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禹精神与中华文化传统 被引量:3
1
作者 戴琏璋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4期5-5,共1页
大禹精神与中华文化传统戴琏璋戴琏璋,男,1932年生,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教授。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大禹、研究大禹,最重要的是学习、继承、弘扬和力行大禹的精神。那么,大禹精神是什么呢?我们可以... 大禹精神与中华文化传统戴琏璋戴琏璋,男,1932年生,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教授。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大禹、研究大禹,最重要的是学习、继承、弘扬和力行大禹的精神。那么,大禹精神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分辨、总结,据本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传统 疏导方法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孟子》 中华人文精神 中央研究院 尧舜禹 最严厉的惩罚 疏导办法 获得巨大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晚明,何来晚清?--“文学”的现代性之旅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奭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80,174,共10页
"文学"一词今义的形成乃晚明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合力建构使然。1623年艾儒略刊刻《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提出"文艺之学"一称,主要内容包含各种诗文与议论文章等等。1635年,杨廷筠身后出版的《代疑续篇》中,... "文学"一词今义的形成乃晚明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合力建构使然。1623年艾儒略刊刻《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提出"文艺之学"一称,主要内容包含各种诗文与议论文章等等。1635年,杨廷筠身后出版的《代疑续篇》中,引用尤属《职方外纪》的艾著,改"文艺之学"为"文学"二字,而这是"文学"摆脱《论语》以来以孔门经籍或教育修身为主的古义之始。杨廷筠的用法,清中叶以后的基督教传教士如艾约瑟赓续之,而且在《六合丛谈》中指陈内含史诗、悲喜剧与史传等西方古来的文学文类,甚至含括西人观念中的修辞学在内。"文学"的今义,自此灿然大备,而且随魏源《海国图志》与维新派人士与文人如梁启超与王国维等人的援用,逐渐演为中国现代性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廷筠 艾儒略 魏源 艾约瑟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述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0,共6页
儒家哲学可分为三个大时代:先秦、宋明、现代;儒家的精神传统,不只是俗世伦理;先秦儒学最关键性的人物是孔子(仁内礼外)和孟子(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二程担负道统,对性理进行了阐发和开拓,朱子建构道统,编纂了《近思录》和《四书集注》... 儒家哲学可分为三个大时代:先秦、宋明、现代;儒家的精神传统,不只是俗世伦理;先秦儒学最关键性的人物是孔子(仁内礼外)和孟子(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二程担负道统,对性理进行了阐发和开拓,朱子建构道统,编纂了《近思录》和《四书集注》,程朱学被定为圣学的一支。五四(1919)反传统,儒学由中心到边缘,当代新儒家对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儒学复兴。进入新世纪,儒家学者应该给予"理一分殊"以创造性的诠释以面对"全球地域化"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学 道统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传统在现代东亚的命运与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明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27,共5页
在东亚世界中,中国、日本、韩国与越南过去共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此外,由于中国移民之迁入,儒家文化也构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尽管儒家传统在东亚各国的现代命运不尽相同,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如面对西方文化之挑战、... 在东亚世界中,中国、日本、韩国与越南过去共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此外,由于中国移民之迁入,儒家文化也构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尽管儒家传统在东亚各国的现代命运不尽相同,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如面对西方文化之挑战、对现代化之追求、传统制度之崩解等。其中,最主要的共同点在于:儒家传统不再拥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在东亚进入现代世界之后,儒家传统不可能恢复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如蒋庆所主张),但仍可继续作为文化教养的重要资源。儒学也不应退入"内圣"的领域,仅成为一套伦理学(如余英时所主张),因为儒学的主要特色正在于内圣与外王之关联性。在21世纪,儒学除了发展成一套现代意义的伦理学之外,还应发展出文化批判、政治批判与社会批判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 现代东亚 命运与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起
5
作者 林月惠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3-22,197,共20页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后学对"良知"、"致良知"概念有不同诠释。本文对耿宁之说,提出不同看法:首先,阳明"良知"概念虽从孟子而来,但其含义的深化,与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有关,并无前后期良知概念的双义性。其次,阳明与阳明后学对于"良知"与"见闻之知"并无歧见,二者在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上,都是不离不杂的。最后,阳明后学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致良知",由此而有不同的异见。其中,致"良知之端"与致"良知之体"的争辩,实触及良知作为根源性实践动力之问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王阳明 良知 见闻之知 现象学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
6
作者 李明辉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40-50,197-198,共11页
耿宁对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曾提出不同的诠释。在其论文集《心的现象》中,最初他将王阳明的"良知"概括为一种"自知"。接着,耿宁区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前期的"良知&q... 耿宁对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曾提出不同的诠释。在其论文集《心的现象》中,最初他将王阳明的"良知"概括为一种"自知"。接着,耿宁区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前期的"良知"概念承自孟子关于"良知、良能"与"四端"的文本,而四端"还不是德性本身,但却是德性的萌芽、德性的开端"。后期的"良知"概念则是借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来诠释"良知",是在每个意念中的内在意识,包括对善与恶的意念之意识。在《人生第一等事》中,耿宁还提出了王阳明后期的另一个"良知"概念,即"良知本体"的概念,亦即"本原知识的本己(真正)本质"。然而,孟子的"四端"之心并非只是"德性的开端",而是我们对良知的不同侧面之直接意识,它已是德性,已是完善状态。耿宁将"良知"理解为"自知"的看法无法贯彻于他的三个"良知"概念,只能适用于第二及第三个"良知"概念,而完全无法适用于第一个"良知"概念。此外,耿宁过分窄化了孟子的"是非之心",因为它也包含于其他三"端"之中,同时包含理性与情感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王阳明 良知 四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