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合肥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
作者 方丹飞 倪秀峰 +4 位作者 戴豪杰 韦钊 彭书传 陈天虎 王继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6-22,共7页
为了认识PM_(2.5)和PM_(10)污染特征,收集了2014年合肥市10个大气监测站点逐时监测数据,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大气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2014年合肥市PM_(2.5)和PM10年平均浓度分别为(73.3±14.9)和(115±7.... 为了认识PM_(2.5)和PM_(10)污染特征,收集了2014年合肥市10个大气监测站点逐时监测数据,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大气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2014年合肥市PM_(2.5)和PM10年平均浓度分别为(73.3±14.9)和(115±7.41)μg/m3,细颗粒物超标严重,且颗粒物污染整体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6月份出现的污染高峰主要源于当地秸秆焚烧。全年表现周六PM_(2.5)和PM_(10)浓度最高(分别为(88.8±77.8)和(136±90.2)μg/m^3,周三浓度最低(分别为(63.0±33.8)和(103±45.2)μg/m^3),但春季表现为工作日高周末低的"周末效应",其他季节则呈现相反的"周末效应"。昼夜间PM_(2.5)和PM10浓度均呈现双峰趋势,机动车排放和夜间餐饮等活动是关键影响因素。空间上,老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新城区严重,城市北边地区较南边污染严重。大气颗粒物与4种气态污染物(SO_2,NO_2,CO和O_3)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气态污染物对合肥市大气颗粒物尤其PM_(2.5)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PM10 周末效应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黄镇—凉亭河一线宿松变质杂岩岩石学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及与高压榴辉岩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仅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压范围为t=398~613℃和p=0.61~1.53GPa,平均温压值为t=517℃±50℃和p=1.03±0.21GPa。该变质杂岩未显示任何蓝片岩相的变质特征,其内部也没有温度分带或连续变化的趋势。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的峰期变质条件,它们压力差至少可达p=0.92GPa,温度差可能在t=45℃,两者应在构造作用下叠置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南部 榴辉岩 石榴云母片岩宿松变质杂岩 峰期变质温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