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9
1
作者 林安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共6页
该文旨在经由宏观的对比,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做一哲学反思,并由此阐述由“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始儒家、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皆有其恒定不变的道德实践要求,他们都是儒家。台湾虽为移民之地,但这三四百年来由于先圣先哲... 该文旨在经由宏观的对比,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做一哲学反思,并由此阐述由“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始儒家、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皆有其恒定不变的道德实践要求,他们都是儒家。台湾虽为移民之地,但这三四百年来由于先圣先哲的努力,勤耕勤垦,台湾已然是一文化再育的母土,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灵根再植,当代新儒学也因此有进一步的创获。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新儒学伴随着其他的文化机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起着一定的调节性作用。进到新的世纪,文明对话的要求呼声渐起,当代新儒学在国际哲学脉络中有着进一步可能的瞻望。就在这个过程中,已悄然迈向了后新儒学,既隐含着转折、回返,也有着批判、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后新儒学 台湾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刺马案”到《投名状》——由历史到文学的转折 被引量:3
2
作者 林保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5-171,共17页
"刺马"案发生于1870年8月22日,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刺客张汶详刺杀而亡,张汶详则当场就逮。事件发生后,朝野震惊,迅即展开审讯工作。这起案件,官方以"挟嫌报复"定谳,但人心未惬,众议汹汹,传言纷... "刺马"案发生于1870年8月22日,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刺客张汶详刺杀而亡,张汶详则当场就逮。事件发生后,朝野震惊,迅即展开审讯工作。这起案件,官方以"挟嫌报复"定谳,但人心未惬,众议汹汹,传言纷起,渔色负友、通回卖国、丁日昌买凶、湘军高层买凶、反洋教者买凶之说,蜂然涌现,"真相"如何,至今仍未能遽断。"刺马"案是历史事件,各时代对历史事件,都有不同的诠释,这在历来史部载籍中即有所反映,而文学、艺术作品,则更大肆的利用历史所遗留的缝隙,展开虚构,并于虚构之中涵藏新的诠释。自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以下,"刺马"案即以许多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加以转译、解读,其中"渔色负友"是最主流的诠释,其情节结构也最具探讨意义,而最主要是藉人物的"定性"与"定位"作开展,这也是历史转折向文学最重要的途辙。《投名状》杂糅了"渔色负友"与"政治阴谋"为一,为人物作了新的"定性"与"定位",具有人性的高度与史诗的格局,不但凸显它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展现了当代对历史事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马 马新贻 张汶详 《投名状》 湘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一、二、三、万物”问题之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安梧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116,共5页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本体诠释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组成要素的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杨龙立 潘丽珠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7,共11页
世界各国家地区,为了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莫不对于中小学教育内涵及师生作为有一些要求或规范。这些规范的公布周知,经常用了不同名称,例如课程标准、教育法案、教育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指引等。经由历史文献内容... 世界各国家地区,为了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莫不对于中小学教育内涵及师生作为有一些要求或规范。这些规范的公布周知,经常用了不同名称,例如课程标准、教育法案、教育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指引等。经由历史文献内容的分析、比较和推论,我们可以探究课程标准所具有的组成要素。从上世纪中国百年来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外国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一些组成要素,如目标、科目、时间、科目内容、教材教法、教学及名称等,作者最后提出五项结论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组成要素 组织要素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龙立 潘丽珠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35,共12页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论 教学 课程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派”小说平议 被引量:2
6
作者 林保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52,共23页
台湾的"鬼派"小说,约盛行于1962-1971年间,是台湾武侠小说"四大流派"之一。"鬼派"之说,由叶洪生首先提出,并予之较低的评价,其影响极大,故论者向来皆持贬抑之心看待"鬼派"。实则,"鬼派&qu... 台湾的"鬼派"小说,约盛行于1962-1971年间,是台湾武侠小说"四大流派"之一。"鬼派"之说,由叶洪生首先提出,并予之较低的评价,其影响极大,故论者向来皆持贬抑之心看待"鬼派"。实则,"鬼派"虽取法还珠楼主中的"邪魔外道"之恐怖、血腥,但并非叶洪生所谓之始于诸葛青云的《夺魂旗》。从创作时间来看,田歌乃是最早的"鬼派"创始者,陈青云继之,在当时与武侠漫画共生下,带动一时风潮。从其成就而言,陈青云则允称为"鬼派大当家"。"鬼派"从用字上即可看出其"非鬼即魔"的特色,其"恨意"充盈,喜用阴森鬼魅之场景、血腥残酷之场面营造气氛,而以"隐情""偏激的人物性格""迅急快速"的节奏,带动故事发展,以曲折离奇取胜。因而较乏人性深刻的摹写。"鬼派"曾吸引过相当多的读者,而以阴森恐怖的气氛创作小说,未尝不能发展成一别具特色的武侠体式,"鬼派"小说也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武侠小说 “鬼派”小说 诸葛青云 陈青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1840—1911年)域外游记的西学诠释
7
作者 陈室如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6,共3页
鸦片战争后,由于国际情势的改变,清廷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很多中国人开始走向海外,为数可观的域外游记亦随之出现,记录异国见闻,同时也向国内读者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新知。晚清域外游记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40—1874年,由第... 鸦片战争后,由于国际情势的改变,清廷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很多中国人开始走向海外,为数可观的域外游记亦随之出现,记录异国见闻,同时也向国内读者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新知。晚清域外游记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40—1874年,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清廷派遣郭嵩焘为第一任驻外使节,这时期,多数人为初次出国,游记主要呈现器物层面的猎奇;第二时期为1875—1894年,由1875年清廷派任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阶段的外交派驻人员停留时间较长,开始反思"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第三时期为1895—1911年,甲午战败后至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游记的关注焦点也由器物层面提升至根本的思想、制度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郭嵩焘 驻外使节 域外游记 对外政策 国内读者 器物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