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地区人群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胃腺癌发病风险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名法 王超 +6 位作者 马韵 邓卓霖 黄永秩 王华 梁秀就 廖文莉 龙喜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69-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人群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胃腺癌发病风险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PCR方法对99例胃腺癌患者及284例正常人群的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各基因型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人群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胃腺癌发病风险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PCR方法对99例胃腺癌患者及284例正常人群的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各基因型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XPF基因3种基因型(即XPF-GG、-GC和-CC型)在胃腺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XPF-GG基因型为参照,其中携带XPF-CC者胃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CC对应比值比OR为2.60);(2)分层分析显示,带风险基因型(即XPF-GC/CC)的男性、汉族或高龄者发病风险分别是不带风险基因型者的2.25倍、1.95和3.00倍(P<0.05);(3)XPF-GG、GC/CC基因型在肿瘤直径≤5 cm和>5 cm患者中出现频率分别为43.75%、71.64%和56.25%、28.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8,P=0.007,OR=3.69);(4)XPF基因多态性与胃腺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级、Laurén分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无相关性;(5)HP感染发生率在不同基因型胃腺癌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与广西人群胃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在男性、汉族及高龄者更为明显。癌旁胃黏膜HP感染与XPF基因RS744154多态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同时其多态性也与影响胃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肿瘤 XPF 基因多态性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口腔颌面颈部原发性淋巴瘤EBV感染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春英 卢运龙 +5 位作者 凌惠媛 黄炳臣 黄琴 韦花媚 陆海善 韦仕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91-1393,1397,共4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及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的肿瘤组织中EBV编码的RNA(EBER),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EBER总阳性率为44.4%,霍奇金淋巴瘤占检出率的40%,非霍...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及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的肿瘤组织中EBV编码的RNA(EBER),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EBER总阳性率为44.4%,霍奇金淋巴瘤占检出率的40%,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检出率的45.1%,不同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依次占检出率的75%(T细胞淋巴瘤)、87.5%(NK/T细胞淋巴瘤)、2.9%(B细胞淋巴瘤),T细胞、NK/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EBER阳性率比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结内、外淋巴瘤EBER阳性率分别为17.9%、58.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50岁以上淋巴瘤患者EBER检出率(36.2%)低于50岁以下患者检出率(55.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广西地区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与EBV感染相关,其中以发生在淋巴结外弥散淋巴组织的NK/T细胞淋巴瘤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EB病毒 原位杂交 口腔颌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粉对癫痫大鼠脑IGF-1、NF-κB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爽 康玉明 +4 位作者 张胜昌 王淑秋 王绍清 马小茹 张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亚惊厥剂量的PTZ复制大鼠慢性癫痫模型,用药组以灵芝孢子粉灌胃,记录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及...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亚惊厥剂量的PTZ复制大鼠慢性癫痫模型,用药组以灵芝孢子粉灌胃,记录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分别检测脑IGF-1、NF-κB/P65的免疫反应性和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鼠海马和皮质区每高倍视野(×400)下平均凋亡细胞数模型组(18.80±2.13、16.87±2.00)明显多于对照组(0.97±0.52、0.58±0.25),IGF-1、NF-κB/P65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在造模第17、21、25d时用药组较模型组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有所延长(分别为P<0.05,P<0.05,P<0.01),海马和皮质区凋亡细胞数用药组(12.30±2.46、10.48±1.33)明显少于模型组,NF-κB/P65蛋白表达用药组低于模型组,而IGF-1的免疫反应性用药组明显强于模型组。结论:IGF-1、NF-κB及神经细胞凋亡均可能参与了PTZ致痫的发生发展过程,灵芝孢子粉能明显抑制NF-κB蛋白的表达,增强IGF-1的免疫反应性,可能是其对癫痫所致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从而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大鼠 灵芝孢子粉 NF—κB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_1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龙喜带 姚金光 +6 位作者 黄小英 黄炳臣 王超 吴雪铭 罗春英 马韵 夏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87-1190,共4页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I类化学性致癌物,AFB1的高暴露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肝细胞癌(HCC)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有效的AFB1暴露水平的检测指标和筛选相应易感人群成为该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焦点。本课题组在AFB1相关性HCC研究领域...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I类化学性致癌物,AFB1的高暴露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肝细胞癌(HCC)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有效的AFB1暴露水平的检测指标和筛选相应易感人群成为该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焦点。本课题组在AFB1相关性HCC研究领域中的关键热点如AFB1暴露信息评估、易感人群筛选及HCC发病风险与预后评估等进行了多项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AFB1-DNA加合物水平是一种有效的评估AFB1暴露水平的分子指标;DNA修复基因编码区突变增加HCC发病风险并影响预后。以上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肝脏病学与流行病学研究领域顶级杂志如Hepatology和Epidemiology等上报道,并获得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黄曲霉毒素B1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