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导管原位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晓琴 汪登斌 +4 位作者 王丽君 罗冉 刘欢欢 章华元 尹冬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48-2252,共5页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目的探讨DCIS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DCIS患者(35侧)的病理分级、MRI特征[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病灶形态学和病灶动态增强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病理分级:低级别4例,中~高级别31例。BI-RADS分类:3类1例、4A类2例、4B类5例、4C类12例、5类15例。病灶形态学:肿块型DCIS 6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中,节段性强化15例、区域性强化5例、线样强化4例,成簇小环形强化15例、集簇状强化5例。病灶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0例、Ⅱ型TIC 15例、Ⅲ型TIC 10例;早期缓慢强化4例,早期中度强化2例,早期快速强化29例。ADC值<1.2×10^-3 mm^2/s 19例,≥1.2×10^-3 mm^2/s 16例。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病灶形态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形式、内部强化类型、TIC类型、早期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 MR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又以节段性、区域性、线样强化,成簇小环形强化和集簇状强化多见,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受侵,增强时导管周围基质和导管壁强化。MRI表现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能提示病理分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DCIS是否伴有浸润及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以调整活检及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致痫病变的CT和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沈剑敏 耿道颖 沈天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癫痫影像学定位、定性诊断。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资料齐全的病例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65岁,平均23岁。CT检查采用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碘海醇50~100ml。MR检查采用常规SE序列,横断面T... 目的:探讨症状性癫痫影像学定位、定性诊断。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资料齐全的病例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65岁,平均23岁。CT检查采用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碘海醇50~100ml。MR检查采用常规SE序列,横断面T_1W和T_2W成像,矢状面T_1W成像,必要时加扫冠状面T_1W、质子加权成像;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磁显葡胺0.1ml/kg。结果:肿瘤性病变组45例包括星形细胞瘤22例,少枝胶质瘤8例,节细胞胶质瘤6例,混和型细胞瘤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4例;血管性病变组15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10例,动静脉畸形5例;脑软化组10例包括脑外伤后5例,脑梗死后3例和放疗后2例;先天发育畸形组10例包括脑裂畸形伴灰质异位4例,胼胝体发育不全2例,脑白质发育不良和穿通畸形各2例。并与病理对照对各种病变的CT、MRI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CT、MR成像对各种脑致痫病变的定位、定性价值很大,而MR成像对某些特定部位和微小病灶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症状性癫痫 影像学 造影剂 脑神经元 脑功能障碍 原发性 继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林友 黎元 邵阳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56-257,共2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CT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确临床体征 75例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相应椎间孔神经根处注射由得宝松、维生素B1 2 和利多卡因组成混合药液 ,使药液分布到...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CT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确临床体征 75例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相应椎间孔神经根处注射由得宝松、维生素B1 2 和利多卡因组成混合药液 ,使药液分布到椎管内硬膜外。结果 CT引导穿刺注药成功率达 1 0 0 % ,术后 2周观察 ,6 9.3%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2 3.0 %患者需要第 2次手术后症状才能改善 ,9.3%患者治疗无效 ,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且无并发症的新疗法 ,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经皮穿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骨神经痛 介入放射 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文君 管青聪 +3 位作者 吴亮 陈苏苏 陈洁 王薇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7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7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中多形性腺瘤9例,腺淋巴瘤8例(12个病灶),囊性淋巴管瘤3例,血管瘤、基底...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7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中多形性腺瘤9例,腺淋巴瘤8例(12个病灶),囊性淋巴管瘤3例,血管瘤、基底细胞腺瘤和脂肪瘤各1例。肿瘤大部分形态较规则,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9例多形性腺瘤中7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深叶;于T_1WI上呈等信号,T_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有较明显强化。8例腺淋巴瘤在T_1WI上呈稍低信号,T_2WI上呈等低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3例囊性淋巴管瘤均呈多房囊性病灶,形态不规则。1例血管瘤信号不均匀,呈明显长T_1、长T_2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强化明显,并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结构。1例基底细胞腺瘤,来源于腮腺深叶,T_1WI呈欠均匀等低信号,T_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1例脂肪瘤在T_1WI及T_2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本组病例MRI定位和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7%和82.6%。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少罕见间质肿瘤的CT和MR表现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晓琴 姚振威 +1 位作者 林含舜 马路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分析肾上腺少见和罕见间质肿瘤的CT和MR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MR资料(其中6例有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肾上腺囊肿7例,肾上腺淋巴瘤3例,肾上腺巨淋巴结增生症及... 目的:分析肾上腺少见和罕见间质肿瘤的CT和MR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MR资料(其中6例有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肾上腺囊肿7例,肾上腺淋巴瘤3例,肾上腺巨淋巴结增生症及海绵状血管瘤各2例,肾上腺孤立性纤维瘤,良性畸胎瘤各1例。结果:肾上腺囊肿表现为无强化的水样密度灶;良性畸胎瘤含脂肪密度区;肾上腺淋巴瘤表现轻中度强化,MR DWI高信号,巨淋巴结增生症主要表现为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见多发钙化灶,无强化;纤维瘤CT平扫为稍高密度肿块,增强后强化明显,延迟扫描逐渐趋于均匀。结论:肾上腺囊肿和良性畸胎瘤CT可明确诊断。肾上腺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表现可提示诊断。纤维瘤较难诊断,确诊需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中风常见临床证型与脑CT影像结果关系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程文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73-1476,共4页
目的:分析脑中风常见的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CT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探讨中经络证与中脏腑证脑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选取的180例中风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观察、记录病变的种类、病灶密度、脑出血量、病变部位、病灶范围以及中线移位、... 目的:分析脑中风常见的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CT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探讨中经络证与中脏腑证脑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选取的180例中风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观察、记录病变的种类、病灶密度、脑出血量、病变部位、病灶范围以及中线移位、脑室改变等情况,并利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中经络证者在脑CT表现上以脑梗塞为主,病灶密度值低,出血量少,范围小,病变以基底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病情相对较轻,而中脏腑证者脑CT结果以脑出血为主,病灶密度值高,出血量多,范围大,病变以基底区及脑叶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大,病情相对较重。而中风脱证患者的脑出血量多于闭证患者,病灶范围也大于中风闭证患者,病情较中风闭证更严重。结论:脑中风患者脑CT影像结果与临床辨证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CT影像学结论可以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断的微观、量化指标和重要参考依据,为中医辨证在微观方面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中风 中医辨证 影像学脑CT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隐球菌性肺热病CT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文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性肺热病患者的中医病症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肺隐球菌性肺热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过去5年间医院6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或者体外穿刺活检证实属于肺隐球菌性肺热病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中医...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性肺热病患者的中医病症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肺隐球菌性肺热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过去5年间医院6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或者体外穿刺活检证实属于肺隐球菌性肺热病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中医症侯分型标准分为风热犯肺型、痰热雍肺、邪热内结、脾肾阳虚,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扫描,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双盲法对其CT表现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T主要表现为浸润实变型、网织结节型、肿块型、混合型,分别为28例、15例、11例、6例;以风热犯肺型、痰热雍肺多见,分别为32例和17例,其中浸润实变型在风热犯肺中多见,网织结节型在风热犯肺型中明显多于其他症型(P<0.01),肿块型在痰热雍肺中明显多于其它证型(P<0.01)。结论:在肺隐球菌性肺热病的中医病症的诊断中,CT扫描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其中医分型与CT征象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辨证论治及判断预后的一个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隐球菌性肺热病 病症 CT 中医辨证分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胃窦幽门恶性狭窄 被引量:19
8
作者 林含舜 曹美萍 李军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胃窦癌 患者 幽门梗阻 恶性狭窄 植入治疗 金属内支架 晚期 癌肿 常见 解除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旋转DSA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强 王涛 +2 位作者 梁思渊 周龙 丁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导引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NIVCL)支架植入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08例NIVC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和造影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3D旋转DSA导引...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导引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NIVCL)支架植入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08例NIVC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和造影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3D旋转DSA导引下髂静脉支架植入)和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正斜位DSA导引下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射线当量及支架植入情况。两组患者一期处理下肢浅静脉曲张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支架内通畅情况,并发症,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和静脉功能障碍评分(VDS),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平均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X射线当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右侧植入支架与左侧续接第2枚支架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6,P=0.485);术后VCSS评分、VDS评分,肿胀、疼痛比例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观察组术后支架内通畅率100%,对照组有2例术后15 d出现全肢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间VCSS评分、VDS评分、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旋转DSA与传统正斜位DSA相比能更快更好地显示NIVCL患者髂静脉受压位置及程度,有助于准确评估支架与静脉管腔关系,导引支架顺利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病变 3D旋转DSA 静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与临床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光乾 夏贤武 +2 位作者 刘含秋 姚振威 吴诗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以及相关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其术前MRI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9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9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平扫序列包括T1WI、T2WI、FL...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以及相关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其术前MRI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9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9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平扫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并测量病灶、脑脊液、脑白质ADC值,分别比较病灶与脑脊液、病灶与脑白质ADC值两者间差异。结果:9例均单发,4例位于额叶,2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小脑半球及枕叶跨天幕生长。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晰,无灶周水肿;T1WI脑脊液样低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FLAIR以低信号为主,边缘见少许带状高信号;DWI呈高信号。IPEC的ADC值介于脑脊液与脑白质之间,IPEC与脑白质、脑脊液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7例病灶未强化,2例病灶部分边缘轻度强化。大体标本示肿瘤有包膜、边界清楚,无血供,质软,内容物呈灰白或灰黄、豆渣样碎片状物质。镜下病理改变,囊壁为角化或非角化鳞状上皮,囊内为胶状碎屑、固态胆固醇结晶及类脂质成分。结论:表皮样囊肿的病理学基础确定了其特征性的MRI表现,尤其是DWI,充分认识其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能提高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性,为术前评估、准备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