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一波 陈耀旺 +3 位作者 赵金洲 王志强 魏兵 Kadet Valeriy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0-1194,共1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_(2) 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萃取 渗透率 润湿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CO_(2)吸附解吸行为及弥散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兵 陈海龙 +2 位作者 刘帅 赵金洲 Kadet Valeriy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186,共11页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等温吸附和CO_(2)驱替CH4物理模拟实验,采用体积法和动态柱突破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页岩储层CO_(2)吸附量与温度、压力、页岩物性(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比表面积)的关系以及CO_(2)注入速度对弥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在页岩储层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逐渐增大,当压力大于12 MPa后吸附量达到饱和状态,饱和吸附量为1.8~8.1 cm^(3)/g;②CO_(2)饱和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压力、页岩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呈正相关关系;③CO_(2)驱替CH4的弥散过程处于对流与扩散共同主导的过渡区域,其表观弥散系数在10-7 m^(2)/s数量级且与CO_(2)注入速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揭示了CO_(2)弥散规律,初步证实了页岩储层注CO_(2)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与碳封存的可行性,同时为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注CO_(2)提高采收率 碳封存 吸附 解吸 CO_(2)驱替 饱和吸附量 页岩物性 弥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气回注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效果及敏感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魏兵 宋涛 +2 位作者 赵金洲 卡杰特·瓦列里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5,共11页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快,衰竭开发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衰竭开发后期回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基于新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多级压裂双水平井机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上述方法在致密油藏中的生产特征及...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快,衰竭开发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衰竭开发后期回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基于新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多级压裂双水平井机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上述方法在致密油藏中的生产特征及敏感性。结果表明,溶解气回注可以有效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缓解水平井产量递减的速度。采出程度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吞吐轮次逐渐增加;气体分子的扩散作用可增加基质的受效范围,扩大气体的作用半径;弱非均质性储层(变异系数 0.2)采用溶解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吞吐轮次对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注入时间、注入速度、扩散系数、焖井时间。另外,建立的代理模型可准确预测和优化致密油藏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致密油藏 回注溶解气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在致密油藏中的扩散前缘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魏兵 尚静 +2 位作者 蒲万芬 卡杰特·瓦列里 赵金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102,共9页
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超临界CO2在致密油藏中的扩散是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计基质-裂缝模型结合压降法搭建了测定超临界CO2在饱和油岩芯中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压力、储层物性等油藏条件对超临界CO2扩散系数... 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超临界CO2在致密油藏中的扩散是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计基质-裂缝模型结合压降法搭建了测定超临界CO2在饱和油岩芯中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压力、储层物性等油藏条件对超临界CO2扩散系数及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超临界CO2浓度场及扩散前缘的预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在致密岩芯(0.06 mD)中的扩散系数为10-12 m2/s数量级,扩散系数随着初始注气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最终趋于平缓,但在临界压力点附近出现最大扩散系数;扩散系数随基质渗透率和孔隙度增大而增大,随岩芯迂曲度的增大而快速递减。经过900 d扩散,扩散前缘仅前进了0.095 m,因此,在致密油藏CO2吞吐现场作业周期内忽略扩散作用是合理的。在扩散后期,CO2浓度梯度越来越小,扩散速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致密油藏 CO2吞吐 压降法 扩散系数 扩散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条件对超临界CO2扩散行为及浓度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兵 尚静 +3 位作者 相华 张翔 刘江 蒲万芬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5,共7页
超临界CO2(scCO2)在原油中的扩散行为直接决定了其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尤其对于致密页岩等非常规油藏。本文根据压降法搭建了测定scCO2在原油体相中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压力、温度、原油黏度等油藏条件对scCO2扩散系数及浓... 超临界CO2(scCO2)在原油中的扩散行为直接决定了其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尤其对于致密页岩等非常规油藏。本文根据压降法搭建了测定scCO2在原油体相中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压力、温度、原油黏度等油藏条件对scCO2扩散系数及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scCO2浓度场及扩散前缘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cCO2在原油体相中的扩散系数为10-8 m^2/s数量级,扩散系数随着初始注气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最终趋于平缓;升高温度促进了CO2分子的扩散,但在临界温度点附近出现最大扩散系数;扩散系数随原油黏度增加快速递减。经过0.4 h扩散,扩散前缘可以完全抵达高度为2.8 cm的油相底部,10 h后scCO2能够完全充满整个油相空间,在扩散后期,CO2浓度梯度越来越小,扩散速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原油体相 压降法 扩散系数 浓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对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沁芷 魏兵 +2 位作者 杨怀军 赵金洲 卡杰特·瓦列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泡沫作为一种两相分散软物质体系,在非均质油藏调剖、裂缝性油藏防窜及非常规油藏压裂酸化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泡沫体系在基质裂缝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导致局部捕集、滞留、堆积等现象,影响系统尤其是基质的渗透能力。研究以表面活... 泡沫作为一种两相分散软物质体系,在非均质油藏调剖、裂缝性油藏防窜及非常规油藏压裂酸化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泡沫体系在基质裂缝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导致局部捕集、滞留、堆积等现象,影响系统尤其是基质的渗透能力。研究以表面活性剂泡沫和纤维素纳米纤丝(NCF)强化泡沫为对象,建立了评价泡沫体系对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渗透性影响的评价方法,并阐明了两类泡沫的运移和分布规律。实验采用4个级别渗透率(0.13∼239.60 mD)的岩芯,建立了压差、基质侵入深度、残余阻力因子与渗透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泡沫体系可以顺利通过23.00 mD的岩芯,不会影响基质渗透能力;当泡沫侵入低渗透和致密基质(低于3.13 mD)后,由于物理吸附、机械滞留等作用,基质渗透率显著下降,NCF泡沫和表面活性剂泡沫对基质渗透性的影响程度接近。另外,NCF起泡液主要滞留在裂缝壁面,尤其是在渗透率不高于8.5 mD的基质裂缝系统中,起泡液整体滤失量少,去除表面堆积后,基质渗透率可以快速恢复。研究结果可为泡沫在基质裂缝系统尤其是低渗/致密基质中运移和分布规律提供参考,为评价泡沫对系统渗透能力的影响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裂缝系统 低渗/致密基质 渗透能力 泡沫体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