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主义与和平文化 被引量:6
1
作者 叶德兰 叶德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3-206,共4页
战争中及战争后侵害女性的直接暴力行为,不过是现存社会中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的一环而已,也正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所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本文将回顾当前学者对和平及暴力内涵的讨论,并透过联合国于新世纪伊始所倡之“和平文化”与女性主... 战争中及战争后侵害女性的直接暴力行为,不过是现存社会中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的一环而已,也正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所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本文将回顾当前学者对和平及暴力内涵的讨论,并透过联合国于新世纪伊始所倡之“和平文化”与女性主义社会改革的愿景比较,来探索女性主义与和平进程的关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和平文化 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音——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志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0,共8页
德里达在《语音与现象》显示,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阅读是借由"语音的不在场"之论述才可能,而这样的论述正涉及他所谓的"精神分析的年代"。事实上,精神分析的开端与消失的语音有关。歇斯底里的"瘖哑"... 德里达在《语音与现象》显示,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阅读是借由"语音的不在场"之论述才可能,而这样的论述正涉及他所谓的"精神分析的年代"。事实上,精神分析的开端与消失的语音有关。歇斯底里的"瘖哑"使得弗洛伊德发现必须从"情感"与"抑制"的角度倾听未被说出口的语音。然而,借着对于精神病以及语言幻觉现象的观察,拉康问题化了语音的向度。他指出语音的向度实际上对立于理解的层次;语音作为主体欲望的根源之一,语音如同意符链本身使得主体的欲望得以被表达。因而,若语音是那个召唤聆听欲望的根源,那么或许人类创造各种美好乐音的目的便在于使语音安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 解构 瘖哑 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本”诗学与黄庭坚的“换骨夺胎法”
3
作者 张汉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共5页
“跨文本”术语出自当代法国文论家惹内特1980年代的著作。惹内特融合了文本论同行如克莉斯特娃等人的理论,以及作者本人前后的类似概念及用语,提出一套涵盖面更广大的,关于“文本生成”的分析工具。本文拟援用此概念,重新检视北宋黄庭... “跨文本”术语出自当代法国文论家惹内特1980年代的著作。惹内特融合了文本论同行如克莉斯特娃等人的理论,以及作者本人前后的类似概念及用语,提出一套涵盖面更广大的,关于“文本生成”的分析工具。本文拟援用此概念,重新检视北宋黄庭坚著名的“换骨夺胎”诗法,进而将之纳入现代诗学所关注的文本生成现象。在论述过程中,笔者将点评西方传统之文艺“模仿”说,以及晚近取代影响研究的“文本衍生”理论,但出发点与回归点仍然为我国传统固有的、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诗法”实践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黄庭坚 惹内特 跨文本 诗法 文本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