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州市黄岩区优质杂交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黎明 贝道正 +1 位作者 陶永刚 林飞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23-24,共2页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在台州市黄岩区的种植表现,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促进黄岩区水稻种植向绿色优质高产品种方向发展,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分析了16个优质杂交晚稻新...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在台州市黄岩区的种植表现,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促进黄岩区水稻种植向绿色优质高产品种方向发展,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分析了16个优质杂交晚稻新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全生育期及抗性等。结果表明,嘉丰优2号、甬优7860、甬优1540、甬优7861、甬优7872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黄岩区作单晚或连晚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晚稻 品种比较 产量 抗性 浙江台州 黄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州市黄岩区近70年早稻生产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贝道正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期47-48,共2页
介绍台州市黄岩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早稻品种、生产方式、种植面积、产量等的演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当地早稻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早稻 品种 生产方式 浙江台州 黄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州市黄岩区45年杂交水稻组合推广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贝道正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6期263-266,共4页
20世纪7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并应用于生产,黄岩开始了杂交水稻的试验与推广工作;45年来,杂交水稻制种的不育系有珍汕97A,协青早A,76-27A;恢复系有IR26,明恢63,密阳46,测64-7,T806等;杂交水稻组合的推广从籼三系的汕优6号到粳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并应用于生产,黄岩开始了杂交水稻的试验与推广工作;45年来,杂交水稻制种的不育系有珍汕97A,协青早A,76-27A;恢复系有IR26,明恢63,密阳46,测64-7,T806等;杂交水稻组合的推广从籼三系的汕优6号到粳三系的七优2号、两系的两优培九、籼粳杂交水稻的甬优系列,这些品种的推广使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文章回顾杂交水稻组合的推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杂交水稻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岩 杂交水稻 组合 推广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黄岩区甜瓜新品种试验总结
4
作者 贝道正 林飞荣 +2 位作者 陶永刚 章秋波 林太赟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文章总结了黄岩区甜瓜新品种试验,分析了各品种的田间表现,并对品质进行品尝鉴定,推荐3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继续扩大试验示范。
关键词 甜瓜 新品种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岩西瓜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贝道正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5期20-21,共2页
黄岩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经济比较发达,曾是我国粮食高产县之一,由于区内可种植西瓜的土地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初期茅畲乡的部分农民,来到上海市郊区的农场承包土地,种植西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黄岩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经济比较发达,曾是我国粮食高产县之一,由于区内可种植西瓜的土地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初期茅畲乡的部分农民,来到上海市郊区的农场承包土地,种植西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此打开了黄岩农民外出种植西瓜之门,历经30年的发展,从露地种植到大棚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产业 发展对策 露地种植 经济效益 大棚栽培 浙江省 上海市 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岩几种地方特色蔬菜品种及保护利用建议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黎明 陶永刚 《长江蔬菜》 2019年第13期19-21,共3页
简单介绍了具有黄岩地方特色的黄岩紫莳药、店头荸荠、沙埠早乌芋和八角瓜等优势农作物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提出了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或种苗繁育圃对特色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创新配套技术并形成地方标准或栽培模式、政府应加大... 简单介绍了具有黄岩地方特色的黄岩紫莳药、店头荸荠、沙埠早乌芋和八角瓜等优势农作物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提出了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或种苗繁育圃对特色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创新配套技术并形成地方标准或栽培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保护与开发的投入力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品种 保护利用 特色蔬菜 种质资源保护区 特色农作物 保护与开发 地方特色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岩40年西瓜推广品种演变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贝道正 《园艺与种苗》 CAS 2020年第4期26-27,共2页
黄岩西瓜产业历经40年的发展,从露地种植到大棚栽培,从小规模种植到产业化经营,经历了农家品种到杂交品种,高产品种到优质品种的演变,实现了种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2018年种植面积2.6万hm^2,创产值38亿元,瓜农净收入达18亿元左右。
关键词 西瓜 品种 演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鲜胺”不同浓度及浸种时间对杂交水稻嘉丰优2号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贝道正 陈永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期77-78,共2页
开展"咪鲜胺"不同浓度、浸种时间对杂交水稻嘉丰优2号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50 mg/kg、125 mg/kg"咪鲜胺"药液浸种24 h、36 h处理对培育壮苗有较好的作用,对水稻恶苗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关键词 咪鲜胺 浓度 浸种 嘉丰优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的确灵”不同浓度及浸种时间对杂交粳稻甬优6号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贝道正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7期82-83,共2页
我们进行了"的确灵"不同浓度、浸种时间对杂交粳稻甬优6号种子发芽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500倍液24小时处理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 的确灵 浓度 浸种 甬优6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新品种台荠1号的选育 被引量:6
10
作者 赖小芳 王伯诚 +3 位作者 贝道正 陈伟强 黄善军 沈掌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82,共3页
台荠1号是从店头荸荠组培苗变异株中选育出来的荸荠新品种。株型适中,生长旺盛,分株强度较强;球茎数142.6个·m^(-2),平均单个球茎质量27.31 g,平均产量可达2 531.3 kg·(667 m^2)^(-1),且年份之间产量稳定;生育期150~160 d(天)... 台荠1号是从店头荸荠组培苗变异株中选育出来的荸荠新品种。株型适中,生长旺盛,分株强度较强;球茎数142.6个·m^(-2),平均单个球茎质量27.31 g,平均产量可达2 531.3 kg·(667 m^2)^(-1),且年份之间产量稳定;生育期150~160 d(天),晚熟,最佳采收期为12月20日至翌年1月底。品质优良,口感甘甜爽口、肉质脆嫩、少渣,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对荸荠秆枯病、荸荠枯萎病表现中抗,适宜在浙江省及周边省份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台荠1号 组培苗变异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大田分蘖期割除母株技术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伯诚 赖小芳 +3 位作者 陈伟强 贝道正 王健康 康鑫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1-45,共5页
荸荠大田分蘖期割除母株技术是一项荸荠栽培新技术,已在浙江荸荠产区推广应用,具体方法为:待移栽后的大田荸荠母株平均分蘖苗达到6~7株时,用镰刀从土表下1~5 cm处的基部割去母株地上部全部叶状茎,并收集转移到田外销毁。与常规栽培的不... 荸荠大田分蘖期割除母株技术是一项荸荠栽培新技术,已在浙江荸荠产区推广应用,具体方法为:待移栽后的大田荸荠母株平均分蘖苗达到6~7株时,用镰刀从土表下1~5 cm处的基部割去母株地上部全部叶状茎,并收集转移到田外销毁。与常规栽培的不割除母株相比,割除母株处理的荸荠秆枯病病秆率降低4.6~7.4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减少2.2~3.9;无效分蘖减少2.3~7.5株·m^(-2),田间叶状茎生长较整齐;单位面积球茎数增加17.0~25.2粒·m^(-2),增产15.5%~20.9%。荸荠分蘖期割除母株是一项降低病原菌基数,减少秆枯病病菌感染,拓展球茎生长空间,提高产量,操作简易而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割除母株技术 秆枯病 分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5
12
作者 赖小芳 余山红 +3 位作者 陈伟强 洪霞 陈孝赏 贝道正 《长江蔬菜》 2021年第1期53-55,共3页
导读:在适宜环境下荸荠秆枯病会暴发成灾,造成毁灭性为害。荸荠受害后茎秆枯死、球茎畸形,品质下降、产量锐减,严重的绝收。生产中应以采取轮作、使用无病种苗等预防措施为主,发病后及早防治,并注意整个生长期不能使用井冈霉素、久抗霉... 导读:在适宜环境下荸荠秆枯病会暴发成灾,造成毁灭性为害。荸荠受害后茎秆枯死、球茎畸形,品质下降、产量锐减,严重的绝收。生产中应以采取轮作、使用无病种苗等预防措施为主,发病后及早防治,并注意整个生长期不能使用井冈霉素、久抗霉素等抗生素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霉素 适宜环境 荸荠秆枯病 暴发成灾 发生为害 球茎 轮作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新品种区域试验效应分析
13
作者 赖小芳 贝道正 +2 位作者 陶永刚 张黎明 王伯诚 《园艺与种苗》 CAS 2018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浙江省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秆枯病的荸荠新品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荸荠变异株,然后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选育出荸荠优良新品种。[结果]4个参试品种,在3个区域试点中,台荠1号有2个试点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1个... [目的]筛选出适宜浙江省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秆枯病的荸荠新品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荸荠变异株,然后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选育出荸荠优良新品种。[结果]4个参试品种,在3个区域试点中,台荠1号有2个试点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1个试点产量居第2位,且与对照店头荸荠间有极显著差异;台荠1号品质明显优于店头荸荠,且中抗秆枯病,而店头荸荠则表现感病。[结论]台荠1号适合于浙江及周边省份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新品种 台荠1号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丰优2号新组合高产高效氮磷钾肥料配比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飞荣 贝道正 +7 位作者 陶永刚 林海忠 朱静琦 屠昌鹏 杨巍 刘也楠 米敏 刘伟明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36-40,共5页
为了探索单季杂交晚稻新组合嘉丰优2号在浙江台州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采用“3414”试验设计开展了嘉丰优2号新组合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嘉丰优2号实际单产在无肥区(处理1)和无氮区(处理2)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 为了探索单季杂交晚稻新组合嘉丰优2号在浙江台州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采用“3414”试验设计开展了嘉丰优2号新组合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嘉丰优2号实际单产在无肥区(处理1)和无氮区(处理2)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中以氮、磷、钾均为2水平(202.5—90.0—150.0kg·hm^-2)的处理6产量最高,较无氮区(处理2)、无磷区(处理4)、无钾区(处理8)分别高31.73%、6.34%和6.43%说明氢肥对产量的效应高于磷、钾肥;相关分析表明,实际产量与有效穗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显著负相关(P<0.05);从高产高效要求出发,综合氮、磷、钾肥料效益模型和生产实际,嘉丰优2号在当地作单晚种植的N、P2O5、K2O用量分别以201.0~210.0kg·hm^-2、90.0~97.5kg·hm^-2、112.5~120.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杂交晚稻 嘉丰优2号 氮肥 磷肥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嘉丰优2号移栽密度试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飞荣 刘也楠 +2 位作者 何贤彪 汪恩国 刘伟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905-907,共3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单季杂交晚稻嘉丰优2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栽密度19.5万丛·hm^-2处理的产量与6.0万丛·hm^-2处理的产量在10%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他的均未达显著水平;移栽密度对有效穗数、...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单季杂交晚稻嘉丰优2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栽密度19.5万丛·hm^-2处理的产量与6.0万丛·hm^-2处理的产量在10%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他的均未达显著水平;移栽密度对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但对每穗实粒数的影响不显著;5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以及5个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随着移栽密度增减,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于产量的作用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很明显;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除千粒重外,其他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都比较大,高产高效栽培应特别重视在促进较大群体形成并获得较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健壮个体,提高结实率,促进穗大粒多;综合试验结果分析和生产实际认为,嘉丰优2号的移栽密度以15.0万丛·hm^-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杂交晚稻 嘉丰优2号 移栽密度 经济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甬优12作单季晚稻种植的主要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其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飞荣 刘伟明 +5 位作者 林和顺 陶永刚 贝道正 章秋波 徐加湖 孙标 《中国稻米》 2013年第5期41-43,共3页
试验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单季杂交晚稻甬优12的插秧丛数、基蘖肥尿素用量、穗肥尿素用量、钙镁磷肥用量和氯化钾用量等5个因素,布置田间参数试验,以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研究建立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 试验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单季杂交晚稻甬优12的插秧丛数、基蘖肥尿素用量、穗肥尿素用量、钙镁磷肥用量和氯化钾用量等5个因素,布置田间参数试验,以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研究建立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综合分析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影响,结合计算机模拟寻优,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5个供试农艺因子的优化组合方案为:插秧丛数1.00—1.15万/667m2,基蘖肥尿素用量18~20kg/667m2,穗肥尿素用量17~20kg/667m2,钙镁磷肥用量30kg/667m2,氯化钾用量20-25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甬优12 农艺因子 数学模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甬优12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陶永刚 林飞荣 +4 位作者 林海忠 徐加湖 贺伯君 贝道正 章秋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784-786,共3页
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黄岩区杂交水稻甬优12品种产量高于9 750 kg.hm-2高产田块的113组穗、粒、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提出甬优12进一步增产应采取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的措施。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甬优12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优18作单晚栽培的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飞荣 刘也楠 +2 位作者 何贤彪 汪恩国 刘伟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895-897,共3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单季杂交晚稻浙优18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却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在10.00万~26.67万丛·hm^2的6个处...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单季杂交晚稻浙优18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却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在10.00万~26.67万丛·hm^2的6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用量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而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却表现为极显著的下降趋势,纯N用量180、270、360和450 kg·h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该4个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纯N用量90 kg·hm^(-2)处理和不施肥对照。综合分析认为,浙优18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视肥水条件,移栽密度以11.50万~16.00万丛·hm^(-2)、纯N用量以180 kg·hm^(-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杂交晚稻 浙优18 移栽密度 氮肥用量 产量 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2种新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余继华 林飞荣 +3 位作者 石建尧 张敏荣 卢璐 张宁 《农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明确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与发病原因,2015—2017年开展甘薯病害调查取样、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台州甘薯基部腐烂病主要由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与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等病原菌侵染引起,甘薯... 为明确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与发病原因,2015—2017年开展甘薯病害调查取样、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台州甘薯基部腐烂病主要由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与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等病原菌侵染引起,甘薯基腐病又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害。简述了2种病害的症状特征、病原菌形态、侵染途径及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康种苗制度、水旱轮作和薯田淹水、清洁田园和化学药剂预防等综合防控措施,以及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开展新入侵甘薯病害致病成因等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有效防控2种甘薯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入侵生物 甘薯茎腐病菌 甘薯基腐病菌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种植条件下单季稻新组合筛选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永刚 张胜 +2 位作者 陈孝赏 林飞荣 贝道正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8期100-102,共3页
为筛选出适宜有机种植条件下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笔者对12个单季稻新组合在生育特性、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甬优6760、甬优1540、甬优8050和嘉丰优2号等4个组合适合做有机稻米种植。
关键词 单季稻 新组合 比较试验 有机种植 黄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