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开亚 李如忠 +1 位作者 孙世群 汪家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5,共4页
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 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上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 未确知测度 评价模型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周念清 王燕 +1 位作者 钱家忠 江思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5-869,共5页
论述了湿地氮素通过大气氮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输入途径和植物收获、土壤NH3挥发、反硝化气态损失、淋滤、径流输出等输出过程以及通过固氮作用、矿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出量... 论述了湿地氮素通过大气氮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输入途径和植物收获、土壤NH3挥发、反硝化气态损失、淋滤、径流输出等输出过程以及通过固氮作用、矿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出量化氮与碳、磷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湿地系统内氮迁移量及其与不同环境要素间的关系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探讨了湿地氮循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氮循环 矿化 硝化 反硝化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被引量:20
3
作者 朱明峰 洪天求 叶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3-428,共6页
以BP神经网络为模型,借助Matlab语言对某资源型城市的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来对网络进行训练,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预测未来的指标数据,并利用预测数据对城市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 以BP神经网络为模型,借助Matlab语言对某资源型城市的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来对网络进行训练,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预测未来的指标数据,并利用预测数据对城市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BP神经网络 指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德海相软黏土工程特性与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11
4
作者 于俊杰 许圣华 +3 位作者 冯启 彭博 王继龙 邓永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7-1215,共9页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其下伏软土具有典型的闽东北第四系软黏土沉积特性,独特的内湾地形又使其兼具与传统浙闽沿海软土不同的物理力学特性。本文结合海岸带地质调查结果,通过环三都澳软黏土的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宁德第四系海...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其下伏软土具有典型的闽东北第四系软黏土沉积特性,独特的内湾地形又使其兼具与传统浙闽沿海软土不同的物理力学特性。本文结合海岸带地质调查结果,通过环三都澳软黏土的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宁德第四系海相软土沉积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发现该海相软土具有高压缩性、高液限、高灵敏度的特征,容易受到扰动导致强度的损失,工程建设中及基础设施灾变演化中应加以注意。大量内部孔隙极度发育且亲水性强的硅藻残骸使宁德软土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同时也是令其具备结构性的重要原因,这两点是宁德软土区别于传统软土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软黏土 沉积环境 物理力学性质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淮阳变质带佛子岭群石榴二云母片岩变质PT条件及变质作用
5
作者 李俊杰 王娟 +4 位作者 汤国欣 易子韩 腊晓峰 鲁雨婷 石永红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0-768,共19页
坐落于大别碰撞造山带最北端的佛子岭地区,恰好处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交汇的关键结合区域,其地质构造位置极为重要,是获取两大板块汇聚结构、过程和大别碰撞造山带浅、中层次地质信息的重要单元。前人普遍认为佛子岭地区是一套绿片岩... 坐落于大别碰撞造山带最北端的佛子岭地区,恰好处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交汇的关键结合区域,其地质构造位置极为重要,是获取两大板块汇聚结构、过程和大别碰撞造山带浅、中层次地质信息的重要单元。前人普遍认为佛子岭地区是一套绿片岩相变质复理石建造,但有关其变质岩石学、年代学研究则相对缺乏,不同变质作用下的PT条件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本研究聚焦于石榴二云母片岩,通过对其开展深入的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成分分析、温压条件测定以及变质期次划分,旨在更全面地理解佛子岭地区的变质演化历程及其达到的变质作用高峰级别。基于矿物组合的差异及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本研究采用了传统温压计、视剖面及石榴石钇(Y)温度计等多种温压计算方法,最终确定两期变质作用:1)M1:T=570℃±5℃,P=1.2 GPa;2)M2:T=675℃±5℃,P=1.1 GPa。自M1→M2揭示佛子岭地区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向角闪岩相的转变是一个在等压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其中的变质阶段M2标志着峰期变质作用中PT条件的最低界限。这一现象表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不仅包含了以深俯冲为标志的快速过程,同时也记录了地壳浅部缓慢俯冲的演变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区不同岩性、不同计算手段获得的PT条件,本文认为对于具有上、中地壳物质属性的变泥质石榴二云母片岩,由于其经历了较低级别的变质作用,此时传统温压计的Mg-Fe离子交换受后期变质改造及再平衡作用的影响较小,更可能获得进变质(M1)和退变质(M3)的PT条件,采用相平衡模拟法以及微量元素温度计等手段,或许在复原峰期PT条件(M2)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变质带 佛子岭地区 石榴二云母片岩 视剖面分析 PT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方金生 孙世群 张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03-5106,共4页
针对区域开发的特点与环境影响评价,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由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其具有操作性强、简便和定量化的特点,并以池州经济开发区为例... 针对区域开发的特点与环境影响评价,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由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其具有操作性强、简便和定量化的特点,并以池州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该评价模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池州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处于中等状态,为区域开发规划的制订与调整以及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开发 模糊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地表沉陷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晓铁 何祥亮 +1 位作者 肖华山 孙世群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5期38-41,共4页
针对地表沉陷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沉陷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并用实例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期指导煤矿设计施工并减少地表沉陷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地表沉陷 环境影响 模糊综合评价法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水足迹-LMDI的安徽省水资源压力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熊鸿斌 周银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4-203,共10页
[目的]探究区域水资源压力状态和产生的原因,为区域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三维水足迹模型,利用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定性分析水资源可持续程度,并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结构效应... [目的]探究区域水资源压力状态和产生的原因,为区域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三维水足迹模型,利用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定性分析水资源可持续程度,并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对2007-2016年间安徽省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①2007-2016年间安徽省水足迹总体先增加后下降,其中比例达97.88%~98.73%的内部水足迹中以农业生产用水比例最高且与总水足迹变化趋势一致;2016年安徽省由北向南人均农业用水依次递减,其他类型水足迹以长江流域比例最高;②2007-2016年间安徽省水足迹深度在2~4内波动并最终呈下降趋势且由北向南逐渐递减;2007-2016年安徽省水资源整体可持续利用趋势在增强;③安徽省水足迹各驱动因素中,技术效应为逆向驱动,正向驱动中经济效应贡献值最大。[结论]本文所用三维水足迹模型更能反映安徽省水足迹的实际情况;虽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趋势在增强,但还需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加快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缓解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三维水足迹 足迹深度 水资源可持续指数 LMDI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动态模型群法及其工业取水量预测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保祥 汪家权 +1 位作者 卢朝霞 赵德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5年第3期44-47,共4页
对于信息丰富、数据较多的原始数列,采用灰色动态模型群法进行预测,考虑近期信息对未来的影响,可避免单一灰色模型容易利用不稳定信息的缺陷,使预测精度更加准确。本文介绍灰色动态模型群法的建模原理,并利用该方法对济南市工业取水量... 对于信息丰富、数据较多的原始数列,采用灰色动态模型群法进行预测,考虑近期信息对未来的影响,可避免单一灰色模型容易利用不稳定信息的缺陷,使预测精度更加准确。本文介绍灰色动态模型群法的建模原理,并利用该方法对济南市工业取水量进行了中长期预测。通过与实际值及其它方法对比表明,该方法预测结果可靠,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实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动态模型群 工业取水量 取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探找水方法进展
10
作者 汪雅菲 薛国强 +12 位作者 韩江涛 罗先中 王帮兵 葛粲 徐浩 管后春 汪青松 张凯 王朝 张笑蓉 陶威 张晋喆 刘向红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5-1351,共27页
【研究目的】地下水资源是中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干旱缺水地区,通过找水打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是一项关键的民生工程。本文总结物探找水方法,提高找水打井效率和成功率,以期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提供有效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地下水资源是中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干旱缺水地区,通过找水打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是一项关键的民生工程。本文总结物探找水方法,提高找水打井效率和成功率,以期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提供有效方法。【研究方法】基于水文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学理论,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作者找水经验,系统梳理了直流电法、电磁法、放射法、地震波法、核磁共振法等五类物探找水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系列找水案例,分析了找水勘查物探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归纳分析了不同地质条件下有针对性的物探找水方法。【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物探找水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岩溶发育区、花岗岩层分布区、沉积碎屑岩分布区、红层区和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区等五类地质条件区,总结了有效的物探找水方法。这些成果对于指导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与找水打井工作具有参考价值。【结论】物探找水应结合勘查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场地条件来合理选择物探方法。大量应用案例表明,电阻率法、激电多参数法和地震勘探方法都是有效的找水方法,重力、磁力和放射性方法可作为有效补充。综合物探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找水成功率。横向电阻法在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具有发展潜力。为适应山区、城镇区、厚覆盖区等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区和提高找水效率的需要,物探找水技术方法还需不断创新。正在快速发展的多参数半航空电磁法和地面全息电磁法等新技术将是未来物探找水应用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程 地质调查工程 地球物理方法 找水基本思路 应用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环境下苦草腐解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藕翔 崔康平 +1 位作者 汤海燕 付贤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53-1560,共8页
为探究沉水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腐解对水质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模拟不同生物量沉水植物苦草在高纯水、上覆水及底泥悬浮液环境下的腐解过程及其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N、P等含量在底泥和上覆水环境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为探究沉水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腐解对水质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模拟不同生物量沉水植物苦草在高纯水、上覆水及底泥悬浮液环境下的腐解过程及其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N、P等含量在底泥和上覆水环境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苦草腐解均会导致上覆水及底泥悬浮液中pH先降后升,ρ(DO)急剧降低.在上覆水环境中,pH自7.8降至7.2,再增至8.7;与试验初期相比,ρ(DO)在第10天降低了56%.在底泥悬浮液中,pH自7.8降至7.3,再增至8.3;在第10天ρ(DO)降低了近60%.(2)在上覆水及底泥悬浮液中,苦草腐解以释放有机氮为主,NH_3-N次之;ρ(TP)在试验前期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在试验中期底泥悬浮液环境中ρ(TP)则呈动态平衡,约为1 mg/L.(3)不同生物量(0.1、0.2、0.4 g/L)的苦草腐解后水环境中的营养盐含量有所不同,其中ρ(COD_(Cr))、ρ(TP)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在试验前期ρ(TN)、ρ(NO_2^--N)随着峰值的增大而增大.研究显示,苦草腐解对两种水环境的物化性质有着相似的影响,而对其主要营养盐氮、磷形态的变化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腐解 底泥悬浮液 上覆水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济与环境双重制约性视角探讨安庆市产业结构调整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扬秦 周晓铁 +1 位作者 何祥亮 陶涛 《绿色科技》 201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指出了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之一在于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并用于衡量指导产业结构合理性。通过案例的分析,从经济与环境双重制约性角度对安庆城市近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 环境 环境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新泽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3期207-209,共3页
阐述规划环境影响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及环境特点,论述了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巢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识别,确... 阐述规划环境影响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及环境特点,论述了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巢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识别,确定了主要环境影响识别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巢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规划环评 指标体系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繁昌地区花岗岩成因: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52
14
作者 闫峻 彭戈 +5 位作者 刘建敏 李全忠 陈志洪 史磊 刘晓强 姜子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09-3227,共19页
下扬子繁昌地区出露的三个规模较大的侵入岩体分别是板石岭岩体、浮山岩体和滨江岩体,岩石类型分别以石英二长岩、钾长花岗岩以及花岗岩为主。三个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4.9±1.7Ma、126.4&#... 下扬子繁昌地区出露的三个规模较大的侵入岩体分别是板石岭岩体、浮山岩体和滨江岩体,岩石类型分别以石英二长岩、钾长花岗岩以及花岗岩为主。三个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4.9±1.7Ma、126.4±1.7Ma和124.6±4.7Ma(滨江粗粒花岗岩)及123.0±1.8Ma(滨江花岗斑岩)。下扬子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岩体的形成时代与下扬子沿江地区其它A型花岗岩一致,均属于第三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三个岩体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以及A型花岗岩所特有的Ba和Sr选择性亏损特征。板石岭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2.7~-6.3、6.7~7.4,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2和-6.8。浮山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1.6~-7.9和7.1~9.1,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6和-7.7。滨江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0~-6.6和8.0~10.3,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8和-3.4。综合分析表明,滨江岩体为新元古花岗岩形成的中上地壳深熔的产物,板石岭和浮山岩体的岩浆来源于形成滨江岩体的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不同比例的混合。下扬子沿江地区三个阶段岩浆岩的成因和岩浆物质来源指示了一个较为清晰在拉张强度逐渐增加背景下的深部地质作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中生代 Hf-O 锆石 繁昌 下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怀宁盆地火山岩锆石LA-ICPMS定年 被引量:17
15
作者 闫峻 史磊 +3 位作者 李全忠 刘建敏 刘晓强 姜子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8-1226,共9页
怀宁盆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众多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之一,自下而上发育彭家口组和江镇组火山岩,岩性分别以粗面质凝灰熔岩和粗面安山岩、流纹岩为主。彭家口组样品的SiO2含量分别为61.56%和70.61%,江镇组样品的SiO2含量为61.91%~63.77%,均... 怀宁盆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众多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之一,自下而上发育彭家口组和江镇组火山岩,岩性分别以粗面质凝灰熔岩和粗面安山岩、流纹岩为主。彭家口组样品的SiO2含量分别为61.56%和70.61%,江镇组样品的SiO2含量为61.91%~63.77%,均属于橄榄安粗岩系列,彭家口组样品更加富钾。运用LA-ICPMS对彭家口组和江镇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了206Pb/204Pb加权平均谐和年龄分别为130.0±1.7 Ma(MSWD=0.73)和130.5±1.7 Ma(MSWD=0.78),指示怀宁盆地火山岩为早白垩世的产物,喷发持续时间较短。该年龄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盆地火山岩的年龄一致,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喷发时代集中在135~127 Ma之间,是在强烈拉张的背景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锆石U-PB 定年 怀宁盆地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3
16
作者 宋传中 张国伟 +2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黄文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80,共13页
目的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 目的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与华北板块南缘的陆内构造拼合带,形成于365 Ma±,挤压方向为240→60°;②商丹断裂带在260 Ma±形成,挤压方向为220→40,°以压扁作用为主,正花状构造,显示出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特征;③襄广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在220 Ma±,由185→5°方向与大别造山带斜向汇聚的结果;④殷马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⑤武穴构造对接带是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复合带,是在140 Ma±扬子板块总体由S→N挤压所致;⑥宜鲁构造带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界,为S→N逆冲的叠瓦状推覆构造,上地壳缩短率为52%;⑦郯庐断裂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东端的一条多期活动的剪切带。结论秦岭—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转换、板块构造系统发展、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以及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演化等地质过程;显示出古生代以来逆时针"转动挤压"到"三面围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商丹缝合带 大陆动力学 斜向汇聚 变形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 被引量:24
17
作者 宋传中 张国伟 +2 位作者 牛漫兰 刘国生 霍立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秦岭北缘洛南—栾川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汇聚-拼合带,具有SW→NE向俯冲兼左旋走滑的性质,并构成叠瓦状构造和双重构造的组合样式。秦岭北缘不同性质的构造组成有规律的图案,其展布方位和运动学方式与板块汇聚的动力学特征... 秦岭北缘洛南—栾川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汇聚-拼合带,具有SW→NE向俯冲兼左旋走滑的性质,并构成叠瓦状构造和双重构造的组合样式。秦岭北缘不同性质的构造组成有规律的图案,其展布方位和运动学方式与板块汇聚的动力学特征极为吻合。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变形岩石主要是中上地壳的产物,岩石有限应变的三轴比为:X∶Y∶Z=8.86∶4.32∶1,应变椭球体为扁椭球状。汇聚因子是:在洛南地区板块汇聚方向为22°,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的夹角为73°;在栾川地区板块汇聚方向为31°,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的夹角为82°,显示出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南缘的碰撞和拼合具有典型的斜向汇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斜向汇聚 汇聚因子 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水华暴发期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性氮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36
18
作者 姜霞 钟立香 +1 位作者 王书航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8-1163,共6页
2008年4-10月,连续对巢湖8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氮形态在水华暴发过程中的变化,估算了水-沉积物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上覆水中NH4^+-N含量随水华暴发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溶解性总氮(DTN)... 2008年4-10月,连续对巢湖8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氮形态在水华暴发过程中的变化,估算了水-沉积物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上覆水中NH4^+-N含量随水华暴发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在水华暴发后明显升高,而NO3^--N含量只在水华暴发严重时才明显减少.在大规模水华暴发前(4-5月)上覆水中DTN的主要组成部分是NO3^--N和NH4^+-N,在水华暴发后则是溶解性有机氮(DON).间隙水中PDTN以NH4^+-N为主,其浓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DON在水华暴发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量计算结果表明,沉积物作为NH4^+-N的“源”一直由间隙水向上覆水释放,西半湖扩散通量在13.06-32.94mg/(m^2·d)之间,东半湖扩散通量在4.54-17.41mg/(m^2·d)之间.沉积物-水界面交换是湖泊营养盐重要的补充途径,为水华持续暴发提供营养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暴发 水-沉积物界面 氮形态 通量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谭山岩体成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冉 闫峻 +2 位作者 李全忠 刘晓强 王思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43,共17页
皖南地区广泛发育燕山期岩浆岩,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年龄分别为152~136 Ma和136~122 Ma。谭山岩体是其中一个出露面积较大的复式岩体,主要发育两个侵入期次,分别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二长花... 皖南地区广泛发育燕山期岩浆岩,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年龄分别为152~136 Ma和136~122 Ma。谭山岩体是其中一个出露面积较大的复式岩体,主要发育两个侵入期次,分别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28.5±1.7~126.7±1.7 Ma,而钾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28.2±1.6 Ma,均为晚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谭山岩体两种类型的岩性均表现出富碱、富铁、高Ga/Al比值、强烈亏损Ba、Sr,并具显著的Eu负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类岩石中锆石具有相似的Hf-O同位素组成,ε_(Hf)(t)值变化范围介于-8.04^-2.47之间,δ^(18)O值介于8.2‰~9.6‰之间,Hf-O同位素组成与下扬子广泛发育的新元古代地体中的锆石Hf-O同位素变化范围基本一致,指示谭山岩体的岩浆起源于高温低压环境,主体为下扬子中元古代增生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混合,指示本地区在燕山期晚阶段岩浆作用期间处在强烈拉张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HF-O同位素 岩浆岩 成因 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春季巢湖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氮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钟立香 王书航 +1 位作者 姜霞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32-2137,共6页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依据,以春季巢湖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氮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并研究了这4种形...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依据,以春季巢湖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氮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并研究了这4种形态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凯氏氮含量(TKN)在1004~2285mg·kg-1之间,各形态氮含量大小为HN>EN>RN>FN,占总提取态氮比例分别为78.32%、11.50%、9.76%、0.42%。酸解氨基酸态氮是可矿化态氮最有效贡献者,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最优"方程为y=0.696AAN-108.918。连续提取法测得总氮值(TSEN)比用凯氏半微量法测得总氮值(TKN)偏小,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TSEN可替代半微量凯氏法测得的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 氮形态 沉积物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