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笔石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传尚 胡勇 +1 位作者 Jörg MALETZ 危凯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化石的研究,划分出两个笔石生物带,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Cilmacograptus bicornis带,其时限为桑比期。根据乌拉力克组的沉积学特征,结合最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认为...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化石的研究,划分出两个笔石生物带,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Cilmacograptus bicornis带,其时限为桑比期。根据乌拉力克组的沉积学特征,结合最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认为原乌拉力克组的底界以一套特征的砾屑灰岩为标志欠妥,建议将克里摩里组上段的以黑色含笔石页岩为主的地层划归乌拉力克组,新厘定的乌拉力克组在盆地西缘北部露头区内蒙古乌海桌子山一带至少包含了Pterograptus elegans、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和Nemagraptus gracilis带等三个笔石带,其时限跨越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到晚奥陶世桑比期早期。可见,乌拉力克组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其顶、底界线均存在明显的穿时。这一发现不仅为乌拉力克组的时限及其相变穿时提供了准确的生物地层约束,也为这一地区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及页岩气勘探有利相带的优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乌拉力克组 笔石带 穿时 李105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
2
作者 段轲 文剑航 +3 位作者 张焱林 刘早学 宋腾 李浩涵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10,共15页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中上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目前,对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尤其针对牛蹄塘组页岩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相对较少。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常规和能...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中上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目前,对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尤其针对牛蹄塘组页岩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相对较少。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常规和能谱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参数,对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其中牛蹄塘组一段(牛一段)和牛蹄塘组二段(牛二段)分别为1个三级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以体系域为单元,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分析了牛蹄塘组页岩沉积时的沉积环境演变与海平面变化,提出了早寒武世海平面变化的4个阶段,即波动上升期、波动下降期、快速上升期和逐步下降期,最后提出了系统的牛蹄塘组页岩沉积演化模式,为进一步开展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储集层评价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牛蹄塘组 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三叠世南漳湖北鳄(双孔亚纲:湖北鳄目)的头骨新材料及补充研究
3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李姜丽 陈刚 万珊 苑金玲 吴奎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长骨间隙,前上颌骨最前端接触,鼻骨仅最后端接触;前上颌骨及上颌骨背侧发育同走向凹槽;颅顶平,无矢状嵴;顶骨比额骨大,顶孔位于顶骨前中部;上颞孔围成骨骼包括顶骨、后额骨、眶后骨和鳞骨,不包括上颞骨;轭骨三射状,前支细长,具短的腹后突;上枕骨大,近圆形;外枕骨见神经孔。比较分析认为,南漳湖北鳄、南漳龙和扇桨龙均见上颌两支之间的骨间隙,这可能是湖北鳄目同源性状。南漳湖北鳄上颞骨未参与上颞孔围成,轭骨腹后突未完全退化,下颞孔形态残存,与古老双孔亚纲类似,与进步鱼龙型类不同。推测鱼龙型类随着发展演化,上颞骨逐步前移并参与上颞孔围成,下颞孔逐渐闭合。新材料还显示南漳湖北鳄鼻孔朝上,咬合力不强,推测其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鱼龙型类的活动和捕食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南漳-远安动物群 颅骨 背视 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4
作者 王建坡 危凯 +1 位作者 李越 李启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3-631,共9页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叠层石 古环境 浅水生态位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阎春波 李姜丽 +1 位作者 赵璧 程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为5个,均以“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分别为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生物群、长阳寒武纪清江生物群、黄花场中奥陶统大坪阶“金钉子”、王家湾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金钉子”和远安三叠系南漳—远安动物群。立足于此,文中首次详细总结了这些地质遗迹点的化石代表、科学及科普意义,并从地质遗迹自身保护和应用方式、地质遗迹载体、地学研学、地质文化的传播和文创科普产品5个方面对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而为宜昌地区全域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古生物 发展模式 宜昌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地区构造与地壳演化——来自河流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子祺 田洋 +4 位作者 金巍 邓新 王晶 童喜润 柳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1-1985,共15页
【目的与方法】为系统揭示大别地区经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地壳生长历程,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2676~2424 Ma、2035~1812 Ma、890~748 Ma、140~120 Ma。锆石H... 【目的与方法】为系统揭示大别地区经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地壳生长历程,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2676~2424 Ma、2035~1812 Ma、890~748 Ma、140~120 Ma。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亦可分为4组:3371~3241 Ma、2470~2329 Ma、1858~1751 Ma和1132~1072 Ma。【结论】(1)大别地区记录的岩浆活动可大致分为9个阶段,分别为4.00~3.00 Ga、2.90~2.40 Ga、2.10~1.80 Ga、0.90~0.70 Ga、0.14~0.12 Ga的“爆发期”,与3.00~2.90 Ga,2.40~2.10 Ga,1.80~0.90 Ga,0.70~0.14 Ga的“平静期”;(2)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2.50 Ga)、古元古代中期(~2.00 Ga)、三叠纪(0.24~0.20 Ga)与白垩纪(0.14~0.12 Ga);(3)大别地区主要经历4期显著的地壳生长,地球形成初期约4.4~4.1 Ga地壳初始生长、4.0~2.8 Ga地壳快速生长累积、2.6~2.0 Ga持续地壳生长与2.0 Ga以来地壳缓慢生长,大别地区2.7~2.4 Ga的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说明该时期地壳再造事件也十分普遍;(4)~2.0 Ga之前大别与黄陵地区岩浆、变质、地壳生长事件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此之前两者更可能为独立的微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地区 碎屑锆石 U-Pb-Hf同位素 地壳演化 岩浆变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界岭地区Tremadocian早期微生物成因构造的发现
7
作者 曾雄伟 徐子一 +3 位作者 王建坡 程龙 王传尚 王志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7-1734,共8页
【研究目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地质学家较多关注前寒武纪的MISS,而较少研究其他时期的该类构造。奥陶纪早期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但MISS此前仅见于法国和加拿大纽芬兰等地的浅水碎屑岩,中国目前尚无报... 【研究目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地质学家较多关注前寒武纪的MISS,而较少研究其他时期的该类构造。奥陶纪早期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但MISS此前仅见于法国和加拿大纽芬兰等地的浅水碎屑岩,中国目前尚无报道。【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剖面测量,本文首次在宜昌界岭地区早奥陶世Tremadocian早期地层(南津关组上部)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构造。【研究结果】宜昌界岭地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主要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席破坏构造与广泛发育于前寒武纪的臼齿构造形态上具有相似性。【结论】该MISS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含MISS的地层单元,也对显生宙微生物岩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这一发现也是对宜昌市地质遗迹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 Tremadocian早期 地质遗迹 南津关组 地质调查工程 宜昌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再认识
8
作者 王建坡 汪啸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微陆块 造山带 地理分区 新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西南部前渊带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理——以WDD1井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方朝刚 章诚诚 +4 位作者 林洪 韩瑾 滕龙 周道容 李建青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2-326,共15页
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一套前陆盆地前缘带黑色页岩,与同处扬子陆块的中上扬子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该套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有机质富集相关的研究缺乏。因此,搞清楚... 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一套前陆盆地前缘带黑色页岩,与同处扬子陆块的中上扬子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该套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有机质富集相关的研究缺乏。因此,搞清楚下扬子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深化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下扬子西南部最新的奥陶系—志留系页岩气地质调查井(WDD1)获取的连续地下岩芯资料,对38个岩芯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和主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盆古沉积环境的关系,讨论了控制下扬子西南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段为有机质富集层段,校正后的化学蚀变指数指示研究区所处的江南过渡带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生源钡、Cu、Zn含量等指标印证了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V/Cr、V/(V+Ni)和V/Sc值等揭示五峰组沉积期底水为厌氧—硫化状态,高家边组一段沉积期底水转化为贫氧—氧化状态,高家边组二段沉积期再次出现硫化—缺氧的底水环境;Mo-TOC图解和EF_(U)-EF_(Mo)协变图显示五峰组沉积期为中等滞留沉积环境,高家边组沉积期则转化为中等—弱滞留沉积环境;五峰组沉积期总有机碳与Al、Ti含量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而高家边组沉积期则转化负相关关系。五峰组和高家边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存在差异:五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为还原—硫化的半滞留环境,陆源碎屑输入带来的营养物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机质富集;高家边组二段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高的古生产力和还原—硫化底水环境为有机质赋存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低沉积速率进一步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二者富集机理的差异揭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古海洋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沉积环境 五峰组 高家边组 有机质富集 化学蚀变指数 古生产力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晚埃迪卡拉世-早寒武世硅质岩成因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危凯 陈孝红 +3 位作者 王传尚 刘安 曾雄伟 李志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30,共11页
湖北宜昌地区在寒武系水井沱组取得页岩气重大突破后,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为了查明这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下伏硅质岩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采集了鄂西宜昌地区鄂宜地2井岩家河组和湘西桃源、张... 湖北宜昌地区在寒武系水井沱组取得页岩气重大突破后,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为了查明这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下伏硅质岩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采集了鄂西宜昌地区鄂宜地2井岩家河组和湘西桃源、张家界地区留茶坡组-牛蹄塘组的硅质岩,利用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数据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并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沉积模式及其对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意义。结果表明:①鄂宜地2井岩家河组硅质岩的Al/(Al+Fe+Mn)值介于0.30~0.68,在Al-Fe-Mn三角判别图和Fe/Ti-Al/(Al+Fe+Mn)图解上集中分布在沉积成因区;稀土元素Eu异常不明显,配分曲线为平坦模式,且(La/Yb)N介于1.01~1.81,指示岩家河组硅质岩为沉积成因。②湘西桃源和张家界地区的硅质岩明显分为两种成因。留茶坡组硅质岩Al/(Al+Fe+Mn)值介于0.03~0.19,在Al-Fe-Mn三角图上靠近Fe一端,稀土元素表现明显的Eu正异常,且配分曲线以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左倾斜为主,指示明显的热液成因;牛蹄塘组硅质岩则表现相反,指示沉积成因。③埃迪卡拉纪末期,湘西斜坡地区靠近热液喷流中心,因此留茶坡组硅质岩以热液成因为主,而宜昌地区位于局限台地附近,富硅热液因受到阻隔而无法进入,因此硅质岩为沉积成因;至寒武纪早期,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湘西和鄂西地区海水连通,因此该时期硅质岩均为沉积成因。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热液活动为海洋生物的繁盛提供了大量的磷等无机营养元素,对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沉积成因的硅质页岩相很可能是页岩气的有利相带,这或许能为页岩气勘探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 晚埃迪卡拉世 早寒武世 硅质岩成因 富有机质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大义山锡多金属矿田构造控岩控矿机制及找矿勘查启示
11
作者 曾广乾 柏道远 +10 位作者 王灵珏 文春华 陈旭 王勇 李彬 黄乐清 陈剑锋 梁恩云 许若潮 马慧英 向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300,共16页
大义山锡多金属矿田是在南岭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叠合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该矿田发育多期次花岗岩与多方向含锡云英岩脉。然而,关于直接决定岩体、矿体定位的构造体系研究一直是该矿田的薄弱环节,制约... 大义山锡多金属矿田是在南岭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叠合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该矿田发育多期次花岗岩与多方向含锡云英岩脉。然而,关于直接决定岩体、矿体定位的构造体系研究一直是该矿田的薄弱环节,制约了成矿规律的深入探讨和下一步找矿方向。研究基于野外构造解析与区域构造综合分析,对大义山矿田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了下一步锡矿找矿勘查建议。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大义山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受走向NW、倾向NE的邵阳—郴州断裂与走向EW、倾向S的阳明山—塔山断裂联合控制,邵阳—郴州断裂于早燕山期的分段活动控制了大义山岩体的空间定位,阳明山—塔山断裂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逆冲错移邵阳—郴州断裂,导致后者在水平面上呈左行错移表象,并造就大义山岩体不对称纺锤状形貌;(2)含锡节理、裂隙表现为张性或张剪性质,晚期次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质岩浆沿加里东构造层中先存断裂上侵并侧向流动控制了台子上以北NNE-NE向含矿构造的形成,同时在台子上以南岩浆循阳明山—塔山断裂的侵位与侧向迁移主导了近EW向破裂成生与矿体就位;(3)构造与岩浆耦合作用可形成陡倾扇形和缓倾环状2组含矿构造。根据“缺位找矿”原则,在大义山矿田内存在探寻与已知单向倾斜矿脉组对称的另一矿脉组的潜力,同时缓倾矿脉亦值得今后找矿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岩控矿机制 构造解析 找矿勘查启示 大义山锡多金属矿田 湘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句容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泥页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建青 方朝刚 +4 位作者 吴通 章诚诚 王元俊 刘理湘 赵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16-1527,共12页
为深入研究江苏句容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及物源属性,指导区域页岩气勘探,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江苏句容地区SY1井五峰组-高家边组泥页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句容地区五峰... 为深入研究江苏句容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及物源属性,指导区域页岩气勘探,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江苏句容地区SY1井五峰组-高家边组泥页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句容地区五峰组泥页岩稀土元素总量低于北美页岩,高家边组泥页岩稀土元素总量高于北美页岩,且五峰组-高家边组泥页岩都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分异程度显示从底至顶逐步升高的趋势。δCe_(N)值为0.76~0.91,平均值为0.86,显示弱的负Ce异常;五峰组泥页岩δEu_(N)平均值为1.11,高家边组一段和二段泥页岩δEu_(N)平均值分别为1.71和1.11,表明高家边组一段分异最明显,变化范围较大,五峰组物源特征较单一,而高家边组母岩成分复杂,具有混合特征。五峰组泥页岩的(La/Yb)_(s)平均值为1.28,高家边组一段泥页岩的(La/Yb)_(s)平均值为1.38,高家边组二段泥页岩的(La/Yb)_(s)平均值为1.51,反映出五峰组沉积速率小于高家边组,且有机质丰度与(La/Yb)_(s)值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δEu、δCe、U/Th、V/Cr、Ni/Co等参数特征揭示,五峰组-高家边组一段-高家边组二段沉积时期海水的还原性具有富氧-厌氧-富氧过渡的变化特征,其中高家边组一段底部水体还原程度最高,为厌氧环境。奥陶纪末期—志留纪早期还原性水体及相对滞留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使句容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厚度达到30 m,由此初步认为,五峰组-高家边组一段泥页岩为优质页岩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容地区 泥页岩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等离子体质谱法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岩中不同形态氮的提取方法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邢腾 朱园园 +4 位作者 李靖 王诗宇 杜勇 邱海鸥 宋虎跃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近年来,沉积岩中的氮同位素组成(δ^(15)N)已成为生命起源和古环境研究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并为这些领域的原创性发现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沉降的有机质在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作用的改造后转化为不同形态的含氮物质(如干酪根结... 近年来,沉积岩中的氮同位素组成(δ^(15)N)已成为生命起源和古环境研究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并为这些领域的原创性发现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沉降的有机质在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作用的改造后转化为不同形态的含氮物质(如干酪根结合氮、可溶性有机氮以及NH^(+)_(4)等),并保存于沉积岩中。不同形态氮可能具有独特的古环境意义,有必要进行单独的分离和提取,丰度较低的氮组分(如固定铵)也逐渐得到重视。当前,学者们主要利用全岩和干酪根的氮同位素组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由于地质过程复杂,特定含氮物质提取同位素测试和解译难度较高,何种形态的氮能代表原始的古海水信号尚不明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含氮物质在不同地质作用中的演化历程,系统总结了沉积岩中不同形态氮的提取方法,阐明了它们的古环境意义,并对不同形态氮应用于古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古海洋氮循环研究亟需开展的工作,为推动氮同位素的高精度测试及古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海洋 氮循环 沉积岩 稳定氮同位素 干酪根 固定铵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郴州丹霞地貌景观特征、成因及演化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乐清 吴驰华 +5 位作者 周丽芸 金妮 彭世良 胡能勇 杨长明 陈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0-1694,共15页
湖南郴州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是华南地区特色景点之一,以圆顶岩丘景观为特点,与目前常规丹霞地貌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关于其地貌特色、成因机理及演变过程等依然缺乏详细的研究,这与其社会知名度及特殊地貌蕴涵的科学价值不相符。本... 湖南郴州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是华南地区特色景点之一,以圆顶岩丘景观为特点,与目前常规丹霞地貌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关于其地貌特色、成因机理及演变过程等依然缺乏详细的研究,这与其社会知名度及特殊地貌蕴涵的科学价值不相符。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查明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由石寨、岩丘、赤壁、石柱、石墙和洞穴及线状沟槽等7种地貌亚类型组成。研究区东、西两侧丹霞景观差异大,在景区东侧,以圆顶岩丘、石寨等特色地貌占主导地位,发现其构景岩层为风成沙漠相砂岩,发育巨型交错层理、小尺度的粒流层和波纹层等典型风成沉积构造。而景区西侧则为“顶斜、陡坎和麓缓”峰林型丹霞地貌景观,岩石类型以冲积扇相块状砾岩为主。不同的岩相类型,是造成景区东、西两侧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后来叠加喜马拉雅期多期次构造改造、水流侵蚀和风化崩塌等作用而最终形成多样化的地貌形态。面积高程积分模型(HI)分析结果表明景区丹霞地貌整体处于老年早期的残丘阶段。综合分析提出了“沉积作用孕景→构造抬升造景→地表营力雕景”的三阶段成景模式。本研究旨在解析丹霞地貌的成因,提升景区丹霞地貌品牌内涵;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华南湿润气候区岩丘状丹霞特色景观的理解,为华南白垩纪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漠相 丹霞地貌 飞天山—高椅岭景区 地貌演化 湖南郴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时代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锦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23,共14页
在充分收集前人奥陶系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展皖东地1井和贵池冯村剖面奥陶纪海相红层系统研究,为地层对比、古气候和古地理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奥陶纪海相红... 在充分收集前人奥陶系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展皖东地1井和贵池冯村剖面奥陶纪海相红层系统研究,为地层对比、古气候和古地理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奥陶纪海相红层主要分布于紫台组、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和胡乐组,时代为早奥陶世弗洛晚期至晚奥陶世凯迪中期;主要岩石类型为碳酸盐岩(瘤状泥质灰岩、网纹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和泥微晶灰岩等),少量碎屑岩(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含粉砂质页岩);大多数属半深水海相红层,局部为浅水和深水海相红层;自北西向南东呈现一层式→二层式→三层式→二层式→一层式→零层式的横向变化,出现时代凯迪期→达瑞威尔期→弗洛期的纵向变化,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古水温和不同地区构造性质密切相关;研究区海相红层不仅具有区域性(与湖北宜昌奥陶系具有对比性),而且具有全球性(中国主要块体),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海相红层 分布 对比 安徽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地区牛蹄塘组海相页岩脆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湘张地1井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苗凤彬 彭中勤 +3 位作者 汪宗欣 张保民 王传尚 巩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3-761,共19页
【研究目的】开展页岩储层脆性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有利层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矿物组成、地球物理测井、岩石力学实验与裂缝发育程度等基础资料,采用矿物组分法与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岩石力学参数法对雪峰地区牛... 【研究目的】开展页岩储层脆性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有利层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矿物组成、地球物理测井、岩石力学实验与裂缝发育程度等基础资料,采用矿物组分法与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岩石力学参数法对雪峰地区牛蹄塘组海相页岩的脆性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以此探讨页岩脆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基于石英、长石、黄铁矿和碳酸盐含量的脆性矿物组分法对该区牛蹄塘组页岩脆性的评价最为适用,以区内湘张地1井为例,页岩脆性指数为59.2%~93.8%,平均值74.4%,受沉积环境、成岩演化、埋深、构造作用等因素共同影响。【结论】稳定的深水陆棚-盆地相沉积环境与晚成岩演化阶段决定牛蹄塘组页岩脆性整体较高,该环境下生物成因的硅质、黄铁矿等脆性矿物较为富集,并受沉积时水体深度变化影响自下而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整体逐渐降低的含量变化趋势,导致页岩脆性及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具有相似的纵向变化规律,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同时,此类脆性矿物与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其对页岩脆性的贡献远大于有机质本身对塑性的加成。此外,岩石力学参数与脆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杨氏模量在该区牛蹄塘组页岩脆性评价中的权重高于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特征 影响因素 牛蹄塘组 页岩气 湘张地1井 雪峰地区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大义山地区中—新生代变形序列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志友 曾广乾 +12 位作者 柏道远 姚泽钰 王灵珏 文春华 陈旭 王勇 李彬 黄乐清 陈剑锋 梁恩云 许若潮 马慧英 向轲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2-1108,共17页
大义山地区处于南岭构造带与钦杭构造带结合部位,自早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方向、不同类型的构造,这些变形的先后序次对理解湘南及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目前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替过程仍缺乏精细剖析。本文运用构造... 大义山地区处于南岭构造带与钦杭构造带结合部位,自早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方向、不同类型的构造,这些变形的先后序次对理解湘南及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目前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替过程仍缺乏精细剖析。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大义山地区地表基岩中的剪切破裂和褶皱等构造要素进行分期和配套,利用赤平投影法恢复剪切破裂的古构造应力场,结合中—新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厘定了研究区5期构造变形事件及其动力学背景:第1期NEE—SWW向挤压(D_(1))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早幕,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多板块围限下的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间继发性陆内俯冲汇聚,而局部与区域挤压方向的差异性,可能与NW向邵阳—郴州断裂左行走滑派生的近E—W向挤压应力场及走滑所产生的逆时针牵引作用有关;第2期近S—N向挤压(D_(2))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印支运动晚幕,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向南的挤压和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第3期NWW—SEE向挤压(D_(3))为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的产物,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大陆的西向俯冲;第4期与岩浆作用相关变形(D_(4))包括褶皱、挤压面理、肿缩构造和张剪性破裂等,可能受制于早燕山运动后造山阶段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沿不同方向基底断裂的幕式上侵和侧向流动;第5期N(N)E—S(S)W向挤压(D_(5))发生于古近纪中晚期,可能与先存NNE向断裂带右行走滑所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场有关,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引发的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进一步分析认为,NW向邵阳—郴州断裂最强烈的走滑活动可能发生在印支运动早幕,并由此奠定了断裂周缘中—新生代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变形序列 构造演化 大义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涟源凹陷佘田桥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与保存条件
18
作者 苗凤彬 罗胜元 +3 位作者 张保民 巩磊 张国涛 陈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9-292,共4页
湘中地区是四川盆地外围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带(李智等,2019),为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以上古生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准地台型坳陷。涟源凹陷为其内北部的一个次级构... 湘中地区是四川盆地外围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带(李智等,2019),为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以上古生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准地台型坳陷。涟源凹陷为其内北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大致呈北西西向展布,经历了以挤压逆冲改造为主的多期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涟源凹陷 佘田桥组 页岩气 成藏过程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地震数据的北部湾南康盆地南缘地层结构探测研究
19
作者 陈松 徐俊杰 +4 位作者 孙尧 刘圣博 刘磊 陈长敬 王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4-1003,共10页
近地表二维地震数据在地层结构探测中应用广泛,但从二维地震数据体提取相关地震属性并应用于沉积环境解释的案例较少。通过采用多种叠前噪音去除、振幅补偿、反褶积、高精度速度分析与叠加等处理技术,获得供地层结构划分与属性提取的高... 近地表二维地震数据在地层结构探测中应用广泛,但从二维地震数据体提取相关地震属性并应用于沉积环境解释的案例较少。通过采用多种叠前噪音去除、振幅补偿、反褶积、高精度速度分析与叠加等处理技术,获得供地层结构划分与属性提取的高信噪比叠加地震剖面。提取盆地基底等T0值,并优选均方根振幅、瞬时频率、主频率、带宽等地震属性,计算了基底埋深等T0空间分布图、相关地震属性分布图。结果表明,盆地基底西北部埋深小于东南部,呈现北西—南东向倾斜入海的趋势;盆地埋深浅的基底目标沉积环境,对应均方根振幅高、带宽值高,埋深大的基底目标沉积环境,对应均方根振幅低、带宽值低,瞬时频率与主频率也呈现低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基底 地层结构 均方根振幅 瞬时频率 主频率 带宽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20
作者 罗凡 段轲 +4 位作者 张号 许露露 王亿 陈威 杨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8-1071,共14页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岩矿鉴定、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有机碳含量(TOC)测试,阐明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分布特征、源岩成分、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探讨了该沉积时期火山活动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可分为火山凝灰岩密集段、次密集段和不发育段,火山凝灰岩原始岩浆性质以中性安山岩为主,火山灰来源于扬子北缘与古秦岭洋的碰撞闭合形成岛弧的火山喷发事件。火山灰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陆源碎屑补给不足的中扬子滞留海盆重要的物质来源,一方面为海洋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提高了海洋古生产力;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促使海洋形成缺氧环境,利于有机质的埋藏与保存。研究成果可为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火山凝灰岩 物源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