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CN模式下传统村落形象具身传播实践路径研究——以湖南省四个传统村落为例
1
作者 窦银娣 魏弘晖 李伯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当前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多频道网络(MCN)作为短视频领域新兴产业模式,对优化村落形象传播有积极作用。在湖南4个传统村落短视频传播情况实地调研基础上,借鉴景观基因理论、传播学理论,将MCN模式引入村落形象传播系统,研究发现:(1)目前... 当前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多频道网络(MCN)作为短视频领域新兴产业模式,对优化村落形象传播有积极作用。在湖南4个传统村落短视频传播情况实地调研基础上,借鉴景观基因理论、传播学理论,将MCN模式引入村落形象传播系统,研究发现:(1)目前传统村落短视频多为群众即兴作品,泛娱乐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尚未触及村落文化深层。(2)MCN模式下传统村落形象传播是在识别村落文化景观基因、定位传播形象基础上进行专业短视频生产,并为受众带来强具身体验的综合过程,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资源集聚与培育媒介素养有积极作用。(3)MCN模式中专业机构在村落形象传播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优化传统村落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促进当地数字产业发展,为景观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并行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 具身传播 MCN模式 短视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型传统村落记忆场所的类型识别与景观修复研究——以湖南省勾蓝瑶寨为例
2
作者 窦银娣 刘章云 李伯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6,共13页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传统村落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气息开始退变,集体记忆逐渐缺失,使传统村落记忆场所受到巨大挑战,保护维系“乡愁”情感的记忆场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勾蓝瑶寨为例,初步探索了基于微博图片、文本数据...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传统村落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气息开始退变,集体记忆逐渐缺失,使传统村落记忆场所受到巨大挑战,保护维系“乡愁”情感的记忆场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勾蓝瑶寨为例,初步探索了基于微博图片、文本数据进行记忆场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采取景观基因理论从微观视角识别记忆场所。研究发现:1)景观基因理论与记忆场所在内涵结构上有着密切联系,景观基因作为记忆场所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支撑,强化了场所的识别度与感知度。显性基因为记忆场所提供直观的视觉符号,而隐性基因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集体记忆。2)游客感知强度和记忆场所特征强度,对记忆场所的类型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微博数据的游客感知强度和记忆场所类型识别指标体系的记忆场所特征强度,发现游客感知强度与记忆场所特征强度两者认知存在差异,两种数据叠置分析把传统村落记忆场所分为四种类型。3)景观修复尝试从功能分区、瑶族文化、建筑特征、事件记忆方面,深入挖掘记忆场所的丰厚价值,重塑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为构建和美乡村、留住美丽“乡愁”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更要实现记忆场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记忆场所 类型识别 景观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曹帅强 邓运员 +2 位作者 杨载田 何清华 李敏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1-841,共11页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性"围堡式"的血缘宗族聚居模式,与畲、黎、瑶等少数民族通婚繁衍在山丘区的山谷地带;在"入乡随俗"谋求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了基本的客家精神及风俗;并以当地炎帝神农文化为主要文化参照,形成了独具炎陵县特色的客家文化。2)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在不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衣、食、住、行、商等物质性方面的表达载体和地方语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民情风俗、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的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扩展聚居区 景观基因 特征提取 炎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遗产地居民文化适应对遗产认同的影响研究——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易韵 李伯华 +2 位作者 李萍萍 邹靓 窦银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52,共11页
遗产旅游的兴起为传统村落旅游带来机遇,但也因过快发展引发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以及遗产认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遗产认同和文化适应的概念解析,一方面,从遗产认同的内部结构出发... 遗产旅游的兴起为传统村落旅游带来机遇,但也因过快发展引发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以及遗产认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遗产认同和文化适应的概念解析,一方面,从遗产认同的内部结构出发,构建遗产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德夯村居民遗产认同情况;另一方面,援引Barry的双文化模型和SL-ASIA单线性文化适应模型来测度居民的文化适应情况,利用回归分析探讨文化适应对遗产认同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SL-ASIA模型下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可以从社会交往、日常偏好和遗产认同3个维度进行评价,Barry的双文化模型可以将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策略分为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4种类型。从SL-ASIA模型和双文化模型都可得知德夯村居民的文化适应为双文化主义。2)传统村落居民的遗产认同可以从遗产认知和遗产身份认同2个维度进行评价,德夯村居民具有一定的遗产认同但程度不深。3)整合型文化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社会交往和日常偏好维度对遗产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所得结论,对传统村落居民的遗产认同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推进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遗产认同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增权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优化--以惹巴拉村寨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新新 李伯华 +2 位作者 窦银娣 谭红日 刘沛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权力激励等社区赋权方式再分配资源、权益及资本。3)权力共有路径下,强化政策透明度和社区话语权,有助于社区主体参与治理;权力合作路径下,扩充资源分配渠道、强化主体合作关系,有助于社区治理渠道扩展;权力激励路径下,规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及监管方式,有助于社区治理政策细化。文章借助“社区增权”理论,将旅游引发的“社区失权”改进为“社区增权”,补充完善文化遗产地治理研究,可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乡村治理 社区增权 社区参与 惹巴拉村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治理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伯华 陈新新 +1 位作者 窦银娣 刘沛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4-1166,共13页
传统村落是乡村重要的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空间主体的治理实践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法,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构传统村落空间治理机制。研... 传统村落是乡村重要的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空间主体的治理实践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法,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构传统村落空间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张谷英村空间主体可分为行政主体、地方社区主体和外来主体3类人类行动者,以及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经济空间4类非人类行动者,空间治理问题的表征以空间权益失衡、空间组分混乱和空间功能演变为主。(2)优化张谷英村空间治理模式,需要核心行动者赋予其他行动者权益,行政主体、地方社区主体及外来主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行动机制得以实现。(3)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各治理主体应加强合作,村民与企业合作改造物质环境,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加深融合,空间的生产与消费需要符合村落现实的社会关系。传统村落空间治理应加深多维空间融合,修复重组传统村落空间功能。研究有助于解释传统村落空间治理过程中各行动者参与治理,空间权益合理配置及传统村落空间治理模式优化,为其他类似的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治理 行动者网络理论 张谷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以首批侗族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31
7
作者 杨立国 彭梓洺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82,共9页
本文在分析文旅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景观基因视角,运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度、旅游活动的文化传承度、文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的指... 本文在分析文旅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景观基因视角,运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度、旅游活动的文化传承度、文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函数。据此,对首批侗族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过程可分为“分散融合”、“融合调整”和“全面融合”3个阶段;(2)总体融合状况较好,内部差异不大;在融合维度中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度低,但旅游活动文化传承度高;在融合指标中文化资源景点开发度低,但文旅空间耦合度高;(3)案例评价证明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因 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 评价体系 传统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机制研究——以通道县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立国 吴旭峰 胡雅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 计划行为理论 学校传承机制 通道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2 位作者 程波 刘悦滢 窦银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6-937,共12页
传统村落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如何在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下,把握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查法,基于产权理论划分传... 传统村落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如何在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下,把握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查法,基于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生态产品类型,并构建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标体系,同时以湖南四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开展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与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产权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生态产品分为私人生态产品、准公共生态产品和公共生态产品三类,包含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生态调节服务三要素;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测度差异度低,整体价值实现水平一般,得分在57.08~60.85之间,其中横岭村得分最高,芋头村得分最低。根据价值实现的测度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型与农业主导型传统村落的优化路径,以此助推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理论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测度 优化路径 传统村落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近56年降水变化趋势及空间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符静 旷微 +2 位作者 邓运员 田亚平 赵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为揭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规律,基于湖南省87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年、季尺度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湖南省年降水量增幅为0.8334 mm/a,春、夏、... 为揭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规律,基于湖南省87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年、季尺度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湖南省年降水量增幅为0.8334 mm/a,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变化幅度分别为-0.971,1.3937,-0.1991,0.6336 mm/a.湖南省年度及春季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夏季大致呈自东南、西北向中部递减趋势,秋季一定程度上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趋势,冬季呈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年尺度Pa显示,湖南省2002年为中涝,2011年为中旱,其余绝大部分为正常年;季尺度Pa表明,除了春季,其余季节均有中度及以上旱情或雨涝.湖南省降水未来趋势反持续性的区域比重略高于持续性的区域比重,且未来呈增加趋势的分布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趋势 时空特征 HURST指数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易韵 李伯华 +1 位作者 窦银娣 刘沛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5-647,共13页
基于文献梳理及长期实地调研经验积累,提炼总结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并根植积极心理学探讨文化适应的整合路径,结果表明:1)结合城乡关系演变的时代背景及“U型”曲线理论,可研判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 基于文献梳理及长期实地调研经验积累,提炼总结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并根植积极心理学探讨文化适应的整合路径,结果表明:1)结合城乡关系演变的时代背景及“U型”曲线理论,可研判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外来文化进入期,居民外在行动积极配合,内在感知具有外来文化偏向和发展期待;文化碰撞调适期,居民外在行动上文化冲突与矛盾频发,引起内在心理负面情绪及文化同化;文化整合期,目标为经历磨合后居民在外在行为上积极主动配合,能传承自身文化并寻求进步,内在感知上心理满意度不断提高,拥有文化自信和积极开放的文化认知。2)援借积极心理学研究理念,基于过程机理的不同阶段,提出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整合路径。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多元主体协调及预防监督机制3方面创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从跨文化互动技能、主人翁观念以及灵活开放的文化认知3方面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系统;从文化认同、游客正向凝视和社区关怀3方面营造积极的情感体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传统村落 居民 文化适应 积极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的特征、模式与逻辑--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35
12
作者 窦银娣 叶玮怡 李伯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以湖南省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技术构造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特征和逻辑模式。结果表明:1)张谷英村“三生”功能更新主要表现出生活功能产居一体化、生产功能旅游化、生态功能景观化、... 以湖南省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技术构造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特征和逻辑模式。结果表明:1)张谷英村“三生”功能更新主要表现出生活功能产居一体化、生产功能旅游化、生态功能景观化、旅游功能多样化的旅游适应性特征及圈层分化和阶段有序的时空分异特征。2)张谷英村通过生活空间的人文景观开发与民俗文脉挖掘、生产空间的多元高质旅游服务模块构建、生态空间的生态环境保育与自然景观修复,实现传统物质空间的旅游功能更新和功能融合发展。3)旅游驱动型乡村社会通过供需关系构建、示范效应延伸、主客交往反馈,扩展功能更新范围、加深功能更新程度、提升多元功能质量。“三生”功能的更新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演化的共生耦合关系,其旅游化过程体现了空间结构有序变迁和空间属性质量提升的协同演化进程,以多功能交互、多层次联动的综合路径推助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更新 “三生”空间 旅游驱动 传统村落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认知重建与实践——以高椅村为例
13
作者 李伯华 邹靓 +1 位作者 程波 窦银娣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基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面临的实体空间认知困境,以逻辑空间为更新视角,以实现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村为例,探索了基于逻辑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路径。结果表明:①... 基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面临的实体空间认知困境,以逻辑空间为更新视角,以实现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村为例,探索了基于逻辑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路径。结果表明:①图式语言作为从实体空间到逻辑空间转变的媒介,为逻辑空间更新认知重建提供方法支撑;通过典型图式的提取、空间秩序和意境的解析为逻辑空间的识别创造了条件。②有机更新是逻辑空间更新的理论落脚点,图式语境和图式语法指导逻辑空间更新与有机更新理念是契合的,拓展了有机更新研究的视角。③针对高椅村逻辑空间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出了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3条实践路径:延续村落格局,织补空间意境;移植街巷肌理,修复空间秩序;建设文化场域,传承地域文脉。以期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有机更新 逻辑空间 实体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农户生计转型和文化适应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伯华 易韵 窦银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文化适应,对于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测... 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文化适应,对于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测量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和生计多样化指数,将农户分为均衡经营型、其他商贸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规模种植型和传统纯农型等6大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农户的生计转型,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传统规则、民族认同和民族节庆等角度进行了文化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生计多样化指数和生计资本指数越高,农户的生计转型情况越好,生计结果也越可观.2)生计转型程度越高,农户的文化适应能力越强.根据研究结果,后续的相关研究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农户失权现象的影响以及文化适应的反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驱动 传统村落 农户 生计转型 文化适应 兰溪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山表土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15
作者 李姝明 李泉 +4 位作者 秦锋 赵文伟 张以恒 易桂田 任维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452-5465,共14页
山地花粉传播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散布规律较为复杂。厘清不同区域现代花粉的垂直散布规律与植被、气候的关系,将有助于化石花粉的正确解译与定量重建。研究选取南岳衡山典型垂直植被带,沿海拔梯度从山顶1061 m向山脚202 m,共采集... 山地花粉传播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散布规律较为复杂。厘清不同区域现代花粉的垂直散布规律与植被、气候的关系,将有助于化石花粉的正确解译与定量重建。研究选取南岳衡山典型垂直植被带,沿海拔梯度从山顶1061 m向山脚202 m,共采集了21个表土花粉样品,运用花粉分析和数值统计等方法,获得以下认识:(1)衡山现代表土花粉组合中乔灌木类型以松属、杉科、壳斗科、木犀科和蔷薇科等占优势,草本类型以禾本科、蒿属和莎草科等为主。(2)本区域松属和蒿属可能具有超代表性,杉科、蔷薇科、木犀科和盐肤木属代表性适中,壳斗科、樟科、木兰属、槭属和禾本科具有低代表性。(3)表土花粉组合在本研究区的四类植被带中有明显差异,代表性的花粉类型与周边植物组合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松属/杉科(P/T)的花粉比值在各植被带中差异显著。(4)影响衡山表土花粉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年均温,且与P/T的相关性较强,因此P/T或可作为区域地层花粉古气候重建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山 表土花粉 植被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更新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研究——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龙翔宇 李伯华 +1 位作者 窦银娣 刘沛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完整留存乡村文化,维系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态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研究基于有机更新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失活体现在...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完整留存乡村文化,维系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态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研究基于有机更新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失活体现在村落有机秩序失序、“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失调、村落关系网络撕裂及文化基因传承无路4个方面。(2)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整体保护、微创更新、渐进修补、有机发展的原则,从传统村落的有机秩序修复、功能结构优化、关系网络织补、文化基因传承4个方面探索了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化路径。(3)兰溪村有机秩序修复强调了外部生态格局恢复和内部建筑肌理保护的有机结合;皇都村功能结构优化强调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适宜性发展;板梁村关系网络织补明确了更新生产关系网络和织补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机统一;张谷英村文化基因传承明确了活跃文化传播和活态文化展演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更新理论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活化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式语言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解构与景观修复研究——以坪坦村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窦银娣 李萍萍 李伯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4,共13页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式语言理论,以坪坦村为例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解构,提出景观修复策略.研究表明:1)以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坪坦村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通过解构分析坪坦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得出了75种图式语汇,解构公共空间秩序法则得出了相邻、相交等词法与秩序性、时间性和本土性等句法,解构公共空间生长环境得出了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2)坪坦村公共空间表现出特征极为突出的侗族特色:公共空间布局中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情景交融;生产、生活与精神公共空间场所互动共生;公共空间节点多维嵌套,层次丰富.3)图式语言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修复路径:按“字—词—词组”层层递进织补空间元素;按“时间—空间—情感”循序渐进构建空间秩序;按“完善—修缮—重构”滚动式表达空间意境.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解析和特征解构,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图式语言 公共空间 景观修复 坪坦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落“双修”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旅游空间再生产研究——以坪坦村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伯华 闫鲁仪 窦银娣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6,45,共13页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村落逐渐面临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等困境。为了探究传统村落旅游空间再生产的机制问题,基于聚落“双修”视角,结合旅...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村落逐渐面临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等困境。为了探究传统村落旅游空间再生产的机制问题,基于聚落“双修”视角,结合旅游空间生产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湖南省坪坦村为例进行再生产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对旅游空间生产和聚落“双修”进行了理论结合,两者虽具有现实导向的局部冲突性,但因二者具有多元耦合性,聚落双修可为实现旅游空间再生产提供更为动态和整体性的理论指导。(2)对坪坦村进行了聚落“双修”视角下旅游三元空间建构,从物质景观、文化符号和生活体验三方面给予空间分析并归纳现状发展问题。(3)结合聚落“双修”和旅游空间生产理论,对坪坦村提出了文化导向、肌理重塑等修复与修补路径。以期对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生产模式提供借鉴和指导,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物质、非物质空间的重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双修 传统村落 空间生产 坪坦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资本和地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伯华 张洁 窦银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增进村民福祉、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采用“权力—资本—地方”三元辩证视角分析,构建了“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网络体系—形成多元...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增进村民福祉、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采用“权力—资本—地方”三元辩证视角分析,构建了“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网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互动机制—提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行动路径”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对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进行机制探索和路径选择。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指政府、企业和村民三大更新主体,为实现有机秩序修复和传统功能转型两大更新目标,通过精准判定、精准修复和精准施策的更新方式提供多元保障的过程。2)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更新经过4个阶段的实践演进,最终在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模式下成功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网络体系。张谷英村政府强化权力规制机制、企业落实资本投入机制、村民践行地方参与机制,共同构成了张谷英村“构建有机更新网络、培育有机更新信任和形成有机更新规范”的三维互动机制。3)基于三维互动机制,针对张谷英村管理失衡、收益失策和权益失位的现实阻滞,提出了规划制定和监管强化、责任共担和收益共享、意识强化和行为规范的行动路径。研究从多元主体视角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研究进行补充,对张谷英村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有机更新 张谷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1,共12页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情感交换模式 演变 传统村落 非遗 皇都村侗族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