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吴美红 李小虎 +3 位作者 盛茂 陈杏彪 李若梅 张继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43例拟行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后一周内行光谱CT胸部增强扫描。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以及化...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43例拟行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后一周内行光谱CT胸部增强扫描。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以及化疗方案等,测量并记录化疗前后原发肿瘤的最大横截面积最长径,平扫、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CT值,原发肿瘤动、静脉期碘浓度(IC_(AP)、IC_(VP))、40 keV CT值(CT_(40keV AP)、CT_(40keV VP))及能谱曲线斜率(λ_(AP)、λ_(VP)),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碘浓度(AIC_(AP)、AIC_(VP))等。根据RECIST 1.1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依次比较治疗前两组△CT_(AP)、△CT_(VP)、IC_(AP)、IC_(VP)、CT_(40keV AP)、CT_(40keV VP)、NIC_(AP)、NIC_(VP)以及λ_(AP)、λ_(VP)等指标的差异;治疗后两组各指标的差异;以及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治疗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诊断效能,并确定诊断阈值。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效组与无效组N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NIC AUC为0.711,以0.098为诊断阈值,其预测化疗疗效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7%和62.5%。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各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IC_(AP)、CT_(40keV AP)、λ_(AP)及NIC_(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分析对晚期NSCLC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治疗前病灶NIC_(AP)对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探讨病灶密度在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龚义军 袁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病灶密度在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51例,非淋巴结节转移195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及CT图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SM匹配前后实性及部分实性在肺腺癌... 目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病灶密度在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51例,非淋巴结节转移195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及CT图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SM匹配前后实性及部分实性在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组密度为实性、部分实性及纯磨玻璃者分别有42例、7例和2例,非淋巴结转移组则分别有58例、69例和6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灶密度、直径及支气管截断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灶密度及直径为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PSM分析1︰1匹配48对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密度为实性、部分实性及纯磨玻璃者分别有40例、6例和2例,非淋巴结转移组则分别有13例、13例和2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密度在2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因素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SM在均衡变量、减少偏倚后表明,实性及部分实性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而纯磨玻璃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性评分匹配 肺腺癌 淋巴结转移 密度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