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反刍思维在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相关性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艳 朱蓉蓉 +2 位作者 何畏 潘莉 李志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73-876,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15名大学生[男712人,女203人;平均(20±4)岁],采用UCLA孤独量表(UCLA)、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RR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进行测量。采用Boot...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15名大学生[男712人,女203人;平均(20±4)岁],采用UCLA孤独量表(UCLA)、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RR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进行测量。采用Bootstrap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作用。结果:Bootstrap结果显示,症状反刍对孤独感和自杀意念的95%可信区间为0. 002~0. 009。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症状反刍对孤独感和自杀意念中介假设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3. 50,RMSEA=0. 05,CFI=0. 99,GFI=0. 96)。结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反刍思维(症状反刍)在孤独感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反刍思维 自杀意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贤 魏华 丁倩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3-718,共6页
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为探讨压力对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使用大学生校园压力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47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男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压力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 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为探讨压力对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使用大学生校园压力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47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男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压力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压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游戏成瘾,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在压力与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自我控制 网络游戏成瘾 有限自制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新生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与生命意义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朱蓉蓉 甘怡群 +1 位作者 李艳 张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0-494,共5页
目的:探讨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与生命意义感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北京某大学在校大学新生192人[男62人,女130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2)岁]。采用情绪调节问卷(ERQ)的认知重评分问卷、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积极情绪词和... 目的:探讨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与生命意义感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北京某大学在校大学新生192人[男62人,女130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2)岁]。采用情绪调节问卷(ERQ)的认知重评分问卷、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积极情绪词和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包括拥有意义、寻求意义2个维度)进行间隔3个月的2个时间点测量。采用Bootstap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作用。结果:ERQ得分与积极情绪、拥有意义、寻求意义得分均呈正相关(r=0.17~0.26,均P<0.05);积极情绪得分与MLQ总分及拥有意义、寻求意义得分正相关(r=0.16~0.35,均P<0.05)。Bootstap结果显示,积极情绪对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95%可信区间为0.065~0.29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积极情绪对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中介假设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1.58,RM SEA=0.06,CFI=0.98,GFI=0.95)。结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重评 生命意义感 积极情绪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校园媒体学生队伍建设及其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方留 刘芳芳 李丽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本文基于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的调查研究,对美国高校校园媒体学生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高校校园媒体队伍建设的现状,从校园媒体指导教师的培养、学生全面参与校园媒体工作的激励... 本文基于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的调查研究,对美国高校校园媒体学生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高校校园媒体队伍建设的现状,从校园媒体指导教师的培养、学生全面参与校园媒体工作的激励、校园媒体学生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校园媒体 学生队伍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高职院校学生服务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永山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92-93,共2页
英国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是20世纪60年代为发展职业教育而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基于服务理念而建立的综合化、专业化的学生服务机构,不仅适应了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英国传统大学学生支持的变革。这一发... 英国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是20世纪60年代为发展职业教育而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基于服务理念而建立的综合化、专业化的学生服务机构,不仅适应了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英国传统大学学生支持的变革。这一发展变化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高职教育 理工学院 学生服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构建的理论、原则与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叶绍灿 李永山 陈竹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4期184-188,共5页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伦理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职业声誉、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从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及其工作职责方面考虑,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构建的理论来源有关怀伦理、正义伦理、德行伦理等,构建原则有尊重学...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伦理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职业声誉、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从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及其工作职责方面考虑,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构建的理论来源有关怀伦理、正义伦理、德行伦理等,构建原则有尊重学生人身自由、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行为让他人受益、每件事保持公正、坦诚面对每位学生等。可以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辅导员对学校的责任、辅导员对社会的责任等四个维度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专业伦理 专业能力 社会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视角的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永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8-79,共2页
文章从辅导员个体角度对当前制约高校辅导员个体专业化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辅导员个体专业化成长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个体成长 专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帖子主题特征对虚拟社区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旁观者效应的视角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凤 丁倩 +1 位作者 魏华 洪建中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6-234,共9页
虚拟社区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现象——90%的用户不参与知识分享,这可能与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的旁观者效应有关。本研究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究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的旁观者效应以及帖子主题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虚拟社区知识分... 虚拟社区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现象——90%的用户不参与知识分享,这可能与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的旁观者效应有关。本研究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究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的旁观者效应以及帖子主题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旁观者效应,且帖子主题的紧急程度和具体程度对旁观者效应起调节作用。即旁观者人数较多时,个体的知识分享数量显著少于只有1个或不存在旁观者的情境;而在帖子主题比较具体的情况下,旁观者人数对个体知识分享数量的作用不再显著;在帖子主题比较紧急的情况下,旁观者人数对个体知识分享数量的作用则出现反转。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旁观者效应,通过操纵帖子主题的紧急性和具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改变该旁观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区 知识分享数量 旁观者效应 帖子主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上的态度和决策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蓉蓉 王衍 +3 位作者 白建磊 沈颖雪 李俊 钱铭怡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了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对双重关系和突破保密的态度及决策。方法:选取学校心理咨询师123人(男27人,女96人,年龄20~60岁,中小学心理咨询师41人,大学心理咨询师82人),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咨询师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 目的:了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对双重关系和突破保密的态度及决策。方法:选取学校心理咨询师123人(男27人,女96人,年龄20~60岁,中小学心理咨询师41人,大学心理咨询师82人),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咨询师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考察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待双重关系、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结果:71.5%的心理咨询师(n=88)选择"不会接受与咨询学生建立其他关系",14.6%的心理咨询师(n=18)选择"接受与咨询学生建立其他关系"。未接受常规督导的心理咨询师更倾向于认为接受学生咨询后要求建立的其他关系可能会提高来访者的自我接纳或自尊(P<0.05)。学校心理咨询师认为应该突破保密协议或者会告知来访学生监护人的问题排名前3位为自伤及自杀、吸毒、不良团伙。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有自杀的计划"具体情境比面对"学生有离家出走的计划"更容易突破保密协议(P<0.001)。结论: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的态度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是否接受督导以及来访者问题的具体情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心理咨询 咨询师 伦理规范 双重关系 保密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