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路桥区主要蔬菜基地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先橘 林媚 +4 位作者 李可富 王振宇 平新亮 姚周麟 王燕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17期71-72,112,共3页
从路桥区主要蔬菜基地采集85个代表性区域的耕层土壤样品,对土壤的pH值、水溶性盐总量、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肥力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蔬菜地土壤pH值总体偏碱性,可溶性盐总量含量较高,有机质处于较缺乏水平,全氮、... 从路桥区主要蔬菜基地采集85个代表性区域的耕层土壤样品,对土壤的pH值、水溶性盐总量、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肥力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蔬菜地土壤pH值总体偏碱性,可溶性盐总量含量较高,有机质处于较缺乏水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处于丰富水平。据此提出了蔬菜地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酸碱度,避免土壤继续盐害化,合理施用N、P、K肥,按需配方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基地 土壤肥力 路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振宇 蒋尚军 王会福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1882-1883,共2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0 m L·hm-2药后14,3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4.0%和91.1%,与对照药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粒剂250.5 g·hm-2,8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粒剂178.5 g·h...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0 m L·hm-2药后14,3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4.0%和91.1%,与对照药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粒剂250.5 g·hm-2,8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粒剂178.5 g·hm-2的防效相当,表现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稻飞虱 防治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氟吡啶酯及其混配剂防治单季稻一年生杂草的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华池 王振宇 王会福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437-439,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3%氯氟吡啶酯乳油及其混配剂在水稻移栽后即返青至分蘖前期使用,对单季稻一年生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药后30 d,每667 m2制剂量为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 L+300 g·L-1丙草胺乳油100 m 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 L+30%... 试验结果表明,3%氯氟吡啶酯乳油及其混配剂在水稻移栽后即返青至分蘖前期使用,对单季稻一年生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药后30 d,每667 m2制剂量为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 L+300 g·L-1丙草胺乳油100 m 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 L+30%氰氟草酯乳油100 m 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 L+300 g·L-1丙草胺乳油100 m L+30%氰氟草酯乳油150 m L等3个处理的总草鲜重防效分别达98. 3%、97. 2%、98. 7%,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氟吡啶酯乳油 单季稻 一年生杂草 防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防治甘薯害虫的效果
4
作者 王振宇 王会福 +1 位作者 何贤彪 刘伟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611-612,共2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剂在甘薯苗移栽前整地时全田撒施,能有效控制甘薯地下害虫(主要是小地老虎和蛴螬),对地上斜纹夜蛾等为害后保叶效果也较好,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0.5%噻虫胺颗粒剂60 kg·hm-2移栽后25 d对...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剂在甘薯苗移栽前整地时全田撒施,能有效控制甘薯地下害虫(主要是小地老虎和蛴螬),对地上斜纹夜蛾等为害后保叶效果也较好,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0.5%噻虫胺颗粒剂60 kg·hm-2移栽后25 d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95.7%,移栽后50 d的保叶效果为84.6%,与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60 kg·hm-2,3%克百威颗粒剂60 kg·hm-2的效果相当,且持效期较长、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5%噻虫胺颗粒剂 甘薯 地下害虫 防治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季稻应用防虫网育秧的适宜秧龄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卫国 季朝兵 吴庆法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192-193,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单季稻应用防虫网育秧,移栽秧龄对2个单季稻品种的增产作用达极显著水平。2个单季稻品种比较,甬优6号的平均产量水平明显高于两优培九。不同移栽秧龄比较,甬优6号的移栽秧龄以21 d处理产量最高,两优培九的移栽秧龄以17 d... 试验结果表明,单季稻应用防虫网育秧,移栽秧龄对2个单季稻品种的增产作用达极显著水平。2个单季稻品种比较,甬优6号的平均产量水平明显高于两优培九。不同移栽秧龄比较,甬优6号的移栽秧龄以21 d处理产量最高,两优培九的移栽秧龄以17 d处理产量最高。品种和秧龄的互作显著,不同品种应在其对应的适宜秧龄移栽才能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秧龄 防虫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早稻香两优68直播密肥试验
6
作者 唐卫国 吴庆法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69-270,共2页
采用裂区试验方法 ,探索直播条件下香两优 68的最适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 ,结果以播种量 30 .0 kg/hm2 和施纯氮 135kg/hm2 的处理组合产量较高 ,达 6765.0 kg/hm2 。
关键词 杂交早稻 直播 密度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