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海盆东北部内孤立波的地震海洋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范文豪 宋海斌 +3 位作者 张锟 许鹤翰 龚屹 孙绍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44-2657,共14页
以往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内孤立波大多在东沙岛附近,本文在南海海盆东北部首次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了海盆中的内孤立波.通过叠前偏移观察该内孤立波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内孤立波波形在采集时间段内整体较稳定,内孤立波浅层反射相... 以往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内孤立波大多在东沙岛附近,本文在南海海盆东北部首次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了海盆中的内孤立波.通过叠前偏移观察该内孤立波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内孤立波波形在采集时间段内整体较稳定,内孤立波浅层反射相对深层变化较大.通过改进前人的方法,利用共偏移距道集叠前偏移剖面计算内孤立波视相速度.该方法比直接使用共偏移距道集拟合的共中心点-炮点对曲线线性更好,其计算的内孤立波视相速度为0.82m·s^-1,内孤立波视传播方向为从NW向SE(172°N方向,0°指向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内孤立波 南海海盆 结构特征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破碎波判据的研究──Ⅱ.一种风浪破碎判据的模式及实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楼顺里 曹露洁 +1 位作者 田纪伟 王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25,共7页
本文在讨论破碎波判据研究的基础上(文献[1]),根据前人的破碎波研究结果,以及海浪的随机性,建立了一个包含摩擦风速和波浪要素的破碎波判据计算模式,报告了在海上和实验室进行验证的实测结果。其特点是利用良好的现场观测条件... 本文在讨论破碎波判据研究的基础上(文献[1]),根据前人的破碎波研究结果,以及海浪的随机性,建立了一个包含摩擦风速和波浪要素的破碎波判据计算模式,报告了在海上和实验室进行验证的实测结果。其特点是利用良好的现场观测条件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对破碎波进行了测量,首次通过划分破碎波的状态,合理地给出了破碎波判据的实测结果,并比较分析了其他几种波浪破碎判据的实测结果及使用范围。本文的计算风浪破碎判据的模式与外海实测结果比较接近,但与实验室测量结果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破碎波 风浪 判据模式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岛是飞来峰的新依据
3
作者 张明书 陈民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正当拙文《试论台湾的非岛弧成因及其与南海海盆的相关性》〔1〕付梓印刷之际,有幸赴台进行“台湾海岸带晚第四纪事件沉积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前第四纪地层序列及其分布特征,尤其是蒙陈民本教授驱车协同检验、复核台湾北岸、恒春半... 正当拙文《试论台湾的非岛弧成因及其与南海海盆的相关性》〔1〕付梓印刷之际,有幸赴台进行“台湾海岸带晚第四纪事件沉积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前第四纪地层序列及其分布特征,尤其是蒙陈民本教授驱车协同检验、复核台湾北岸、恒春半岛沿岸剖面,得以共同观察、讨论前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岛 飞来峰 第四纪 地层 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生物礁及其生境 被引量:6
4
作者 戴昌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5-576,共12页
台湾岛位于亚洲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是在中新世晚期经由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大陆边缘岛屿。台湾岛形成初期,由于地形陡峭,地表的侵蚀速率高,在高沉积速率的环境中,并不利于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因此甚少珊瑚礁沉积,及至更新世... 台湾岛位于亚洲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是在中新世晚期经由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大陆边缘岛屿。台湾岛形成初期,由于地形陡峭,地表的侵蚀速率高,在高沉积速率的环境中,并不利于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因此甚少珊瑚礁沉积,及至更新世和全新世才有比较具规模的珊瑚礁形成。台湾地区的更新世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南部高雄地区和南部恒春地区;其中,高雄地区大岗山、小岗山、半屏山和寿山等地的珊瑚礁,可能是在逆断层前移的背斜脊高区上沉积形成,或与冷泉碳酸盐提供珊瑚礁发育的硬底质有关。台湾岛南端恒春地区的珊瑚礁则是在更新世晚期的温暖浅海环境中沉积形成。台湾地区大部分的生物礁于全新世沉积形成,此时期海平面上升,沉积速率降低,浅海环境适宜,因而有利于生物礁形成;但是由于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异,礁的型态也不同;台湾岛南部恒春半岛、绿岛、兰屿、澎湖列岛南部和小琉球等地有较具规模的珊瑚礁发育,约有造礁珊瑚200~300种;台湾岛东部及澎湖列岛北部仅有块状礁或斑礁形成,造礁珊瑚约有150种;台湾岛北部和东北部浅海则有造礁珊瑚约100种,但因侵蚀作用强烈,并不成礁,属于"非礁型珊瑚群聚"。另外,在台湾岛西北部海岸则有以无栉珊瑚藻为主体所形成的藻礁。台湾地区各地的全新世生物礁,由于沉积时间很短,同时受到台湾地区高上升速率与高侵蚀速率的影响,礁体的厚度不足,并广泛被抬升成为海岸地带的上升礁,且与潮下带的现生珊瑚礁互相连续。台湾岛海域造礁珊瑚的属种特别丰富,高达近300种,约占全球珊瑚物种的三分之一,主要系因邻近全球珊瑚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珊瑚大三角,而且黑潮流经台湾地区大部分海域,把热带物种幼苗携带过来,因而造就了台湾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珊瑚礁 第四纪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被引量:94
5
作者 周蒂 陈汉宗 +1 位作者 吴世敏 俞何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慢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陆缘裂解 东亚陆缘 边缘海 超级剪切 边缘海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 被引量:33
6
作者 刘秦玉 杨海军 +1 位作者 李薇 刘倬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共8页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 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 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 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 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月平均 纬向流 输运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秦玉 刘倬腾 +2 位作者 郑世培 徐启春 李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4期413-420,共8页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黑潮流套 吕宋海峡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6月东海陆架海流观测与谱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勇刚 袁耀初 +1 位作者 刘倬腾 陈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53-62,共10页
基于“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在 1 999年 6月执行的调查航次 ,在东海陆架区锚系测流站M ( 31°4 9 70′N ,1 2 5°2 9 38′E)进行了海流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观测 ,通过对各种时间序列的谱分析与计算 ,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 1 )调... 基于“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在 1 999年 6月执行的调查航次 ,在东海陆架区锚系测流站M ( 31°4 9 70′N ,1 2 5°2 9 38′E)进行了海流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观测 ,通过对各种时间序列的谱分析与计算 ,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 1 )调查期间M站 30m处与 4 5m处平均速度 (u ,v)分别为 ( 6 9,- 3 0 )cm/s与 ( 3 7,- 1 1 )cm/s,平均流速方向均为东南向 .同时 ,观测期间海流速度变得愈来愈强 ,这可能是由于潮流从小潮向大潮过渡的缘故 ;( 2 )在海流振动中 ,半日周期振动是最主要的 ,其振动方向基本上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其次也存在日周期振动 ,由于此地惯性周期接近日周期 ,且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因此在顺时针方向分量要比逆时针方向分量相应的峰值大得多 .除上述主要振动周期以外 ,无论在上层或下层 ,在逆时针方向分量谱中还存在 3d左右的周期 ;( 3)海流交叉谱计算表明 ,在 30m深处与 4 5m深处海流的振动十分相似 ,是同步的 ,表明此地流速在垂向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 ;( 4 )上、下层温度波动的功率谱也表明半日周期峰值最高 ,占主要的 ,其次高峰值为全日周期 .此外 ,还存在 6 8h与 2d等其他的峰值 ;( 5)比较不同层次 1 6m ,30m ,35m ,4 5m与 50m处温度随时间变化序列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海流 锚系测流 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OAA卫星AVHRR图像对渤海表层水温年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仉天宇 杜勇 刘倬腾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29-34,共6页
利用NOAA卫星AVHRR图像(使用1992~1994年共22幅图像)选取渤海中的15个特征区域进行分析。根据其年变化曲线,结合渤海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渤海中相应海区的年变化,并且对大部分区域水温变化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 利用NOAA卫星AVHRR图像(使用1992~1994年共22幅图像)选取渤海中的15个特征区域进行分析。根据其年变化曲线,结合渤海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渤海中相应海区的年变化,并且对大部分区域水温变化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文中指出,辽西低温中心的动力机制是绕半岛潮流引起的垂直向环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辽东半岛的特殊的地理特征,才可能产生这一明显的低温中心。冬季的黄海暖流在渤海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是使冬季渤海中部及南部水温明显高于北部辽东湾水温的重要原因。上述工作证实,利用卫星图像进行海水温度年变化的分析是切实可行的,由此,应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技术上的优势,以加快海洋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图象 表层水温 低温中心 黄海 暖流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域次表层水与中层水之流径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胄 陈庆生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2期24-41,共18页
1992年春季以及1994年夏季,台湾海峡两岸曾同时出动多艘研究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协力执行了两次较大区域的水文调查作业。根据温盐曲线之类聚情形,发现盐温变率比(即温盐曲线斜率之倒数)是除了盐度极大值与盐度极小值外另一个简单又... 1992年春季以及1994年夏季,台湾海峡两岸曾同时出动多艘研究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协力执行了两次较大区域的水文调查作业。根据温盐曲线之类聚情形,发现盐温变率比(即温盐曲线斜率之倒数)是除了盐度极大值与盐度极小值外另一个简单又好用的温盐特征参数。此值乍视之下仅与温盐曲线之形状有关,但因其隐涵了时间的效应,故可有效反映出水团之变性程度,对分析、推断水团之流径甚有助益。经分析、对比温盐参数与动力高度之水平分布,发现1992年春季观测时之地转流场与温盐参数二者趋势不甚一致,但1994年夏季之测情却有很好的共通性,似乎表示后者之流况系处于稳定状态,因此观测现象应较具代表性。资料亦显示:不论春、夏,在吕宋岛西北角与东沙群岛之间的广大海域主要是受成群的气旋型环流所控制,此气旋群之范围因季节而异,夏季时其势力较向东、向北扩展,因而在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阻挡住黑潮区之外洋次表层与中层水团向西伸展,但外洋水团仍可在台湾岛南端逸入南海东北部,然后被南海内部流系辗转带往南海腹地。春季时,外洋水团虽可占据气旋群环流场东北方之台湾西南外海,但并未见能长驱直入南海内部者,仅有部分经变性后之外洋水被气旋群西侧之环流带往南海中部,表示逸入过程是南海与西菲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水 表层水 中层水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helex-100树脂预浓缩管柱测定海水中的钒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镇东 张宏杰 白书祯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0-117,共8页
由树脂含量、pH、管柱口径与流等浓缩条件的改变,可得到一个以Chelex-100树脂浓缩钒之预测方程式。依此方程式预测结果,与实际回收结果比较发现,若能使用醋酸钠缓冲溶液调配成pH 为4.0左右的海水,利用由太空管所制作而成,含有2g Chelex-... 由树脂含量、pH、管柱口径与流等浓缩条件的改变,可得到一个以Chelex-100树脂浓缩钒之预测方程式。依此方程式预测结果,与实际回收结果比较发现,若能使用醋酸钠缓冲溶液调配成pH 为4.0左右的海水,利用由太空管所制作而成,含有2g Chelex-100树脂之7.938mm 口径之预浓缩管柱,在海水流经树脂速度不超过5cm^3/min 的流速下,经由海水添加实验,可得到钒回收率的结果为(99±3)%。不过钒与树脂的亲合力不如其他重金属离子,在流速大于6cm^3/min 以上时,因钒与树脂反应不完全,使实测值回收率较预测值低。从实际水样测定结果发现,溶解性钒在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的质量浓度为1.56μg/dm^3,随深度增加则浓度渐增。海水深度大于500m 时,则钒的浓度不再有明显的变化,浓度介于1.69~1.70μg/dm^3之间,经盐度校正后显示,表层钒有轻度消耗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树脂 浓缩管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波概率分析及实测结果
12
作者 楼顺里 田纪伟 王胄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419-427,共9页
总结破碎波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从理论上对计算破碎波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现场条件,从实验研究出发,在研究波浪破碎过程及其与环境参量的关系中,对破碎波发生率进行实际测量。利用不同的破碎波判据对破碎波... 总结破碎波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从理论上对计算破碎波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现场条件,从实验研究出发,在研究波浪破碎过程及其与环境参量的关系中,对破碎波发生率进行实际测量。利用不同的破碎波判据对破碎波发生率进行了计算、比较和分析,结果指出;利用不同的破碎波判据计算的破碎波发生率相差很大,甚至相差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波浪 破碎波 概率分析 实测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