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价值 被引量:138
1
作者 郭宇闻 杨登法 +2 位作者 杨铁军 林叶青 叶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分析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测,采用平行联合和系列联... 目的分析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测,采用平行联合和系列联合进行联合预测分析,若所有指标均为阳性则判定系列联合预测阳性,任一指标为阳性则判定平行联合预测为阳性。结果平行联合预测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P<0.05)。系列联合预测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平行联合预测(97.50%vs 85.00%、87.50%、78.75%,P=0.001;93.75%vs 73.33%、76.19%、68.52%,P=0.000);平行联合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P<0.05)。结论依照患者脑梗死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并联合患者NIHSS评分结果对患者的偏瘫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梗死 锥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建华 康五根 +1 位作者 盛亮 李军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8-149,共2页
骨嗜酸性肉芽肿归属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中的局灶型,Jaffe等于1940年首先报道本病。椎体是本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成人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相对较少,并且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少有文献报道。笔者搜集经病理证实... 骨嗜酸性肉芽肿归属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中的局灶型,Jaffe等于1940年首先报道本病。椎体是本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成人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相对较少,并且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少有文献报道。笔者搜集经病理证实发生于成人椎体的嗜酸性肉芽肿11例,探讨其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肉芽肿 脊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建华 沈剑敏 +1 位作者 盛亮 李军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20例腮腺腺淋巴瘤单侧单...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20例腮腺腺淋巴瘤单侧单发的13例,单侧多发的3例,双侧发病的4例,共29个病灶,其中22个(75.9%)病灶位于腮腺的后下象限;男17例,女3例。50岁以上14例(70%);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液性密度,CT增强双期扫描,早期病灶实性部分CT值上升约20—72HU,其中11个(37.9%)病灶见包绕血管和(或)贴边血管征;晚期19个(65.5%)病灶强化减退,CT值下降约10~39HU,呈“快进快出”表现,其中3个(10.3%)病灶与周围腮腺组织呈等密度,囊变部分无强化。结论:根据腮腺腺淋巴瘤CT增强前后的表现及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可以对腮腺腺淋巴瘤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盛亮 陈建华 +1 位作者 陈洁 曹美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554-1555,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的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层...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的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结果:57例患者中43例患者阳性共发现48个动脉瘤,MSCTA发现40例44个,DSA发现42例47个。1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阴性,3例DSA发现动脉瘤,MSCTA阴性,两者均阴性共14例。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98%,阳性预测值为97.50%,阴性预测值为82.35%。结论:MSCTA是一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轴向、比邻结构关系的快捷、有效检查方法,弥补了DSA的不足,可逐渐取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FSPGR技术在血管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林友 宋琦 周开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9-701,共3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叉神经痛 诊断 责任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MRI表现 被引量:4
6
作者 盛亮 潘嘉炜 +1 位作者 张军 李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常规磁共振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证实的16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1.5T或3.0T 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经手术...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常规磁共振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证实的16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1.5T或3.0T 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共16例(男、女各8例;年龄8-65岁,平均年龄39岁),肿瘤最大径2-10cm(平均5.8cm),桥小脑角区最多见,共8例。小肿瘤(最大径〈4cm,9例)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大肿瘤(最大径≥4cm,7例)信号混杂,有囊变(6例)和出血(1例),T1WI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信号,T2W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结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是脑膜瘤的一种罕见类型,好发于桥小脑角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管膜下瘤的MRI常见表现和特殊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盛亮 沈剑敏 +3 位作者 陈建华 潘嘉炜 张军 李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磁共振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病理证实的35例室管膜下瘤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20例男性,1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2岁(8-61岁),颅内病灶多位...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磁共振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病理证实的35例室管膜下瘤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20例男性,1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2岁(8-61岁),颅内病灶多位于侧脑室内,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略成分叶状,脊髓内病灶多位于颈胸段,呈梭形,钙化和瘤内出血少见,MRI呈长T1、长T2信号为主,有囊变、出血、钙化的病变信号不均匀,瘤体内微囊结构最具特征,瘤周无水肿,强化程度弱;部分特殊表现为强化明显。结论:室管膜下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颅内肿瘤,少数MRI表现特殊明显强化,需与其他常见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瘤 MRI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特点 被引量:12
8
作者 许晓琴 姚振威 +2 位作者 林含舜 尹冬青 林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ACC)的CT表现与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6例ACC的CT图像特点、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功能性ACC6例,无功能性ACC 10例;16例ACC中,位于左侧肾上腺7例,右侧9...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ACC)的CT表现与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6例ACC的CT图像特点、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功能性ACC6例,无功能性ACC 10例;16例ACC中,位于左侧肾上腺7例,右侧9例,大小4.4cm×5.4cm~14cm×17cm,最小直径<5cm3例;CT平扫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7例,类圆形3例,椭圆形6例;边界模糊9例,边界较清7例;内见点状或条状钙化5例;病灶内坏死形态不规则15例。16例ACC增强后全部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坏死边缘显示较模糊。其中6例ACC中央出现星芒状、裂隙状较宽区域坏死;2例肿瘤实质大部分坏死形成假囊肿样。病理上肿瘤血管丰富,多见广泛出血、坏死,有血管包膜浸润。结论:AC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其病理改变有一定的关系。掌握这些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腺癌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建华 李军苗 曹美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9期2274-2276,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可疑或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冠状动脉MSCT检查(0.5s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1.25mm层厚,250mm显示野,512×512矩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可疑或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冠状动脉MSCT检查(0.5s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1.25mm层厚,250mm显示野,512×512矩阵,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直径≥2mm)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34例患者冠状动脉的351节段CT图像中,能够满足血管评价者为296节段,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别为25节段、9节段和6节段;诊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为11节段、6节段和23节段。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显示以及对管腔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对话技术应用于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效果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意象对话技术(imagery-dialogue skill,IDS)应用于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台州市立医院治疗的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752例分为A(251例)、B(250例)、C(251例)三组,其中A... 目的探讨意象对话技术(imagery-dialogue skill,IDS)应用于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台州市立医院治疗的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752例分为A(251例)、B(250例)、C(251例)三组,其中A组患者予以常规心理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录音意象对话引导干预,C组患者由参加过意象对话培训的护士现场进行心理引导干预。结果 B组与C组干预前心率及血压的监测结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术后焦虑评分A组为(61.8±12.50)分、B组为(48.5±10.21)分、C组为(42.0±8.35)分,抑郁评分A组为(56.8±10.37)分、B组为(45.2±9.75)分、C组为(40.2±6.72)分,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意象对话技术可以使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尽快进入术前适应状态,术后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非全身麻醉患者 意象对话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11
作者 林含舜 曹美萍 李军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1178-1179,共2页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 栓塞 治疗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和MR在输卵管积脓诊断中的价值
12
作者 林含舜 杨登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164-165,共2页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脓MSCT和MR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例输卵管积脓的MSCT和MR表现,其中22例行MS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右侧有18例,左侧有12例,同时累及双侧的有9...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脓MSCT和MR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例输卵管积脓的MSCT和MR表现,其中22例行MS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右侧有18例,左侧有12例,同时累及双侧的有9例;39例(共48侧)主要表现为附件区囊性肿块,形态各异,病变呈多发囊状或串珠状改变的有30侧,呈腊肠状、葫芦状改变的有18侧;囊性区CT平扫呈等低混杂密度,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ADC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无强化。结论MSCT和MR检查能清楚显示输卵管积脓的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密度或信号特点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输卵管积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积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