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被引量:18
1
作者 魏国彦 李孟扬 +2 位作者 段威武 陈超云 汪中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28,共10页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晚第四纪 南海北部 末次冰期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演推算1730年北京西郊地震的发震断层和滑动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周青云 周仕勇 +2 位作者 陈棋福 赵里 郑钊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9-376,共8页
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对1730年发生在北京西郊61 2级地震的破坏记录进行数字化,得到地震在地表造成的实际破坏的定量分布图像;使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出两条可能的发震断层——NE向的清河隐伏断层和NW向的东北旺—小汤山断裂在滑动角为0&#... 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对1730年发生在北京西郊61 2级地震的破坏记录进行数字化,得到地震在地表造成的实际破坏的定量分布图像;使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出两条可能的发震断层——NE向的清河隐伏断层和NW向的东北旺—小汤山断裂在滑动角为0°和90°时,在地表产生的加速度的分布。通过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像与实际破坏程度定量分布图像进行拟合,推算出了两条可能发震断层在这次地震中的作用(权重)及滑动角,从而判断出此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东北旺—小汤山断裂。为增加结果的可信度,文中还讨论了不同的地表破坏程度数据化模型对拟合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有限差分 震源参数 地面加速度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