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钼基材料的强韧化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1
作者 罗来马 周宇芬 +4 位作者 章宇翔 昝祥 刘家琴 朱晓勇 吴玉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5-537,共13页
钼材料具有导热导电性能好、高强度、高熔点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例如,在核能和航空航天工业中用于制造聚变反应器转向器部件和导弹燃烧室等,在机械工业中用做刀具等零件。但是,当钼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时,其抗蠕变性能、高温强度以... 钼材料具有导热导电性能好、高强度、高熔点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例如,在核能和航空航天工业中用于制造聚变反应器转向器部件和导弹燃烧室等,在机械工业中用做刀具等零件。但是,当钼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时,其抗蠕变性能、高温强度以及抗氧化性能都会显著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材料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钼基材料的强韧性,包括合金化、第二相弥散和大塑性变形,介绍了这些方法的机理和对钼材料的改善效果,并对未来钼基材料强韧化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基材料 强韧性 合金化 第二相弥散 大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相成分改性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宇 朱晓勇 +3 位作者 昝祥 罗来马 刘家琴 吴玉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3,共8页
系统地论述了第二相成分改性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在碳化钨(WC)基硬质合金中添加第二相元素或化合物成分改性硬质合金的作用机理、改性剂种类及力学性能,并分析总结了掺杂第二相对硬质合金力学性能的提升机制。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添... 系统地论述了第二相成分改性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在碳化钨(WC)基硬质合金中添加第二相元素或化合物成分改性硬质合金的作用机理、改性剂种类及力学性能,并分析总结了掺杂第二相对硬质合金力学性能的提升机制。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添加剂成分改性硬质合金作用效果不同,分类对比了不同添加剂和制备方法对硬质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质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主要与晶粒细化程度和显微界面结构有关,添加的第二相能够与WC基体形成一定的配位结构,有效抑制WC晶粒生长,从而使合金性能获得提升。最后总结了当前第二相成分改性硬质合金的发展瓶颈和仍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第二相 改性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钨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萍 魏学峰 +3 位作者 聂爱琴 段自豪 周玉峰 薛克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单道次纯钨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的变形特点,并对比等径角挤压工艺和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经过Bc路径4道次变形后的应变积累和分布特点。同时,为验证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开展了物理实验。结果表明,闭塞式...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单道次纯钨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的变形特点,并对比等径角挤压工艺和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经过Bc路径4道次变形后的应变积累和分布特点。同时,为验证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开展了物理实验。结果表明,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变形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镦粗成形阶段、剪切变形阶段和最终成形阶段。3种工艺经4道次变形后均发生较大的应变积累,但是由于闭式模膛对试样头部的镦粗作用,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经过4道次变形后等效应变量最大,且等效应变分布最均匀。通过对模具应力的分析,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和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可以有效解决等径角挤压工艺冲头偏载问题,且试样经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变形后具有较大的静水压力,提高了纯钨塑性,有利于进行多道次变形。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变形后的试样可分为4个区域:剪切变形区、伸长变形区、头部小变形区和尾部未变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式双通道等径角挤压工艺 数值模拟 等效应变 均匀性 冲头偏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横向外凸筋多楔轮旋压成形规律及工艺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萍 胡传鹏 +2 位作者 杨卫正 代光旭 薛克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3-159,共7页
为解决带较高横向外凸筋的多楔轮需整体成形三凸筋且凸筋部位难成形的问题,采用多道次旋压成形工艺方案并采用基于SIMUFACT的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成形过程进行研究.基于旋压成形工艺理论分析,建立了旋压成形有限元模型.模... 为解决带较高横向外凸筋的多楔轮需整体成形三凸筋且凸筋部位难成形的问题,采用多道次旋压成形工艺方案并采用基于SIMUFACT的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成形过程进行研究.基于旋压成形工艺理论分析,建立了旋压成形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圆形板坯成形过程中应力、应变场分布,分析了第1至4道次旋压成形过程中材料塑性流动规律.总结了不同旋压设备工艺参数下零件成形效果,分析表明不同旋轮进给速度与摩擦系数对多楔轮凸筋充填效果和成形载荷存在较大影响.并以旋轮进给速度、摩擦系数、芯模转速为自变量,建立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获得每种工艺方案下最大成形载荷、凸筋充填程度数据.结合灰色理论对带横向外凸筋多楔轮旋压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证明了在较小的旋轮进给速度与摩擦系数下能够保证凸筋的充填质量和零件整体的成形效果,在CDC-S100E/R4旋压机上进行了试验,成功将初始板坯由3.0 mm整体增厚到3.4 mm,凸筋部位增厚到6.9 mm,验证了该成形方案与灰色系统理论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横向外凸筋多楔轮 旋压成形 有限元分析 正交实验 灰色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单晶沿不同取向压缩的变形机制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钊 李亨 +2 位作者 周恒 徐圆义 石文超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207,共6页
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沿C轴以及<1010 >(垂直C轴)方向进行单轴压缩的模型,结合两种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镁单晶沿不同取向压缩的微观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沿C轴压缩时模型的压缩弹性模量较大,说明该取向难变形。且该模型先... 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沿C轴以及<1010 >(垂直C轴)方向进行单轴压缩的模型,结合两种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镁单晶沿不同取向压缩的微观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沿C轴压缩时模型的压缩弹性模量较大,说明该取向难变形。且该模型先发生基面不全位错滑移(柏氏矢量b1^→=1/3<1010 >)以及锥面位错滑移(柏氏矢量b2=1/6<0223 >),其次在位错畸变区形核产生{1011}孪晶。此外,在晶体内部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1011}孪晶变体。沿垂直C轴方向压缩过程中,首先会形成大量的紊乱点,为位错以及孪晶的产生提供形核点。进一步加载时,会出现{1012}孪生过程,且{1012}孪晶迅速吞噬基体,模型变为沿C轴方向压缩变形,最后在位错堆积的畸变区形核生成{1011}二次孪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单晶 取向 塑性变形机制 孪生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旋压增厚成形工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薛克敏 杨卫正 +1 位作者 代光旭 李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151,共7页
针对汽车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外缘为原始板厚的3~5倍的特点,以SIMUFACT软件分析为手段,对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多道次旋压增厚成形工艺进行研究.基于旋压增厚成形工艺的理论分析,设计出多道次旋压增厚模具并建立了旋压增厚成形有限元模型.... 针对汽车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外缘为原始板厚的3~5倍的特点,以SIMUFACT软件分析为手段,对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多道次旋压增厚成形工艺进行研究.基于旋压增厚成形工艺的理论分析,设计出多道次旋压增厚模具并建立了旋压增厚成形有限元模型.以第1道次旋压增厚成形为例,分析了成形过程中应力场分布及板坯的变形情况.同时在板坯表面设置4个测量点分析第1道次旋压增厚成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从而总结出第2至5道次的旋压增厚成形规律.以旋轮进给速度、摩擦系数、芯模转速为自变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获得最大成形载荷、增厚程度数据.结合灰色理论对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旋压增厚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在CDC-4S80旋压机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旋压增厚过程中板坯所受径向力最大、切向力次之、轴向力最小;较小的摩擦系数与旋轮进给速度有利于提高零件的成形质量;通过物理试验成功将板坯外缘由3 mm增厚到10.5 mm,验证了该成形方案与灰色系统理论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质量飞轮驱动齿盘 旋压增厚成形 金属流动 增厚程度 灰色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跳数路由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丁煦 韩江洪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17-1622,共6页
文章研究了最小跳路由下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模和优化问题,分析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路的拓扑连通性,并依据Dijkstra算法给出了该网络的最小跳数路由算法。在给定数据路由的前提下,提出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针对能量补给设备... 文章研究了最小跳路由下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模和优化问题,分析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路的拓扑连通性,并依据Dijkstra算法给出了该网络的最小跳数路由算法。在给定数据路由的前提下,提出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针对能量补给设备驻站时间比的优化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易于求解的线性规划问题,最终得到无线传感器节点和无线能量补给设备的工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能量补给 拓扑 最小跳数路由 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铲旋工艺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萍 代光旭 +3 位作者 杨卫正 胡传鹏 吴超 薛克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9-725,共7页
针对含法兰盘双筒形零件内筒成形的铲旋工艺,设计了一种半封闭式双铲旋轮结构,基于Simufact软件平台建立三维铲旋刚塑性有限元模型,对铲旋工艺的成形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CDC-60型旋压机床进行试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铲旋成形过程中,... 针对含法兰盘双筒形零件内筒成形的铲旋工艺,设计了一种半封闭式双铲旋轮结构,基于Simufact软件平台建立三维铲旋刚塑性有限元模型,对铲旋工艺的成形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CDC-60型旋压机床进行试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铲旋成形过程中,变形区的金属始终处于受力不均、受挤压的状态,从而发生轴向、径向、切向的位移,并产生轴向长高、径向增厚的效应.在铲旋成形后期,底部金属所受小变形区的阻力作用增强,使其径向增厚受阻,从而在筒壁内侧出现了欠料缺陷,而且进给距离越大,其增厚效应和欠料缺陷越明显.试验所得旋轮内筒的有效高度和壁厚分别为35.0、6.9 mm,超过铲旋厚度的15和3倍,试模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误差小于10%,从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和半封闭式铲旋轮结构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旋 半封闭铲旋轮 增厚效应 欠料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X(X=Cl、Br、I)新型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家琴 吴玉程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9-1017,共9页
铋系半导体Bi OX(X=Cl、Br、I)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合适的禁带宽度而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光催化材料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体系。本文首先针对Bi OX(X=Cl、Br、I)光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 铋系半导体Bi OX(X=Cl、Br、I)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合适的禁带宽度而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光催化材料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体系。本文首先针对Bi OX(X=Cl、Br、I)光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综述了国内外解决上述关键问题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微结构调控、半导体复合、贵金属沉积、离子掺杂和表面敏化等,并针对纳米结构Bi OX(X=Cl、Br、I)负载于合适载体上实现固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从而对基于Bi OX(X=Cl、Br、I)新型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述,最后展望了Bi OX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X(X=Cl、Br、I) 半导体 光催化 改性 固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液压机的3D打印模型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翟华 陈睴 +2 位作者 李贵闪 王玉山 严建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6-98,104,共4页
由于液压机零件多、尺度大,新产品研发、销售展示和教学实验中,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以三梁四柱液压机为例,从3D打印模型的机械强度、刚度、稳定性、材料节约性、整体美观性、实用性等要求出发,对模型结... 由于液压机零件多、尺度大,新产品研发、销售展示和教学实验中,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以三梁四柱液压机为例,从3D打印模型的机械强度、刚度、稳定性、材料节约性、整体美观性、实用性等要求出发,对模型结构优化、模型结构拆分打印、以及支撑结构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液压机3D打印模型的结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机 3D打印 模型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EC数据增强和FRFT下的轴承故障诊断
11
作者 丁煦 吴俊杰 +1 位作者 徐娟 朱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217,共6页
针对目前轴承行业故障分析诊断中普遍存在故障数据来源较少、涉及所属工况较多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基于MFEC(Mean Filling and Energy Conservation)的数据增强算法。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时域重采样;并使用重采样后信号的均值填充来保... 针对目前轴承行业故障分析诊断中普遍存在故障数据来源较少、涉及所属工况较多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基于MFEC(Mean Filling and Energy Conservation)的数据增强算法。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时域重采样;并使用重采样后信号的均值填充来保证信号的采样长度不变;由于信号的能量会发生改变,防止对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置参数调整幅值使之能量守恒。之后对扩充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得到不同阶次的一维信号。最后将这些一维信号作为深度学习网络(VGG-16)的输入,在神经网络中学习训练,实现轴承的故障诊断。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增加样本的数量及其多样性,并且不同阶次的处理信号对不同故障类型的诊断具有良好的针对性,有效提高故障诊断的分类效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数据增强 均值填充 FRFT VGG-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板各向异性行为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亨 周雨威 +1 位作者 钱凌云 朱子青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通过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实验研究了AZ31B镁合金板材在拉伸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行为,发现实验用镁板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方向的屈服强度最大差值约为24 MPa,且材料的厚向异性系数均大于2。基于实验结果标定了Hill48和Yld2000-2d两... 通过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实验研究了AZ31B镁合金板材在拉伸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行为,发现实验用镁板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方向的屈服强度最大差值约为24 MPa,且材料的厚向异性系数均大于2。基于实验结果标定了Hill48和Yld2000-2d两种各向异性屈服函数,并选用组合型Swift-Voce准则描述了材料的硬化行为。为了评估塑性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刚性凸模胀形实验。通过用户子程序VUMAT将模型嵌入到ABAQUS中进行胀形模拟,并将两种模型预测的力-位移曲线和塑性应变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ill48模型高估了镁合金板材的成形力,且无法兼顾材料的受力情况和应变变化;而Yld2000-2d模型可以同时较好地描述镁合金板材的应变和成形载荷,其应变预测相对误差为3.7%,载荷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板 各向异性 屈服准则 数值模拟 胀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0铝合金双滚轮滚压包边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萍 井碧臣 +2 位作者 黄彪 杨卫正 薛克敏 《精密成形工程》 2018年第2期92-98,共7页
目的研究双滚轮滚压包边工艺在1100铝合金包边成形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和L16(45)的正交模拟试验,研究1100铝合金双滚轮滚压包边过程中翻边高度、TCP-RTP距离、滚轮半径、圆角大小及滚压速度等因素对包边成形情况的影响规... 目的研究双滚轮滚压包边工艺在1100铝合金包边成形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和L16(45)的正交模拟试验,研究1100铝合金双滚轮滚压包边过程中翻边高度、TCP-RTP距离、滚轮半径、圆角大小及滚压速度等因素对包边成形情况的影响规律,以及各因素对波浪起皱量及伸缩量的影响趋势,分析缺陷产生机理。结果各工艺参数对波浪起皱量和伸缩量的影响显著性排序分别为:翻边高度>TCP-RTP值>滚轮半径>圆角半径>滚压速度;圆角半径>滚压速度>翻边高度>滚轮半径>TCP-RTP值。双滚轮滚压包边中使1100铝合金板材产生波浪起皱和伸缩量的临界应力分别为30和20 MPa。结论根据正交试验结果选取最优参数组合进行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波浪起皱系数与伸缩系数分别为4.20%和4.98%,成形质量较高,证明了双滚轮滚压包边的工艺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压包边 双滚轮 1100铝合金 有限元模拟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酞菁铁/MXene复合阴极的制备及电芬顿降解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14
作者 刘会来 李志豪 +1 位作者 孔德峰 陈星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I0006,I0007,共11页
研发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的电极材料,是实现电芬顿体系高效降解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物的关键。本工作以MXene材料作为载体负载酞菁铁(Fe Pc),制备了Fe Pc/MXene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其作为阴极催化剂构建的电芬顿体系对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 研发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的电极材料,是实现电芬顿体系高效降解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物的关键。本工作以MXene材料作为载体负载酞菁铁(Fe Pc),制备了Fe Pc/MXene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其作为阴极催化剂构建的电芬顿体系对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进行降解。负载Fe Pc后,纳米复合材料依然保持手风琴状的片层结构,并且表面略粗糙,层间间距变小;Fe Pc/MXene中Fe Nx的配位数约为4,且Fe Pc与MXene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在构建的电芬顿体系中,Fe Pc/MXene电极在50 min内对SDM的降解率达到97.2%,且在较宽的p H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降解性能显著提高主要归因于复合材料中引入Fe N4增强了O_(2)电催化还原为H_(2)O_(2)的活性。电芬顿体系主要通过自由基(·OH和·O_(2)^(–))与非自由基(1O_(2))共同降解SDM。利用前沿轨道理论和Fukui函数阐明了SDM被不同活性物种攻击的位点,降解途径主要有苯环的羟基化、苯环上氨基的氧化、C–S和S–N键断裂。此外,循环和离子浸出实验证明所制备的阴极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FePc/MXene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活性氧物种 降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充电的WSNs网络SIC干扰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严琦琪 丁煦 +2 位作者 王丁玎 石雷 韩江洪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67,共9页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开放信道中的通信干扰与节点能源有限问题严重制约传感器网络性能。研究在星型拓扑结构下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用户介入通信干扰管理技术,旨在提高系统吞吐量、频谱和功率利用率,延长网络生命周...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开放信道中的通信干扰与节点能源有限问题严重制约传感器网络性能。研究在星型拓扑结构下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用户介入通信干扰管理技术,旨在提高系统吞吐量、频谱和功率利用率,延长网络生命周期。首先针对多用户介入的通信干扰管理技术提出一种启发式的功率分类算法实现并发通信传感器节点的分簇,并对其分类效果进行验证。其次,结合并发无线通信中节点行为特征,引入无线能量补给设备,构建以最大化能量补给设备驻站时间比为目标的跨层优化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等优性的线性规划问题,进而求解得到无线传感器节点和无线能量补给设备的优化工作策略。仿真和实验证明,在维持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的前提下,采用并发通信的干扰管理策略和无线能量补给后,网络的通信能力和功率利用率都得到提升,该仿真场景下充电小车驻站时间占比ηs能达到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信干扰管理 单基站单跳 无线能量补给设备 跨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P(Fe_2P)纳米颗粒/氮掺杂碳纳米复合结构的控制合成与电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章昱 张勇 +6 位作者 王岩 崔接武 刘家琴 舒霞 秦永强 陈传胜 吴玉程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0-237,共8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一步合成铁离子改性、植酸掺杂的聚苯胺,在800~900℃氩氢还原气氛下,将电催化析氢性能良好的磷化铁与磷化亚铁颗粒,负载在高温裂解聚苯胺高分子生成的网络多孔碳骨架上。制备了FeP(Fe_2P)纳米颗粒/多孔氮掺杂碳(NC)复合... 采用溶液聚合法一步合成铁离子改性、植酸掺杂的聚苯胺,在800~900℃氩氢还原气氛下,将电催化析氢性能良好的磷化铁与磷化亚铁颗粒,负载在高温裂解聚苯胺高分子生成的网络多孔碳骨架上。制备了FeP(Fe_2P)纳米颗粒/多孔氮掺杂碳(NC)复合催化剂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了催化剂的微观结构。样品的催化性能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850℃条件下,得到的催化剂同时具有最好的电解水析氢及氧还原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磷化铁 电解水 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层状材料的韧化机理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家琴 陈翔 +5 位作者 谭晓月 王武杰 吴眉 罗来马 朱晓勇 吴玉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31-2339,共9页
面对核聚变装置中极端恶劣的服役环境,钨材料的脆性属性已经成为限制其作为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应用的主要因素。层状增韧作为一种结构增韧方式,属于外韧化增韧机制,被认为是改善脆性材料韧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钨作为核聚变装置... 面对核聚变装置中极端恶劣的服役环境,钨材料的脆性属性已经成为限制其作为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应用的主要因素。层状增韧作为一种结构增韧方式,属于外韧化增韧机制,被认为是改善脆性材料韧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钨作为核聚变装置用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时面临的挑战及其局限性,突出层状增韧的必要性。阐明层状增韧机制的缘由和特点,指出其韧化机制包括弱界面、强界面增韧和塑性中间层增韧。结合层状增韧机制,归纳和总结当前钨层状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聚变装置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外韧化 层状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DOT:PSS电极的柔性透明IPMC材料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常龙飞 杨海林 +3 位作者 金珂 沈锦杰 朱子才 胡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4-201,共8页
透明柔性功能材料对于现代机械电子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工作通过结合溶液浇铸法和滚涂法探索了Nafion/IL基体膜、PEDOT:PSS电极的透明IPMC材料制备工艺,研究了其力电特性及电致动性能规律,并针对主要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正交优化,对... 透明柔性功能材料对于现代机械电子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工作通过结合溶液浇铸法和滚涂法探索了Nafion/IL基体膜、PEDOT:PSS电极的透明IPMC材料制备工艺,研究了其力电特性及电致动性能规律,并针对主要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正交优化,对Nafion/IL基体膜厚度、每侧PEDOT:PSS电极滚涂量、浸泡在IL中的热压时间以及糙化程度的影响水平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正交优化参数制备的透明IPMC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电化学特性以及力学特性。本工作制备的透明IPMC在5 V电压作用下最大尖端位移峰-峰值可达11.824 mm,且具有高频响应特性,有效响应频率高达100 Hz。本工作对丰富IPMC制备工艺方法、推动IPMC材料在透明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IPMC Nafion/IL膜 PEDOT:PSS 溶液浇铸法 滚涂 驱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MS技术热温差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标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梦飞 刘亚伟 +3 位作者 杨露露 谷永先 胡国俊 吕品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9年第2期102-104,共3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热温差式流量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了标定。通过MEMS技术加工制作出流量传感器。芯片结构包括中间热源电阻器、上下游测温电阻器及环境电阻器。热源电阻器和上下游测温电阻器悬空布置,热源的工作模... 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热温差式流量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了标定。通过MEMS技术加工制作出流量传感器。芯片结构包括中间热源电阻器、上下游测温电阻器及环境电阻器。热源电阻器和上下游测温电阻器悬空布置,热源的工作模式为恒温差。流量值通过设计的硬件检测系统处理,通过串口传输至上位机,上位机上通过MATLAB对控制系统输出的数字量进行拟合标定。经过测试,设计的传感器标定后输出特性良好,能够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流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技术 流体传热式 MATLAB软件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试验的铝合金轮毂薄弱区域性能与组织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圆义 李亨 +3 位作者 王振 李明 石文超 吴玉程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89,共7页
为研究轮毂成形工艺对通风孔即薄弱区域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等效应变的等效试验方法。运用Deform-3D软件建立轮毂两步锻造模型,研究坯料整体以及薄弱区域的变形规律,根据薄弱区域等效应变设计单向压缩试验,对比... 为研究轮毂成形工艺对通风孔即薄弱区域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等效应变的等效试验方法。运用Deform-3D软件建立轮毂两步锻造模型,研究坯料整体以及薄弱区域的变形规律,根据薄弱区域等效应变设计单向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了试样截面不同区域的变形规律、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试样表面区域晶粒尺寸最大,芯部和对角线区域晶粒得到不同程度细化,芯部与薄弱区域应力状态相似,等效应变相同。通过等效试验,能够较好的等效薄弱区域的变形。与初始坯料相比,通过锻造加工过程,薄弱区域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77.1和6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造铝合金轮毂 等效应变 薄弱区域 有限元分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