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补锂法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2
1
作者 卞都成 刘树林 田院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4,共4页
以废旧磷酸铁锂(Li Fe PO_4)正极材料为原料,经过热处理除杂和固相补锂后,利用碳热还原反应重新获得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Li Fe PO_4/C正极材料。测试结果表明,补加物质的量分数为10%的Li2CO_3和质量分数为25%的葡萄糖可获得结晶度良好、... 以废旧磷酸铁锂(Li Fe PO_4)正极材料为原料,经过热处理除杂和固相补锂后,利用碳热还原反应重新获得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Li Fe PO_4/C正极材料。测试结果表明,补加物质的量分数为10%的Li2CO_3和质量分数为25%的葡萄糖可获得结晶度良好、无杂质的Li Fe PO_4/C正极材料,且能有效弥补其可循环锂的损失。在0.1C和20C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9.6 m A·h/g和86.9 m A·h/g,在10C倍率下,经1 000次循环后,再生Li Fe PO_4正极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91%。说明该方法可有效处理废旧Li Fe PO_4电池,为大规模循环再利用废旧Li Fe PO_4正极材料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补锂 再生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矿石化学浸提脱镁过程研究
2
作者 田文祥 窦焰 +3 位作者 崔鹏 沈浩 郑之银 刘荣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0-54,共5页
以磷硫混酸化学浸提选择性脱除磷矿石中镁杂质过程为对象,研究脱镁过程中磷矿石的磷、镁、钙、铁、铝、钾、钠等元素含量及其微观物理结构变化规律,为磷矿石脱镁预处理提供基础数据。设计了正交实验并得到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0℃,搅... 以磷硫混酸化学浸提选择性脱除磷矿石中镁杂质过程为对象,研究脱镁过程中磷矿石的磷、镁、钙、铁、铝、钾、钠等元素含量及其微观物理结构变化规律,为磷矿石脱镁预处理提供基础数据。设计了正交实验并得到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0℃,搅拌速率300 r/min,液固比5∶1 cm^3/g,p H值2—3,反应时间30 min。采用扫描电镜(SEM)、化学分析、低温N_2吸附(BET)等方法对脱镁过程中产物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表明:脱镁过程中化学反应导致磷矿石变得疏松多孔;主要组成脱除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各异,Mg O脱除率高且含量持续下降,P_2O_5和Ca O含量基本不变,Fe_2O_3,Na_2O和K_2O脱除率低,Al_2O_3脱除率逐步提高;随着反应时间增长,磷矿石的比表面积与孔容均增大,而粒径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石 浸提 脱镁 化学反应 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酞菁钴-苯甲酸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安东 肖政国 +1 位作者 宋瑛林 王燕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95,共6页
以1,8,15,22-四氨基酞菁钴(CoTAPc)和苯甲酸功能化石墨烯(BFG)为原料,通过酰胺反应制备CoTAPc-BFG复合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证明CoTAPc与BFG之间是通过酰胺共价键结合的.利用Z扫... 以1,8,15,22-四氨基酞菁钴(CoTAPc)和苯甲酸功能化石墨烯(BFG)为原料,通过酰胺反应制备CoTAPc-BFG复合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证明CoTAPc与BFG之间是通过酰胺共价键结合的.利用Z扫描技术测定了CoTAPc、BFG和CoTAPc-BFG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吸收系数,β值分别为1.4×10^(-11),2.1×10^(-10)和6.0×10^(-10) m·W^(-1).与CoTAPc和BFG本体相比,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钴 石墨烯 复合材料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负载UiO-66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雪霆 吴晶晶 +1 位作者 顾星 魏凤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125,共5页
采用一锅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了金属银纳米粒子负载高稳定性UiO-66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基复合催化材料,并研究了不同还原剂对其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 采用一锅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了金属银纳米粒子负载高稳定性UiO-66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基复合催化材料,并研究了不同还原剂对其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复合材料用于罗丹明B染料的光催化降解和催化CO_(2)与环氧的环加成反应,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银颗粒负载UiO-66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并且在环氧氯丙烷与CO_(2)的环加成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 纳米银颗粒 光催化 环加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溶剂热法制备不同形貌LiNi_(0.8)Co_(0.1)Mn_(0.1)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兆国 曹骏 杨则恒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77,105,共7页
基于水热/溶剂热法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电极材料,以镍、钴、锰乙酸盐为原料,以六亚甲基四胺为沉淀剂、水或乙醇为溶剂,通过调节溶剂组分控制Ni_(0.8)Co_(0.1)Mn_(0.1)(OH)_(2)(NCM)的成核与生长速率,从而合成两种形貌... 基于水热/溶剂热法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电极材料,以镍、钴、锰乙酸盐为原料,以六亚甲基四胺为沉淀剂、水或乙醇为溶剂,通过调节溶剂组分控制Ni_(0.8)Co_(0.1)Mn_(0.1)(OH)_(2)(NCM)的成核与生长速率,从而合成两种形貌不同的Ni_(0.8)Co_(0.1)Mn_(0.1)(OH)_(2)前驱体,再经过混锂煅烧获得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研究比较了其电化学性能。以水为溶剂通过水热法合成的前驱体样品呈现出由一次片状颗粒紧密堆积组成的长方体状二次颗粒形貌,经混锂煅烧得到的产物表现出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在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89.70 mA·h/g,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为69.72%。以乙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得到球形二次颗粒前驱体,最终得到的产物具有多孔球形结构,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0.5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65 mA·h/g,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镍正极材料 水热 溶剂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蓝与三种芳香族氨基酸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朱燕舞 赖彭亮 +5 位作者 吴笑笑 周洁梅 江欢 王均胜 邓宁 何建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5-821,共7页
本文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蓝(MB)分别与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三种芳香族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在pH 7.4 Tris-HCl缓冲溶液中,MB引起上述三种氨基酸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最大荧光猝灭波长分别位于346、303和282nm。其... 本文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蓝(MB)分别与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三种芳香族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在pH 7.4 Tris-HCl缓冲溶液中,MB引起上述三种氨基酸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最大荧光猝灭波长分别位于346、303和282nm。其荧光猝灭值(F0-F)在一定范围内与MB成正比,用于测定MB具有高灵敏度。通过Stern-Volmer作图及温度的影响,表明MB与三种芳香族氨基酸之间以摩尔比1∶1形成基态复合物,均产生显著的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较强,其中MB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Trp结合,与Tyr和Phe之间的结合过程以静电作用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色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因素对MIL-101(Cr)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染料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徐艳丽 杨汉标 +3 位作者 吕盟盟 陈琪 刘雪霆 魏凤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025-4031,共7页
在多种条件下研究了金属有机框架MIL-101(Cr)对阳离子型染料(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阴离子型染料(甲基橙、酸性铬蓝K)的吸附性质,主要研究了MIL-101(Cr)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选择性吸附作用。结果表明,中性环境下无论在单组分还是双组分... 在多种条件下研究了金属有机框架MIL-101(Cr)对阳离子型染料(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阴离子型染料(甲基橙、酸性铬蓝K)的吸附性质,主要研究了MIL-101(Cr)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选择性吸附作用。结果表明,中性环境下无论在单组分还是双组分体系中MIL-101(Cr)对阴离子型染料的吸附能力均大于对阳离子型的吸附能力。在p H=3,T=300 K的条件下,选择性系数β可达5.9,但随着p H的增加,选择性系数逐渐降低。相比之下,温度对吸附的选择性影响不大。选择性吸附的机理可以解释为:由于表面带正电荷,MIL-101(Cr)对阴离子型染料产生静电吸引作用;相反,对阳离子型染料的排斥作用而降低了其吸附能力。另外,乙二胺改性提高了MIL-101(Cr)对阴离子型染料的选择吸附性能,而草酸改性降低了选择吸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选择性吸附 阳离子型染料 阴离子型染料 动力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模板法制备中孔LaMnO(3+δ)钙钛矿及其甲烷燃烧催化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郭谨玮 蔡静文 +2 位作者 陈亚中 王琪 崔鹏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69,共5页
利用三维有序结构SBA-15分子筛为硬模板剂,在其孔道内填充La^(3+)、Mn^(3+)柠檬酸络合物,经过焙烧并去除模板剂得到中孔结构的LaMnO_(3+δ)钙钛矿。采用低温氮气物理吸附、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 利用三维有序结构SBA-15分子筛为硬模板剂,在其孔道内填充La^(3+)、Mn^(3+)柠檬酸络合物,经过焙烧并去除模板剂得到中孔结构的LaMnO_(3+δ)钙钛矿。采用低温氮气物理吸附、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LaMnO_(3+δ)进行表征,考察了LaMnO_(3+δ)甲烷燃烧催化性能,并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aMnO_(3+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硬模板法制备的LaMnO_(3+δ)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45.2m2/g),其甲烷起燃温度(T10)和半转化温度(T50)分别为318℃和480℃,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aMnO_(3+δ)的T10和T50分别为380℃和532℃。O2-TPD和XPS表征结果表明,硬模板法制备的LaMnO_(3+δ)存在更多的Mn4+和表面吸附氧物种,其非化学计量比氧更高,使得催化剂具有更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模板 SBA-15 LaMnO3+δ钙钛矿 甲烷燃烧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磷钼基催化剂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布康 王琪 +4 位作者 陈亚中 崔鹏 沈泽斌 张庆红 王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79-1084,共6页
采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制备了一批不同钾含量的KxMo P/Al2O3(x表示K与Mo摩尔比,0≤x≤3)催化剂,考察其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和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 采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制备了一批不同钾含量的KxMo P/Al2O3(x表示K与Mo摩尔比,0≤x≤3)催化剂,考察其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和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铝负载的磷钼氧化物前驱体在850℃经H2气还原制备出了Mo P/Al2O3催化剂,少量添加钾催化剂有较高的甲烷选择性,大量添加钾助剂促进了催化剂表面活泼钼硫物种的生成,使得磷化钼基催化剂有较好的甲硫醇选择性,而过量添加钾又会阻碍了甲硫醇的生成。当n(K)/n(Mo)比在2-2.5之间时,磷化钼基催化剂对该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助剂 磷化钼 高硫合成气 甲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菲咯啉Cu(Ⅱ)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利娟 王燕 何建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74-1380,共7页
以1,10-菲咯啉和5-磺基间苯二甲酸单钠盐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Cu(Ⅱ)配合物,并通过IR、XPS、XRD、TG以及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首次利用该Cu(Ⅱ)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研究其在酸性介质中的电催化析氢活性。采用阴极极化曲线,... 以1,10-菲咯啉和5-磺基间苯二甲酸单钠盐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Cu(Ⅱ)配合物,并通过IR、XPS、XRD、TG以及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首次利用该Cu(Ⅱ)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研究其在酸性介质中的电催化析氢活性。采用阴极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对GPE和Cu(Ⅱ)配合物-GPE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Ⅱ)配合物-GPE电极的析氢电势比GPE电极的析氢电势正移了170 mV,且Cu(Ⅱ)配合物-GPE的交换电流密度是GPE电极的13倍。Cu(Ⅱ)配合物不但能降低析氢反应过程中的过电势,增强电极的催化活性,而且对析氢反应过程中对于电子的转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氢 电催化 碳糊电极 Cu(Ⅱ)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P-H_2O-Na_2SO_4双水相液液相平衡的测定及NRTL方程关联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争志 荆丹琳 +2 位作者 赵旭东 陈亚中 崔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9-1266,共8页
本文测定了303.15~323.15 K的N,N'-二(2-羟丙基哌嗪(HPP)-水-硫酸钠)双水相系统不同浓度时液液相平衡数据,并采用NRTL方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NRTL模型能很好地关联该三元两相物系的相平衡数据,计... 本文测定了303.15~323.15 K的N,N'-二(2-羟丙基哌嗪(HPP)-水-硫酸钠)双水相系统不同浓度时液液相平衡数据,并采用NRTL方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NRTL模型能很好地关联该三元两相物系的相平衡数据,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MSD)和平均相对误差(AAD)分别低于2%和1.5%,除HPP与Na_2SO_4之间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外,其余二元交互参数均会随着温度发生变化,其中Na_2SO_4对H_2O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受温度的影响最明显,313.15 K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2-羟丙基)哌嗪 双水相 液液相平衡 NRT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
12
作者 王幸 李孙峰 +3 位作者 徐艳丽 杨汉标 刘雪霆 魏凤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85-90,共6页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以壳聚糖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致孔剂,在乳化聚合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多孔复合微球,拟将作为营养物质载体用于植物的根部吸收。通过单因素研究,得到了复合微球最佳致孔条件:壳聚糖溶液浓...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以壳聚糖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致孔剂,在乳化聚合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多孔复合微球,拟将作为营养物质载体用于植物的根部吸收。通过单因素研究,得到了复合微球最佳致孔条件:壳聚糖溶液浓度为1.8%~2.0%(质量分数),O/W比例为5∶1,转速为900 r/min,乳化温度为45℃,DBP体积占O/W总体积比例为1∶7.5,浓度为50%(v/v)戊二醛体积占O/W总体积比例为1∶40。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采用透射电镜(TEM)及element mapping检测含N、P、K复合肥成功包裹于壳聚糖微球中;利用元素分析,ICP(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对复合微球的缓释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球形规整度良好;大部分微球直径在50μm左右;微球表面粗糙不平且有部分孔隙结构;微球释放规律符合希古契提出的Higuchi骨架模型,在132 h后释放逐渐趋于平稳,表明制备的复合微球具备良好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肥 壳聚糖 缓释性能 动力学 多孔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羟乙基)-4-(2-羟丙基)哌嗪的合成与表征
13
作者 潘飞 陈晓红 +3 位作者 史成武 魏凤玉 王琪 崔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148,共7页
以1-(2-羟乙基)哌嗪(HEP)和环氧丙烷(PO)为原料合成了1-(2-羟乙基)-4-(2-羟丙基)哌嗪(HEHPP),以热力学参数为基础证明了此合成路线的可行性,对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合成参数进行了优化,在HEP与PO摩尔比为1,反应温度50℃,反应... 以1-(2-羟乙基)哌嗪(HEP)和环氧丙烷(PO)为原料合成了1-(2-羟乙基)-4-(2-羟丙基)哌嗪(HEHPP),以热力学参数为基础证明了此合成路线的可行性,对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合成参数进行了优化,在HEP与PO摩尔比为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80 min的优化参数下制得了HEHPP含量为98.16%的产物。采用NMR和GC-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证明了其即为设计合成的HEHPP,目标产物中的微量杂质主要为原料中所含的哌嗪。采用DSC表征得到HEHPP沸点为192.0℃,凝固点为?48.6℃。所合成的HEHPP为低熔点、无溶剂、低挥发的新型二元有机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羟乙基)-4-(2-羟丙基)哌嗪 1-(2-羟乙基)哌嗪 环氧丙烷 合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Z-Scheme机制的高效可见光驱动的介孔AgI@Fe-MIL-88B-NH2光催化剂(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雪霆 朱洪程 +4 位作者 李缘 王芳 张勇涛 晋冠平 魏凤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5-1266,共12页
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了具有开口结构的介孔Fe-MIL-88B-NH2球壳,据此进一步通过原位反应法合成一种新型具有可见光活性的AgI改性Fe-MIL-88B-NH2微球。与纯的AgI和Fe-MIL-88B-NH2相比,制备的AgI@Fe-MIL-88B-NH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 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了具有开口结构的介孔Fe-MIL-88B-NH2球壳,据此进一步通过原位反应法合成一种新型具有可见光活性的AgI改性Fe-MIL-88B-NH2微球。与纯的AgI和Fe-MIL-88B-NH2相比,制备的AgI@Fe-MIL-88B-NH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这是由于吸附能力和电荷分离均得到增强的缘故。电荷分离机制可归因于形成了不含氧化还原调节剂的直接Z-Scheme系统,该系统使光生电子从Fe-MIL-88B-NH2的导带迁移至AgI的价带上,从而产生活性更强的·O2^-和·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 光催化 AGI Z-sche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条件下多级孔Mg-MOF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春慧 吴晶晶 刘雪霆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95,共7页
以镁离子(Mg)为金属中心、富氮多羧基2,4,6-三[(对羧基苯基)氨基]-1,3,5-三嗪(HTATAB)配体为连接器,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级孔金属有机框架(MOFs)Mg-TATAB,并利用XRD、SEM、XPS、FT-IR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在常... 以镁离子(Mg)为金属中心、富氮多羧基2,4,6-三[(对羧基苯基)氨基]-1,3,5-三嗪(HTATAB)配体为连接器,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级孔金属有机框架(MOFs)Mg-TATAB,并利用XRD、SEM、XPS、FT-IR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在常压、无助催化剂和无溶剂的温和条件下有效进行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结果表明,Mg-TATAB对环加成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重复使用后,选择性下降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氮多羧基类配体 Mg-TATAB 多级孔 环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2SO4+HPP·0.5H2SO4+H2O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
16
作者 刘雅婷 施艳 崔鹏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5-50,共6页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0,25,50,70℃时Na2SO4+N,N′-二(2-羟丙基)哌嗪(HPP·0.5H2SO4)+H2O体系固液相平衡,湿渣法分析确定平衡固相。绘制相应温度下的等温平衡相图。研究发现:0℃与25℃相图结构相似,均含有Na2SO4与Na2SO4·10...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0,25,50,70℃时Na2SO4+N,N′-二(2-羟丙基)哌嗪(HPP·0.5H2SO4)+H2O体系固液相平衡,湿渣法分析确定平衡固相。绘制相应温度下的等温平衡相图。研究发现:0℃与25℃相图结构相似,均含有Na2SO4与Na2SO4·10H2O的结晶区、二者混合结晶区、一个共饱和点与一个未饱和溶液区。0℃Na2SO4·10H2O结晶区较大,溶解度较小,25℃Na2SO4·10H2O结晶区较小,溶解度较大。50℃与70℃相图结构相似,均仅含有一个Na2SO4结晶区,与未饱和溶液区,Na2SO4·10H2O的结晶区消失。4个温度下均未发现HPP·0.5H2SO4结晶区,有利于胺液的循环使用。4个温度下相平衡数据与相图,为HPP·0.5H2SO4体系分离Na2SO4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2-羟丙基)哌嗪 硫酸钠 固液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Ca_xMnO_(3+δ)钙钛矿催化剂制备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晏耀宗 郭谨玮 +2 位作者 陈亚中 王琪 崔鹏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9,共8页
采用柠檬酸配合法制备了系列La1-xCaxMn O3+δ(x=0,0.03,0.05,0.07,0.1,0.15,0.2)催化剂,采用低温N2物理吸附,氢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氧程序升温脱附(O2-TPD),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了... 采用柠檬酸配合法制备了系列La1-xCaxMn O3+δ(x=0,0.03,0.05,0.07,0.1,0.15,0.2)催化剂,采用低温N2物理吸附,氢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氧程序升温脱附(O2-TPD),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了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结果表明,当Ca摩尔掺杂量为0.1时,催化活性最好.XRD和BET表征结果表明Ca可以进入钙钛矿结构中,Ca掺杂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无显著影响.H2-TPR和XPS表征结果表明Ca掺杂增加了Mn4+的含量.O2-TPD表征结果表明适量Ca掺杂可以降低晶格氧脱出温度.Mn4+具有较强氧化性,因此提高了催化活性,但随着Ca掺杂量增加,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含量有所减少,表明气相中氧难以迅速补充消耗的晶格氧,Ca掺杂量继续增加又会使催化活性有所下降.依据反应机理,Ca掺杂一方面可以促进Mn4+含量增加,有利于催化活性;另一方面会使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含量有所下降,降低了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La1-xCaxMnO3+δ Ca掺杂 甲烷催化燃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