α(H=7.879,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性别及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后,炎症细胞因子IL-6(F=4.486,P<0.0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消瘦组相比,肥胖组血浆IL-6(Z=-3.843,P_(Bonferroni校正)<0.01)水平更高;与正常组相比,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χ^(2)=8.812,P_(Bonferroni校正)<0.01),肥胖组IL-6水平(Z=-3.023,P_(Bonferroni校正)<0.05)更高。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炎症细胞因子IL-6(OR=2.500,P<0.01)以及男性(OR=11.292,P<0.01)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存在性别差异,肥胖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障碍 肥胖 炎症细胞因子 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参与式绘画治疗对心境障碍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娟 徐莲英 +4 位作者 黄闻 刘蕾 严亚杰 杨德英 王世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93-97,共5页
目的探索家庭参与式绘画治疗对心境障碍青少年情绪调节及亲子关系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0例心境障碍青少年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另予家庭参与式绘画治疗干预,共8次。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 目的探索家庭参与式绘画治疗对心境障碍青少年情绪调节及亲子关系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0例心境障碍青少年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另予家庭参与式绘画治疗干预,共8次。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情绪调节与亲子关系。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情绪调节量表重新评价维度得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维度得分,父母依恋量表信任、沟通维度和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情绪调节量表表达抑制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的绘画治疗可改善心境障碍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增进亲子依恋度,改善家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境障碍 绘画治疗 家庭参与 情绪调节 亲子关系 心理韧性 父母依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